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信群都是鸡肋吗?有一个人把微信群建成了粘性最强的乌托邦社区

2015年以来,出于对所谓“社群经济”的兴趣,我加了无数个微信群,下载了无数个社群APP,玩得不亦乐乎。

先不说社群类APP,单就微信群而言,我是很失望的。

我加入了逻辑思维的图书分享群,加入了吴晓波书友会的群,加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种群,加入了同学群、公司群、自媒体互推群,但这些群无一例外,都是“死”群,除了大量地发各种链接之外,再就是一些很无聊的人在谈一些无聊的话题,偶尔有那么几个群聚集了一些真正有趣的人,但也因为没有合适的引导,最终成为一盘散沙。

我们每天信息大量过载,根本没办法去一一光顾这些没有什么价值的群,没办法从那么多的群里筛选少的可怜的有用信息。这些群就像鸡肋一样存在于我们的微信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跟我一样的经历,不断地试图寻找跟自己类似的人,不断地寻找归属感,但最终却只会越来越迷失,手指滑动的瞬间,那些群已经激不起我们内心的任何涟漪。

某咨询类企业由于其老板的知名度,利用其粉丝建了五个微信群,每天不断地抛出话题,不断发动企业内部的咨询师做线上分享,刚开始热火朝天,但时间长了,谁都能看出来,这无非是企业打造影响力和推广自己产品的平台,粉丝在里边的存在感几乎为零,所以当粉丝们的好奇心被耗尽的那一刻,也就是这些微信群死亡之时。

这特别像假日期间在广场上搭台做促销活动的商家。商家声嘶力竭使劲赚吆喝,下边走过几个事不关己的好奇的路人,以及几个想占点小便宜的大妈,其他的都是托儿。

另外一个新媒体平台建了八个微信群,聚集了新媒体平台的几千人,他们就聪明得多,每天都会放出很多对于新媒体行业而言很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会吸引我每天看几眼,当然也只是出于功利的心态去了解一下圈子,而不是出于价值和情感的归属。

还有一个由新媒体大咖范卫峰建的一个群,范卫峰在媒体圈浸淫多年,深知信息的过载,所以与其他微信群拼命想活跃群氛围相反,他的群规是禁止发表情、禁止搭讪、禁止任何口水化的发言、禁止发任何无意义的字节,只分享和讨论有价值的信息。

这个群是我平时最为重视的群,因为在里边有很多牛人的真知灼见,并且还不用去做过多地筛选,一句话就是一句话,挤掉了群里信息的水分。

这是一个真正做到“少即是好”的群:活跃度不高,但是不会死,也是唯一一个我觉得不鸡肋的群,除此之外,都是鸡肋,只不过是有些还有点肉,有些就全是骨头。他们待在我的微信里,每天不断地发布各种信息(guang gao),各种无意义的聊天,使得我的微信变得臃肿不堪,急欲退之而后快。

我一度认为,微信群注定是一个鸡肋的存在。微信的社群都得不到激活,还谈个毛线的社群经济?然而这个观点在我加入一个写作群之后,得到改变。

15年年底,看到朋友圈一个媒体前辈发布了一个每天一起写作500字的计划,瞬间让我眼前一亮:这个会好玩哎!二话不说,交了点费用,报名参加了。

这个群总共有160多人,做什么工作的都有,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喜欢文字,但也是因为各自的原因,很难真正坚持下来每天写作,这样的一个群瞬间击中了大家的痛点。大家开始欢天喜地、热火朝天地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写作之路。

说是500字,但很多时候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开始找不到感觉,但是因为只用写500字,所以没有太大的压力,能够以一种比较轻松的姿态去写作,而一旦真正开始之后,写完500字恰好是完全进入写作状态的时候,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有时候写high了,写两三千字都停不下来。

这样在有感觉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文字放到群里,自然会引发群友的膜拜,同时也刺激了其他人,写出更高质量的稿子。所以看起来五百字是一个低门槛,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催发了群友们自发的高要求。

