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斑斓· 悦读】车 浩| 用刑法题写给法学院的情书



作 者 |《北大青年》记者方旭旸 、刘婵  

【记者手记】是怎么想起来做这篇稿子的呢?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向了大一上学期。


期末考试季,大家纷纷与各科鏖战时,我的微信朋友圈居然被一道期末考试题刷屏了,甚至连在隔壁,乃至复旦、交大的高中同学也纷纷转载。耐不住好奇心,我点开了这道法学院“刑法分论” 课的期末考题“爱的东南西北”。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题就价值100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题的题干如果不说,我还以为是慕容雪村的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剧本!最令人惊讶的是,我居然一口气把这4000字的“剧本”看完了!


看完之后,我对能出这种期末考试题的车浩老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在新学期主编要求报选题时,我立马就想到了车老师,希望借《北大青年》的平台走进这个“奇人”的世界。然而,当我真正接触车老师后,才发现他一点都不“奇”。他和很多人一样, 喜欢看电影,看小说;他也会偶尔评论当下的热点问题;他喜欢带儿子到处去玩;他说话时从来不会让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满肚子专业名词的法学院老师。


普通人,是车老师给我的感受。


普通人,也是车老师法律观的出发点。


在他看来,法律人,不应该是用像手术刀一样冰冷的理性来切割案例的机器。他的考题也是这种观念的产物。他说:我希望通 过我的考试,让学生在以后从事法律职业,断人生死时,想起学生时代考试中当事人的悲情故事,从而多一些思考。”


回过头来看这篇稿子,由于车老师的要求,并没有做成人物专访,而是用一问一答形式,阐述车老师长篇案例题背后的用意。那么,读者要问,这算一篇人物稿吗?


其实,早有答案。如今,车老师的朋友圈,依然充满了书评影评,充满了搞笑段子,充满了儿子的有趣故事,充满了他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


他是个法律人,也是个普通人。



准备会后赴约的周小东,在会议上被纪委人员当场带走。当曰23时许,莫小君站在西京广场观景台上,静静地等待灯光秀和昔曰同窗的到来……”


上学期末,北大法学院车浩老师的刑法分论课4 000字超长案例一“爱的东南西北”在网上被疯传,由于剧情曲折“狗血”,他被网友戏称为“编剧系”毕业。这是他第四次出这样的题目,从之前“甲的一生”开始,越出越长。


采访开始前,我们坐在堆满法学杂志和书的茶几两侧,车老师拿起采访提纲,仔细看了好几遍,呵呵笑了,“这是人物稿的提纲吧,把我按人物稿写不合适吧,我还比较年轻,不适合做宣传”。北大青年(以下简称为“北青”)


北青:没事,可以聊别的,不用按着那上面说。


车浩:那就聊聊法吧,希望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所启迪。


车浩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中对自己试题被改编的感想



“爱的春夏秋冬”改编广播剧(试听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试听


北青:看到您的微信朋友圏说以“爱的东南西北”为剧本的广播剧已经制作完成了,您在出题时想过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车浩:没有。从老师角度讲,出题是和特定群体的对话。和两人谈恋爱一样,情书还要公之于众吗?北大对老师出题的方式不限制,我又觉得这种方式可以表达我的想法,于是就这么出了。


北青:您是如何做到题出得这么戏剧化的?


车浩:这是自然而然的,平时看了那么多案例,我只是要将这些案例串起来而已,根本不用怎么想。可能你们外行看起来“狗血”,但是我们法律人看起来都是很正常的东西。



车浩在微信朋友圈上的考试预告


北青:为什么要用这种超长案例开卷形式考试呢?


