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有趣!《伤寒论》居然可以像小说一样读~


· 绵延数千年的中医历史上,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与医书为友,与医书为伴,在好医书中行走,让我们和“中医家”一起感受千年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先贤医案的精妙入微,聆听当代明师的谆谆教诲,为万千中医人和中医爱好者开启一扇善读之门,此谓之“每周一缕书香”之 初衷:立命守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寄望百载,中医中兴。

· 沏上一壶清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医书,纵横开阖,品味着理法方药,品读每一个医案。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书香悠悠,茶香缭绕,这种温馨的感觉,可好?

(本栏目在中医家APP内每周周一首发,周二中医家公众账号可见,再次日各大平台可见,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医家”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医家)

导 语

《伤寒论》作为医门之圣典,习医者不可不学。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初习伤寒难免会觉着枯燥,甚则觉得茫然乏味而将之束于高阁。真真可惜了!论中条文其实非常有趣,上下贯穿自有脉络可循,每个方证条文也都是鲜活的临床案例,能沉浸其中品味条文奥妙,自会生出无穷乐趣。

但是初学者就是读不懂?怎么办呢?

教你读!让你可以像读小说一样,读得津津有味!!

本期中医家《每周一缕书香》栏目向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就是献给初学者的《伤寒论》小说版——《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本书以南阳馆藏仲景资料为线索,结合作者考证,虚构相关人物与故事情节,以二十二回章回体小说为载体,仲师之徒临证诊治为主线,依据故事情节变化,依六经次序,以六经病脉证治为架构,展开62个方证典型病案的诊治过程。并以师徒问答形式,说明辨证思路,分析用药特点,阐明配伍规律,将繁复之伤寒学理寄寓于生动的故事之间让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知不觉已领会了《伤寒论》的精髓掌握仲景临证方法及经方运用的法度。

本书不仅针对于初学者,即使是临床研究伤寒学术多年的同道们也将受益颇多。作者祖籍仲景故里南阳,谙熟南阳方言俚语,通晓当地风土人情,故书中对仲景方言的诠释,不同以往理论家望文生义、随文顺释见解独特,真实可信。书后附篇“论《伤寒论》学用之法”为多年学用伤寒之心法,尤为可鉴。

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仲师如何思求经旨以演其知,如何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本书读之犹身临其境,对仲师立法处方也将有更深的体会。书中仲师不仅是仁心仁术之良医、循循善诱之老师,更是慈祥和蔼之父亲,人物生动、情节跌宕,可资为临证闲暇阅读之趣。

作者简介

张喜奎,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陈亦人、杜雨茂教授。

福建中医学院首届名中医。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福建省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及省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仲景学说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教育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等。

历年来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7部,参编7部。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一批省厅级科研课题,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2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学术著作)三等奖及优秀奖各1项,全国高等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长期从事经方辨治疑难病研究,运用《伤寒论》辨治各类疾病,擅长治疗肾脏疾病、心脑血管病、脾胃病等疑难杂病。

前 言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系南阳医家张仲景所撰。是书奠国医临床之基石,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融理法方药为一炉,集炮煎服护为一体,以切实有效著称于世,一千八百余年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被誉为“众法之宗,众方之祖”,仲景亦被尊为“医中之圣”。不惟国内如此,国外亦赞誉有加,韩国称其为“医魂”,更有韩国医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官读《伤寒论照亮了韩国医学发展的光辉道路》论文,足见评价之高,影响之大!的确,后世从医而善学者,明其理,师其法,认其病,识其证,效其方,用其药,遵其旨,临证莫不思维顿开,效如桴鼓,遂成上手,而开宗立派。由是观之,对《伤寒论》之誉、仲景之尊,确乃名实相符,毫不为过。

