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唇齿依存


作者:水若寒

接到州文联通知后,就非常期待从江之行,传说中的岜沙文化一直神秘在我的脑海,美丽的加榜梯田和云端上的村寨同样吸引着我。听说这次要去的地方很特别,古老而神秘的非遗文化村寨,他们保持着古老的农事活动、饮食、节庆习俗,以及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等。

听说从江县丙妹镇的大歹村了,有二百多户人家都住在大山的顶端,一时间还有点接受不了,而离县城不远的銮里侗寨,可谓是从江县城的后花园,休闲的好去处,而占里侗寨更是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村落,这里每家每户保持只生一男一女的传统,延续了几百年,是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模范村寨,由此足以证明侗族祖先的智慧与繁衍理念。

     坐在大巴车上,听这次的组织者——黔东南州广电旅游局的小谢绘声绘色地介绍,心儿早就飞出车窗,向往着雨后的烟岚、初阳下的梯田,吹着短笛牧归的人群以及苗侗同胞们在田地里顶着烈日或披蓑戴笠辛勤劳作的画面。

                                                                                 从江加榜梯田

宏伟的加榜梯田

    大巴车在月亮山腹地蜿蜒盘旋,时而行驶云端,与车窗边的云岚握手擦肩;时而落入谷底,与潺潺流淌的江水亲密会面;时而钻入一片丛林,与百媚千转的鸟儿结缘;时而沐浴阳光,靓丽了路边百花绽放的娇艳。我们透过车窗发现美丽的村寨或特殊的画面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由衷的惊叹,特别是临近加榜梯田的时候,大家纷纷从车上走了下来,原来我们的第一站加榜乡加车村就在眼前,一汪汪纵横交织的稻田,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在摄影家们的镜头下呈现,在烟色笼罩下,如害羞的姑娘半遮半掩地露出青涩的容颜,让人顿然冒出一种欲识庐山真面目的期盼。

也许是老天眷顾,我们如愿地入住在加车村的云上梯田酒店,单等第二天收获镜头下更加美丽的画面,趁着休息时间,循着一条进寨子的小路走走串串,寨子里道路纵七竖八,通往各家各户,虽然上下皆有坡度,但都是水泥或石板铺设,行走方便,干净整洁。寨子四周高山环绕,古树形状奇特,根据地势而建的吊脚楼外观古朴、拙实。稻田就在家门口,依山而开,随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形态各异,大小不等,有的像镰刀、有的像月牙儿、有的像咬了一口的烧饼、有的像缺了一半角的犁耙,有的像簸箕,上下纵横尤为壮观;估摸着最大的田地最多不过一亩左右,最小的只能种植一两行稻禾,曾有“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形象说法。穿梭在“田在寨中、寨在田中”的自然风光里,仿佛行走在陶渊明笔下的国度,曾几何时的梦境终于在这里成真,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加榜梯田,早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地方。看到田埂上有农人在清除杂草,修正田埂,看着她半弯着腰认真割除的模样,不亚于我创作时一样辛苦,霎时间有种感觉:劳动不分高低贵贱,都需要付出才有收获。

                                                家榜梯田          时玲拍摄

而此时此刻只想让自己的心灵在此栖息,在阡陌纵横的稻田里守候晨曦初照,层层烟雾渐次从谷底升起,将层层叠叠的梯田与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笼罩在云山雾海里,让一切都变得虚无缥缈、若隐若现,仿若置身在梦幻中的海市蜃楼里,产生出诡谲怪诞而令人向往的画面来。仅此多想在和风细雨的初春里与油菜花来一场千年偶遇,在如纱如缕的薄雾中携一缕烟岚开启稻田里翠绿身姿,在霞光漫射的夕阳下捕捉色彩斑斓的水波,在金秋十月的召唤下与低头的稻穗来一帧永不褪变的情感守护。满目的金黄,满怀的希望,一年四季以不同面孔展现在世人眼底的一抹光影,浪漫成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云共山高下的迷离仙境。

    如果可以我要用自己的脚步在每一块田埂上留下深深地深深的脚印,丈量出加车人民祖祖辈辈在这里如何克服种种无法想象的困阻,顽强生存下来的信念,在极为陡峭的山野上造就出一幅幅气势恢宏的画卷,留给后代安身立命的本钱以及无尽的财富。相传在唐朝以前加车人的先祖王故拆、王故西带领族人翻山越岭,走过很多地方都是居住不到几年就迁徙了,最后寻得加车河对岸比较平缓的风水宝地加车坡,即率全族人到这里定居,并带领全族人挖山造田种植水稻,过着“稻饭鱼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

