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珂:对真正的学霸来说,语文才是拉分王;不读经,语文学习没有源头活水

     编者按:7月15日,道中书院·“经典诵读进课堂”暑期专题培训教师班上期开班,道中书院文宣部采访了被冯文举老师称为“中学语文教育界最了解读经教育”、正在带班的山东临沂资深中学语文教师杜珂老师。杜老师特别就中学生读经意义,以及如何在中学阶段实施读经教育,等等,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深度解析!让我们有醍醐灌顶之感。文宣部整理如下。


引言

经典诵读教育推广很难。难,没人做,可是,我们不做谁来做呢?

也许我们不够聪明,但是这件事落在我们肩上,责无旁贷。我们都要做读经人,传经人!

如果我们能够体认读经教育就是语文教育的唯一之道,是教育的唯一之道!我们可以带着坦然的心做令我们心安的教育!

这就是公办中学十三年读经教育实践者杜珂老师掷地有声的教育宣言!

特约讲师 杜珂

  杜珂,山东省临沂市沂河实验学校教师,山东省中语会会员,临沂市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临沂市教学能手,临沂市传统文化兼职教研员和核心组成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多篇。

  2013年,为了解读经教育,赴北京参加“论语一百”冬令营。在本地采录三十多位老先生,探寻传统教育的宝贵经验

 点击查看相关:公办中学读经教育的资深实践者——记山东杜珂老师11年的读经实践

01

问:现在家长和教师普遍开始重视课外阅读,并且倡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写读书笔记来阅读名著,您觉得这是否是提升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呢?

答:中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阶段三年推荐书目必读书目有12本,加选读书目不到40本。我建议,其实初中阶段至少读书一百本以上,读二三百本也不是难事。圈点批注法可以用,但不可滥用或当作主要方法,可采用放牛吃草法、连滚带爬读书法,大幅提高阅读效率扩大阅读量。课外阅读很重要,但我觉得如果学生没有诵读经典的基础,连《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都看不懂,哪里会有兴趣阅读!所以,首先要诵读经典,然后开始大量阅读,学生自会迷上阅读,体会得也更深刻。

这叫里不应外不合,没有一双慧眼,是不能发现眼前的美景的。经验证明,诵读经典可以促进心灵成长,只大量阅读的学生仍然不免于阅读品味低下,生命状态不免于堕落。

02

问:有的学生有大量阅读的基础,但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不明显,您对提高中学生的应试阅读能力有什么良策?

答:现在的中考对阅读理解的考查,题型相对固定。教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精准定位,进行模式化操作,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可获相对不错的分数。

但在另一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仅仅模式化的操作,导致学生只看到小节而看不到大处

制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还有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

答题模板有空白,需要学生填充语言,语言贫乏的学生捉襟见肘,有的学生有语言积累,但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

 其实,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都可以用大量阅读来实现。用大量阅读方式进行语言积累,同时伴随思维能力的提高。文学语言对形象思维的形成有帮助,说理的语言对逻辑思维的形成有帮助。

有答题技巧、足够丰富的语言和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否就可以完胜中考阅读理解呢?

不能够,因为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

 语言形式和文章(文学)形式都是意图的外在形式。

 王尚文教授说:语感是语言意图感

命题人和阅读者都朝作者的写作意图靠拢,即使不能完全重合,也追求相对靠拢,题目才有依据。

但如何才能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呢?

一个不成熟的阅读者可以依据内容进行“贴标签式”解读。“贴标签式”,就是看到写自然的文章,就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标签,看到写人的文章,就贴赞扬人物高尚品质的标签。还有些阅读者可以依靠语言形式,即词语的使用、句式的选择和修辞方法等和文学(文章)形式,即文章思路、表现手法、线索、顺序等,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进行“猜谜游戏”。一线教学中,绝大多数普通教师用“贴标签”的方式和“猜谜游戏”来应对。

所以,阅读理解最核心的能力培养就是如此艰难。只能指望学生海量阅读和深度阅读,成为阅读理解的高手。

现在有一个以简驭繁的办法可以应对这个问题:读经。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是人性共同的主题,如果读者和作者共心,共同对外物产生意识活动,便很容易地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

心从哪里来?从揭示人心人性的语言中来,这种语言就是圣贤的启发式语言。因为是启发心灵的语言,不是明白易懂的,需要体悟。

而文章是借助形象的,透过形象的表达发现其内在的核心——作者的写作意图。

所谓“千古文章是一家”,千变万化的人、事、物,都在表达作者对于生命的体悟,而我们明白了常理常道,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了

 共同的人性,表达亘古不变的常理常道。

03

问:您的回答直达提高阅读能力的核心,那您再谈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应试作文能力呢?

