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步峰」自由教育之光——观《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有感



张步峰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发表论文《论行政程序的功能》《程序正义的理论与课题辨析》《强制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程序法研究》《男女退休不同龄制度的宪法学司考》《兼具社会权与自由权性质的受教育权》等,出版著作《正当行政程序研究》。)

【编者按】

死亡诗社,外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译为春风化雨、暴雨骄阳,是由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等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讲述了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在学习中有所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该片获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一】


这是发生在1959年美国一所名为“威尔顿”的教会中学的故事。该校为中产以上家庭的男孩提供严谨、规范而卓有成效的传统教育。色调深沉的英式建筑、老成持重的学生装束、典雅庄严的开学仪式、垂手肃立的老年教师,处处彰显其“传统”、“纪律”、“荣誉”和“杰出”之校训。学期伊始,来了一位毕业于本校的新任英文课教师:John Keating。从此便如一池无波深潭中坠入一粒石子,荡起了一圈涟漪,演绎了一段传奇。


Keating的教学方式迥异于校方,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然后却直指人心,唤醒了少年们久被压抑的热情。第一课,Keating指着墙上校史照片中那些曾经的少年们询问眼前的少年们:一样的花样年华,一样地容光焕发,一样地眼中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如今他们安在哉?他们是否虚度时光,最后一无所成,甚至早已如同明日黄花化归尘土,并未在此世留下些许痕迹?我们都不过是蛆虫的食物,我们有一天都将停止呼吸、变冷、死亡,“孩子们,抓紧时间,让你们的生命超越凡俗。”第二课,Keating让学生们撕掉了诗歌教科书整个刻板教条的前言。“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技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然后问大家:“你的诗歌内容是什么?”教室一片沉默。这个问题像一把利剑,刺入了所有同学那禁锢已久的心灵深处。第三课,少年们试图重建Keating学生时代的死亡诗社。在夜幕低垂时,穿着黑色风衣,如一群黑夜的精灵,闪入雾霭氤氲的山林踏叶而行,沿着小溪到瀑布旁的到那个古印第安人洞穴中,体验诗歌的狂想与激情,体验诗歌一样的人生,体验青春内在的美、浪漫与友情。青涩诗人的轮流吟唱,不停回荡在充满作古诗人气息的山洞中,甚至溢出山洞之外,振动暗夜和四野。死亡诗社的浪漫传统复活了。第四课,Keating站上了课桌,告诉大家教室里的景象因为看待角度的不同而不再单调和一成不变。第五课,Keating压迫一贯懦弱的Todd,逼他将自己内心的原始野性大声呼喊叫出来。当从Todd喘息着的嘴里蹦出最后一句,课堂里难以置信地寂静,同学们震惊于突如其来的美,当终于回过神来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片赞叹和掌声。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首诗,当你释放心灵时,诗便会像甘泉般涌出。Todd对这一刻的体验终生难忘。第六课,在庭院里,Keating鼓励他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步态。


当自由的种子播洒在同学们的心底,经过雨露的滋润,自由之树便开始自在地蓬勃生长。同学们开始发掘自己内心的信念,坚定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然而,自由的思想、张扬的个性遭遇的始终是体制力量的高压。这群青春少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尼尔(Neil)自杀,Keating被辞退,Charlie被开除,众人妥协屈服后回归体制,就像一潭死水掀起了一圈涟漪后又回归平静。


雁过寒潭,潭不留影。但在时间之流中,心灵的体验却永不磨灭。影片的最后,一贯怯懦的Todd,竟然在校长主讲的课堂上第一个站上课桌向Keating致敬,同学们借着一个个站了上去,教室里回荡着青春心灵的自由呼唤:“Captain! O, My Captain!”影片随之结束。


【二】


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人才,殆为不争之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则因各个国家文化与历史境遇的不同而不同。


在中国古代,致力于培养学贯四部、道德文章兼备的“君子”,向来将“尊德性”与“道问学”并提,《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是此意。钱宾四先生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一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即所谓“学以致用”。第三系统是“学统”,此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西方中古时期宗教气息浓重的学校也重视“做人”,譬如一百多年前剑桥的克莱亚书院的学生,必须完全符合英国教会的教条,否则就不能毕业。我们在威尔顿中学那浓重的教会传统中,依稀可以看见当年教会学校对学生严格遵循道德教条的要求。