                                                                  水若寒摄

    通过与寨子上的王姓人家攀谈,得知加车属于加榜乡管辖,海拔790米,“加车”是汉语的译音,山垴上之意。这里居住的村民均为苗族,王姓来的最早,随后又有几支姓氏来此定居,他们的祖先世代以种水稻为生,水稻品种繁多,大概有几十种原始糯稻,尤其以加榜香为商标的“香禾糯”、“香米”、“贡米”著名,口感香糯柔和,曾有“一家蒸饭,十家香”的美誉。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不由得佩服他们的生存理念与古老的生态体系,真有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之感慨。更让我好奇而感佩的是他们在田里养鱼、养鸭与水稻共生的作业方式,着实新奇,后经随行的王绍帅主席解释才明白,原来这里的水稻在五月下旬插秧,小鸭子也相继出生,把小鸭子放在水田里不仅可以捕捉害虫,拉下的粪便也是非常好的农家肥,放在水田里的鱼苗也会随着水稻的生长而慢慢长大,到了收割的稻子的季节,鸭子不仅肥了田,还防治了水稻里的害虫,又能生蛋亦食其肉,鱼儿也养得肥肥壮壮的,大家在田里收割稻子,累了饿了就抓几条鱼来,插在棒子上,就着稻草烧烤,那股稻草的清香和着鱼肉的鲜香混合在一起,令人馋涎欲滴可不就是一顿上好的美餐嘛,这种古老的农耕文化体系,真有一举三得的功效,不愧冠以“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名号。

                                                                           王绍帅摄

    望着眼前一丘丘形态万千、气势磅礴、线条极具优美流畅的“天梯”式梯田,感慨万千,这是苗族人民多少代的辛勤努力,才有了今天宏伟壮观的万亩梯田,如今吸引着外来的脚步不断来这里观光旅游采风休闲与绘画创作,体验神秘从江加榜梯田的宏大气势与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感悟人类的伟大智慧与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加榜,早已在我的生命里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加榜梯田以不朽的精神养育着一代代苗祖同胞们,也将以一颗博大的胸怀接纳着外来的游客纷至沓来,请我们以一颗虔诚的心善待这片水土,还有这一方热情好客的同胞们。

                                                    姚宁摄

加榜乡林下产业链

     浮光掠影的游览是一般游客的常态,作为在黔东南生活近30年人,我想还是希望能多了解一点当下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状态,特别是国家加大力度扶贫攻坚的情况下,想真实地接近他们,与他们交心知底。

     我们在加榜乡副书记的带领下,首先到了一处养殖基地,基地赫然悬挂着“从江县平各种养植专业合作社”的牌子,站在路边已听到流水声里夹杂着群鸭“嘎嘎”的声音,再走进一看,一条不太宽阔的河流里,群鸭戏水,好不热闹!见有人出现,养鸭人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原来是一位中年男子,经介绍他叫韦小新,就是附近村民,国家为了扶持贫困户发家致富,拨出专项资金让大家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据韦小新透露,鸭子属于大型肉鸭,一般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出售,一只大概有七八斤左右,销路一般不用愁,有定点扶贫村干部帮助,如今这批鸭子有二千三百六十九只,这一波销售完后,还可以再养殖一批,一年最少两拨,除去饲料与人工算下来也有十多万的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看到他黝黑的脸上有了笑容,我一颗绷紧的心,也轻松了许多。看来只要我们听从国家的安排,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切合实际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何愁不能致富呢!

                                                            水若寒摄

午后的山野清新而明亮,我们的车子在弯曲的林间小路上穿梭,满目苍翠,一路花香,坐在车上看到绿油油的梯田里不知是何农作物长得高大碧绿,就忍不住问了身旁的司机,才知道这附近种植着几百亩的桑园。为了一探究竟,由加榜乡副书记带头,黔东南报社主任姚宁和我紧跟其后,文联副主席王绍帅拿着相机一停地拍摄。我们顺着田坎一块一块的近距离观看,确实是桑树,据书记介绍,为了带动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国家投资,老百姓出力且有报酬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养殖业,如今桑树已有一人多高,叶茂深翠,再生长一段时间就可以采撷下来养蚕了。听了书记的介绍,心里还是不免有些疑问,我们的田种植了桑树,几年才能有收入,养好的蚕如何加工成丝?如何销售出去呢?顾虑是我的偏面之思,后来经书记慢条斯理地解释,终于明白了桑树的叶子不仅可以养蚕、制成茶饮外,结的果实桑葚也是非常有营养价值的水果,还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很多关于桑葚的药用价值的阐述,中医认为,桑葚性寒味甘,具有补肾养肝和生津润燥的作用。桑葚汁浓如蜜,酸甜清香,所含的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又被称为“民间圣果”。不仅有清肝明目的功效,还有补血清血,促进造血细胞生长养颜的作用;还能抗癌,降血糖血脂阻止血液细胞中栓塞的形成,成人用脑过度也可以用桑葚调理。此外,现代研究证实,桑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果糖、胡萝卜素、维生素、钙、磷、铁、铜、锌等。看来桑葚的营养价值的确很高噢!

