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收藏】一文了解概念验证中心起源、国内现状、建设步骤、效益提升路径

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首要的是构建覆盖创新产业链前端的概念验证体系和产业化落地的技术转移体系,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商业化”创新链条的关键环节,完成从“概念”到“产品”,从“成果”到“产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蜕变。

概念验证(POC),是指将研究人员和科研团队的研究思路和初期成果转化为可初步彰显其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旨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主要搭建模式为:依托一个或若干主体,单独设立物理空间,开展后续概念验证服务,验证早期成果的可行性和商业价值。

广义上的技术创新链条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研发、概念验证、中试、工程化、商业化五个阶段。概念验证是成果转化链条中的锚点,是跨越研发成果与产品市场化之间“死亡之谷”的“关键拼图”和“第一步”

概念验证平台功能图

概念验证中心 ,是指有可用于概念验证服务的场地及配套设施,基于自身成熟的技术转移能力,建立的由学术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等专家组成的概念验证服务顾问专家团队。验证中心将概念验证纳入成果转化链条,遴选识别出能够解决实际产业需求的基础科研项目,通过对项目验证内容、验证目标的规划,明确项目验证内容及里程碑。概念验证体系紧密链接先进技术、孵化体系、产业应用,有助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是各行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有力支撑。

与我们熟知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不同,概念验证中心的主要功能要宽泛得多,聚焦于科技创新阶段更早期,服务对象更多元,共建单位更多样。概念验证中心要具体参与研发成果初期转化的整个过程,中心支持的创业人员仍在自己的实验室内进行技术开发,同时为早期技术开发和创业提供商业评估和技术支持,为研究人员和团队提供实验空间和可行性分析指导、投融资机会等“一站式”概念验证服务。

概念验证中心缘何而来?


为解决高校发明专利转化率低的问题,在《拜杜法案》推动下,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于2001年建立全球首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冯·李比希创业中心,随后更多高校陆续建立概念验证中心。验证中心的诞生为大学的技术成果转化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促使美国于2009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和2011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与繁荣》都指出:创建概念验证中心,可以优化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自此,美国已经从政府的高度来强调概念验证中心在促进国家创新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价值。目前美国已有30多所研究型大学建立了概念验证中心。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概念验证中心,麻省理工学院(MIT)德什潘德中心依托研发实力出众的MIT应运而生。中心通过申请程序接收项目建议书,由风险投资人、企业家、科技型企业高管组成的外部导师团队筛选具备技术含量和商业化潜质的研发项目,验证接受学者和管理人员共同全程指导。采用里程碑式资金投入模式,也可接受外部导师的辅导。与新英格兰地区的科技企业及风投资本合作,通过提供点燃资金(Ignition Grants)、创新资金(Innovation Grants)以及相关服务来支持MIT的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商业化。累计为该校超过125个初期技术项目商业化提供至少1700万美元的资助,为400多名师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支持。

概念验证中心的模式也在其他国家复制推广,2008年,新加坡正式启动概念验证资助计划,鼓励大学和公立科研院所将尖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市场化的产品;2011年,欧洲研究理事会(ERC)设立了概念验证计划,2014年欧盟《地平线2020》继续实施概念验证计划。

国内概念验证中心现状如何?


国内学术界也逐渐意识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前端的重要性。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九庆曾撰文建议,我国应借鉴美国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经验。

概念验证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在 2017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要加强创新创业平台的技术转移能力,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专业创新空间,支持技术概念验证和商业化开发等技术转移活动近年来,多地兴起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创建热潮。一些较为成功的概念验证实践,引起了地方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各地开始重视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2022年,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文件指出探索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等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方式。

各地政府也出台关于其资助方面的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当前已有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地方政策开始重视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并在实践中铺展开来。各地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都围绕相关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赛道,引导资本参与早期科技创新活动,为早期科技成果配备种子基金、概念验证、市场分析等资源,减少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风险,完善从技术研究到成果商业化的创新链条。国内的概念验证中心主要从建设布局、完善机制、人才保障和多元投入四个方面搭建平台

我国概念验证中心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显现出四种类型六种模式的发展特点。即:从依托主体看,主要有新研机构平台型、大企业垂直、院校网络型和社会资本投资型,这四类主要群体比例达到90%。从验证模式看,形成了引投联动型、需求驱动型、场景应用型、平台加速型、专家主导型、企业裂变型等六大类模式。

国内代表性概念中心基本情况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国内的验证中心仍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一是因为起步时间晚,二是因为不够了解技术成熟度对产品商业化的影响