然,是书成于东汉,距今已远,几遭战火,屡历磨难,长期秘传,错讹难免,虽经数度校修,已非仲景之旧。况,通篇以汉之散文为载体,文辞古奥,诸多字、词、术语及文法,随时代更叠,变化重大,歧义由生,已非今比。加之是书因斯时条件所限,撰刻不易,文字严谨,绝少繁词冗句,或举主略次,或举变略常,或举脉略证,或举证略脉,或详前略后,或详后略前,其核心内容六经病篇连同霍乱、劳复病篇共398条,仅13404字,真可谓借墨如金,言简意赅。更因仲景为南阳之人,其行文之中,南阳当地方言夹杂其间,史成千古疑案……凡此种种,皆成准确理解原文,领会医圣经旨,继承光大仲景学说之障碍。

《伤寒论》作为从医者之必修教材,已逾千年,其间数经官方校注、刊印,民间众多编注、阐释,形成了庞大的伤寒学派,解放后全国组织编写了多版教材,对后世学用《伤寒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现存的传世注本及教材,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要有如下数端:

一则《伤寒论》教材直接取材于东汉张仲景的原文,文辞古奥,理解不易。二则多用条文加注释方式,彼此之间缺乏明显的连贯,形式呆板,读之不免枯燥乏味,新接触的同学缺乏兴趣;三则经方运用问题,条文中方证应用多无实例,或虽亦间有医案相附,但或因叙述极简,或头绪不清,或症状描述不确,或辨证思路不明等等,尤其缺乏医患互动情节,使人读之难以明了,学过后诸多同学不会应用,不利效法;四则注释有误,部分条文及证型的理解,产生了较大的偏差,尤其对文中南阳当地方言,因不识民俗,解释出错,亟待纠正;五注释脱离实际,看似头头是道,实则离题万里,将一部切合实用之《伤寒论》引入玄学。六则对作者的生平缺乏应有了解等等,均当改进。

笔者世居南阳,醉心于仲景学说,从事《伤寒论》医、教、研近三十年,其间数度深造,几易学府,有幸亲炙当代伤寒大家陈亦人教授、杜雨茂教授等之教,受益良多,出版《伤寒门径》等专著7部,发表《伤寒杂病论南阳方言考释举隅》、《试论太阳病的杂病属性》、《张仲景脾阴虚辨治观》等论文180余篇,参编教材7部,已小有心得。尤其执教医府以来,先后为博士牛、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及留学生、函授生、进修生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同学讲授《伤寒论》,深悉同学们所叹“《伤寒论》难学,经方难用”之苦,遂留意《伤寒论》教材的创新,决定以章回小说为载体,以“融知识性与趣味件为一体,寓学术性于通俗性之中”为主旨,改进《伤寒论》教学

于是,余利用仲景同乡之便,于医圣祠南阳张仲景医史文献馆查阅了有关张仲景之资料,结合笔者的有关考证、《三国演义》、南阳当地传说及后汉书等等史料,尤其与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相吻合,在确定了张仲景及其弟子的基础上,又虚构了其他相关人物及故事情节,作为全书的框架结构。以精简而不失仲景原意、保持六经辨证框架结构、体现中医临证思维为要义,精选了六经病中的大部分重要条文,结合本人对《伤寒论》研究心得进行阐释,力争反映仲景原意,突出理论紧密联系临床实际。搜采业师及自己临床运用经方辨治典型疾病验案为素材,依书中故事情节的需要,更换了患者姓名,并尽暈再现诊治过程,穿插于小说的各章回之中,并以师徒问答等形式,指明辨证思路,分析用药特点,阐释配伍规律,意在通过本书读习掌握临证方法、经方运用要领,突出学以致用。

全书共分二十二回,仍依原书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次序,构成主体,凡是伤寒原文,均以大号黑体字标出,意在于今日通行教材相衔接,便于与各版教材相印证,有利于学习复习。对一些南阳方言,或在书中作解,或以注的形式标出,以利读者掌握。考虑到本书特点,难以将全部《伤寒论》的学用之法一一介绍,故在书后附“论《伤寒论》学用之法”及“东汉与今之衡量折算表”二篇,集中讨论学习运用方法,便于读者学习原文参考及今日临床运用。