车浩:第一次考这种长案例时考了三个小时,现在变成四个小时了,越变越长了。有教学效果的考虑。


这么大的一个案例要你分析,不是你考前刷几天夜能解决的, 把学习压力分散到平时。


此外,故事性长案例能较好传递法与人性、法与道德这些软性的,在理性专业分析之外的东西。


还有一点,我们这个专业看起来逻辑和理性比较重要,但是我觉得想象力也很重要。生活千变万化,案件层出不穷,社会上各种 “奇葩”的人和事会远远超出书上的东西。


考题出成这样只是想让同学加深印象,了解老师的苦心与用意,让我的情书能被记得久一点。



车浩对《何以笙箫默》的看法


北青:《何以笙箫默》开播后,有学法律的观众从法学专业角度分析女主角照片的所有权等,这是您说的法律联想吗?


车浩:我觉得这个不是。这个的意义不是太大,拍到专业剧情都会有些问题,比如拍医生,拍记者等。电视上有个法律问题你就要分析,感觉有点“专业自恋”的味道。


北青:那法律联想是指什么呢?


车浩:我说的联想是大家能从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中看到法律问题。


举个例子,最近看了一本书叫《五大贼王》。书里面讲了很多 “外八行”,比如小偷这一行的偏门知识。看了后我发现原来小偷还有这么多门道,和中医“望闻问切”类似,小偷要是通过观察一 个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估计不出来这人有多少钱,在内行看来都是失败的。盗跖说“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我联想到了一个困扰刑法学者很久的问题。小偷以为偷的东西就值一两千元,结果实际价值几十万元一他的主观认识和财物客观价值不一样,怎么办?法条上是按被偷东西的实际价值来定罪量刑的,但是学者往往有异议,因为小偷主观上其实没有认识他偷了多少。


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一直考虑的这个问题可能是不存在的。小偷会完全不知道他要偷什么,大概能偷多少?


北青:外行人觉得法律就是法条和案例,没想到小说都和法律有关系。


车浩:法律人研究的是人间百态,小到夫妻纠纷,大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国外法官要戴白色假发,被看成半人半神的存在。事 实上,我们只能用法律思维来诠释事物,而距离半人半神,我们的知识太少了,智慧差得太多了。


什么算智慧?阅历经验、人情世故等都被包括进去。美国的霍姆斯大法官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你能想象一个刚毕业没谈过恋爱的青年法官调解中年夫妻的离婚纠纷吗?


一切和法都有关,所以我不会盯着学生只学专业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有些法学院学生很聪明,也看很多专业书,但不爱和人、和社会打交道,这有很大问题,法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完全脱离人,就会走偏。所谓“只懂技术而没有心肝的混蛋”。


北青:您和别人打交道很多吗?


车浩:我不是在和你打交道吗?哈哈。



车浩对电影与人性的看法


这就说到另一个我想传递的东西,法律和人性。专业上理性、 逻辑的分析是法学的基础,但光这个远远不够,人与人的关系这种软的东西对法律人同样重要。法律研究社会中个体的相互冲突矛盾,如果脱离社会,脱离人,即使你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作出的判断也会有问题。


有人说我题目出得像电视剧,的确,其实只要电视剧、电影、小 说对了解人性、了解社会有帮助,我就鼓励大家看。逻辑与艺术,


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形象,看上去电影和法律相互矛盾,其实刚柔并济。医生在手术台上见久了鲜血,就会对一般病痛麻木。法律 人对恶性案件看久了,就会和一般人的痛苦脱节。影视能让你贴近人,贴近生活,不是只有冷冰冰的逻辑,像冯小刚早期的电影,比如《手机》,都很有味道。


北青:那么烂片呢?您还看吗?


车浩:哈哈,那要看看它为什么拍得那么烂。



《刑法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青:所以您的意思是法律人不能太过职业化?


