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呂正惠|中國文化的第二個經?典時代


中國文化的第二個
經典時代
呂正惠

每一個偉大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經典。中國而言,最早被列為文化經典的是六經,到了後代又加入了先秦兩漢的一些典籍(如諸子和史記、漢書)。以希臘而言,最早被列入經典的是荷馬兩大史詩和赫希阿德,然後加入三大悲劇作家、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以印度而言,先是四大吠陀,後來又有兩大史詩。可以說,沒有形成文字化的經典系列的文明,都很難稱之為偉大的文明,因為沒有文字化就很難流傳下去。


文化經典最早都形成於代代的口耳相傳,這些憑著一代傳承一代、靠著背誦和記憶而傳承下來的東西,必然是那一文明經驗與智慧的結晶。到了歷史的某一時期,由於書寫技術的進步,才逐漸文字化,並經由書寫材料(如泥磚、紙草、木片、竹片)而流傳下來。經過這個階段以後,已經文字化的“書籍”就成為某一文明識字階層的教科書,代代傳頌不絕,這樣就形成了文化經典。隨著時代的發展,某一文明內部的文化經典,各典籍之間的地位也許會有高低起伏的變化,但其核心基本上會保留不變,如中國的六經和希臘的兩大史詩。


即使有了文字化,也不能保証某些文明的文化經典就能永遠保存下來,譬如,古代的兩河流域和古埃及。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兩種文明,曾經擁有豐富的典籍,卻因後來者的不斷征服,而為世人所忘記。近代以來,由於考古挖掘的努力,兩河文明的鍥形文字和埃及文明的紙草才能重現於世。當然,經過考古發現重新綴補出來的文化經典,終究不及文字傳承代代不絕的文化經典那麼完整。



(“死海古卷”,希伯来文书写的圣经)


跟兩河、埃及文明形成對照的,是古代希伯來文明。希伯來文明誕生於古代的以色列國,而以色列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常常遭受周邊強大帝國的侵略,國家的存在時有時無,但它們的經典《舊約》卻能靠著猶太教的強大凝聚力流傳下來。後來的基督教也發源於猶太教,基督教除了《舊約》之外又有自己的《新約》,《新.舊約》的流傳基本上源於宗教的力量,而不是政治力量,這在文明史上是少有的例外。



從地理上的區隔來說,我們可以把人類最重要的古代的明分成三大塊,1、東亞的中華文明,2、南亞的印度文明,3、兩河、埃及、地中海文明。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相對來講都比較孤立的發展(但這並不否認,三大文明區之間還是多少有所連繫),而兩河、埃及、地中海之間的各文明卻彼此緊密交流。兩河、埃及以及附近的各文明,後來統一於波斯帝國,波斯帝國可以說是這一地區第一個偉大的綜合體。跟波斯帝國形成對抗的,是希臘各獨立城邦組成的文化統一體。這個希臘文明內部彼此鬥爭不已,最後由馬其頓帝國將它們統一起來,並且滅掉了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後來雖然分裂成馬其頓(包括希臘)、埃及(托勒密王朝)和西亞(塞琉古王朝)三大塊,但它們卻擁有共同的文明基礎,這就是所謂的希臘化文明。後來,在地中海西部興起了羅馬帝國,併吞了所有這些地區,再加上羅馬帝國在地中海西部所征服的北非、西班牙和高盧(現在的法國),就形成了古代世界最強大的帝國,和東方的漢帝國遙遙相對。


從文化上來講,羅馬帝國和先前的馬其頓帝國一樣,是傳承希臘文化的。希臘文化所以在希臘政治勢力消失以後還能長期存在,就因為統治它的兩大帝國在文化上都受到它的影響。



吕正惠:《诗圣杜甫》,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8月版



我們現在常說,近代西方文化傳承了古代的希臘羅馬文明,其實這是一個太過簡略、容易產生誤導作用的說法。羅馬帝國統一了整個地中海地區,形成了希臘羅馬文明,這個文明的文化經典,除了希臘人的作品之外,又加上了羅馬人的作品(如西塞羅、凱撒、維吉爾、李維等)。但是,在西元二世紀末羅馬帝國陷入長期內戰以後,這個文明就逐漸沒落了,等到西元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帝國、尊基督教為國教以後,希臘羅馬文明就變成了羅馬基督教文明。我們記得,羅馬皇帝朱利安曾經企圖恢復希臘羅馬文明,但很快就失敗,因此他被稱為“叛教者”,這就說明基督教已成為羅馬帝國最重要的文明力量。等到日耳曼各部落衝進西羅馬帝國境內,西羅馬帝國崩潰,日耳曼各部落紛紛歸皈基督教以後,至少有一千年時間,所謂西方文明其實就是基督教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幾乎完被忘記了。




