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儿问病看指纹,虎口三关断寒热(田原对话中医儿科大家刘弼臣)

【周三家庭日】

明代,有一位叫万密斋的大夫,以治妇人和小儿病闻名后世。他写了一本书,名为《幼儿发挥》,看名字就知道,这是适合年轻父母们学习的书,它教会你了解孩子的小身体,更好地培育孩子,从幼儿打好体质根基。


这本书里,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观点:幼儿体质,“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这个观点在《中医人沙龙》第二辑,田原老师与民间儿科老中医何曙光先生的对话中,被反复强调,老先生说:优化小儿的体质,要“切记仲师‘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警训”。


经典中的词句,总是看似明白又不甚了了,偶然路过自然的某片风景,才像被小闪电击中,恍然大悟。


临近清明,北京连着两天细雨绵绵,路过因为沾了雨露而备显翠意的植物,“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几个字,悄然地,从心底深处浮现。中医儿科大家刘弼臣先生说,小儿是稚阳之体,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如果放到四季中比喻,小儿就是春天,肝气之生发如同饥渴汲取养分、每时每刻都快速抽长的花草树木。这些花草树木最重要的营养,来源于大地,如同婴孩出生后,慢慢学会以脾胃磨化饮食,吸收营养。


养孩子的脾胃何其重要!幼儿刚刚开始“启用”的脾胃系统是如此娇弱,家人以喂养好吃、高营养的食物,过度表现对孩子的爱,背后,却是难以弥补的伤害。尤其,在这个寒湿的春天……


今天的话题似乎有点远了,小二笔拙,今天这篇略长的导读,除了想和大家分享每天对自然、中医、生命新的感悟,也因为今天田原老师与刘老的对话中,小二又一次,为经典、为古中医那些充满智慧和魅力的短句而感叹——


刘老谈及从小儿气血不稳,号脉就不准,所以古人看儿科病,要症状结合小儿的“虎口三关”。在南宋儿科医书《幼幼新书》就有记载,:“近虎口之位,号曰风关,其次曰气关,在其指端曰命关”后世王锡鑫的《幼科切要》中也有所发挥:“小儿三岁以下有病,须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关从第二指侧向内推看,第一节名风关,第二节名气关,第三节名命关。辨其纹色,紫者属热,红者属寒,青者惊风,白者疳病,黑者中恶,黄者脾之困也。若现于风关为轻,气关为重,过于命关,则难治矣。 ”


若没有老一辈中医人对古中医经典的忠诚坚守、实践,会有多少家庭,在养育孩子、养护自身的路途上,迷失方向,背“道”而驰……


刘老仙逝已近七年时间,无法再为天下父母们细细解读:小儿的“虎口三关”要如何看,都能看出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重温他的对话,品味在古文脉中,承接的生命智慧。


鉴于近期询问幼儿体质的家长比较多,刘老的对话连载结束后,小二将与您分享民间老中医何曙光的“幼儿体质优化论”。


回复数字148 2015乙未年,别让孩子的肺受伤

回复数字149 → 感冒,孩子万病的源头?

人物简介

刘弼臣 (1925~2008),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儿科教育家,中国中医儿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东方小儿王”、“中医儿科之父”。

══════我是分割线(*^__^*)══════

一代大医的经典学习之路


摘自《中医人沙龙(第9辑):国医大师绝学专号》

田原:在和姑父学医三年期间,您还记得当时是怎么学习的吗?

刘弼臣:记得,不会忘。内经、伤寒、温病、中药学、难经、金匮要略、方剂学,这些都要自学;我三个月就要把一本《药性学》背下来,几百味药的药性。然后背汤头歌。

田原:一定挺辛苦的。

刘弼臣:不辛苦学不到啊,老师一讲你听不懂啊。我家境贫寒,父亲曾流落街头要饭,后来才开了个小店。那时候,我们扬州地区只有三个中学,一个英国的圣约翰,一个法国的震旦,还有就是扬州县中学。有钱人都上外国的教会学校,我们没钱的就上国立的扬州中学。扬州中学后来出了很多名人,胡乔木,乔冠华、江泽民都是那里毕业的。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们就辍学了。

田原:家境贫寒和战乱使您更加发奋学习,还记得背汤头歌的感觉吗?