                                            桑园

这只是说了桑树的一些价值,其实抽了丝的蚕宝宝也是一味中药材,【集解】时珍曰︰蚕,孕丝虫也。其虫属阳,喜燥恶湿。自卵出而为,茧而蛹,蛹而蛾,蛾而卵,卵而复,亦有胎生者,与母同老,盖神虫也。《药性解》:味咸辛,性微温,有小毒,入心、肝、脾、肺四经。主风湿口噤失音、疔毒风痰结滞、皮肤风动如虫行、小儿惊痫夜啼、女子崩中赤白,止阴痒,去三虫,灭黑斑等功效。还有蚕的粪便也是非常好的药材,蚕砂性味甘温,入肝、脾、胃经,有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定痛之功。蚕砂常用于风湿痹痛、头风、头痛、皮肤瘙痒、腰腿冷痛、腹痛吐泻等症。再有就是古人将蚕砂炒热后装入袋中,趁热敷患处,可治诸关节疼痛,半身不遂。民间用蚕砂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记得儿子出生时,母亲还从河南寄来蚕砂给儿子做枕头用。

看来桑树全身都是宝,蚕宝宝全身也是宝,这个项目发展定有不错的效益,后来我们又聊到了销路,听书记说当地有一种古老的抽丝技术,也和杭州有关企业取得了联系,看来做任何事情都要稳扎稳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老百姓才没有后顾之忧,真正受益,以民为本,利国利民。

                                   林下灵芝            王绍帅摄

    随后我们又实地考察了上百亩的林下灵芝养殖基地,菌种已埋下两个星期左右,有的已生出灵芝苞,生长期一到就可以采摘,埋下的菌种可以发菌三年,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时间飞快地流逝,等我们到达另一个产业点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却见田间地头热闹非凡,远远看去,有孩子在河边追逐嬉闹,大人们都在弯腰劳作,走进一看原来大家都在种植辣椒苗,经当地村干部介绍大概有一百亩左右的种植面积,每天村民出工劳作有一百多元的补助,等辣椒丰收后以每斤两元的价格收购,确保老百姓劳有所得,免除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眼看天色已晚,我们还有几处板蓝根种植基地和林下养鸡基地无法再看,只能留点遗憾,好给下次再来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吧。


云端上的苗寨

大歹节庆活动 

也许是不经常出门的缘故,或是纯粹的孤耳寡闻,一听文体局小谢说我们今天要去一个被命名为“插在云端上的赤脚”苗寨,感到非常惊奇!百闻不如一见,当我们的大巴车在新修的柏油路终点停下时,就隐约看到插在山梁上的灰,在苍翠浓郁植被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特别,听同行的人说,这就是“大歹村”。什么?“大歹”?我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被竖立在眼前的指示牌而证实,对,就是大歹村。心想:在汉语字典里“歹”的意思是不好呀,如歹毒、歹人、歹徒、歹心、歹意等,反正是形容反面人物的词汇,怎么能用来作为寨名呢?心里着实怀疑,后来还是让懂得苗族语言的老师解了惑,原来“歹”是汉语音译,在苗语里的是“袋子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居住地、片区、圈子等。我们今天要来考查的是大歹,除此还有上歹和归丹统称“七百歹”,是有着共同历史和共同文化基因的一个族群。大歹苗语称为“歹裸”,引申义就是大寨、老寨的意思,是“七百歹”的主要部分。听此一说才发觉自己太好笑,一心拿汉文化的文字来套,是多么的荒谬与狭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文化传承,即使苗族没有文字,但他们的古歌也像《史记》一样记载着本民族的起源、发展、迁徙史,所以每个民族的存在都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记载着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语言、宗教、娱乐文艺等,有着本民族的伦理、民风、节庆、礼节、禁忌等,还用服饰、饮食、居住等物质文化,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更要怀着一颗无比虔诚的心与他们近距离交流,走进他们的心里去,与他们融为一体,在脱贫攻坚的大好环境下,不仅要保持本民族的原生劳动产业,更要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与风俗特色,打造出本民族的品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让当地老百姓在农忙时务农,在农闲时过特殊的节日,如“芦笙节”、“吃新节”等一系列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在黔东南我也算参加过一些苗侗同胞的节日,但发觉即使一个民族的节日也有“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特征,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譬如大歹寸的人文景观,包括村寨神树、传统民居、芦笙塘、四方井等,还有当地的文化传承,苗族刺绣、蜡染祖先崇拜、大型节日庆祝、民间文学和其他苗族不大一样,正可谓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再加上特有的饮食文化,形成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景点,不仅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还能传承本民族文化和增强本民族的自信心。