就在西方完全籠罩在基督教的勢力之下的時候,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還迄立了一千年之久。拜占庭帝國使用希臘語,繼續傳承古代的希臘文明,而且,還影響了後來興起的大食帝國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很少人知道,伊斯蘭文明不但傳承了古希臘文明,同時還傳承了古希伯來人文明。大食帝國的全盛時代不但翻譯了許多希臘經典、產生了不少詮譯希臘文明的大師,而且,他們同時也推崇《新.舊約》。如果沒有拜占庭帝國和大食帝國,古希臘文明有多少能保存下來,是很值得懷疑的。近代的西方很少人願意承認這一點,好像希臘文明在西方一直綿延不斷,這是很少人揭破的歷史大謊言。


一直要到薄伽邱和佩脫拉克(十四世紀)的時代,古希臘羅馬文明才在意大利復興起來,並逐漸波及全西歐,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以後,希臘羅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并存於西方,成為近代西方文明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的希臘羅馬文明,和近代西方所傳承的希臘羅馬文明,很難說是同一個文明,因為後者已經加入了基督教的因素,而前者絲毫沒有基督教的影子。而且,我們不能說,傳承拜占庭文明的俄羅斯文明,以及繼承大食帝國遺產的伊斯蘭文明都不是古希臘文明的繼承人。古希臘文明的“後代”有好幾個分支,西方人憑什麼說,他們是古希臘文明唯一的繼承人?


再說,所謂的希臘文明的作用問題,恐怕也需重新考慮。近代西方人把希臘文明吹得神乎其神,認為這是西方人最具天才性的創造,是西方人對人類所做的最偉大的貢獻。其實,真相遠非如此。根據希臘人自己的記載,也根據十九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越來越多的學者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地中海文明的發源地是兩河流域和埃及,再從這裡擴展到敘利亞、波斯、小亞細亞、腓尼基和以色列(希伯來),再影響到在小亞海岸區域的希臘城邦,然後再擴展到希臘本土(我們只要想一想,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和希羅多德都來自小亞沿岸的城邦,即可思過半矣)。也就是說,希臘文明是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影響下的產物,說希臘文明是獨立創造出來的,根本站不住腳。羅馬帝國時期,帝國東部因為有較深厚的文明底子,所以才能發展出基督教,也才能在西羅馬帝國崩潰以後,繼續存在著拜占庭文明,並且發展出伊斯蘭文明,還有後來的鄂圖曼帝國。這一大片地區本來就是古地中海文明的發源地,在近代西歐尚未興起之前,其文明力量遠遠超過西歐,而且時間長達一千年之久。在這個地區,希臘文明只不過是這個大文明圈的一環而已,其作用絕對稱不上獨一無二。在近代西方興起以後,西方人為了突出自己,就拉出了一個“遠祖”希臘,並把它無限的抬高。


我們現在所讀的人類文明史,不過是近代西方人“創造”出來的文明史。其實,西方稱霸全世界(從他們壓倒鄂圖曼帝國和莫臥兒帝國算起)也不過兩百多年,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兩百多年算得了什麼!等到西方話語霸權一過,西方文明發展的真相就會大白於世。西方人所敘述的希臘──羅馬──文藝復興──近代西方這個一線傳承的人類文明史,總有一天就不會再有人相信了。


我們略過印度文明,直接從古地中海文明和近代西方文明跳到中華文明


在東亞這塊大陸上,歷史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時候形成了一個後來稱之為“華夏”的統一文明。這是中國上古史最重要的問題,隨著中國考古學的日新月異的發展,這個問題的答案會逐漸的清晰起來。根據現有的資料,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在周朝建立的時候,以黃河流域為中心,中國人已經形成了非常穩固的文化大一統的觀念。這個觀念還可以往前追溯,應該說,至少從中國歷史中的“三代”(夏商周)以來,這個觀念就已經存在。




