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茂珍先生论“圆圈”运动
张茂珍先生论“圆圈”运动
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着两句朴素而贴切的拳谚:“如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和“要想拳练好,必须圈练小。”虽然是两句极为普通的谚语,却道出了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与前提,又明确了各层功夫阶段过渡升华的原则。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运动既要有全身画圈的表现,又要有以圈的大小程度来决定功夫层次的标准。指明了要在画圈走圆的基础上,圈圆后,先练大圈,后练中圈,再练小圈,及有圈意而无圈形的“有圈不见圈”,形成了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训练步骤。
陈式太极拳在整个圆圈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消息盈虚”、“阴阳转换”的太极中分一气旋之理。在此哲理的指导下,太极拳每个拳势的表现,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虚与实、卷与放、轻与沉、现与藏、慢与快、柔与刚”的特点.
在动作中,前后左右、上下里外、大小、进退和顺逆等螺旋缠丝的运动方式,构成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概念。
陈式太极拳的画圈走圆,是前人总结《易经》中“太极中分一气旋”之理,运用河图、洛书中奇数与偶数生成变化之规律,以八卦中乾、坤、震、巽、离、坎、兑、艮八个方位转换为依据,纵横斜正、互相交错,以中央五数为中心,构成九畴,内含勾三、股四、弦五的三角形运动方式借以人身(参见拙著《陈式太极拳精义》中“外三合”一文),令人身之劲路按照依次连三方和隔次连三方的运行路线,创立了劲别穿宫换位螺旋缠绕的运动法则,形成了一开俱开,一合俱合,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表现出轻重转换,阴阳消长,虚实兼备的运动规律。
太极拳名家陈鑫云:“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综合来看,在整个圆圈运动过程中,表现的圈形各异,但不外乎:整圈、半圈、顺圈、逆圈、直圈、斜圈、正圈、竖圈、横圈、立圈、上圈、下圈、里圈、外圈、进圈、退圈、左圈、右圈、开圈、合圈等。在陈式太极拳套路的动作中、正、斜、错(卦)、综(卦)地交织着,构成螺旋缠绕运动。无论动作的前进后退、起承转落、开合和左右的旋转,都要有走弧线画圆圈的缠丝意识和效果体现。
陈式太极拳的圆圈运动,不许有直线的画弧动作,更不允许有抽、提、平、移之类没有圈的动作出现,而是要以螺旋缠丝为主体的立圈运动,并且要求在走圆画圈中,以“阳之凝聚则为阴、阴之流动则为阳”为原则,遵循聚阴而生阳、聚气而化劲的练功程序,以中气潜转来带动形体作缠绕运螺旋之运动。其圆圈运动表现在以颈、脊、腰、肩、胯、肘、膝、踝、腕为轴的旋转大圈,及以股肱为轴做正反旋转的小圈。接骨斗榫,令其骨转,来脉转关要真,借以带动内气的团聚力和运转能力,使圈形的画圆运动和谐而连贯。练到纯熟后,就能达到得心应手,身心相应,一见有动,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无有不动,一转圈周身皆是圈。太极拳之圈,不外乎体外一圈、体内一圈,练习者必须细心揣摩,方得圆圈之趣。
在陈式太极拳的圆圈中,隐藏着一个由无极生太极,由太极而阴阳分,由太极还原无极的“消息盈虚”转换过程。其中,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阴转阳;然后从大到小,从有到无,由阳还阴的过程。这就是从太极开始萌生,到开花结果,为下一步萌生储备、循环的周期现象。因此,在太极拳的圈内,不仅要注意阳升阴降,还要注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阳中亦有阴阳;阴阳互为其根,阴阳入扶的变化过程。由此可以推之,人体内部气机充盈的运转程度和肢体上的弹性大小,确定太极拳练习者的层次与阶段。
尤其在太级拳圆圈之中,有一个自然法则值得注意,即是:“人在气中生,气在人中行。”遵循这一法则,才明白清气上行,浊气下降的道理,方能领悟到这是促进元气增强壮大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太极拳动分、静合的阴阳转换中,要努力做到以心行气,松静沉着,气机活泼,摸清顺逆,即可做到“气本于身”和“收敛入骨”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的圆圈运动,在内是意气为主导的气机运行,在外则是神气鼓荡的形体运动。其中,说是行气,主却在意,所谓意在动先,意到、气冲、神汇,方算得窍。在拳势运动中,尤其应当注意:“在气则滞,在意则活。”意在气先,气助劲运。意到、气到、劲到方为妙决。正如陈鑫所云:“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需身外妄营求。”这一番话,道出了太极拳内外走圈的奥秘所在。为此,在拳势运动中,要求体内以中气潜转的轴线为公转,带动肢体各部位,各守其中做自转的旋转运动。在中气的带动下,肢体外形上自转之圈表现有:颈圈、脊圈、腰圈、胸圈、背圈、腹圈、肩圈、肱圈、臂圈、胯圈、股圈、腿圈、肘圈、膝圈、腕圈、踝圈、手圈、足圈等。周身上下,无处不走圈,形成了圈中有圈,圈外有圈,圈内有圈,圈圈相套,圈圈相连相生,圈圈阴阳连环。周身处处皆太极即此意也!