  大歹苗族祭坛       姚宁摄

“这就是‘窝堆’!”

不知是谁的声音传来打断了我的臆想,“窝堆”是指用石头堆砌而成的一个圆形土堆,上面栽有千年矮,里面供奉的是村寨保护神。苗族“窝堆”和侗族的“萨玛”、“萨岁”同为女性祖母神,源自远古时候母系氏族的女性崇拜。判断一个村寨是不是古村落,其标准之一就是看这个村寨有没有“窝堆”,这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大歹村的“窝堆”在养告(老寨)山梁之上,每当逢年过节、集体外出参加重大活动、征战或斗牛等,都要先到“窝堆”这里举行祭祀活动,乞求神灵庇护。听了介绍才明白眼前用暗褐色石头堆砌的“堡垒”在苗族同胞的心中竟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带,不仅心生敬意,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冒失地触犯禁忌。“窝堆”的后面是通往寨子的牌楼,全木的吊脚楼构造,四面没有封闭,站在二楼可以清楚地瞭望到从山脚下以及四周的动态,心里暗暗嘀咕,可能是瞭望塔,抑是苗族同胞们确保村寨安全防务的执勤点所在。

  本文作者给孩子们分糖果    姚宁摄

其实,从我们走进寨子到寨子中央竟然没有看到一个大人和小孩,我正要发问时,有人告诉我,“你看,你看,有小孩探出头了,他们把门关上了,你看他们躲起来了”!哦,我终于看到了,一个个小脑袋从窗户口、美人靠、门缝里露出黑乎乎圆溜溜地大眼睛。不知谁一声吆喝,“小朋友们快出来吃糖喽!”转眼间五六个赤着脚板的小孩子齐刷刷地站在我们跟前,他们非常配合摄影师的镜头,在大家的快门下笑得纯真、自然而带有几分胆怯,他们得到糖果与点心后还不忘说声谢谢叔叔阿姨,他们的汉话说得非常挺流利。我看到一位稍微大的女孩,就上前询问她的年龄与家庭基本情况,女孩子说:“我今年十岁了,读二年级,家里有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和妹妹。”听她一说不免又多问了几句,“你读书的地方远吗?”

“不远,就在山脚下。”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几栋新建的楼房,透过树木,还能隐隐约约看到宽阔的操场。

“到学校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几分钟就到了。”女孩子爽利地对答。

你们学校有教苗语的书本吗?

“有,我们一般情况下都说本民族语言的。”

 “那你们为啥光着脚板?为啥不穿鞋子?爸爸妈妈不给买吗?

“不是的,夏天光着脚板好玩,我们冬天是穿鞋子的。”女孩子的表述非常清晰明了。随后我又问了一些问题,才明白孩子们因疫情没有开学,大一点的孩子出去放牛或随父母下山参加劳动去了,家里留下年老人和稍微小的孩子守家。

  让孩子们在屏幕上找自己的家    姚宁摄

     这群孩子看到我们的文联主席王绍帅在放微型飞机(航拍)时,高兴地跳起来,他们在屏幕上说这是我们的学校,这是我外婆家,这是我们的寨子,这是我家……王主席看孩子这么开心,还手把手地让他们自己操作飞机的升降高低与远近,随后姚宁又买来西瓜分给孩子们吃。由于寨子很大,我们所处的位置在寨子前面,后面的房屋一家连着一家,看到凯里学院的陈春明老师和杨韦老师正在全神贯注地画几位妇女在织布的情景,惟妙惟肖,是在令人折服。有点让人不相信,她们用几根简单的木架搭建的纺车,竟能织成泾渭分明的棉布来,真是一种奇迹,在中原这种制作方式早已消失,看来文化传承也是对先祖智慧的缅怀,更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保护。听说大歹村就因很多地方保持着先民的遗风,才被国家列为“中国传统村落”,这种古朴的生活方式虽然与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有一定落差,但他们的留存其实是另一种的时尚,更是一种无污染的“无烟工业”。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没有破坏,大量的绿色植被保护完好,原汁原味的生活习惯没有造成任何破坏,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千百年来一直维持这样的状态,也是一种坚守与信仰。如今把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节日风俗和当地特有的自然优势呈现在世人面前,也是一大亮点,不仅给当地居民增加经济收入,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块神秘的土地上还留存着农耕文化的标本。