我們知道,在周代建立的時候,中國還處在“萬國”並立的時代,但周王(周天子)受天命而成為天下的領袖,也是絕大部份諸候國所公認的。雖然戰爭時有發生,但周王作為最終的協調者和決斷者的地位,很少受到挑戰。即使在春秋時代,周王的權威已經極為式微,春秋的霸主,特別是齊桓公和晉文公,仍然以周王的輔臣的身份維持次序,不敢在名份上有所逾越。一直到戰國中期,齊國和魏國相約稱王的時候(齊威王和魏惠王),周王的崇高地位才完全喪失。周王的權威名份長期存在,說明天下“共主”的觀念已經長期存於中國人的心中。沒有這個觀念的存在,很難想像先秦諸子都存在著“大一統”的思想,也很難想像秦國最後終於併吞了六國,實現了政治領域上郡縣制的大一統(也即是一般人所謂中國中央集權制的形成。我以前一直以為春秋、戰國的長期戰亂,是大一統思想出現的現實原因。最近和我的朋友張志強討論,才了解這種想法可能早在三代之前就已存在,而周代的宗法封建制則是這種思想的非常具有創造性的體現。)


將中國的上古史和地中海地區的上古史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者的重大區別。兩河流域來說,這裡先後出現了薩爾貢帝國、漢漠拉比帝國(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和迦勒底帝國(新巴比倫帝國),周邊也曾有過赫梯帝國(小亞)和米底帝國(波斯);除此之外,還存在著許多國家。最後,整個地區統一在波斯帝國之下。所有這些帝國,一個接著一個的出現,一個接著一個的崩潰,雖然許多帝國的領袖都自稱為“萬王之王”,但類似於周天子的那種天下唯一的“王”的觀念,似乎就沒有出現過。


我們再來看希臘地區。希臘城邦其實都是非常小的,他們也會成立各種聯盟,彼此打來打去,誰也不服誰。為了維持城邦的“獨立”,他們寧願在內鬥中耗盡力氣,最後,只好由野蠻的馬其頓將他們勉強統一起來。最奇怪的是,即使經歷了許多次的、慘不忍睹的城邦聯盟戰爭,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也從未設想過“天下一王”的觀念。從兩河文明到希臘文明,從頭到尾就只存在著國與國、帝國與帝國之間的、你死我活的爭霸戰。這似乎 是地中海文明的宿命。



當馬羅帝國和漢帝國出現的時候,東、西方的古代史都達到了最高峰。我們如果以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結束(西元前201年〉作為羅馬帝國的起點,以馬可.奧略留皇帝的去世(西元180年)作為羅馬帝國高峰期的結束,那麼,羅馬帝國的全盛時代約有四百年之久。相對的,漢高祖元年,是西元前206年,而漢獻帝即位的那一年(西元189年)漢帝國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漢帝國跟羅馬帝國可謂同始同終。一般都把西元476年作為西羅馬帝國完全崩潰的界限,我們也可以把西晉滅亡的那一年(西元315年)作為中國陷入長期混亂的開端。中國這一次的政治脫序,一直到隋文帝重新統一中國(西元589年),時間長達270餘年。但是,當中國重新統一的時候,原屬於西羅馬帝國的區域仍然一片混亂,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還要逐步碎片化,形成許許多多的封建小王國和小公國,直至十四世紀才開始形成近代的民族國家(以英、法兩國為前導)。一直到現在,西歐從未真正統一過。


東、西兩大帝國的滅亡,除了內部的因素外,主要就是外部野蠻民族的入侵;在西方,是各種日耳曼部落,在東方,是所謂的“五胡”。我們要問的是,自日耳曼民族衝垮西羅馬帝國以來,西方即陷入長達一千年的衰落期,並且一直受困於強大的伊斯蘭文明,而中國卻能夠在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恢復了大一統,並且開創中華文明的另一個黃金時代──隋唐帝國時代,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從上面所分析的地中海古代文明和中國古代文明的不同性質中,就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自兩河文明的薩爾貢帝國起,直至西方上古文明最高峰的羅馬帝國,所有的西方帝國都是掠奪性的。在這方面,羅馬帝國表現得特別鮮明而野蠻。羅馬帝國是一個純粹依靠軍事武力而征服其他地區的帝國,在每一次的征服中,他把被征服地區的財物全部搜刮到意大利,並且把被征服地區的大量人口掠奪為奴隷,以致於在意大利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奴隷制的高峰時期。在這種情勢下,意大利才會出現經濟上的畸形繁榮。等到羅馬帝國掠奪到意大利的財富和人力消耗殆盡、而意大利本身在長期享受而流於荒淫腐敗之餘,西羅馬帝國就成為乾枯的橘子皮,生機全無了。必需再等待一千年的休養生息,才有再度復興的機會。


