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山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深隧竖井及泵站系统水力试验研究

导读:《金山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深隧竖井及泵站系统水力试验研究》是镇江沿金山湖CSO污染综合治理工程9项专题研究之一。本专题建立了3个典型深隧竖井的物理模型和末端泵站水力模型,研究了竖井过流能力、折板消能形态、压力分布及竖井振动特性,分析了泵站前池运行流态及吸水管的水力指标。该专题深入论证了工程折板式消能竖井的水力特性,提出了竖井进口折板优化体型和竖井运行水深的建议,避免水流冲击折板和管道内出现不稳定水气两相流的问题,为工程深隧竖井及泵站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01

问题由来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快速推进等影响,城市洪涝灾害频发,建设和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迫在眉睫。目前的浅层排水管网普遍存在蓄滞洪能力差、排水能力不足、雨污合流溢流问题严重等诸多问题,在此情形下,充分利用地下深层空间,修建深层排水系统,成为了缓解城市内涝、减轻雨污合流溢流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镇江市沿金山湖CSO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即是根据镇江市实际情况,以改善金山湖水质、提高防涝排水标准、助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工程。该工程由浅层汇水系统、入流竖井、大口径顶管和末端多功能泵站组成,服务面积为8.79平方公里,工程系统如下图所示:

入流竖井共布设5座,分别为江南泵站节点竖井、迎江路泵站节点竖井、平政桥泵站节点竖井、解放路泵站节点竖井和江滨泵站节点竖井,全部采用折板消能竖井的型式。相较于直接跌落式竖井和旋流式竖井,折板消能竖井可适应非恒定的入流过程、不同的竖向输水深度以及不同的入口高程、入口方向和入口竖井的布置,因此也更适应城市深隧的应用场景。本项目以典型竖井为例,结合其入流条件及运行状况,利用模型试验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开展体型优化研究。

末端泵站承担着镇江市沿金山湖多功能大口径管道工程的排水任务,不同的泵站前池水位和机组运行数量会引起泵站前池、水泵进水口等的流态差异,可能对水泵的运行效率、安全性、耐久性等产生影响。为论证排水泵站水泵进水通道结构型式的可行性,优化水泵进水通道的水流条件,亦需针对性地开展模型试验研究。

02

入流竖井试验

根据竖井体型、入流流量、入口布置等特征的不同,分别对3个典型竖井(沿江路泵站节点竖井、平政桥泵站节点竖井和江滨泵站节点竖井)开展了针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见下图)。本文以平政桥泵站节点为例介绍入流竖井模型试验的相关成果。

1、竖井基本尺寸:平政桥泵站节点竖井的井深为23.61m,内径为16.0.m,湿区宽度为6.0m;共布设两根入流管道,管径分别为1.2m和2.2m,设计过流量为2.55m3/s和7.77m3/s,平行布置;竖井内共布置5块折板。

2、物理模型设计:模型比尺为1:15,模型制作材料为有机玻璃。压力测量采用压力传感器,水深测量采用钢直尺。

3、竖井流态:竖井的过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水流从上层入流管道进入竖井后经渠道堰跌落至竖井内的折板上,而后在第三层折板处与下层管道入流汇合。当竖井内水深较低时,水流在第2、4、5层折板上均可形成消能水垫,消能效果良好。

4、入口流态:上层管道入流的部分水舌可跌落至首层折板上,部分水舌会直接冲击次级折板;受渠道堰背面不稳定气腔及上层水流的冲击,下层管道入流的跌落水舌呈不稳定状,部分水舌会直接跌落至第四层折板上。

5、消能池流态:水流从最后1层折板跌落至消能池,紊动剧烈,产生较多气泡,水流挟带气泡从堰顶溢流至大口径顶管;随着竖井入流流量的增大,水舌挑距增大,水流紊动增强,掺气现象加剧;水流漫过消能池溢流堰顶后即进入大口径顶管,进而会引起管内水面的波动。

6、深隧进气及漩涡:在设计流量条件下,竖井水深不大于3.67m时,深隧处于明流状态;竖井水深为3.75~4.10m时,深隧处于明满流临界状态;竖井水深为4.15~4.38m时,深隧入口出现间断吸气漩涡,且随着水深的增加,漩涡的强度减弱,出现频率减小;竖井水深为4.53m时,大口径顶管未出现进气和漩涡问题。

7、时均压力:折板上压力分布规律一致,跌落水流冲击折板,在入水区与竖井井壁之间形成消能水垫,时均压力较大;折板边缘附近,水深减小,时均压力降低,折板上的最大时均压力为30.39kPa,试验中未观测到负压形成。