时至今日,知识日益与德性相分离。在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中,德性的统一标准并不存在,教育的目标转而越来越强调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力”,将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人们将教育视为一种投资,学校成为“知识工厂”,旨在训练社会需要的人力。当代中国一直强调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最大使命,教育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的便在于扩大装备知识的人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威尔顿校方最为自豪的地方,在于一年有超过75%的学生继续升入常春藤大学深造,从而成为了全美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这也是家长们将孩子送入这所著名学校的目的。然而,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已经开始具备了朦胧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思想,家长和学校却无视这一点。Neil的父母希望他能通过这所学校而顺利升入哈佛医学院,而他却喜欢演戏;Todd的父母在他今年生日的时候送了一套与去年一模一样的文具,意在鼓励他努力学习,而他并不喜欢,结果这套文具成了“第一套无人操纵的飞行文具”。


【三】


孩子被视为潜在的“人力”(manpower),而不是“独立的人性”(manhood),教育旨在开发“人力”,还是在于培养“独立的人性”?这正是威尔顿校方及家长与Keating的教育理念针锋相对的地方。真正的教育自然都会选择培养“独立的人性”,正如陈寅恪先生所作的精准概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学校是一个让探索和自由开放精神自行其是的地方。它旨在鼓励人们对理性本身的非工具性运用,它提供一种氛围,这种氛围维护着滋养着熏陶着纯粹而自由的理性精神。


富有优良传统的学校代表着一种氛围,它宣称有一些人人都应关心的问题,但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提出这些问题,也不期望有答案。它提供一种自由探索的氛围,因此排斥一切不利于或有害于这种探索的东西。它对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做出界定。它维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本身,而是因为传统提供了在独特的高层次上进行讨论的模式。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存在着理论人生的鲜活证明。他们拥有权威,但它不是以权力、金钱或家族为基础,而是来自令人肃然起敬的自然天赋。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一个真正共同理想的共同体。在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国家里,学校是精神的庙堂,它致力于运用最纯粹的理性,在人们心中唤起一种敬畏,自由而平等的人类联合体当之无愧的敬畏。


学校是爱智者的游戏之地,流行的是纯粹的智性游戏。人们围绕在伟大的心灵周围,结成思想共同体,自由呼吸、阅读、思考和交流。和煦春风般智性氛围的熏陶下,人们的心志脱离世俗的桎梏,去享受自由、体验崇高、追求超越、感受神迹、领悟真理。源远流长的经典,静穆地躺在书案之上,在人们的心中唤起一种神圣感、敬畏感和使命感,去将先人世代薪火相传的道统继续传延下去,人们的生命因此而融入永恒。


在每一次课堂上,在球场上,在庭院中,在剧院中,Keating就像一个精神导师。这群懵懂少年围绕在他的周围,日渐理解他那些非同寻常的教诲和他那令人着迷的诗歌情结,体验着飞扬的青春激情和美妙的诗境。在这种基于纯粹智性乐趣的交流中,他们结成了诗一般结构的思想共同体,他们互相在对方身上发现了极为珍贵的东西,对此他们将终生受益。


当一直生活在优秀哥哥的阴影之下而怯懦自卑的Todd发现自己也能出口成章句、吟出充满韵律的诗歌时,他忽然发现了自己内心之美。当尼尔Neil从图书馆的故纸堆中找到了关于Keating及其死亡诗社的记录、翻开那厚重的一页时,便重新唤起了那沉睡已久的威尔顿诗歌传统。当这群青春少年踏着如水夜色来到古老山洞重建诗社,在晕光昏暗的氛围中持卷吟诵,如蜂蜜般的诗从他们的舌头落下,神圣、崇高与激情第一次降临他们稚嫩的心灵,他们皈依了惠特曼、梭罗、雪莱等诗人所传延并被Keating所继承的伟大诗歌传统,并在将其延续下去的努力中感受到永恒。