再反過來看漢帝國。漢帝國承襲了周人的文明觀,對於“華夏”之外的少數民族,從不以征服和掠奪作為主要目標。華夏文明的擴展,主要是逐步而漸進的,讓周邊的“他者”自願的選擇融入華夏之中,最鮮明的例子是楚國、吳國和越國。這三個國家,在春秋時代還被中原國家視為“非我族類”,他們的北上爭霸,常常讓中原國家憂心忡忡。但到了秦漢以後,卻已成為“中國”的一部份了。我們不要忘記,建立漢帝國的,主要是楚人(這個楚是併吞了吳、越兩國的那個更大的楚)。再進一步而論,稱霸西戎,最後統一中國的秦國,也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華夏。秦的統一中國、楚人的滅秦、以及作為楚人代表的劉邦建立漢朝以後,竟然以秦地作為新王朝的首都,都可以看出,中華文明所以形成的、強大的內聚因素。


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申論。到了春秋中期,我們可以看到,原本作為中原國家之核心的魯國、鄭國、衛國和宋國都已積弱不振,反而是處在更為邊區的齊國(濱海)、晉國(處在北方,與群狄雜處)、秦(與西戎雜處)以及被視為南蠻的楚日漸強大。是這四強在邊區的開拓,融進了許多異族的因素,壯大了他們自己。到了戰國時代,事實上也是這四強爭霸(這時候的晉已經分裂為韓、趙、魏三國)。等到秦、漢統一以後,原本的中原中心區(以鄭、宋為核心),再加上四面的齊、晉、秦、楚,以及較晚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的東北的燕,就成為各有區域特色的統一體,也就是費孝通所說的“多元一體”。我們只要讀《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就能看到這種統一中的複雜局面。張志強在談到周代的封建制時說,“宗法封建制的具體創設背後蘊合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意涵,意即通過差異的協調,而非差異的取消,而達成統一的秩序”(《如何理解中國及其現代化》,《文化縱橫》2014年1期),這就可以看出,秦、漢的統一其實是周代封建制的進一步發展,是繼承,而不是突變。這樣的大一統秩序,是地中海地區的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無法企及的。


這樣的大一統秩序,經過漢代四百年的經營,就更加的穩固,不是任何外來的力量所能擊碎的了。


我們無法確知,五胡亂華以後,衝進中國的邊疆少數民族到底有多少人,估計總在一百萬以上,三百萬以下,數目不會太少。但是比起漢族來,恐怕還是少數,即使有大量的漢族逃往南方,北方的人口還是以漢族為多數。何況,不論在十六國時代,還是在北魏時代,胡人的統治,總需要漢人的協助。我們只要讀前燕和北魏初期的歷史,就能看到范陽盧氏、博陵和清河崔氏、以及趙郡李氏所發揮的無比重要的作用。因此,進入了中國的各種少數民族,就自然而然的漢化了。到了隋唐時代,這些少數民族完全融入漢族的大海之中。


再說南方。由於東漢末年的大亂,有一部份漢族已經逃往南方,所以才能建立吳國。永嘉之亂以後,更多的漢族逃往南方。經過吳、東晉、南朝三百多年的經營,南方的農業更為發達,而南方的少數民族也有相當大的比例融入漢人的群體中。這樣,經過二百七十餘年的混亂,重新統一的中國,反而比以前更具有發展力。比起西羅馬帝國崩潰以後,西歐的長期分崩離析,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再統一不能不說是歷史上的奇蹟。但追源溯始來看,這種大一統的種子早在中國的上古時代就已確立了。從這方面來看,我們能不說,中華文明是人類史上最讓人矚目的文明嗎?



