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怀| 王利明:我辈岂是蓬蒿人


01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八月,李白已经四十二岁的时候,接到了朝廷叫他入京的诏书。他收拾行囊,前往南陵田看望孩子,写下了著名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首诗的大意是:白酒刚酿熟的时节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啄着小米,秋熟季节已来临。喊着孩童给我炖上鸡斟上白酒,儿女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衣裳。我边唱歌边狂饮以此自我安慰,在醉醺醺中起舞,并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我想游说万乘君主可是苦于时间太晚,快马加鞭朝着远道前行。会稽愚妇轻视贫穷的丈夫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别家人西行奔赴长安。仰面朝天纵声大笑走出家门,我怎么会是碌碌无为之人?


在这首诗中,李白一开始便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秋熟季节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黄鸡啄米,俨然没有秋天的肃杀凋零之感,而是一派丰收喜庆的场景。大自然的美景映衬着作者愉悦的心情。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于是,李白呼唤孩童,杀鸡斟酒,高歌狂饮,醉意朦胧,翩翩起舞,或许是李白的好心情感染了家人,孩子们欢天喜地牵着父亲的衣裳嬉闹,无比开心。在这样欢喜的时刻,李白触景生情,感到希望辅佐君王而安天下的梦想终于将得以实现,但毕竟自己已经四十二岁了,必须只争朝夕,快马加鞭,奔赴长安。念及自己一直不得志,遭受不少世人的白眼和轻视,此时李白觉得自己有如汉朝的朱买臣,前半生不得志,快到老年时终于接到朝廷的诏书,感觉自己终于将要时来运转了,于是李白仰天大笑,感慨自己怎么可能会是胸无大志、碌碌无为之人呢?




02


李白的这首诗共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一气呵成。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在这短短的十二句诗中,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有景有情,信手拈来。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读罢全诗,我们可以想象李白这个时候是何等的志得意满,这种根本掩饰不住的的狂喜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作为一个内心一直有着治国安邦大志的人,李白可谓仕途坎坷,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就将他的这种心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纵观李白留下的诗词,可知李白一生都有功成的执念,而与之紧密相关的就是他的长安情结,甚至一生都以宰相为目标,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一生不得志,直到四十二岁了,才有西入长安的机会。


就全诗而言,最后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谓千古绝唱。从这两句诗里面,我们看到另一个李白的形象——他并不是真正视功名为粪土,也并非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道臣是酒中仙孤傲清高之人虽然读李白的诗歌,总是能够感受到他的这种孤傲和清高,但是这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却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前半生,李白无奈时运不济,无法施展才华,空有治国安邦之大志,无从施展平生才华;直到中年后经人推荐,获皇帝召见,终于迎来了实现人生理想的转机。一旦皇帝要召见,就欣喜若狂,仰天大笑虽然不像范进中举那样发疯,却已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狂喜之情按捺不住。于是,他便喊出了“我辈岂是蓬蒿人内心道白。李白在诗文中经常表达对官场不屑对权贵的蔑视对世俗的嫉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情殊不知,要想从唐诗鉴赏中解释出一个完整的李应,他该不仅仅只是一孤傲的李白,不仅仅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而是一个和广大书生一样日夜梦想皇帝青睐游说万乘士大夫,是一位“著鞭跨马”恨不得瞬间抵达长安区朝见天子的李白看看本诗中的李白,这种狂喜之情贯穿整个诗篇,翩翩起舞也好,大笑出门也好,快马加鞭也好,都是恨不得马上觐见皇上,加官进爵,以求得功名。这就是另一个李白,和轻狂的李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03


中国几千年来文人的家国情怀深入骨髓,李白实际上也没有摆脱这样的情怀,从内心里,他仍然怀有为官为相的抱负。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永王叛乱之后,李白稀里糊涂地追随永王,以至于后来几乎掉了脑袋,最终被流放夜郎国、饱受颠沛流离之痛苦。可以说,这首诗使得李白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也食人间烟火的李白。