【四】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所作的碑文有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


在第一义及最后义上,教育都应该被定义为“研究学问和追求真理的过程”,通过老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和学生的学习研讨,传播和发展知识、探求真理。真理必定自由,教育必定自由。


人的成长,需要自己在“思想自由市场”去抉择,通过心灵的对话和思想的交流,去体悟人生和伟大的传统和价值。英国哲人罗素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免于争论性的意见,也不能避免与当代有关的问题,在学校中即使有政治性的宣传也不足为害,但真正足害于教育的是单面的宣传,是一种声音,一种独断的声音。


如果没有教育自由,教育将不成为教育,而变成了灌输和宣传;教育的结果不是“人才”,而是“奴才”。“最成功的暴政不是用武力确保一统天下,而是使人们意识不到还有其他可能性,把还有其他道路可走当作不思议的事情,使人们失去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给人以自由的不是感觉或担当,而是思想,是理性的思想。”或者换一种中国化的说法:最成功的暴政不是让愚公去移那座王屋山,而是让愚公觉得无山可移。


在西方的中古时期,学校是教会的附属品,教师大多是僧侣,教育内容受制于宗教教义。13世纪之后,宗教法庭对异端思想之迫害,史不绝书,教育在宗教教条的压制下日益窒息。到了17世纪之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宗教统一的宇宙观被打破,宗教日益与知识相分离,学校方才慢慢从教会独立出来,成为探寻学问的“象牙塔”,教育自由逐渐被西方各国以立法加以保障。然而,到20世纪,对于教育自由的戕害,在希特勒德国、斯大林俄国,达到极致。教育变成了一种反智宣传,教育场域灌输的是“国家社会主义优生学”、“李森科生物学”等理论,以科学运动的名义排斥个体理性的精神并激发群体性狂热的崇信。愚公就是这样产生的。


自由教育,是经历了漫长的崎岖险峻的历史发展而来,而且人类曾经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一自由,应该构筑坚固的制度来保护这一自由。也正因为这一自由的极端重要性,虽然各国宪法大多只规定了“受教育权”的条款,但宪法学说上一般都将“教育自由”单独提出来作为一种基本权利。教师教研自由、学生研学自由,要求免于权力的干涉,免于受惩罚的恐惧。教育除了遵循基于理性方式产生的纯粹行规与权威的制约之外,不受其他规制。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在于为国民提供普通教育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条件,制定维持基本水平的教育纲要,而不能干涉具体的教育内容,更不能推行单向度的教育,因为那属于本来的教育自由领地。


【五】


严父恼怒于儿子的反抗,决定让其从威尔顿中学退学转到布瑞登军事学校注册,再花上十年的时间刻苦学习,最终升入哈佛医学院,从而实现整个家庭的愿望。当Neil对父亲的决定提出异议被严厉驳回之后,仿佛被宣判了十年徒刑。在风雪交加的深夜,Neil将自己脱得赤条条的,戴上了戏中的紫荆冠,一脸的坚毅,选择将自己的生命戏剧般完美地交还大地。“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Neil希望演绎他人生的美丽诗篇,但被无情地扼杀了;于是,作为一直顺从下的最后报复,他毫不留情地枪杀了他父亲的儿子,这是对其父亲最为彻底的反抗;同时,这也是对其父亲所代表的体制力量的彻底的反抗。


大哲海德格尔有言:人皆向死而生。人一生下来,便被抛入了死亡的可能性;然而,众人以沉沦于世的方式闪避死亡。人们只有在畏死的体验中成长,生存的种种可能性才会随之展开。当这种展开生存可能性的自由被剥夺时,与其虚假地活着,不如真实地死去。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之所以如此命名,便是让人们在向死而生中学会如何展开自己的生存可能性;而体悟这种可能性的唯一途径便是——自由教育。


【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本期宪道责编 阿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
《死亡诗社》影评
爱 负担 桎梏——电影《死亡诗社》有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精彩影评
《死亡诗社》|豆瓣9.0,无数人挚爱的经典,你可曾遇到过你的captain?
这个世界是异数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