总之,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寓教于乐,使人在把玩故事情节的同时,以轻松之心情掌握《伤寒论》实质要义、经方运用准则。原来编写本书的主要意图是作为《伤寒论》教材的辅导材料,主要以在校的大学生为读者对象,但书编成初稿后,不仅当即受到本、专科学生的广泛欢迎,每写出—回,即被索走,争相传抄,且研究生、毕业后的学生及临床中医药工作者相互传阅,深受好评,倒是始料末及的。看到本书有一定的可读性,能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笔者顿感莫大的满足与欣慰。本书以今日宋版条文顺序为编。

本书完成后,得到了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承蒙福建中医学院党委书记罗萤同志,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灿东教授,原陕西中医学院院长、笔者业师杜雨茂教授等审阅并拨冗作序,使拙作增辉多多,笔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将中医经典著作改写成小说形式仅是初步尝试,加之撰写时间仓促、本人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喜奎

2016年12月于福建中医学院

杜 序

余世代业医,幼承庭训,随家父杜荩丞习医侍诊,及长则又从著名医师况乾五习针灸,后二入中医高等学府深造、执教,一弹指间,业医已五十余载。从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确为中医经典之最,它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医诊治各科疾病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辨证论治的纲领体系,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开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论中之理法方药用于临床,历千百年而不殆,至今仍为中外医界广泛推崇、应用、研究和发展的巨著。近代凡理论与临床有见树的著名中医学家莫不有精研本论者,故《伤寒论》为中医之圭臬而不可怠忽,诚如李培生教授所言:“医学中,苟无《伤寒论》,则‘学’之一词将大有逊色。业中医者,苟不学《伤寒论》,则不足以为中医。”

然而,《伤寒论》著于汉代,距今已远,其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文辞古奥,医理幽深,领悟不易。自王叔和编次后,又经宋之林亿校正,金之成无己注释,自宋至今,注释整理蔚然成风,新编之作洋洋大观,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伤寒学派。纵观之,医家学术多歧,仁智互见,有气化说者,有经络说者,有三纲鼎立说者,有太阳经府说者,有错简说者等等,编注方法亦各有千秋,有依原著者,有重新编次者,有按方类证者,有据法分类者,有按六经加注者,有集注者,有对原义阐明者等等,使人莫衷一是。原文注释,亦不乏曲解臆断者,尤其明清之际兴起的错简派,动辄错简或妄篡,借此以售私见,令人真伪莫辨。所著之作,或以古语行文,艰涩难懂,或形式呆板,读之令人味同嚼蜡,尤其初学者,常茫然不知所言者何,为仲读学说继承发扬和推广普及设置了障碍。亟需一形式活泼,公允通达之作矣。

张傅士喜奎教授,乃吾之门生,其二度随我习医,一在仲景故里南阳,一在秦都咸阳,其聪颖好学,刻苦勤奋,醉心于医学,尤其对仲景学说,几近痴迷,研读有加,理论功底颇深,并工于临床,疗效甚佳,善于总结,出版数部专著,发表近二百篇论文,实为后辈中之翘楚,大有后生可畏之感!因其学验俱丰,文字基础扎实,又系仲景故里之人,深习民俗,感念习读《伤寒论》之不易,创造性地将文学小说与古典医著相结合,撰著《仲景临证传知录》一书,并将书稿示余。一读之下,该书文字浅显易懂,故事情节动人,人物塑造丰满,尤其医理通达,说理透彻,遂爱不释手,诸多观点,颇有新意不禁击节赞叹!

