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密国瓷一丨 丁华汉和 “三馆瓷” 月季花茶具
丁华汉上世纪70年代工作照片

 一次, 我在拜访佘华老师时,谈到“三馆瓷”,老人拿出他珍藏多年《装饰》杂志给我。其中的第九集,登录了1959年国庆十周年,醴陵第一次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的唯一 一套釉下五彩茶具作品。虽然褪色的图片有点模糊,但我还是一眼就看出,这是我岳父丁华汉为“三馆瓷”创作的月季花莲蓬茶具和胜利杯。
 

▲《装饰》杂志中的“月季花莲蓬茶具”(右中图)


我非常兴奋,这个发现,让我对“三馆瓷”的研究又更进了一步。

我最初研究 “三馆瓷”是通过 《群力瓷厂志》。厂志中有丁华汉和唐汉初,为“三馆瓷” 和人民大会堂,设计大型餐具和胜利杯的记载。
 

▲《群力瓷厂志》


不久,我在整理岳父丁华汉的设计手稿时,找到大量为军事博物馆设计青花餐具的手稿,还有一些写有”三馆”字样的茶具手稿。其中一张绘制精美的色彩稿,非常显眼。老人家告诉我,这就是1959年军事博物馆月季花茶具的设计稿。老人说当时他设计了兰草、月季花、牵牛花和牡丹花等釉下彩套具样品,参加北京十大场馆的评审,其中这个月季花被选入北京军事博物馆。
 

▲1959年丁华汉设计的“月季花莲蓬茶具”手稿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在《醴陵文史》第三期中,找到了丁华汉设计军事博物馆月季花茶具最确切的文字记载。
 

▲《醴陵文史》记载丁华汉设计军事博物馆“月季花莲蓬茶具”内容


不久,我又在群力瓷厂产品图册中,发现了这套月季花茶具的图片。

由于图册中标注的是“玫瑰花”,而不是是“月季花”。老人解释说:因为月季和玫瑰同科,所以,也可叫“玫瑰花”茶具。书上叫月季花,是沿用了过去的叫法。


▲群力瓷厂《釉下彩瓷》产品图册中的“月季花莲蓬壶”图片


这次《装饰》杂志上的意外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一段尘封60年历史,也让我对这套月季花莲蓬茶具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于是,我拿着佘华老师珍藏的《装饰》杂志给岳父翻阅,希望老人家能回忆出,有关“三馆瓷”和月季花茶具创作的更多内容。
 

一、谈“三馆瓷”和月季花茶具

老人首先回忆了“三馆瓷”的情况。他说:“1958年上半年,醴陵就有风声说:北京要建十大建筑,需要瓷器。当时,釉下五彩刚刚恢复,要想承接北京场馆用瓷,就必须扩大釉下五彩生产规模,于是成立了“艺术瓷厂”。上面将陶瓷研究所一分为二,李维善所长亲自担任厂长,带着我们50多个技术人员和干部,下到艺术瓷厂,参与建设。”

“我们釉下五彩工作室的四个人里面,吴寿祺老师年事已高,林家湖担任所里的行政秘书,于是,就安排我和唐汉初下来,当时主要是对瓷业公司从各工厂选调的二、三十名技术好的彩绘工人,进行釉下五彩培训,准备生产北京场馆用瓷。年底,我和唐汉初就开始设计赴京送审的样品。当时,醴陵瓷在北京一点名气都没有,大家只知道景德镇。我们都在想:“北京的十个馆,能进去一个都好”。我一下设计了几套样品,这套月季花茶具就是第一次送审的样品。没想到样品送过去之后,有三个馆:军事博物馆、人民文化宫、工人体育馆选了我们醴陵的釉下彩套具,这就是‘’三馆瓷”的由来。”


▲1959年“三馆瓷”生产期间,丁华汉在“艺术瓷厂”的留影



二、谈“套色法”和月季花茶具
 
随即,老人又谈起月季花茶具的创作。他告诉我说,自己并不知道这套茶具入选过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只知道这套月季花茶具在送审时就非常受欢迎。可能当时他采用了“套色法”,加上构图和器型都比较符合北京的要求。

《群力瓷厂志》中对老人创造的“套色法”有过专门的记述,而这套月季花茶具,就是老人运用“套色法”进行国瓷套具创作的开山之作。这次正好找到机会,让老人家围绕月季花茶具设计,来谈谈他是如何运用 “套色法”的。
 

▲《群力瓷厂志》记载1957年丁华汉创造釉下五彩“套色法”内容


对这套茶具的创作细节,老人记不清了。但说到“套色法”, 老人还是兴致盎然。他说:“1956年吴寿祺老师带我们搞釉下五彩恢复,教我们传统的“勾线平涂”方法,原来墨线是用茶叶水调墨汁,勾了墨线后,用寸楷笔涂色。那个时候都是平涂,花头和叶子都没有明暗深浅变化。


▲丁华汉早期设计的,用“分平水”方法绘制的菊花柚子壶
 

“我跟吴老师学釉下五彩之前,专门学过釉上粉彩。粉彩画花卉都有明暗层次,比较立体。我就想:可不可以将粉彩表现深浅的方法移植到釉下五彩中呢?于是,我就开始实验。最开始,我是移植粉彩里洗色的方法,来表现花头的明暗深浅。”随即,丁老指着画稿中的月季花花头,边说边示范:“当时是用小楷笔,蘸淡淡的颜色从花头暗的地方由深到浅洗。由于我调墨线是用的茶水,附着力差,容易把线条洗花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运用油水分离的原理,在墨线中加入我画粉彩用的乳香油,结果很成功。这个洗色方法是我搞“套色法”时做的第一个实验。”


▲“勾线平涂法”和“套色法”的不同表现特点示意图


“第二个实验就是用分水方法表现明暗深浅!”

