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旉与《陈旉农书》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


 导读  

仪征在宋代主要是漕运盐运的中心,农业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然而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仪征山区里竟然出现了一位农业研究专家,第一次对南方农业种植提出了新的理念,他写的农业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有较高的地位,这个人就是他就是陈旉。

宋代农学家陈旉


陈旉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6),他自幼勤奋,熟读诗书,“于六经诸子百家之书,释老氏黄帝神农氏之学,贯穿出入,经往成诵,如见其人,如指诸掌。下至术数小道,亦精其能,其尤精者《易》也。平生读书,不求仕进,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他生活于南北宋交替和南宋偏安江南的战乱时代,在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也许是为了逃避战乱,常常不得已辗转于长江南北。他到处留心观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积累了江浙农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后来他长期隐居在真州西山一带,经营田庄,自得其乐,到晚年俨然成为一个农庄经营专家和农业技术专家。

在陈旉的时代,读书人都冀图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而陈旉却躬耕西山,过着种药治圃、晴耕雨读的隐居生活。这固然和当时的社会动荡有一定关系,但根本上取决于陈旉自己的人生志趣。一般士大夫不屑于务农,陈旉却终生致力农桑;一般士大夫要为圣人立言,陈旉却全力专注于农事。因为有了这位奇人,才有了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记载江南农业科学技术的专著《陈旉农书》。

陈旉出生在仪征北乡,在西山隐居务农。考仪征西山,实不是陈集的西山,因为当时那一带还是江都的。地方志上有西山的记载,《扬州府志》云:“鸾鹤亭,大中祥符六年(1013),司天台(掌管观察天象、考定历数等职的官署)言:‘建安军西山有王气。’即其地铸圣像。时有青鸾、白鹤、景云,盘绕炉冶之处。诏即其地建仪真观,立青鸾、白鹤二亭。”可见宋代的西山当在今天马集镇的蜀冈。这里丘峦起伏,无雨则旱,遇雨则涝。陈旉把在游历中所见所闻的各地种植经验,结合家乡情况,运用到实践中,和乡邻们一起,辛勤耕作,在实践中摸索出改造山田的经验。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74岁的陈旉,把他的实践经验所得汇集成1.2万余字,上、中、下三卷的《陈旉农书》。由于陈旉在“西山”等处“躬耕”过,取得相当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践经验,所写《农书》不是“誊口空言”,他自信地说“是书也,非苟知之,盖尝允蹈之,确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说以示人!”加之,陈旉写《农书》为的是“有补于来世”。因此,他认为是其总结其实际操作的经验,而不是仅仅是理论,其书有较强的实践性,在生产中行之有效。

从《陈旉农书》可以看到他使中国古代农学有了不少新进展。《陈旉农书》之前的古农书,大都侧重耕作栽培技术的记述;而《陈旉农书》则从生产全局出发,以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二者并重。强调经营农业要有预见,防患于未然,所以一开始就须做好规划。提出经营规模“不在连阡跨陌之多,唯其财力相称”,在量力而行,不能贪多;对生产基地,要根据地势高低不同,要因地制宜,制订土地 利用方式;农作物种植同样要计划安排,做到“种无虚日,收无虚月”,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次序,让田里始终有农作物在生长。规划既定,还须认真贯彻执行。总之,陈旉把农业经营管理视为生产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其次,《陈旉农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总结时,从播种到收获,区分轻重缓急,不像以前的农书那样平铺直叙。如谈论江南水田整地,分别四种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早田收获后,随即耕治施肥;晚田收获后,等待来春残茬腐朽后耕;排水不良,且较冷的土地,在秋后排水深耕;宽阔平坦的土地,冬季翻耕,并浸灌以水,使残茬杂草在水中沤烂。《薅耘之宜》篇对中耕除草、烤田和稻田水的控制等技术都有精到的论述。烤田措施的最早记载见于后魏的《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方始指出其好处,并总结出与自下向上的耘田相结合的方法。陈旉认为,培育壮秧是水稻增产的关键之一。比稻田土壤耕作和田间管用更为重要。

用专篇讨论土地的利用,为《陈旉农书》所首创。其中《地势之宜》篇。堪称为一篇讨论土地利用规划的专论。开始说明土地的自然面貌和性质多种多样,有高山、丘陵、高原、平原、低地、江河、湖泊等区别;地势有高下之不同,寒暖肥瘠也随之各不相同。因此,治理时,各有其适宜的方法。所论述的地形和温度、肥瘠、水旱之间的关系颇符合科学道理。接着又提出高田、下地、坡地、葑田、湖田五种土地的具体利用规划。尤以高田的利用规划,讨论最为详细。即勘察地势,在高处来水汇归的地方凿为陂塘,贮蓄春夏之交的雨水。陂塘的大小,根据灌溉所需水量而定,大抵是10亩田划出二三亩来凿塘蓄水。堤岸要高大,堤上种桑柘,以便系牛。这样做可以一举数得:“牛得凉荫而遂性,堤得牛践而坚实,桑得肥水(牛粪尿)而沃美,旱得决水以灌溉,潦即不致于弥漫而害稼。”这确实是一种合理而巧妙的小型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农史学家万国鼎说:“《陈旉农书》篇幅虽小,实具有不少突出的特点,可以和《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并列为我国第一流古农书之一。”研究中国农史的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也说:“《陈旉农书》三卷,是宋代农书中值得特笔大书的,因为它给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以来的农书放一异彩。”

洪兴祖(1090-1155)绍兴年间中期(约十八年前后)任真州知州时,真州为宋、金交兵冲要之地,疮痍满目,百业皆废。洪兴祖数次请奏减免民租,招抚难民,并动员百姓垦辟荒地7万余亩,以济灾苦。当绍兴十九年(1049)74岁的陈旉将自己完成的《陈旉农书》送给他看时十分高兴,“读之三覆”,并撰《仪真劝农文》附后,引陈旉所说:“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先圣之言,吾志也;樊迟之学,吾事也;是或一道也。”命人刊刻。五年后重校,以正其讹。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绍兴余姚知事(县令)朱拔和高邮军知军(全称“权知军州事”意谓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务)的汪纲,又将《陈旉农书》再次刊刻传播。朱拔和汪纲都是新安人(安徽徽州)。明代以来,《陈旉农书》的刊本、抄本、单行本、合编本有多种。目前有《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函海》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以及与《蚕书》或《耕织图诗》的合编本等。除旧有版本外,1956年中华书局曾根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过一次,首尾附件较完全。1965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万国鼎的《陈旉农书校注》。《陈旉农书》曾传至日本。

陈旉在80岁还在校订自己的书,1156年去世,活了81岁,在当时是长寿。他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号如是庵全真子。如是庵是他的书斋名,全真子则是他作为道教徒的门派。全真道派,也称全真教和全真道,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始终代表着全球道教主流,被天下奉为“太上玄门正宗”。 作为道教徒,不尚符录,不事烧炼,凭借耕凿自食其力,“不求闻达于诸侯”, 陈旉才能以种药自给,并有机会因地制宜研究南方山区的水稻蚕桑,从而成就一代农学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清代精刻本 【农书】二厚册全
民以食为天,他以农为民
【新闻调查】仪征后山区土地流转之困
【春寄西山陈陶】贯休
仪征,好好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