细读之下,内容仍依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次序,编排合理,衔接自然,其所选条文去取恰当,叙述病案,准确细致,人物生动,无论患者自觉症状诉说,还是患者体征、医生诊治过程的描述,皆清晰可见,使人有如亲临其境之感,系古今任何一部医案所无法比拟的,足可反映出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医学功底。

书中通过师徒问答等形式对辨证思维的分析、选方用药的阐释、方剂配伍规律的论述、煎服护理方法解释等等,俱各深刻清楚,颇合仲景原意。对部分历来争议的问题,分析透彻,评论允当,观点鲜明,切合临床实际,大有一决是非于百家,立剖精粗于毫芒之概。尤其对原论中仲景所引南方言,更一一准确作解,破千古悬疑,诚为一部好书。

掩卷而思,与其说此著是一部小说,不如说系一部专著更为贴切,妙在作者着力于改革《伤寒论》的教学方法,体现寓教于乐之精神,使人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已领会了《伤寒论》的精髓,掌握了经方运用的法度。此书问世,学《伤寒论》仍苦趣味耶?信其书必可一读也。

余自卸除陕西中医学院院长之任,十余年来,专心创办“中国咸阳雨茂医院”,日日迎诊数十,加之年事日高,体力不继,颇感身心困乏,谢绝文宇之约久矣。今喜奎送来文稿索序,本欲草草以应,然展读之后,欲罢不能,拨冗提笔,略记上语权以为序,一则奖吾徒有此成果,再则冀吾徒锐意创新,再接再厉,多有新作问世,以光仲景之学。

七十三叟 杜雨茂

丙戌孟春于秦都咸阳

通俗严谨 纠误创新

——读《仲景临证传知录》有感

《仲景临证传知录》为福建中医学院张喜奎教授近作,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之欲罢不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全新诠释《伤寒论》,将六经辨证的内容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使读者在阅读中轻松掌握《伤寒论》内容,实融文学与医学为一体,寓知识于趣味之中,令人拍案叫绝,感叹之情略陈如下。

1、角度奇特体系创新

《伤寒论》问世以来,历代医家皆推崇备至,被视为“圭臬”“方书之祖”,相关研究著述真可谓汗牛充栋,时值今日,学习和研究《伤寒论》者更是蔚然成风。然《伤寒论》毕竟是汉代之作,其言辞古奥,言简意赅,学习起来实属不易。张喜奎教授一直工作在教学、临床第一线,深知此门课程教与学的不易,乃多方考证,上查汉时河南南阳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旁考南阳方言俚语,以南阳馆藏仲景资料为线索,创造性地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内容进行阐释,其角度之独特、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全书共分为二十二回,以仲景师徒日常生活、诊疗为故事的主线,将《伤寒论》六经内容有机地融合进来。内容的安排仍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次,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一展现。条文以黑体标出以示强调,便于引起读者的注意。条文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往往在师徒对话中自然引出,如“第三回:舍药饭神偷得救 解疑惑张机修书”中仲景师徒巧遇上官云燕病卧路旁,见其发热、无汗、咳嗽气喘、舌淡苔白、脉浮而紧数,其周身遍起鸡皮疙瘩。仲景问徒儿此为何病,徒儿心念默想,忽然想起师父书中所写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寒论》第3条)接着仲景分析到:“这太阳伤寒证,所受病邪为风寒,且以寒邪为主。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加上患者体质有强弱,感邪有轻重,卫阳反应有迟速,故该类证候发热的出现有早有晚,不可一概而论。……寒邪束表,其性收敛,故可阻遏卫气,使其不能正常发挥温分肉的职能,故恶寒怕冷属必见之征。风寒束表,不仅卫阳被遏,而且营阴郁滞,从而使太阳经气运行受阻,故太阳伤寒除头痛之外,尚多有身痛。至于说脉阴阳俱紧者,是说三部脉都见浮紧,浮乃是正邪交争于表,紧乃是卫阳郁闭,营阴郁滞之象。”这种在娓娓叙述故事时自然地引入条文,并进行深入剖析是此书的主要写作手法。