老人告诉我,当时醴陵用的寸楷笔,不适合分像荷花这样的大叶子。后来看到画青花用的的鸡头笔含水量大,能使大片叶子的颜色分得非常均匀。于是,在使用寸楷笔的同时,开始使用鸡头笔分水。


▲鸡头笔和寸楷笔执笔示意图

 
 “最开始都是“分平水”。我不满足于“分平水”,于是,我将之前的洗色方法和分水结合起来。先洗出花头深浅,然后,再在上面分一层淡水,叫”先洗后分”。这样花头不仅有立体感,而且颜色非常均匀。

 “后来,我又想;可不可以不用洗色,而是纯粹用分水来表现深浅呢?于是,我用鸡头笔先蘸颜色,然后在笔尖上蘸清水,分出的花瓣就现“先淡后浓”。反之先蘸清水后蘸颜色,就现“先浓后淡”的效果。”

“为了分大叶子的深浅,我继续做实验。一次,我勾了荷花叶子的墨线后,从叶尖落笔,把坯倾斜,让色料水流到叶根,让它渍留一段时间,由于我加乳香油配的墨线非常堵水,虽然积水很多,却没有出现跑水的现象。然后,我在渍水处,用鸡头笔慢慢收水。由于叶尖处色料水停留时间短,颜色浅,叶跟处由于渍水时间长,颜色深,这样叶片就形成了明暗深浅的变化。”

 “我画的这个月季花的深浅,就是用寸楷笔和鸡头笔分水完成的。”老人指着画稿上的月季花说。
 
听到老人的一番讲述,我终于对 老人创造“套色法”的过程,有了一个非常具体形象的了解。接下来,我又针对“套色法”中提到的“接色”和“罩色”技法,让老人进一步讲解。

 “接色是我做的第三个实验”老人说, “当时,为了表现植物的老嫩、深浅,我移植粉彩接色的方法,比如这个月季花花苞,我先在根部分淡绿色表现嫩,然后再从花苞的尖部接入一点淡淡的红色表现老。这样花苞的老嫩就出来了,我表现叶子的老嫩、深浅也是用的这个方法。”

▲“套色法”中的接色技巧示意图
 

说到“罩色”老人说:“图上这些月季花的深绿叶子的明暗层次,就采用了”罩色” 的技法。我先从叶尖开始,用黑色料水由浅分到深,最后到叶根收水。打了这个黑底色后,再在上面罩一层深绿的面色,这样,深叶子就有了明暗深浅的立体效果······”

▲“套色法”中的罩色技巧示意图
 


三、谈月季花茶具的构图特点
 
说完“套色法”后,我们又聊起月季花的构图。老人说“醴陵釉下五彩主要采用折枝的装饰方法,所以构图非常重要。我的构图主要得益于吴寿祺老师的启蒙,加上我一直和杨卓湘老师学国画,在他那里学了很多构图方面的理论知识。我最开始学构图,主要是通过大量临摹吴寿祺老师的作品。1957年景德镇的王希怀来醴陵实习,他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从他那里学会了如何通过写生,去观察花卉形态,并对素材进行提炼的方法。我在构图上开始注意取舍,没有了之前的匠气,画面也变得简练了······”
 

▲丁华汉1957年装订的写生和临摹集本


听了老人对构图演变过程的讲述,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小小茶具上月季花的构图。从月季花的出枝方法,以及呈放射状向外伸展的动势和布局,不难看出恩师吴寿祺对丁华汉构图的影响。为了表现月季花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态,老人没有停留在对静态的月季花的表现。而是通过很多迎风翻转的花瓣和背面叶子的描绘,在静中加入了动的力量。这生动表现的背后,是他对月季花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艺术敏锐的感觉。同时,浅绿色的背面叶子穿插在深叶子之间,无形中打破了大片深色叶子的沉闷,让画面变得明亮鲜活起来,真可谓是匠心独具!


▲1959年北京天安门举行盛大的国庆十周年阅兵仪式旧照


“三馆瓷”月季花莲蓬茶具,代表了新中国五十年代醴陵釉下五彩的最高艺术成就。它不仅入选军事博物馆和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还为醴陵釉下五彩成功进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丁华汉用“套色法”表现新中国国家用瓷,创新釉下五彩重彩装饰体系的一个扛鼎之作。
 
 
“套色法”演变发展一览表
 







本文作者权归【醴陵丁窑】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丁华汉亲自设计并绘制《锦上添花瓶》
陶瓷文化(324):丁华汉
精美瓷艺欣赏、【湖南醴陵、釉下五彩】、(三十五)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罐
醴陵釉下五彩松鹤杯
醴陵釉下五彩瓷板画,待喷色/烧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