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与奶奶更亲,妈妈很失落,怎么办?

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类似这位妈妈的困扰很多人都有,尤其是那些上班族妈妈,在孩子出生4个月后,妈妈却因为产假结束需要重新回去工作了,不能再24小时地照顾嗷嗷待哺的孩子,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者保姆。


大多数家庭会让祖辈搬过来与自己一起住,白天上班的时候孩子托付给老人,晚上回家后自己还可以与孩子相处。也有些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平时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只在周末接回来和妈妈团聚,还有些妈妈甚至会让老人把孩子接到外地去养。


如果托付给外公外婆,就算孩子出现更亲密的行为,妈妈都不会在意,也不会有因为孩子与外婆亲而产生的失落感。因为清楚自己的妈妈不会来抢夺自己与孩子的爱。


但如果是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当发现孩子与爷爷奶奶更亲密的时候,妈妈内心就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有些妈妈甚至会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行将孩子从爷爷奶奶身边带走,美其名曰“让孩子独立一点”。


为什么孩子会与奶奶更亲
如果妈妈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的主要抚养人是奶奶,那么孩子与奶奶更亲近是正常的。


婴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形成对主要抚养人的依赖性。如果带自己的不是妈妈而是其他人,婴儿对这个带自己的“其他人”的依恋就会超过妈妈。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依恋关系的形成获得情绪方面的安定感。如果发现孩子与奶奶更亲热,妈妈不仅不应该生气,反而应该高兴,这恰好说明主要抚养人能够很好地照顾孩子。如果妈妈一出现,孩子就跑过来找妈妈而不想回到奶奶的身边,这就说明奶奶没有给孩子提供安定的养育环境。很难与孩子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如果家里是请保姆照顾孩子,孩子对保姆的态度就能直接说明保姆是不是把孩子照顾好了。如果孩子对保姆的态度比对妈妈更亲热,妈妈大可安心去上班,这说明保姆非常用心的照顾了孩子,孩子很有安全感。如果孩子仍然看见妈妈就不愿意离开,那妈妈就要警惕,要特别留意孩子与保姆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保姆在抚养过程中存在问题,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孩子会因此而疏远妈妈吗?
很多妈妈会说,对啊,我知道奶奶或保姆把孩子看顾得很好,我很感激。可是我不想因此被孩子疏远,我担心孩子再也不与我亲热了啊。


这样的担心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孩子根本不会因为短时间的亲近主要抚养人而疏远妈妈。


一过2岁,孩子就会自然分辨妈妈和其他照顾自己的人,并认定妈妈才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好的人。孩子会自发的认识到“妈妈”的存在,认识到这个人才是最爱自己,最愿意为自己付出的人。从此,孩子会在早上揪着妈妈的衣角不让走,白天追着妈妈打电话让她早点回家。


如果一定要让孩子给所有的亲人排个位置的话,在他心目中,妈妈第一,爸爸略微次之,接下来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接下来才会是看顾自己的保姆。


2岁以前孩子更依赖主要抚养人的行为,仅仅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这与他的感情深厚完全无关。所以也有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委屈的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带大,不管自己在孩子身上付出多少,等孩子上了幼儿园或小学后,他们与爸爸妈妈的感情更深。


所以,根本不需要对孩子更爱谁这个问题纠结,也不要因为不能亲手带大孩子而自责。


看到这里,有些妈妈可能会说,既然如此,那我可以完全放心的把孩子丢回老家,交给别人。特别说明一下,如果妈妈因为工作原因,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这是一种无奈之举,并不等于妈妈可以放弃自己的责任,更不能因为更换抚养人而中断母子关系,让依恋关系受到负面影响。这样的行为只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母子依恋关系将会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能让孩子的人生有一个更好的开端。由于更换抚养人而造成的依恋关系中断,将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和对世界的负面认识。他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令人不安的,会经常哭泣、要人哄劝,并逐渐变成性感乖僻的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成为多疑、胆小、没有安全感的性格,也可能特别富有攻击性。


孩子疏远自己,妈妈感觉失落怎么办?
如果妈妈看见孩子对其他人更亲近,感觉失落的话,最重要的是要处理自己的失落感。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然后想起这份失落感,看看自己身体的哪个位置会感到不舒服。然后与这份不舒服的感觉在一起,去面对并接受这份不舒服。


这份不舒服的感觉很可能与自己小时候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合理的爱有关。要改变这份不舒服的状况,妈妈自己先要面对这份不舒服,并接纳它。真正的接纳后,你会发现这份失落的感觉会自行离开。


第二,妈妈要感谢这份关爱,感恩老人的付出。老人带孩子其实也是非常辛苦的,老人放弃自己的生活,帮助你全心全意的照顾孩子,正是因为有了老人的帮忙,妈妈才可以自由的做自己的事,对此,妈妈要感恩。妈妈要努力配合,这样,其他抚养人也愿意有意无意地多提到妈妈,让孩子对妈妈慢慢建立起依恋感。


妈妈的这份感恩也会变成一股正能量,帮助孩子成长。孩子会通过妈妈的行为学到如何表示感激。同时,他也能够更尽情的享受不同的爱。爱孩子的人越多,孩子可以爱的人就越多,一个获得足够爱的孩子才会懂得爱,一个懂得爱的孩子又会获得更多的爱,将来也能拥有更幸福的人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反之,如果妈妈心理很不是滋味,把责任归咎到对方身上,认为是奶奶太溺爱孩子,彼此就会产生冲突。如果只是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就算了,这份冲突还会影响到孩子,孩子内心会产生恐慌和紧张,他们为了顺应妈妈,满足妈妈的要求,而越来越粘妈妈。当妈妈在场时,他们不顾一切排斥其他家人。当他们找不到妈妈的时候,他们又会撕心裂肺的找妈妈,这时,奶奶又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安抚孩子,又会产生很多抱怨。彼此的矛盾越来越深,孩子更是越来越不知所措。


第三,妈妈回家后,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


即使工作繁忙,把孩子交给其他人照顾,妈妈也不要忘了自己的责任,主动参与到育儿中来。美国一个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只要妈妈能理解孩子、能解决孩子的“困难”、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对妈妈最亲。如果妈妈能够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有效的时间内满足孩子的精神要求(当然不是一味的溺爱),也一样可以让孩子和妈妈最亲。


每天回家后,妈妈要放下手头上的所有事情,全心全意的陪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爱。这里的全心全意是指眼睛的焦点,大脑的想法全部在孩子身上,放下手机,放下工作,全然的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与孩子进行肢体接触,用搂抱、抚摸、亲吻、贴脸,游戏中的身体接触等,通过肢体动作让孩子感受到妈妈与自己是一体的。陪他做游戏,陪他洗澡、陪他讲故事等,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这样全心全意的陪伴每天都要有,时间越长越好,如果实在工作忙,每天只有10分钟的陪伴都好过于妈妈什么都不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心理学家说,一定要把孩子养在身边
孩子跟谁睡,决定了一生的性格?千万别睡错!
妈,我不要你帮我带孩子,我们的孩子自己带
今天咱们唠唠带孩子的事儿
命理告诉你,熊孩子谁带最合适?
《三十而已》:父母是儿女的救生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