但就该诗而言,我们还能看到,在李白身上,也从来没有泯灭过强烈的家国情怀。可以说,他渴望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始终都没有改变过。虽然半生不得志,但也可以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于是,他在诗中写道: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里可见李白内心的真实感受:他想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已经很久了。苦不早可见李白恨不能早点见到皇帝,所以要快马加鞭入京;出仕虽晚,但来者可追,他仍然想用余生为君王、为国家、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虽然已近中年,但其报效国家和庶民的雄图大志丝毫没有动摇,而是随时准备着,努力追回失去的时间。实际上,李白常以谢安自比,却又何尝不是一种家国情怀的隐晦流露。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他对黎民百姓和国家命运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这些诗词所表达的志向与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渴望能像谢安那样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赠常侍御》),这正是李白的可贵之处。


仰天大笑出门去——仰天大笑,出门登程,何等得意。满腹诗书经纶,我等岂能长久埋没民间,甘做庸人仰天大笑四个字,展现了李白惯常示人的一面,即轻狂、孤傲,喜形于色的豪放之气,同时也是对多年来不得志的内心压抑的一种宣泄和释放。后世研读李白诗作之人,都认为仰天大笑,不可自制,行为放纵,这兴酣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的诗风可谓相符。但实际上,该句也表达了他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把他多年来的踌躇满志刻画得淋漓尽致。结合李白的处境,可以说,这句诗文越是豪放就越与他的不得志形成对比,这种情绪高涨和现实的落寞,形成了戏剧般的冲突,富含了饱满的情感。


我辈岂是蓬蒿人”-----我辈怎么会是碌碌无为之人?关于蓬蒿人作何解,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一般认为蓬、蒿是指两种杂草,蓬蒿人是指身处杂草之间的人,也就是说身处民间、未能入仕的人。但是,按照笔者的看法,这种理解显然不妥蓬蒿人并非指未能入仕之人,而是指胸无大志的平庸之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受庄子影响很大,该词应是取用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鲲鹏振翅于九万里之上,斥(小雀)翱翔于蓬蒿之间,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其原意为:斥讥笑鲲鹏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我辈岂是蓬蒿人应该理解为,我不是那种胸无大志的碌碌之辈。也就是说,李白不满足于做翱翔于蓬蒿之间的蓬蒿人,而是要学那鲲鹏展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种志向在李白的诗词中一直有所体现。公元 725 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对自负好名的李邕内心颇为不满,故写下《上李邕》以示回敬,诗中李白依旧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李白留下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绝唱中,他高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不时高唱: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太公谓川水,李斯上蔡门。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狡兔何足言(《留别于十一兄……》),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宵冀飞翻(《书情赠蔡舍人雄》);他还时常以姜太公、管仲、乐毅、诸葛亮等自比,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对他来说,济苍生、安黎元正是生命中最高的追求。仰天大笑的豪情,并非蓬蒿之辈可以体悟,作者的情感由仰天大笑的清逸与豁达,递进至我非蓬蒿的自信与豪情。并在全诗的高潮作结,读罢顿感酣畅淋漓。


由此观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两句诗词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之处。




04


一是要立志。我辈岂是蓬蒿人从字义上理解,表现出了李白不甘平庸的心理。但是,这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李白要学习鲲鹏展翅、大有作为的志向,而不甘于如斥翱翔于蓬蒿之间。立鲲鹏之志,可谓是李白一生的追求,一直激励着李白在人生不如意之时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始终等待着干一番事业的机遇。在他看来,是否入仕并非区别鲲鹏与的关键,关键在于是想立志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还是游逸于蓬蒿之间,也就是说立志做大事,胸怀家国天下、黎民百姓,才是李白所倡导的做人标准。 白屋出公卿,田野埋麒麟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可谓比比皆是。虽处江湖之远,但仍不忘天下苍生,依然思君王之虑。这种情节才是中国士大夫所传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之所在。所以说,是否丧失、泯灭了自己的志向才是判断其是否是蓬蒿人的关键。而人生在世,更是要像李白那样立鸿鹄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内心的志向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的灯塔,是我们人生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俗话说,心有多高,天就有多高。这倒不是唯心主义的想法,而是反映了理想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有高远的理想,不一定都能实现;但要是没有理想,很难想象能够看得更高、走的更远。我们一生可能是平凡的,但绝不自甘平庸。我们一生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但绝不能屈服于命运安排,碌碌无为,甚至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应当怀揣理想,活出自己的精彩和洒脱。