在太极拳画弧走圈的运动中,要以腰为总枢纽,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中气潜转、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含胸蹋腰、束肋合腹、松胯圆裆、气沉丹田。初练太极拳,必须缓慢,能柔则柔,不可追求快速,其原因就在于要遵循“来脉转关要真,运动须无微不到”的锻炼原则。如果开头练习过快,则必然处处滑过,做不到恰到好处,这是初练太极拳容易犯的错误。随着功夫增进,动作自然由生到熟,由熟生巧,由巧生妙,由妙生神;再由慢而快,而后由快转慢,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如此,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轻灵敏捷,轻灵之中又含有松沉之感。
在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圆圈运动时,还必须注意:三心要虚,三心归田,三处要实,四馈放松,四肢贯串,力达四梢。
所谓三心,是指头顶心(百会穴)、手掌心(劳宫穴)、脚底心(涌泉穴)。
三心要虚是指这三个地方要保持虚空。
三心归田:是指头心、手心、脚心所纳之气共同纳于丹田之中。
三处要实:是指腰处、丹田处、脚底处要实。
四馈放松:是指两肩与两胯部位确保放松状态。
四肢贯串:是指双手臂和双腿足以出入劲为序,节节贯串。
力达四梢是指四肢以出入劲为度,使气劲松串双手指与双脚趾,手足方能更好的起到领劲的作用。
做好以上注意点,是为了达到“根节催、梢节领、中节随”的效果,所谓: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前而注其后、明其领而注其催,知其开而注其合,即此意也。
初练太极拳圆圈者,要求肢体上画圈的幅度必须大一些。首先,四肢要大开大合,不能有丝毫萎缩的意思;其次,身法要求中正(身体中间要求正直)不偏,在大开大合的前提下旋转缠绕,但不可一味追求中正(包括斜中正)而不敢转动。在初学转动时,身体会出现一种不应有的摇摆晃动现象,这是关节没有拉开和画圈不圆导致的,但这是练习画圈运动的必经过程,不要拘泥于此而不敢转动。在重心移动时,要注意大虚大实,比例以二八开为宜,方能增加筋骨的对拉拔长和裆劲的调整能力,这就是“先求开展”的原则。随着功夫增进,重心比例根据圈度可慢慢缩小。
在练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形圆在折叠,劲圆重内换,骨圆意斗榫,气圆贵旋转。初学效果难显,功积日久,圈则自会转圆。圈转圆后,就要注意收敛,尤其是四肢之圈,愈练愈小,直至有圈不见圈(有圈意、无圈形的状态),逐步发展至随着心意一动,由内达外,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周身相随,内外一体,气劲合一,融会贯通,周身无处不混元。继前述的“先求开展”之后,达到“后求紧凑”的效果,这是练习太极拳的走圆画圈不同阶段训练原则及真义所在。
http://www.zmztjq.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式太极拳圈运动
????陈式太极拳圆圈应注意的要点??
[转载]太极拳概说
陈式太极拳圆圈应注意的要点 2
太极圈之秘初探
博大精深的太极拳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