答:作文其实就是说话,不过从口语升级到了书面语。所以会说话的孩子便会作文了,无需人教。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应试作文发展到今天,是有限定和章法的,自然不能信马由缰。应试文章也不是一无是处。

现行教材逐渐从散乱的作文训练发展为序列化的训练体系,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一线教学中,对解决学生整体作文水平低下的状况还是作用不大。

一篇作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语言、材料和主题。

语言自然需要积累。研究表明,书面语言形成的敏感期是在初二,前期大量积累的语言会在初二有一个大的提升。或者说,如果学生到了十三岁还没有形成书面语的话,基本不会再形成。这就是很多学生到了高中语文很难弥补的原因了。所以,要强调语文学习要把握时机,争取让学生在十三岁之前大量积累语言,特别是精粹语言。

所谓材料,浅近一点的便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深远一点的是人类的自然和社会生活。

人不是活在真空里,只要生活着,便有无穷的材料。但学生大多在材料的选择上陷入困境,就是因为他对生活、社会万象缺乏感受力,生命深处没有感悟力。黄厚江老师说:没有单调的生活,只有单调的心灵。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简单来说,便是从诵读经典入手,读出一颗活泼泼的心——“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既有感受力,又有领悟力。所谓材料,俯拾皆是,不是难事。

所谓主题,称之为写作意图。但主题有深浅高下之分,主要表现在人对外界万象的立场和观点上。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学生作文主题只停留在表面,或只是做现象和体验的描述,缺少对现象的内心的反省和体悟。

中考作文的导向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从生活中获得人生教益,我称之为“成长意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几句话凝练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成长,圣人的人生状态是自自然然,纯乎天成。相比之下,普通人在为人处事中便有许多计较。

所以人的“成长意识”,必须用圣贤的教导来启发。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典来启发心灵,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儿童的心灵。儿童还可以有对现象敏锐的感受力,可年龄稍长的许多人,便连这点感受力也没有了,这便是学生写不出作文的最大症结。

以经典启发人性,让心体光明充实,明晰人生的方向,自然具有成长意识,自然会对人生万象有一颗关照的心灵,文章主题便在其中。

从一篇应试作文的步骤来看,无非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这几个步骤。文章以意合,立意是最关键的。有了好的立意强调主题统摄便会思如泉涌,立马成文,否则写文章就是挤牙膏。

所以,对于写文章而言,见闻的多寡不是关键,关键是是否具有有深度的、活泼的心灵,而深度的心灵来自经典的浸润,所以要写好作文,特别是应试作文必须读经,见闻其次。  

04

问:您一直强调心性教育的重要性,能谈谈如何提升孩子的心性呢?

答:初中生已经经历了十二年的家庭教育,三年的幼儿教育和六年的小学教育,已经是半成品,我发现他们几无可造之才。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缺乏感受力:他们的感官接近封闭,对外界事物几乎没有反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空洞、乏味和麻木不仁的状态。教授们说:大学生们也是这个状态,连北大清华的学生也都患了“空心病”了。

探究其原因。一是外界无聊信息占据了他们的感官,二是没有启发他们深层次的心灵需要。

第一个原因就是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反观今日社会,从家长到孩子,有谁不是为了口腹之欲、眼耳之乐等官能的刺激?带孩子进各种游乐场所、吃各种垃圾食品、看电视、玩手机…..过分追求物欲和神经官能的刺激导致孩子丧失或部分丧失了感受世界万物的能力。

感受力是一个人心灵的愉悦的基础,是一个孩子受教育的基础。

但让孩子的感官敏锐起来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的心保持活泼泼的状态,让他们体会到万事万物对于生命是有意义的,让他们明白生命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生命体,更是要成为一个有内在精神的人。我们可以叫做“体悟力”。