二是要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一句中,洋溢着高扬自我、展现自我、标榜自我的情结。李白的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自信的状态,曾经写下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名句同样留下了很多充满自信的佳句: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湖沙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他时常以管仲,乐毅、谢安等自居,充分展示了他内心的自信旷达。他一生鄙视权贵,但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碣记》)。他一生命运多舛,但从不怨天尤人。李白的这种自信,也为后人展示了他鲜明的个性。结合前诗,李白之所以提到会稽愚妇轻买臣本意是将自己半生未入仕的境遇与汉武帝时代的朱买臣相对比,因为两者都是在后半生才得到君主的青睐,在此之前,均可谓生活在为他人所轻视的境遇中。对于会稽愚妇轻买臣这句词,唐诗鉴赏者中有人认为李白是在表达对他的第二任妻子刘氏的不满,也有人认为李白表达的是对世人不识他的才华而有所不满。其实,不论是哪种情形,李白在此处写出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他曾有过朱买臣一样的人生境遇,当此之时,两人都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始终等待着人生春天的来临。缺乏积淀的自信是盲目的,李白的这种自信不仅是性格使然,也来自于他的积淀。自信是不是自负,它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认识之上的,我们只有自信才能不畏坎坷,不惧艰险,牢牢地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了这份自信,我们才能在理想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


三是要乐观仰天大笑出门去,从字面上来看,是李白大笑着出门,但是从更高层面来看,这一句也展现了李白以大笑之态面对世人轻视、讥讽、嘲笑等所展现的一种豁达和无视。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李白对轻视他的人的一种嘲讽,也有人认为这是李白狂傲性情的淋漓表达,事实上,这里更是他的那种豪放、豁达与乐观心情的表达。结合前诗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的表述,可知李白不论是高歌还是大笑,都不是针对特定人的,而是自己接诏之后内心激动、愉悦乃至狂喜之情的自然流露,这与他的个性是紧密相关的。纵观的一生,即使身处逆境,面对现实的不如意,也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始终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在逆境中依然可以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展现出乐观、自信的诗词。即使晚年身陷囹圄,流放夜郎,也没有自怨自艾,从此沉沦。所以,《唐诗直解》中评论此诗:太白气魄磊落,故词调豪放。此篇尤奇拔入神。常人语,自非常人语。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而是充满崎岖,布满荆棘的小路,我们在理想的指引下,努力前行,但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各种磨难,各种挑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们始终要秉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接纳八面来风、冰雹雪雨,也要以一种轻松豁达的心态面对各种讥讽嘲笑和轻蔑冷视。





05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诗对我们而言应是一种励志。人活着,不能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不能甘为平庸、随波逐流、自我沉沦。生活的不顺不应成为自我放逐的理由,而应看作是人生中的磨砺。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不要妄自菲薄,轻言放弃,当我们回首往事,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为了自己的一份理想、一份信念而奋斗过,努力过,拼搏过,我们没有碌碌无为地度过此生,可以说也不负平生,不罔来人世间行走一回,这就是我理解的我辈岂是蓬蒿人




编  辑:帅仁策 王秋阳

审  核:孔伟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白最狂的一句诗,五千年来无人能及
李白最狂的三首诗,还有人能像李白这样狂吗?
李白的这首诗狂妄至极,目空一切,几千年来再无第二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丨每日一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狂”,几人能及?
李白生平最狂的一首诗,千百年来无人能超越,最后一句被人争相引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