為了進一步對比隋唐帝國重新在中國形成大一統,而西羅馬帝國崩潰後西歐形成小國林立的局面,我們可以用當代的例子,來說明中華文明的特質。

俄羅斯帝國是近代西方最獨特的大帝國,幅圓廣袤,民族眾多,但形成的歷史卻非常短暫。如果從十六世紀算起,也不過短短的五百年而已。俄羅斯帝國的最大特色,是它非同尋常的暴增能力。它所併吞的領土,都是一塊一塊的吃進來的,每一塊都有自己的主體民族,迥然不同於大俄羅斯族。也就是說,剛開始,俄羅斯帝國是由武力征服所形成的。


我們應該公平的說,由於大俄羅斯在文化上落後於在它西邊的其他斯拉夫民族,因此,俄羅斯民族並不像西歐先進國(如英、法、德)那麼具有種族歧視,它願意接納外人(很多波蘭人和德國人融入俄羅斯)。但也因為它的落後,它常被受它統治的民族,如波蘭、烏克蘭和波羅的海三小國所瞧不起。雖然蘇聯共產黨曾經煞費苦心的確立了十五個民族共和國的架構,仍然無濟於事,最終還是在二十世紀末轟然崩毀,就如二十世紀初的奧匈帝國一樣。


相比而言,中華文明形成的歷史時間非常長遠,擴展的速度非常緩慢,比較接近於自然的形成,而非由武力在短暫之間促成。從新時器時代各地區“滿天星斗”式的迸發而出,到夏商周三代形成“天下一王”的概念,這一段“史前史”,比起以後有文字的歷史更要長遠得多。而我們到現在,連對這一段“史前史”的理解也只是剛開始而已。這就說明,中華文明形成史的悠久與長遠。


我們再以雲貴高原和四川西南地區為例,來說明中華文明擴展的緩慢。這一片地區,即《史記.西南夷列傳》所敘述的範圍,是漢代以後開始列入中國正史的各種蠻夷列傳裡的。一直要到元、明兩代,雲南和貴州才正式列入中原王朝的省區。這就說明,中國對這塊地區的經營,歷時一千餘年。

我們如果留心中國歷史,是可以根據各種正史,追朔中國每一塊偏僻地區從朝貢、依附,再到融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曾經主動放棄過高麗(相當於北朝鮮,在唐高宗時)和交阯(現在的北越,在宋太祖時),因為當時中國的皇帝認為,要維持在當地的統治,太耗費國力,沒有必要。這些都可以說明,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武力的因素在內,基本上還是文明內部的潛在發展力自然而然形成的。


漢帝國崩潰以後,經過近三百年的內亂,而能再恢復大一統,就證明了,中華文明這種逐步發展所形成的內在凝聚力,已經堅不可摧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帝國主義式的向外擴張的歷史觀,是沒有辦法理解中華文明的。它們到現在還在對中國不斷的指指點點,只能證明它們自己是夜郎自大罷了。井底之蛙,又何足以窺天。



西方史學習慣把西羅馬帝國崩潰前的歷史,稱為上古史,而把此後至文藝復興的歷史,稱為中古史,有一段時間,甚至稱為“黑暗時代”。現代很多人沿用了西方習慣,把漢帝國崩潰至唐帝國滅亡這段歷史,也稱為中古史。這真是比擬不倫。從中國人的立場來看,自隋唐帝國建立(589年隋滅陳),至南宋滅亡(1276年),是中華文明的另一個黃金時代,怎麼能夠用“中古時代”去稱呼呢?何況,從隋唐至兩宋,延續了將近800年,兩百多年後才有哥倫布的西航,一邊是黑暗時代,一邊是黃金時代,卻都稱為中古,這算什麼歷史邏輯?這無非是要降低中華文明在世界史中的地位。


世界上有哪一個文明,能夠像漢帝國覆滅後的中華文明,在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就能夠在同樣的地理範圍內浴火重生,並進而擴充其發展潛力?所以,隋唐帝國以後再度煥發出新生命的中華文明,應該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特例,是要大書特書的,怎麼可以用西洋的歷史邏輯來看待呢?而且,我們已經說過,近代西方文明把自己上承古希臘羅馬文明,絕對不能稱之為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重生。因為它中斷了一千年之久,為此而加入了舉足輕重的基督教文明色彩,而且地理中心也從南歐的意大利轉向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英國、法國和德國。其性質完全不同於隋唐和兩宋之承接兩漢。


所以要闡明這一點,就是要突出唐宋文明為中華文明提供了第二批的文化經典。我們現代中國人最常閱讀古代典籍,除了先秦兩漢的著作之外,就屬唐宋時期的作品了。清朝人所編的兩本極為風行的選本、《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到現在還盛行不衰,就說明了,唐宋作品的經典地位僅次於先秦兩漢。一個文明,同時存在著兩套文化經典,這也是世界史上少見的。西方近代民族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在文藝復興之後,也各自形成了民族文學的經典,然後他們又共同借用了古希臘羅馬經典作為他們的源頭,這種情形和中國文明的一源而兩高峰的情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為這都是中華文明自己的產物。