刘弼臣:汤头歌就是方剂,最不好背,为什么不好背?因为方子里很多味药,一点灵活性没有,很容易搞错,背着、背着就背错了,这条跟着另外一个汤头去了,就对不上了。但是如果掌握不了方剂,只知道几个大体上的,临床上就容易产生局限性。

田原:几十年的光景了,现在还能记得吗?

刘弼臣:能啊,给学生讲汤头,不能错,有很多东西,像四逆汤、四逆散等等,无论如何都要记住的。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嘛,性味温中,主治寒邪内阻、手足发凉、脉象沉细;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组成,体内有热、手脚发凉就用它。

田原:学了汤头之后又学什么?

刘弼臣:脉诀,儿科的要看指纹,当时就学《濒湖脉学》,李时珍的,你要背浮脉、沉脉等很多脉的脉象,28种脉都要记下来的,还有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像督脉、任脉、阳维、阴维这些奇经八脉也是要记的。我们儿科一定要看小孩的指纹,小孩子爱哭啊,一哭,他的气血不稳定,号脉号不准的,就只能看指纹了。这叫“虎口三关”——风关、气关、命关,都是属于望诊,看虎口食指青筋的纹路,如红色伤寒,紫色有热。

田原:单单从虎口的青筋就能看出孩子的疾病来?

刘弼臣:能啊,不过现在是附带看的,主要还是看小孩的病症表现。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儿科的诊断主要是望,小孩子一进门,我大体上就能看出来。不过有的西医病症,比如心肌炎,我就看不出来了,就得靠西医的检查方法,用听诊器听了。这样中西医结合,诊断误差就小了。

田原:现在医生用奇经八脉治病的还多吗?

刘弼臣:大多数不用。

田原:您用吗?

刘弼臣:我们用啊,针灸治疗上用。奇经八脉,一共八条,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阴蹻、阳维、阴维。这个带脉,给女性调经,效果很好。

田原:学了脉诀了,接着还学什么呢?

刘弼臣:学《黄帝内经》。当时学《内经》也不懂,囫囵吞枣先背下去再说。把《内经》真正弄懂的时候,我都快三十岁了。

那是到南京以后,要把《内经》变成白话解释,这就难了,不是背下来就可以的,你必须得翻译出来啊,还要知道它的真正含义。

《内经》相当于西医的《病理学》,要做好多注解,才能把最关键、最实用的内容讲出来。

第二个就是学《难经》,《难经》就相当于西医的《解剖学》。

《内经》、《难经》学过以后,就学《伤寒论》了,这个就到治外感病了,还要学会《金匮要略》,这个就是治疗杂病的。

张仲景的《伤寒论》书里讲了,汉献帝的时候,十年内,死亡的人当中,三分之二都死于传染病,其中百分之七十死于伤寒,了不得呀!当时张仲景家里二百多口人,死于伤寒的就有一百四十多口人。所以,张仲景就研究出《伤寒论》出来了,这些都是中医的经典著作。

学过这个了,就开始学温病了,《温病条辨》。《伤寒论》是六经辨证,而温病呢,是卫气营血。

什么是卫气营血?什么六经辨证?什么又是气血痰湿辨证?五脏辨证?所以我们还要读《温热经纬》,以区别温热和湿热;这还不够,还要学习《瘟疫论》。

后来跟了姑父3年的时间,他又把我送到了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学习,那是他的好友,时逸人创办的中医学校。

田原:您这一路下来,真是中医的“经典”学习之路啊。这个过程给后人带来一条捷径。


【小知识】

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教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

——王吉民《伯驾利用医药侵华史实》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被一脚踹开,他们将吃的、玩的、用的、高科技的、小玩意的通过海、陆、空全都运了进来,可他们惊奇地发现,偌大的一个超级市场,需求却如此渺小。