村寨的妇女在织布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六点多钟了,我们极不情愿地走出寨子,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更加壮观的一幕,牛群一拨一拨的出现,大牛、小牛一群群,颜色也很多种,黑的、黄的、花的,跟在牛后面有半大的男孩和女孩,他们一边吆喝着牛儿,一边拿着细细的鞭子驱赶着,还有一辆辆三轮车开进寨子,车上大多是女性,她们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挽着着高高的发髻,看到我们也不时打招呼。这温馨而久远的画面,让我心里蓦然生出一种神往,若可以我也希望拥有这样的田园生活,即使辛劳,但开心自在无拘无束,就像林中的小鸟,寨头的树木,林下的溪流……

  坐落在山顶的大歹村

古老而神秘的侗族部落

  占里侗寨    王绍帅摄

还没有走进占里侗寨,就被车上老师们绘声绘色的描述吸引了,有的说占里侗寨是“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一直零增长,每家每户几乎都是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他们这里有一种叫“换花草”的药可以平衡胎儿的性别。这些都是真的吗?听着好神秘哟!

“哗哗”的流水声透过枝繁叶茂的树木传递而来,一排排晾禾架若坚守的士兵牢牢地驻扎在河水里,看上去虽然有岁月的痕迹,但依然结实耐用。刚看到这些特殊的装备真的不知是作何用途的,后来经老师们解释,才知道侗族同胞拿它们晾晒稻禾。原来黔东南这里属于高山与峡谷地带,平坝非常小,苗族同胞一般在山梁上居住,而侗族同胞则在水溪边居住,因地理位置的限制,晾晒谷物必须搭建专有的设备,于是就发明了晾禾架,样子就像楼梯一样,不过是直立的,背后用木棒支撑,顶端用树皮之类的东西搭建了帽檐,可能是防治雨水用的。听说此地盛产禾糯,到了成熟的季节,用小镰刀割取,然后留梗捆成一把一把的,挂到晾禾架上风干,这种禾米吃起来特别香糯可口。我们沿着溪流走进寨子,映入眼帘的除了花红柳绿掩映下的青瓦黄木的吊脚楼,最让人瞩目的是镶嵌在每家房屋上的木刻文字,内容繁多浅白却富含哲理,如“家养崽多家贫穷,树结果多树翻根。”“吴姓古训要记牢,一男一女享天伦”。“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戴。”“七百占里是条船,多添人丁要翻船。”“人会生育繁殖。田地不会增加。”“祖祖辈辈住山坡,没有坝子也没河。种好田地多植树,少生儿女多快活。”看到这些落款皆是占里古歌里摘抄的句子,可想而知占里先民的生存理念与家风家训是何其开明与先进!

  晾禾架

在一块碑文上有了进深入的认识,原来侗族的吴姓人家在元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祖先一路迁徙,从江苏到广西,最后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从江占里落脚。劈山开田,创建家园,历经一百多年从原来的五户人家发展到一百多户,只因土地面积仅有16平方公里,却因人多无田种的矛盾日益尖锐,吴姓先祖寨老立根据人与船、鸟雀与生态环境的利害关系受到启发,自编了《款约歌》和《劝世歌》,订立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两个孩子的寨规。占里侗寨朴素的人口文化由此而发端。随后我们看到了寨里有两口井,看到一块碑文上雕刻的文字得知这种生育观念与世代相传的“换花草”与井水有关。不管如何他们这种生育理念无疑是文明而科学的,还有他们的《款约》里订下的子女继承权,男女平等的条约,可以说比中原的汉族还要开明先进。