為什麼要這樣強調第二次的經典時代呢?因為我個人預期,在一百年內,中華文明將產生它的第三次的經典時代。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進入近代以後,長期以來,我們都為中國以及中華文明的前途感到憂心、悲觀,甚至絕望。即使到了現在,全世界已經承認中國的崛起,我們很多人還是自信不足,為自己沒有走向西方的道路而自卑,我們還沒有恢復文明的自信。其實這完全中了西方人的圈套,沈溺在他們的史觀之中而不能自拔。這是天大的錯誤,應該趕快矯正。


前面已經說過,從漢帝國的淪亡,到隋唐帝國的興起,經歷了二百七十餘年的時間。如果從鴉片戰爭算起,到2008年中、西勢力開始趨於均衡,中間也不過只有一百六十八年。這個時間段,比起二百七十餘年要短得太多了,因此,恐怕很少人會相信我們已經復興了。


回顧一下中國近代史,大清帝國的衰亡,以至中華帝制的解體,也是內外交困的結果。西方帝國主義雖然不像中國古代西北方的遊牧民族,但也是一種外力;太平天國、“捻亂”、“回亂”一連串的起義,說明中國內部也出現了大問題。這就正如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內部先有黃巾之亂,接著外部又有邊疆少數民族的窺視。只是因為西方的侵略,讓我們意識到這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因而把問題看得非常的嚴重。哪裡想得到,我們花了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就把中國重新統一;統一以後,花了六十年的時間就把經濟全面搞上去,誰會想得到呢。以致於連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不相信我們已經到達了中華文明第三次黃金時代的入口。


正因為我們即將進入第三次的黃金時代,這才讓我們想起第二次的黃金時代是怎麼到來的,我們要借鑒第二次的經驗,以便為將來的第三次黃時代作準備,所以我們才要探討中國的第二次文化經典時代,想從第二批的文化經典作品中學習到一點東西,以作為我們創造第三次文化經典的憑藉。



為什麼需要這種借鑒呢?我想在這裡簡單談一下。


社會結構上來講,整個魏晉南北朝是門閥士族居於統治地位的時代,主要的政治權力是掌握在門閥手中。但是,到了宋代,門閥已經完全解體,整個士大夫階層主要是由考上科舉的進士所組成。理論上來講,科舉進士人人平等,沒有人會因為家世而高人一等,相反的,門閥出身的士人天生就高人一等。而唐代,就正處於門閥士族逐漸失勢、科舉進士逐漸興起的過渡時代。唐代文學與思想曲折表現了這種一起一落的狀態,而宋代文學與思想正式確立了科舉進士階級的世界觀。把唐、宋文學連繫起來閱讀,即可體會到,門閥士族的思想狀態如可逐漸沒落、科舉進士的意識形態如何逐漸形成的過程。這也就是說,唐、宋文學正是在為即將形成、以及已經形成的新型的中國社會秩序提供人生觀與世觀的基礎


拿唐、宋時代來和現代的中國作對比,就可以看出,現代中國最大的不足,那就是:我們對於現代中國的現狀的看法,正處於極為紛歧的狀態。有人完全不承認現狀的合法性,認為還需要西方式的憲政改造;有人認為,現代中國的成就頗為可觀,應該從發揚固有文化的立場,詮釋這一成就的來源(我個人屬於這一派);除了這兩派之外,中間還有種種的看法。可以說,我們正處於意識形態的混亂的戰場,人心難以和同,社會不能穩定。


我個人很希望,我所從屬的那個思想潮流能夠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的主流,從而使當前的社會趨於穩定,也只有在這種穩定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逐步的、漸進的改良這個社會。正是存在著這種想法,我相信,唐、宋文學經典作為中華文明第二個黃金時代的代表,對我們即將進入第三個黃金時代的人,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


2014.4.1214初稿

                                           2014.4.22增補


雅理编辑/尘埃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穆斯林:曾經雄視歐洲中世紀的王者 | 故事
音樂與宗教
證得功夫,讓生命不一樣
最近在看一本關於雅利安和古印度文明起源的書
經典至極的關於宗教的哲理名言
世界地理概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