对于商业价值维度和技术成熟度的关系,可以借用比较知名的“魔川-死谷-达尔文海”创新理论模型和科研成果技术成熟度划分表来解释。绝大部分科学研发过程中,从基础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转化所经历的障碍被称为魔川,是由技术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在此阶段,要求研究人员进行大胆的探索、试错,以克服技术的不确定性。根据技术成熟度标准,技术开发这一阶段所对应的技术成熟度为L2,处于非常低的起步能级,然而技术成熟度正是科研成果转化程度的主要参照标准。即发达国家的科研体系并不会用知识产权产量来衡量一项科研成果的成果转化程度高低,成熟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主要依托技术转移平台来运行,并以技术成熟度作为其商业化程度和市场价值的主要评判标准,这两样又恰好是成果转化是否成功的硬性指标。概念验证正是为了帮助提升技术成熟度、跨越这一死亡之谷而诞生,因此,概念验证中心肩负起了将基础研究成果提升到成熟产品的重任

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

如何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建立概念验证中心总结起来可以分为7步,专业化的团队建设是重中之重。

01

明确建设主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或者与上述千丝万缕关系的衍生企业。目前大多以高校为建设主体,以确保有充足的优质概念项目来源。也可以是多元主体。


02

具备相应软硬件条件。选址通常紧邻高校、科研院所。

03

打造专业团队。团队人员通常由学术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等人才共同组成,并建有项目库入库项目的遴选顾问专家团队,为成果定制商业化方案。

04

明确功能。提供概念(项目)遴选识别、验证评估、价值分析、概念验证资金支持、专家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

05

建立管理体系。具备完善的建设方案、运营管理体系和概念验证服务机制。

06

设立概念验证基金,为验证项目提供一定数量资金支持,一般为多渠道筹措资金。

07

建立概念验证项目库。

成体系的概念验证中心一般需要须规划办公设施、资金投融、项目进展、领导团队及中心行业顾问德国体系的架构和运行机制。对遴选出的项目给资金、给服务,一般跟踪1年,验证结束进行验收,推动形成初创企业或市场化产品,并给予政府设立的种子基金投资或对接社会早期投资,进入正式入孵服务阶段。

如何提升概念验证中心运行效益?


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意愿较低等现实问题,各地必须要整合创新资源、加大要素匹配支持,构建凝聚科技人才、商业讯息、项目管理、场景搭建、知产咨询、投资渠道为一体的多元化生态体系,为更多创新技术(项目)提供高效优质验证服务,形成申请项目就地交易、验证成果就地转化、转化技术就地应用的良性循环,以发展概念验证中心站点辐射网络,加速填补科技成果转化“间隙”,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形成“长短”线双驱动发展格局 ,扩大验证项目辐射范围

一是差异化双驱动发展。可以根据技术方向、分布广度、资助力度等方面发展两类概念验证中心,其差异性体现在:形成错位“长短”线发展格局。“长线”规划的概念验证中心适合长周期、高投入、高精尖的研究,资助资金多、项目申请筛选机制严格;“短线”规划的中心适合可快速熟化的研究,资金少、周期短、限制少。

二是形成横向布局、纵向延伸的网络布局。横向链条:建议探索多主体合伙共建制,以共建单位为站点,建立概念验证平台网络,实行共建单位共享利益机制,建立统一的平台组织协作机制,共享资源,拓容、拓宽、拓广概念验证中心的共享平台;纵向链条:中心发展为全过程创新的枢纽,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依据产业链节点设置概念验证平台,建立符合产业规律和特点,具备市场经验、理念的平台制度体系。


建立体系化的培训和组织体系,规范引导概念验证中心建设

首先是加强体系化的技能培训,项目申请者大多出身学术背景,不擅长挖掘科学成果背后的商业价值。因此,中心构建技能培训体系,通过举行相应的高级研修班、培训沙龙、面对面活动提升科研人员的项目管理、领导和商业化运营能力;也可聘请具有产业能力的技术专家作为中心主任或顾问,加快研究者角色转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践行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连续两年联合国内知名机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报告》。2023年12月,牵头发起《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规范》团体标准起草,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标准形式和组织条件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贡献力量。


设置内外平行组织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组建方式

一是建设主体多元化。围绕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研发中心、知名投资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技术商业化需求,在统一的组织协作下,构建先进管理模式、形成专业运营团队、组建项目管理队伍以及高效服务机制,组织多学科专家以专家顾问的形式跟踪辅导验证过程。

二是融资多渠道,根据领域特点、产业规律、产品市场,扩展出能提供技术、情报、人员、资质、无形资产等元素投资路径。

可以设置两套平行组织体系,一套负责筛选项目,一套提供专业意见与最新业界情报,保障申请通过项目质量。专业上,运营一支专业运营团队,团队包括实验导师、项目经理、技能辅导专员等,可以由共建单位人员(中介机构等)组建,在不同阶段赋能研究者和验证项目。

END

信息来源:技术转移研究院、大湾区创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科普 | 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概念验证
美国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的中转站——概念证明中心
诚聘英才丨MCE江北创新中心招募主任助理、技术经理人
全国首个!智慧岛又有“智慧果”
概念验证和中试到底有没有区别?什么区别?一文了解!
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如何跨越“死亡之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