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稳投资这剂“中药”稳增长

2012年,地方政府纷纷用“促投资”的方式来实现“稳增长”。2008年末,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的号令下,地方政府竞相上报投资项目。不过,这一回却有所不同。2012年7月以来,中华大地又一轮投资热的冲动更多的是来自于地方政府。


在2008年以前的多年中,中央政府一直是在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来抑制地方政府过热的投资需求,只有2008年救市是一个例外,是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高度统一。但后遗症也逐渐显现,这几年,通货膨胀、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接踵而至,又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收缩政策,治理产能过剩、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限制房地产疯狂。


今年年初,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中央政府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经济增长目标调低为7.5%。但随着经济不断下滑,为防止经济硬着陆,中央政府又提出“稳增长”的口号,本意是在经济下行趋势下,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以维持民生大局。政府投资可以在拉动增长与结构调整上相结合,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配套上投资是必要的,也是有利于未来长期增长的。


但是,当政策微调的信号传来,地方政府大投资的手又痒了。启动大规模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本来就是地方政府的拿手好戏,这一回又有大手笔。截至目前,已有13个省市发布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或稳增长措施,投资计划涉及的总金额也在不断刷新,扶摇直上,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2.8万亿,平均每个省市投资额约1万亿元。


而投资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这与我国长期投资率高,资本利用率低,需要更多的资本注入有很大关系。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投资效率下降,经济越是依赖更大的投资。


那么,“稳增长”到底靠什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经济现在好比患了感冒,对付的方法有施展魔法把病赶走、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服用中药调理,或去医院打点滴。施展魔法好比出口,愿望好但不太现实;大手笔投资好比打点滴,病痛短期易除,但长期来看可能后患无穷;锻炼身体好比消费,是长期根本之策但短期难以见效;服用中药则好比“稳投资”,适度而且有希望。


“稳投资”和“促投资”,虽一字之差,内涵截然不同。稳意味着适度,在质量上稳,是结构型投资;“促”意味着力度,提高张力,加大规模,是数量型投资。


但对地方政府来说,“稳投资”这种中药实在难以接受,因为地方政府需要立竿见影的政绩。


对比发改委批复的项目和地方的投资计划,不难发现各地投资计划依然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同时涉及产业投资和消费,和上一轮的投资计划并无二异。


对大规模投资生成债务危机,大多数学者还是比较乐观,地方本轮大规模投资与2008年4万亿投资配套毕竟有所区别,本轮投资更注重于结构,而且所发行的债券还构筑了一定的风险隔离带。


但无论是上一轮投资所背的债务,还是本轮投资新生的债务,总有一天要还,银行不能成为冤大头,银行不是慈善机构,银行也背不起。这就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在依赖土地财政支撑的当下,地方政府要想承担起还债的责任,必须开源节流。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认为,多数地方政府应该有能力应对大部分偿债压力,只要稍微改进一下支出习惯,多数地方政府就能轻而易举地省下人民币数千亿元。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投资,则地方财政将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寅吃卯粮的恶性循环。当为了“稳增长”而不得不依赖投资时,关注投资的“质”,注意控制投资的“度”就是眼下最为紧要之事。


要做到“稳投资”,首先要量力而行,不做过头事,少提跳跃式、超常规的口号,不要再搞投资大跃进。


“稳投资”要精选项目,既要保增长,为GDP托底,也要注意到长效,要搞高科技,还要关注民生的未来发展,那种搞楼堂馆所式的立竿见影、短平快的项目投资,只会劳民伤财。


“稳投资”还要调动和保护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当地方政府财力紧张,融资渠道越来越窄时,民间资本不但救急,更是长期的融资对象,在“稳投资”中要以市场魅力来吸引民间资本,而不是权宜之计。


蔡恩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信息中心王远鸿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北京失去冷静 出台10万亿刺激计划
《八次危机》—读后感:中国建国至今经济蹒跚发展概述
我国传统制造业长期难以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成因
别再批判债务了!它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力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