2、语言优美逻辑严密

此书语言优美,词藻华丽,文笔流畅,读来朗朗上口。叙事生动,极具画面感、立体感,反映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如“第四回:臧医秘传神效方 神偷误盗五苓散”中开篇描写宛城景色,“整个宛城北靠独山,西依卧龙岗,白河之水清滢澄澈,似一条锦带环绕城之东、南,成荫绿树,接水连山,起伏有章,茂密芳草,绿中已带黄色,在初秋凉爽的风中轻轻摇曳,似绒绒棉毯,平托起这山、这水、这城,沿着东低西高的走势,向极远处伸展开来,尽处与蓝天相交,融合成一体。金黄色的菊花点缀其间,自卧龙岗一直延伸到脚下,一阵秋风吹过,从岗的深处,飘来阵阵浓郁的桂花香,置身于此,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将宛城的美,白河的秀写的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如饮醇酒。

全书故事情节紧凑,前后呼应,逻辑严密,人物的出场、退场甚有章法。如上官云燕乃江湖侠义之士,患伤寒巧被仲景相救,其后云游四方,至仲景师徒落难时又及时出现,出手相助以报前日救命之恩。再如仲景大徒儿与宛儿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仲景也欲将女儿许配于他。不料幼时指腹为婚的李青未死,患阳明重病巧遇宛儿,承宛儿出手相救幸免于难。从而使故事情节扑朔迷离,跌宕起伏,极具悬念,足见作者文学功底之深厚。

3、案例翔实说理透彻

此书案例翔实,编排合理,以案例分析为着眼点,一一剖析《伤寒论》条文,将枯燥、静止的条文一变而为具有画面感的场景,堪称是《伤寒论》的案例版教材,非常适合初学者使用。案例大多来自作者的临床,并根据故事情节及条文解释的需要对其合理加工,对疾病发病原因、病情发展、预后皆有完整的描述,与故事情节合为一体,丝丝入扣,随着情节的发展,有序地展现,不落痕迹,天衣无缝,令人一读之下,便欲穷根究底,非掌握条文精神而不可,这又是与别的案例式教材不同之处。如“第九回:见财起意恩作仇 触景生情义灭亲”中店主平素喜饮,每饮必醉,且酒后心中燥热必饮冷水二碗,数十年来已成常规。(此为大陷胸汤证的内因)近日不慎感寒,头痛发热,脘腹胀满不适,自用火熏之法,于地上堆上柴火,点燃烧火,待地烧热后将火撤去,撒上水,铺上被褥,躺身其上,厚盖棉被,强行发汗,汗出后,发烧虽退,然胃痛加重(此是大陷胸汤证的外因)。遂后店家依法又汗,致口干舌燥,大渴引饮,心下两胁至小腹硬满疼痛,难以忍受,大便四日未解,每日至申酉时定时发热(大陷胸汤证典型的症状)。适逢仲景投宿,施以大陷胸汤,不久大便畅下,腹痛顿减(大陷胸汤证治疗及预后)。可见作者通过对案例的合理编排,将案例与情节紧密相扣,全面形象地展现大陷胸汤证的内因、外因、症状、治法、方药,使读者印象深刻。

书中对于方剂的分析简明、透彻、重点突出,如对麻杏甘石汤的分析,“肺非麻黄不宣,其有较强的宣肺平喘、透邪外出的作用,……其性辛温,于肺热不利,故须倍用石膏以制其热。石膏色白入肺,禀西方肃杀之气,专清邪热,二药相合能使麻黄辛温之性转为辛凉,佐以杏仁,宣降肺气,升降有序,可加强麻黄止咳平喘作用,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短短数语,便切中要害,紧扣麻杏甘石汤清邪热、宣肺闭之特点,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作者师古而又不泥古,对《伤寒论》中有关条文、方证的分析每有创新之处,常发别人所未发。如“第二十回:服医圣临终表悔 悼昔贤白河染疾”中描写马彪不寐案,断其为心肾不交,与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生地三两。作者在原方中加了生地三两,对此,作者解释到:“临证用药当灵活化裁,不可死煞句下。生地一药,色黑入肾,既能养阴,又能清热,我于此证,每每用之,取效更捷。”足见作者临床功底之深厚。再如作者以大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治疗三阳合病,以大柴胡汤两解少阳阳明,桂枝汤除太阳余邪,实是作者灵活运用经方的结果,是对《伤寒论》内容的发扬,对临床颇有启发意义。其思维之灵活,经验之老到,实非深得仲景之旨者所不能。