等到运来的物件都发了霉,过了期,他们开始紧张,他们决定做个市场调查,他们才发现,原来是中国人的心理出了“问题”,于是经济学家们想出了方法,他们将基督教会,和教会医院、诊所进口到了中国,除了为来华旅游和淘金的外国友人解除身心疾苦之外,在主客观的情感上,无意间促成了现代医学进入中国后的第一次飞跃。

据1938年《基督教差会世界统计》:从1840年到1937年止,在华英、美基督教会所办医院共计300所,病床21000张,小型诊所600处。

现代医学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中医们表示压力很大。于是,一群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他们创办中医院校,“妄图”与现代医学抗衡。于是从 1915年,丁甘仁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卢乃潼创立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一大批以培养中医后备力量为己任的现代中医专科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便是其中之一。


田原:在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里学习,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刘弼臣:在那里有好多大学问家,儿科的徐小圃,奚晓岚,钱今阳等大家,

都是我老师。跟着他们学习各个流派的理论,以至于后来自己创造流派,都基于

当时的基础,也受他们很大影响。当时上海有两大派系,互相排斥啊。儿科的徐小圃,温热派;奚晓岚,寒凉派。徐小圃老师的病人看不好,就到奚晓岚那里看,奚晓岚就说:徐小圃对你不负责任啊,你看都发烧了;奚晓岚老师看不好的病人,就到徐小圃那里看,徐小圃说,奚晓岚你滥用寒凉药,把病人看跑了……

我那会儿就是今天听奚晓岚老师讲课,明天听徐小圃老师讲课,讲过之后跟着他们实习,跟了有一年左右。当时这两个老师还奇怪呢,哪有人像我这样学两门相反学说的?(笑)

田原:接受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刘弼臣:不仅仅是两个理论体系,我还跟谢汇东老师学习了《杂病论》,兼收并学嘛。你比如说,奚晓岚的寒凉药确实效果好,但是不能多用,再多用下去效果就不好了,须改方子了,要多掌握一些才能够随机应变。

田原:所以您当时选择在上海发展,就是因为那里的流派多。

刘弼臣:对呀,上海开放早啊,医学知识也是最早的,我可以集百家之长嘛。

田原:如此说来,一个好的中医师,得首先是一个杂家,然后才是专家!几十年才能摸着中医的底儿。

刘弼臣:差不多的。后来我从南京调到北京教学,不懂这些哪儿成?那些年我是三上、三下,一段时间讲课,一段时间临床,临床遇到问题,带到教学里研究、挖掘;挖掘完之后,又到临床实践。所以我在近十几年,才有了创造性的东西。

(未完待续)



编者的话:

寻访到一位善治儿科病的大家不容易,当我们再次翻开尘封已久的稿件,访谈“东方小儿王”时的片段,依旧充满了温馨回忆。小儿乃稚阳之体,犹如一团初生的火苗,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无不被父母捧在怀里;同时,小儿又是纯阳之体,变化迅速。五日一小变,十日一大变,今天咳嗽了,明天发热了,后天又不知为何起了疹子,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父母的心。都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可是疾病谱的变化显示,小儿哮喘、高热惊风等疾病逐渐呈现高发态势,风湿病、心肌炎、肾炎等疾病也越来越低龄化发展,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我们的“未来”究竟怎么了?

访谈刘老时浮现的那些细节,将我们再次拉近那个纷争的年代,去见证一代国医大家的成长,他对小儿体质的认识,他对儿科疑难病的探索和突破,依然能带给我们许多惊奇与新知。希望他的思想、他在儿科临床中的宝贵经验能够传承下去,予后人以启迪。

【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科总论巜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小儿王”刘弼臣:治孩子哮喘,一定要避免这件事|附哮喘经验方
小儿哮喘:少出汗,保肺气(田原对话中医儿科大家刘弼臣)
感冒:别让孩子的肺受伤!
涨姿势|中医如何给孩子看病?
中医手诊如何望虎口脉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