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宫廷补绣布贴画,人间巧艺夺天工
 
 

宫廷补绣布贴画,人间巧艺夺天工

布贴画

世代传承并存续至今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因历史上为宫廷需求而产生,故又称宫廷补绣。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唐代诗人温庭筠在《菩萨蛮》中夸赞衣裙上贴绣之美。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荆楚一带,逢年过节,当地人会将五色的彩绸剪贴成花、鸟形,贴在屏风,或戴在头上,这一风俗就是宫廷补绣布贴画的雏形。

到了唐朝,这种风俗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叫"贴绢"和"堆绫"。而"补绣"则是在古老的刺绣技艺基础上,结合唐代"堆绫"、"贴绢"技艺,发展出的一种综合性手工技艺。

历代的皇帝、皇后、太子、王妃及各级官员的服装全都用补绣制作,而且在宫廷中都有专门设置绣品生产的机构。

辽时设有“燕京院使”,金时设有“纹绣署”,元代设有“纹绣总院”,明代设有“御用监”,清代在内务府设有织染局。补绣选料精致而贵重,用工细腻,制作不惜工本。

宫廷补绣布贴画在原材料的运用上独具匠心,主要有丝绸、花绫、绢、凤尾纱、棉布等材料。结合浮雕、编织、刺绣、缝缀、堆贴、抽丝等多种技艺创作而成。

创作时利用布料自身的肌理及独特的纹理图案作为创作元素,剪刀替代画笔,通过巧妙的剪、创造性的粘贴,看似无序堆集的各色花布会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刘雪玲中国民间布贴画、撕纸画艺术大师

她的父亲是一名书画爱好者,母亲是一名缝纫工,母亲每天的工作便是用布匹和缝纫机裁制各种衣物。

从小时候起,她便跟随父母受到了良好的艺术启蒙与审美熏陶,她喜欢画画,愿意做手工。

以下配图来源刘雪玲作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雪玲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了著名画家杭法基先生的几幅布贴画作品,“一下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并且让她爱不释手。

自此之后,她便经常捧着这本杂志看了又看,一有闲暇时间就仔细揣摩布贴画的创作方法。

寻寻觅觅,贴贴拼拼,在二十多年的业余时间里,刘雪玲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艰辛而富有浪漫色彩的艺术之路。

“艺术不外乎是人性的影子。”只要能抓住这个影子,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但太生活化了也就没有艺术了。”

她要求自己要谨慎对待每一个布贴步骤,不求速度,只求完美。

“有时,创作一幅布贴画需要好多天,但是,每完成一幅作品,自己经常激动得睡不着觉。”

前几年,青海有一位农民画家,看了刘雪玲的布贴画,被布贴画独有的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感染了,当时就跟刘雪玲学了起来。

后来每年都来取经,现在这位农民画家布贴画做得相当不错,已经进入当地文化馆工作,成为一名专职布贴画艺术家。

虽然现在刘雪玲是国家级民间艺术大师,但她从不以大师自居,不事张扬,平易近人。她在困难和困境中从不低头,干什么都是迎着困难而上。

布贴画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造型和色彩都非常特别,作品成型后的实感是笔墨无法替代的。

刘雪玲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继续将布贴画创作坚持下去,和喜欢布贴画的人一起探讨、学习。不为赚钱,只是为了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个人而言,做布贴画创作就是自己喜欢的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诗赛】“诗意拼布—刘雪玲布贴画艺术”诗歌有奖征集启事
布贴艺术
布贴画艺术
馆藏级清代玉器,品不尽的味道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艺术人生和私生活,引领了大唐怎样风范?白居易不堪回忆
袁广如遗世巨制 “袁氏玉器”大师齐献《三希堂宝玺传世双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