8、脉动压力:平政桥泵站节点竖井中第2层和第4层折板跌流冲击区附近的水流最大脉动压力均方根值分别为3.32kPa和3.84kPa,分别为时均压力值的52.6%和22.2%;主频小于2Hz,压力脉动能量集中在5Hz以下的低频范围。

9、模态分析:采用六面体实体单元建立平政桥泵站节点竖井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单元总数为103005个,最大网格偏斜率为0.64。在此基础上对平政桥泵站节点的模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迎江路泵站节点竖井的第1阶自振频率为17.17Hz,振型为挡墙上部法向方向变形;第2阶自振频率为29.38Hz,为挡墙上部扭曲、折板竖向变形和渠道堰变形振型。竖井结构的基频与水流频率相差较大,两者不会发生共振。

03

末端泵站试验

1、泵站基本尺寸:末端泵站为多功能雨水泵站,总尺寸为31.8m×27.5m,暴雨排涝规模为30m3/s,由8台排涝泵组成,包括2台小泵和6台大泵,小泵设计流量为2.00m3/s,大泵设计流量为4.33m3/s。

2、物理模型设计:根据ANSI/HI9.8-2012进行末端泵站的模型设计和试验。模型设计时不仅考虑重力相似,还需保证模型径向雷诺数和模型韦伯数分别大于60000和240,以减小表面涡的缩尺效应。经比选分析,模型比尺确定为1:10,制作材料为有机玻璃。

3、测量方案:表面涡和水内涡采用ANSI/HI9.8-2012的分类方法,借用颜色水进行标示;喇叭口喉部流速分布采用毕托管进行测量,毕托管布设方式如下图所示;吸水管内的水流旋度采用自制旋度计进行测量。

4、前池流态:1~3台泵运行时,泵站内各典型部位水面平静;4、5台泵运行时,进口前池出现间歇性上涌水股及水体翻滚;当6~8台泵运行时,排水泵站进口前池及中心前池的水位波动剧烈,并不时有水股上涌,且进口前池水深出现明显壅高,但未超出设计边墙高度。此外,各工况下水泵进水口附近均未形成表面漩涡。

5、水内漩涡:各运行工况下喇叭口附近水流流态平稳,各喇叭口附近均未形成水内涡或水流分离等不良水力现象。

6、吸水管旋度:各典型工况下,10分钟最大涡旋角和平均涡旋角均小于5°,各工况下各泵管进水条件良好。

7、吸水管内流速分布:各典型工况下,各水泵吸水管喇叭口处的流速分布均较为均匀,最大时均流速相对空间偏差及最大流速波动偏差均远小于10%,满足ANSI/HI9.8-2012的相关要求。

8、泵站前池低水位运行测试:在7台或8台泵运行条件下,前池水位高于-7.8m时,各泵前池水面平稳,水流条件良好;当水位为-8.9~-7.8m时,受中心前池不稳定水流及剪切漩涡影响,部分卷吸气泡会从中心前池进入3/4号泵的正向前池;当水位下降至-8.9m以下时,有气泡开始进入3/4号泵管中,不利于水泵的安全运行。当运行水泵数少于6台、前池水位在-9.55~-1.0m范围时,各运行水泵对应的正向前池中水流均平稳。

04

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入流竖井的体型参数基本合理,过流能力可满足设计要求;折板间均可形成典型往复跌流型态,消能效果良好;折板上压力呈现典型冲击压力特征;水流脉动不会诱发结构发生共振。

(2)末端泵站体型基本合理,在各运行条件下均不会形成表面漩涡和水内涡,喇叭口内流速分布较为均匀,水流旋度较小,前池水流条件良好。

2、建议:

(1)适当加长与渠道堰对应折板的长度,避免过堰水流直接冲击下层折板;

(2)根据试验结果适当增加大口径管道满流运行时的竖井水深,避免气泡进入大口径管道形成不稳定的水气两相流。

专题研究联合工作营团队

项目总负责人:刘绪为、徐保祥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蒋平、王浩正、方帅、宋晓阳、张磊、袁胜楠、王艳芳、黄意兵、王强、张英旭、李彤、于中海、白永强、许怀奥、季小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张东、王志刚、章晋雄、张宏伟、张文远、张蕊、高建标、陈文创、项亚萍、胡顺

新地中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郭佳、彭东升、赵吉、苏德慧

江苏满江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傅源、穆军伟、汤燕

编辑:刘贵春

微信制作:文凯

审核:李德强


微信号:CNWW1985

投稿咨询:022-27835707

广告咨询:022-27835639

发行咨询:022-27835231

官方网站:www.cnww1985.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竖井式贯流泵在海河口泵站的应用
DL/T 286-2012 发电厂循环水系统进水流道水力模型试验规程
设计案例 | 新中国首个跨流域引水工程——天津引滦入津工程
为什么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给排水专业各章节计算公式汇编,文末有福利
以险为令 决不懈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