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了此一愿!——《道德经》八十一章的教育版解读

尽管《道的教育与教育之道》一书已经写了三十多万字,因疫情困在国外期间又好好修改了一遍,随时可以送出版社交差了,但因有一个心愿未了,还是无法解脱,不愿意就此出手!

这个心愿,就是为《道德经》八十一章逐章做一份今译和解读,这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

因为各种原因,翻译和解读工作几番启动,又几番罢手,以致拖延至今。

这一次,发了狠心,一定要一口气把它弄完,再也不能半途而废!

导致我数次启动又数次罢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觉得这件事实在难度太大了!《道德经》玄妙高深,其中的意境极难揣摩。老子这个人,真的给中华民族的后代留下了“千古难题”,短短五千多字,让你五千年、五万年也解说不完!当然,两千多年来注疏、解释、解读的文字如恒河沙数,足够借鉴。但是,其中又有多少能够与老子之本意相契合的呢?大量的误注、误解、误释,令人眼花缭乱、触目惊心!

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是:我和研究生曾经就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十六个字,查阅了157本相关的书,抄录下其中一万多字。经过反复勘验、对比和思考,认定其中约150本书籍的解释是错误的!他们说别人“虽智大迷”,而自己恰恰是“虽智大迷”!“大迷”居然迷成这个样子,匪夷所思。

我为什么对这十六个字耿耿于怀?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学习、研究《道德经》的本愿——为中国文化、中国教育找到真正的“师”。《道德经》每一个字都在提醒我们,要“以道为师”,以无为为师,以天地为师,而不能“以径为师”、“以人为师”、以妄作为师。

这个例子让我极其感慨:老子的智慧,经过一代一代人的解读、传承,随着世降道衰、觉性递降,传到我们手里,会不会变成了“二流文化”、“三流文化”?

所以重新解读老子,有一件事是躲不过去了:我发现,我会在每一章的翻译和解读中跟许多人包括专家、名家发生意见冲突,几乎寸步难行。全书解读中出现的冲突点只怕不止100个!这些横亘在老子研究道路上的“老学权威”们,许多都是德高望重、功成名就、声名远播的,他们的学术地位早已稳如泰山;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深入人心”,几成定论。首先应该说,他们对传播老子智慧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贡献,可谓功德无量!我是很崇拜、很喜爱他们的,但在一些问题的见解上又不得不跟这些大学者正面过招,虽说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一说,但终究不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

做学问,做着做着,最终会做到人性上去,做到骨头缝里去。

本次发心做《道德经》教育版解读,想达到三个目的:

1、把市面上流行的解读版本中比较明显的翻译、解读的错误纠正过来,而更为细微的错误,需要下极大的功夫才能发现,不是我今天的能力能够做得到的;

2、把老子思想中微妙玄通、未被人们理解、发现和重视的东西,尽可能挖掘出来,加以宣讲;

3、发掘《道德经》本有的“可道即導”(以道施教)的意蕴,从教育的角度解读《道德经》,发挥其“教育经”的功效。

不管怎么样,在双节假日期间,终于把八十一章全部完成了,可松了一口气,松了一口大气!

下面的事,就是一条一条、一字一字仔细斟酌、推敲,那就是细工出慢活的事了,那就不着急了。

发其中一章解读供大家批评指正。

附录: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今译与讨论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今译】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若论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胜过水,因而水是无可替代的。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这个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没有人能够做到。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举国之屈辱,才配称一国之君;能够担当天下的灾难,才可以做天下领袖。”合道的正言,听起来像是反着说。

【讨论】

1、“正言若反”,是《道德经》表述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老子说的“反”,是站在世俗角度讲的,就是说世俗之人会运用自己的感觉经验和知识,把老子讲的这些概念、这些道理当做事物的反面、背面来理解,比如说“无为”、“无知”、“无欲”、“虚静”、“处下”、“不争”等,又比如说“曲”、“漥”、“弊”、“损”、“弱”、“退”等,世俗之人会从反面的、从非主流的、从非积极的立场来对待。所以一些人读《道德经》,总觉得老子怎么总是在支持、倡导“反面的东西”、“被世人看轻的东西”。这其实就是“道”与“径”的差别。圣人好道而“人好径”。从道的观点看,这些概念所传达的意蕴,是完全正面的、生机勃勃的、积极向上的,是把人生宇宙当做一个自然的整体(而不是人为造成的相互对立的分裂状态)来观察和思考。世俗文化和教育多在“径理”上下功夫,已经扭曲了人们对人生宇宙的认识,使人们的意识产生了严重的执著、刻板和畸形,乐于在分裂和对立之中找生命的意义。所以老子说自己讲的道理是“正言若反”:本来是堂堂正正的道理,却被世人理解为“反面、反向的道理”,那怎么办呢?其实也无所谓,“反者道之动”,反正自然的规律总是向着对立面、最终向着道的方向转化的。

应该讲,从道的观点看,万物一如,人生宇宙并没有什么“正”、“反”之分。言有“正”有“反”,只是老子顺遂世人的看法。只不过,世人的立场向某一方面(自以为是“正”)偏斜得太厉害了,把人生宇宙搞得都快倾倒了,老子需要出来纠正,需要拨乱反正,所以要从世俗的反面提出种种微言大义,还世界以清静一如、平坦无私(“大道甚夷”)的真相。

2、轴心时代的圣贤们在宣讲人生宇宙的终极真理时,大多是“正言若反”的。所以我们读经文,总会读出“道理反着来”的困惑。为什么呢?他们又要讲出最高深玄妙、不可思议的那个道理,又要从世人能够理解的立场出发,你让他们怎么办?这里一定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从根本上讲,源于“玄之又玄”的矛盾,就是在“无名,天地之始”和“有名,万物之母”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世人的思维习惯是克服矛盾、消除矛盾,有矛盾就不舒服。而“圣人藏乎是”,圣人舒舒坦坦地面对真实。圣贤们知道人生宇宙就是建立在“玄之又玄”的矛盾基础上的,取消矛盾不就是等于取消这个世界吗?圣贤们采取的办法是“正言若反”,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在你肯定的地方他否定,在你否定的地方他肯定;他一边肯定一边否定;最后归于无所肯定无所否定。

圣贤们的生命之舞是“一边是虚空,一边是巉岩”的“崖边之舞”,他们没有独立的自我,他们自由的心性既融合在虚空里,也融合在巉岩中(“无有入无间”),所以可以与万物相拥而舞,与人生宇宙“相看两不厌”。

3、关于“正言若反”,高延第解释说:“此语并发明上下篇玄言之旨。凡篇中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弊则新’,‘柔弱胜强坚’,不益生则久生,无为则有为,不争莫与争,‘知不言,言不知’,损而益,益而损,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也。”憨山也说:“柔弱无为,乃合道之正言,但世俗以为反耳。”这都是很好的概括。

4、关于“受国之垢”与“受国不祥”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蒋锡昌也做了一份很好的总结,他说:“凡老子书中所言,‘曲’、‘枉’、‘漥’、‘弊’、‘少’、‘雌’、‘柔’、‘弱’、‘贱’、‘损’、‘啬’、‘慈’、‘俭’、‘后’、‘下’、‘孤’、‘寡’、‘不毂’之类,皆此所谓‘垢’与‘不详’也。”这其实也是一份关于“正言若反”的举例清单。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且听爸爸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第十三到第十五章(6)
《老子哲学初探》二十二章
比马王堆帛书《老子》更接近真老子真实原义的《道德经》是哪个?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一:人不我知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老子道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