车浩:对。台湾有个知名学者叫林山田,法学界大佬。他性子比较刚烈,认为法律就是白与黑。他出的《刑法通论》被誉为“刑法圣经”。他说:“书的封面都是我自己设计的,黑白分明,就像我的个性一样,嫉恶如仇,只有黑和白,没有妥协。”


我和他看法相左。被害人也好,犯罪人也好,有时都是被命运裹挟进来的,像流水一样,每一刻人的善恶比例都不同。如果因为自己学法,有专业知识,就从整体上断定一个人的善恶,我觉得是过于自负了。


有部日剧叫《白色巨塔》,讲医生的,和法律人有相通之处。里面两个主角,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性格截然不同。外科医生技术精湛,用冷冰冰的科学和理性去治疗一个人,认为关怀病人什么的都是扯淡,最终由于自己的性格走上了毁灭。


古人说:医者父母心。医生给病人的感觉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手术刀。法律人也是一样的。


北青:但是好像有很多人批评您的这种观点?在法学院强世功老师的微博上有人评论“刑法是法理的实体化”,这样的考题属于“瞎胡闹”。


车浩:学法律讲技术,往往要把人脸谱化,才能用理性的手术刀来切割。这些评论,包括《刑法通论》的畅销,也可以看到很多法律人的黑白分明观是根深蒂固的,这也是现状。我希望通过我的考试,让学生在以后从事法律职业,断人生死时,想起学生时代考试中当事人的悲情故事,从而多一些思考。还是用前面的比喻,这封情书希望能有一部分学生能记得,我就心满意足了。



考后车浩在微信朋友圈上的通知

 

北青:您的这四封情书,从考试情况看,觉得大家看懂了吗?


车浩:我每次写进去的东西各有侧重,第一次以个人命运为主题,第二次是家庭关系,第三次涉及家族纠纷,第四次偏历史感。 每次考完,我会和助教还有一些博士生组成十人左右的批卷团队, 找一间会议室,从早到晚连着两三天,讨论、批卷加整理答案。几天后我会给同学们发一份几万字长的题目说明,详细解释每一道题,并告诉学生我的想法和用心,也相当于一个临别寄言,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能感受到我的意思。


“爱的东南西北”原名“西京风云”,讲的是四个西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生在时代浪潮中各自浮沉的故事。车浩说自己更喜欢“西京风云”这个名字,因为符合自己出题的本意:“常在潮头立,要保旗不湿,又岂是易事?我相信这一级的学生中,未来一定会有时代的宠儿,意气风发之曰,勿忘同学情谊,愿步步惊心但仍能一路平安。”


情深意重隐于字斟句酌,爱恨痴缠都是法言法语。这是车浩写给学生的,法学院情书。



四大考题回顾






第一试 | 甲的一生
最巧合之“一场婚宴引发的连环血案”


第二试 | 甲的一生前传
最悲情之“被嫌弃的少女郭芳的一生”


第三试 | 爱的春夏秋冬
最宫斗之“继承者们的互撕大战”


第四试 | 西京风云
最史诗之“跨越三十年的阴谋与爱情”




《车浩的刑法题: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分论”考题解析》一书主要收录了四套题目及十多万字的考题解析。这四套大型案例题目被网友封为“神考题”四大名作,分别被定位为“最巧合”“最悲情”“最宫斗”和“最史诗”,四套题目设计不仅情节曲折,涵盖大量的知识点,而且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照以及对法学教育的思考。



书中,车浩老师按照刑法案例解题框架展开分析,为每套题目附上了详尽的参考答案,以期读者以一种边看故事、边做题、边学习刑法理论的方式,熟悉掌握刑法分论的学习要点。最后,车浩老师通过书中的考试赠言告诉每一个法律人,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情世故的洞悉,对时代变迁的把握也是法律之学中极其精妙、重要的一部分。



《车浩的刑法题: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分论”考题解析》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签名版将于11月16日(下周三)限量开售,敬请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车浩的刑法题》,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分论”考题解析
4000字北大法学院期末考题"爱的东南西北"引热议
【哭笑不得】那些年你答不上来的神考题
XMind系列 ‖ 刑法分论——整体框架
全国刑法学考博真题汇编(2016-2019)
大学神考题:小龙女让杨过房产证加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