当然那是刚开始状态好的时候,而我们一旦忙碌起来之后,难免会有状态不好的时候,这时候你凑出来的500字自然就会被大家选择性忽略,而有感觉的人自然又成为这一天最被关注和赞美的人。

于是每天都有新的作品诞生,每天都有好的稿子会被自动筛选出来,长期保持高质量写作的人就成为了这个群里的红人,偶尔群里出现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会引发整个群的讨论,大家抒发感动或者发表不同的意见,整个群一片生机盎然。

甚至在这个群里,随着交流的深入,开始自然而然地生发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有趣的关系,比如某男和某女的文字感觉很像,群里就要开始炒“CP”了,比如某人跟某人气场很合,自然会产生更多精神上的交流——大家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是每个人的人格体都通过文字、语言展示出来,让我们能瞬间触摸到更为深层次的对方(当然也会存在伪饰的可能)。

另外,这个群里女性居多,跟刚性的男性相比,女性的思维更接近自然的人性:她们心怀美好,温柔善良,有诗意,比男性更具备感知自然的能力。

根据我的估测,这个写作群,大多数人在群里活跃的时间平均达到了一个小时以上,在春节比较闲的那几天,甚至能达到两到三个小时。就我自己而言,我曾经有过半天的时间完全泡在这个群里的经历。

这样的活跃度,我从来没有在其他群里感受到过。这么长的活跃时间,我也是第一见到。这样的内心满足感,以及存在感,我也是第一次体验到。

一个月的时间,不断有人坚持不下去,自然而然地被淘汰。大家因为这样的淘汰制度,产生了很强的危机意识,但同时也让大家开始习惯每天的写作。

一个月之后,这个群真的就像线下的班集体一样,天天在一起写作、分享、交流,互相产生了很浓厚的友情(当然,或许也有爱情)。而跟班集体不一样的是,大家在这个群里分享的都是比较隐秘的、比较灵魂一些的情绪,所以我们看起来要更亲密和熟悉,我们之间的“共振”也会更多,找到跟自己相似的人的几率也会更大。

这时候,群管理员在干什么?她其实除了收作业、清除违规人员、邀请人分享写作技巧、教新手一些方法这些基本的维护工作之外,跟其他微信成员一样,她也在写作业,跟其他成员一样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存在,没有任何特权。

这其实很考验管理人员。你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老师?班长?话题制造者?都不是,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做一个自然的人,说一些人话,就OK了,而这些,这个群的群主都做到了。

发现了吗?由于制度的设计出自天然,这个群看起来是没有任何阶层的,没有老师,没有班长,没有管理者,没有对立和小圈子,没有党派之争,每个人都几乎处于平等的对接,这个群里一切好玩的东西、一切美妙的关系都是基于写作这件事自然生发而来的。

而群里的每个人都是主体,他们不再是坐在舞台下鼓掌的人,他们都走上舞台,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去扮演自己,或者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角色,每个人都是主角——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线上的民主社会雏形,是一个精神的乌托邦社区。

我在群里的角色有过几次转换,之前是蠢萌和纯情的小正太角色,深得群里的文艺大妈们喜爱,后来逐渐熟悉之后,终于本性暴露,开始不断地“污”和“基”,被大妈们各种唾弃。群里有一个好基友,叫禅二哥,一副道行高深、道貌岸然的样子。他说,无为而治,绝对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你做了正确的事、合乎自然的事,根据人性做出了最好的制度设计,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然后才能无为而无不为,让整个生态自发地生长。

有时候我们过多地把目光聚集在大V们的身上,把自己当做别人人生的看客,其实真正的力量永远都在我们自己的内心,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什么草根和精英之分,我们只需要在一个道法自然的生态中,发现一个任逍遥的自己。

在这样的生态里,既不需要君子以厚德载物,也不需要强调君子当自强不息,这里既没有什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没有“德”和“不德”的概念,这里的万物都是刍狗,每个人在这里自适其性、自得其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努力的样子,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
用对味的内容连接对味的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最重要的个人资产
当封号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营销人该何去何从?
​微信公号在视频号上面有没有红利?
社群经济那点事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