4、阐释方言纠正传讹

仲景乃河南南阳人氏,书中不免掺入南阳方言,后世医家对之往往随文解释,以讹传讹。作者乃仲景故里之人,谙熟南阳方言俚语,通晓南阳风土人情,于《伤寒论》中的某些方言见解独特,具有权威性。如“抵当汤”,古今注者奇出,有言抵者,达也,当者,裆也,抵当者,即抵裆也,指药力直抵裆内,意即方药直达下焦瘀血相结部位之意;有言当者,挡也,抵当者,指病情顽固,非用本方药力沉猛之剂,不足以抵挡之等等,此皆是望文生义者。作者在进行深入考查后指出,抵当乃南阳方言,即水蛭的别称,抵当汤和麻黄汤等命名方法一样,是以主药来命名的,抵当汤即水蛭汤,实有一决是非于百家,立剖精粗于毫芒之概。又如“白饮”,注家多解释为“白米饮”,即米汤。而作者认为此乃河南南阳的一种饮食,即将面条加入白开水中煮熟后捞出,配菜食用,而煮面条之汤,即“白饮”,有养胃气,滋胃阴之功。再如“索饼”,历代医家见解不一,作者认为是南阳地区一种传统食品,有咸淡两种,通称“索饼儿”,即将小麦面粉兑水揉和成软团状,用擀面杖在案板上擀成厚0. 5~1 mm左右的大张薄片,然后折叠数层,用刀切成宽2厘米左右的长条状,将锅内加上水煮沸,放入索饼,煮熟后不放油盐,仅加青菜者名叫“甜索饼儿”,若放入油盐、碎肉者,名叫“咸索饼儿”“肉索饼儿”,有养阴益胃之功。如此这般在书中比比皆是,为学者在学习《伤寒论》时扫清词语理解的障碍,为更好的领会六经辨证论治的精髓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仲景临证传知录》是近代难得的一篇佳作,是作者在教学、临床第一线反复思考教学改革的结晶,为《伤寒论》教学改革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作者:福建中医学院 陈建,发表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10月24卷5期)

“读经典 作临床“,优秀中医书目征集活动

《每周一缕书香》栏目秉承“精选书目 助力临床”的初衷,迄今为止为大家推荐了49期优秀中医书籍,受到广大中医同道的热烈欢迎,在此感谢每一位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收到不少朋友的留言推荐,感到浩如烟海的中医书库中确实有太多珍贵的值得学习的中医书目尚且静静地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为了挖掘这笔宝贵的思想遗产,我们特别向大家发出这个优秀中医书目征集令。

如果您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优秀的中医书籍想向大家推荐,或者手里保存珍贵的中医孤本、古本书籍,欢迎大家在文章下留言“书目名称+推荐语”,或者附上文章推荐稿投稿至中医家编辑部邮箱bianjibu@zhongyijia.com.cn。

我们将从中挑选,作为《每周一缕书香》的推荐书目呈现给大家,并竭力选购该书籍作为福利赠送给咱们的中医同道。同时,对于您推荐的书目入选《每周一缕书香》,我们也将赠送一份精美的礼品作为感谢。

事不宜迟,赶快来和各位中医同道分享您心目中的优秀中医书籍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转贴:《伤寒论》南阳方言举隅
灵兰诵读3 | 桂枝加葛根汤
已故著名老中医胡希恕特立独行,他讲自己认识的《伤寒论》,并不很看
由果导因,倒推伤寒论
《伤寒论》中南阳方言求是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医圣真实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