感受力是自然力,是生而知之的,可以自然形成;体悟力是文化力,是生而本有,需要学而知之,就是通过学习来启发心灵的体悟力。学习的渠道有两种,首先是通过启发式的语言——就是圣贤的经典来学得,然后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来习得。

要启发人的体悟力是不容易的,一般来说,心思越单纯,物欲越浅越好启发,就是所谓“物欲深则天机浅”。

早期的教育就像初春播下的种子,等到春暖花开之际,自会活泼泼地生长出来;等到春暖花开之际播下的种子,因为没有酝酿的时间,也许会比较委顿;等到夏季再去播散种子,就要多耗一些工夫,否则大雨毒日会剥夺种子生长的机会。到了秋冬之际再去播种,除非心田纯净非常,否则没有生长的希望。

所以我们说:如果孩子在13岁之前还没有深度的心灵的需求,那么,孩子在13岁之后,就几乎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13岁前后是“教育终结”的年龄!

所以,教育的时机非常重要,和教育的时机同样重要的是心性的教育。要像保护眼睛,保护绿水蓝天一样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心性,否则,学不见道,枉费工夫。

05

问:读诵经典这么重要,那么初中阶段如何开展读经教育呢?

答:初中生极有必要读经。进入初中,孩子大约都在12岁左右,所以初一初二还是诵读记忆的黄金期。建议学生在这个阶段至少要将《论语》读二三百遍,直至背诵,最好将“四书”通背。读过《孟子》将会对学生议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孟子》的雄辩、推理能力、思维方式都对学生有帮助。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读写分离”,“写”有滞后性,这是有理论基础的。

学有余力,还可将《易经》《诗经》读一百遍。同时,在初三高中阶段选背《古文观止》、诗词曲赋,泛读传统文化典籍《史记》《资治通鉴》等。

初中读经时间:初一以读经典为主,可将三分之二以上时间读经,少量读课外书。初二用二分之一以上时间读经,大量阅读,初三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读经。

我历时十年,初中阶段近三轮带下来,我的学生大都通背《论语》,再辅以阅读,普遍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成绩稳步提升。而且读诵经典对学生心性涵养作用很大,他们在几年之后考研率很高,这也充分证明了在同样的智力背景下,一个学生能走多远,更取决于心性修养水平

06

问:初中阶段读经和幼儿园、小学读经在方式方法上有何区别?

答:幼儿园、小学是只读不解。初中要加入解经。初中生的理解力提升,解经能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观念,涵养心性,修身行道。

比如,高中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有困难。而我的学生有读经解经的基础,普遍反映对文言文阅读理解要好很多。有过读经解经训练的孩子,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会如鱼得水,对史传类文字解读更易契入。因为中国史传,特别是《史记》,其核心就是儒家思想

附:高中生的福利

问:最后,我替广大家长、高中生请问高中阶段如何读经?您对广大高中生说些寄语吧?

答:从《论语》开始读,读到一百遍开始移注。因为《论语》是文言体系的源头,是学文言文的基础教材。诗歌解读背后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文化观念和行道于天下的儒士情怀,也需读经。还有对史传类文本的阅读,没读过经典就无法做评价(历史观、价值取向)。对真正的学霸来说,语文才是拉分王,不读经,语文学习没有源头活水

杜珂老师寄语:

我要给广大高中生说的是:现在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和同学们对于课外阅读重视起来了,虽然如此,目前课外阅读还存在着碎片化、浅表化和同质化的问题,不成体系,缺乏深度,偏重文学作品。

 我们需要知道:无论是“情感的”文学语言还是“直指式的”科学语言,所能抵达的是都只是有限的现实世界,而无限的超越的世界是语言抵达不到的,必须借助启发式的语言引人自悟;启发性语言是启发人追求形而上的世界的,这类语言属于类似宗教的、道德的语言,可以称之为生命的学问。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生命的学问,在儒释道的经典中用启发式语言记载着。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传承这种学问,开启我们的智慧。

所以,同学们要博览全书,对文学语言作品和科学语言的作品的阅读不可偏废,同时还应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如《论语》等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附:杜珂老师2019道中书院暑期校长班讲课视频片段

采访编辑:(文宣部)李青泽

校对审核:(营长)守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激发兴趣锤炼语言
走进杜郎中学 省思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八股化?
作文,让学生心有所动
【书生广场】抗疫时期学生居家如何“自育自学”
快速提高作文能力的妙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