  占里村寨随处可见的古歌标语

我们在寨子上走走停停,仿佛置身于理想的王国,鼓楼里有闲聊的老人、有在场坝里嬉戏的孩童,也有躲在自家楼下绣花的农妇还有捣染侗布的奇特画面。寨子里随处可见过去舂米的工具,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物件,应该说是上几代人传下来的生产生活工具,如今成规模地摆放在一起,作为一种展示,也是一种对祖先的缅怀与纪念,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智慧。我们沿着河边漫游,一排排沿河修建的家庭旅馆、饭馆各式各样,听杨韦老师说他经常带凯里学院的学生来此写生,就住在这里的客栈,不仅经济实惠,环境一流。再细心观察发现这里绿树掩映,流水潺潺,鸡犬相闻,群鸭戏水,晾禾架一排排地守卫着村寨,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真有点留恋不舍,若能在这样清净无扰的环境下居住一夜,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心灵的一次洗涤与皈依,淘洗出内心褶皱的尘垢,携一缕天然的灵气归于丹田,让自己的身心焕发新的朝气,补充足够的能量,释放古朴与率真。如此美好优质的自然村寨来了第一次,还会想着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占里鼓楼的老人们

从江县的后花园

  銮里古镇                 斯力摄

穿行在用青石板铺设的街道上,一座座民居安然祥和,可能是下雨的原因游人不太多,花园里种植的各种花卉在沥沥细雨中芬芳婉约着,仿若这里的居民一样羞涩、含蓄而内蕴热情,可不,一束束烈焰般的三角梅开得多么鲜艳,把整个銮里村的个性显露无遗。

銮里村是贵州省第十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的主会场及主要观摩点,位于从江县城西北方,距县城2.5公里,北与高增乡银梁村毗邻。“銮”指古时皇帝车驾所用的铃,表示优美的意思,“里”字表示家乡,故乡,所以连起来就是优美的故乡。“銮”是侗语“团”的近音,“里”是合拢的意思,即团结合拢到一起,故名銮里。2018年被评为3A景区,2020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乡村名单。

本想游览了这几天,终于可以到銮里购买一些特产回家了,可是店面全是关门的,透过玻璃望去,只看到一些竹编艺术品,并没发现其他东西,因时间原因,我没有再继续寻找。心想:其实从江不乏土特产,譬如从江香猪、香羊、香菇、木耳、香禾糯、椪柑、腌肉、腌鱼、烧鱼以及五倍子、杜仲、黄柏等种类,饮食文化当地的羊瘪和牛瘪也是一道美味,若能生产出真空包装,我想销路是非常不错的,再开发整合出固有的旅游线路,形成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既带动了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又拉动了当地就业需求,还可增加当地税收,不过这些都是自己的一管之见。  

六:于意未尽期再来

三天的采访安排转瞬即逝,还有很多的地点无法成行,通过这几天走马观花的游览,内心多少还是有点感触,这里的旅游景点基本上以村寨为单位形成的,一般以自然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与当地人文风物为主打品牌,基本没有旅游购物这一项,也没有形成一系列的旅游链,感觉有些零星,不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一定的实惠。若当地政府能整合资源,从吃、住、行、游、购、娱方面下手,利用“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这张名牌,不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民族产业结构;还能更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居民收入;还能增进民族间的稳定发展与互动交流;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使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促使民族文化变得更加鲜活多样,带来新的活力,与外界搭建起友谊的桥梁;提升本地旅游文化的知名度与贫困面貌,让当地同胞不仅守护住家园的绿水青山,也能换得金山银山。在发挥当地自然生态优势的前提下,又能保护和增进生态环境的不断扩大,我想这种唇齿依存的关系老百姓自然会欣然接受的,既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园,不被破坏,又能利用当地优势带来实惠。如此一来我想从江的旅游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也是其他县市无法媲美的,因为从江有“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还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小黄侗族大歌;被游客称为“世外桃源”的占里侗寨;有万亩宏大壮观的加榜梯田;有“插在云端上的赤脚苗寨”等等,只有身居其中才能真正体味它的美妙之处,更何况黔东南早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读懂刘伯温先生的一首诗“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的诗句。如今看来,贵州黔东南不再是“藏在深闺人不知”的苗疆之地了,她将以成熟少女的羞涩启开千年的神秘轻纱,向中国乃至全世界展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把固有的古朴、纯厚与热烈,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若您在钢筋水泥的案牍中真的累了倦了,请在假期的时间里来多彩贵州体验一番真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等一个人,陪我去黔东南
跃入黔东南大山里的节日海洋
惊艳!黔东南竟有这么多的神秘寨子,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地质队员走进美丽侗乡,都发现了什么?
原始之美
缓缓黔行∶贵州七处遗世乡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