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没有天才,就是两个字:耐烦——在历史瓦砾中再创奇迹的乡下人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入冬之际,每天清晨太阳还没出来,就有一个五十出头的矮个子老头瑟缩在天安门前一个稍能避风的墙角落里。他穿了一件灰布棉袄,一边跺脚,双手一边来回倒着一只刚出炉的烤白薯取暖。

眼见午门前五凤楼上有个房间开门了,老头就急忙上去了。原来那里是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而这位风尘仆仆的老头正是名作家沈从文。

他怎么会到博物馆去呢?其实他那时候已经停止了文学创作,正式在博物馆工作了。原因很复杂也很简单,既有外界原因也有个人因素:1948年,沈从文因被界定为“桃红色文艺”的作家而受到外界强烈的批判与排挤,之后他因不堪忍受巨大的压力而精神上出了问题,在选择自杀后幸运获救。

在逐渐恢复理智与清醒后,沈从文明白:自己已定型的写作方式,包括题材范围、审美趣味、语言词汇等,都已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

若自己要继续文学创作,是不太可能了,于是他忍痛割爱,毅然斩断了自己与文学那缠绵二十余年的情丝,无论各种办刊物的友人如何劝他“写点短稿”,他都不管不顾。

但是沈从文太明白自己是需要工作的人,他对工作永远充满着火一样的热忱。但文人丢掉了笔,就如武士丢掉了武器,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时,新世界的大门向沈从文打开了——他被抽调去清理整顿北京的古董店,当时北京古董店有120个,沈亲自参与检查的就有89个,成百万的古代文化珍品从他手上经过时,也点亮了他今后的去路。

他与文物的结缘,可以追溯到1921年,那时他在保靖陈渠珍身边做过书记,负责整理古籍,管理旧画、陶瓷文物;后来到了北京,他又经常各地奔波着欣赏古董店和地摊出售的文物;

到30年代,他开始广泛地购买和收藏文物,经常买了就送人,送了又买。一批批文物就这样伴随着大量的知识,在沈从文头脑里留了下来。

1961年,沈从文(前排右三)指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演员观看《皕美图》

结束了整顿古董店的工作后,沈从文放弃了可挑选的北师大和中国人民大学,依然留在历史博物馆工作。

馆里给他的工作是给文物分类写标签。沈从文大侄子,著名画家黄永玉曾为表叔这份工作愤愤不平,认为其“无须乎用太多的脑子,但我为他那精密之极的脑子搁下来不用而深深惋惜”。

但沈从文不以为然,独自沉浸在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瓦砾堆里,他有自己的“小心机”:一边抄写着,一边对涉及每件文物的相关问题加以仔细研究与分析。手动,脑子动,强闻博记配合上对形象的敏锐捕获力,沈从文悄悄在新的领域中以惊人的速度攀登着。

几年过去,沈从文凭着惊人的毅力,成为了文物史方面的专家。他除了继续给文物贴标签,还担任了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他讲的内容总是深入浅出,深受大众喜爱。

196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教授的苏联专家尼基希洛夫去历史博物馆参观,点名要沈从文担任讲解,于是沈陪了她整整四十天,他的博闻强记和对各种文物举重若轻的解说,深深震撼了这位专家,她对此次参观非常满意。沈从文的这些成绩,也被另一个人看在眼里,他就是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

沈从文与助手王亚蓉(左)摄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前

1963年,周恩来召集文物研究方面的相关人员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在谈到文化建设方面的事时,周恩来说他们出国访问,参观过别国的蜡像馆、服装博物馆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文化比别国悠久,可却没有自己的服装博物馆,也没有《服装史》,什么时候,中国才能编一部有自己特色的服装史?

齐燕铭当即就建议:“这事沈从文可以做”。

于是周恩来当机立断:“好,那就交给他去做”。

沈从文听了齐燕铭的转告后,欣然应允。但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十八年,周恩来直到去世,都未等到这本书的面世。


这本书被命名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其实它的初稿早在1964年春就完成了,包括二百幅主图,部分附图及二十余万说明文字。原计划其将作为建国十五周年的献礼在1964年冬付印。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本书的出版暂停了,沈从文本人也一直处于各种奔波中。但他一直心系着这本服饰史,虽然相关资料早已遗失,但那些经手的文物却深深刻在其脑海中。

沈在空余时间又将该书需要增补的图案一一写出;同时理出了国内文物研究近于空白的二十多个专题,搭好框架,随想随补。

1970年,年近古稀又身心俱疲的沈从文病倒了,他原就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当时他的血压高达高压250,低压150,后经药物治疗才逐渐稳定下来。

但仅一年后,他的病又加重了,身体逐渐浮肿,连行动都困难。因此被获准返回北京。

到北京后,沈从文仍坚持完善着他这本服饰研究的书,曾经受过他帮助与启迪,如今也在从事文物工作的年轻人王序和王亚蓉跑来帮助他。

三人整日在房间内忙碌,来访的亲友看见那满房的书与纸片、字条等以及那终日伏案的三人后,每每叹息不止:这个老沈啊,太固执了,太固执!整天做着这些看不见希望的事情,有什么用呢?

持续高强度的工作,让沈从文再次病倒,血压增至220,左眼黄斑出血,眼前总有圈圈点点跳动不停,写字虽尚能成行但已不知下笔轻重。他切实地感到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还有好多事情要做。

1976年,周恩来逝世,这给了沈从文巨大的打击,他拖着沉重的步伐到北向周恩来的遗体告别。

王亚蓉在《沈从文小记》中写道:

“过分的悲痛使他(沈从文)眼底充血而双目朦胧。他忘不了周总理对他一次次亲切接见和鼓励……,更因未及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奉献于总理生前而抱憾;从此,沈从文更加刻苦研究,'一定要尽力搞好,不然对不住总理。’ ”

“能从片楮认前朝,一史修成价更高。文物千秋谁管领,看君指授失萧曹。”

1979年1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最后的修订增补工作完成;1981年,其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正式面世。——整整十八个春秋,倾注了沈从文的多少心血,这个倔强又坚毅的“乡下人”,拖着老病之躯,终于用硕果告慰了总理的在天之灵。


他曾说:“我没有天才,就是两个字:耐烦。”这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人能做出这样的成绩,居然还自谦自己没有天才,人们曾为他告别文坛而可惜,后来又认为他不做文物研究才是浪费。

“永远地,永远地拥抱着自己的工作不放。”这是沈先生写给黄永玉的,我用来鼓励我自己,也献给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李松睿评张新颖著沈从文传:执著的身影
沈从文:腼腆的乡下人
《沈从文说文物》:一代大师毕生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耄耋老人湘西行-9 凤凰城-5 沈从文故居
05 沈从文-30年代文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