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审美(三):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3.

方 与 圆

在书法笔画系统中 , 方笔与圆笔同许多笔画因素相贯通。圆笔可涉及逆入、中锋、藏锋、提笔、转笔等;方笔可联系切入、侧锋、露锋、顿笔、折笔等。由用笔之方圆 , 还直接体现出结构、体势之方圆。因此 , 人们认为方、圆乃运笔之纲领。李健《笔通》云 : “古今笔法 , 万变而靡芳 , 而扼要者大别为二。解此二法 , 可触类旁通 , 变化无尽矣。二者何 ? 一为圆笔 , 二为方笔。”可见 , 理解方圆笔画特点 , 对把握笔画的形式美规律 , 具有关键的作用。

崔瑗《贤女帖》(选自《淳化阁帖》)

书法之方、圆不能等同于几何形的方、圆。 “方不中矩 , 圆不副规”( 崔瑷《草书势》 ) 。它必须富有生气 , 姿态多样 , 不流于等齐划一的图案性装饰 , 避免过于规则的形式。正如阿恩海姆关于艺术品的论述 : “在一件艺术品中 , 规则的形状是很少被运用的 , 因为艺术品所要解释的自然特征就表现在多种力之间的复杂的作用上。如果艺术品不能体现这种复杂性 , 就会导致僵化。如果艺术品过分强调秩序 , 同时又缺乏具有足够活力的物质去排列 , 就必然导致一种僵化的结果。” 书法亦然。如果过分追求均齐一致的方、圆 , 必然会导致呆板、单 调、僵化的结果。

无论方笔、圆笔 , 都要给人以生动有力的审美感受。方笔之入不扁平刻板 , 方笔之折要有坚实的筋骨。人们用“ 扛肩” 、“ 塌肩” 、“ 鹤膝” 来形容那些方折的病笔。它们恰是一些不能显示健康和强盛的生命力的形体。圆入不臃肿 , 圆转不软弱。米芾说 : “ 作圆头笔如蒸饼 , 大可鄙笑。” 如蒸饼之圆 , 呆痴笨滞 , 没有生气。圆折与圆转变化之笔不能有痿疲之气 , 要有“ 如折钗股” 般的笔力。古人所谓“ 如折钗股” 主要用来比喻圆转之笔的圆健力均 : “ 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 圆健而不偏斜” ;“转角圆劲力均 " 。圆笔、圆转在温润柔畅之中要含有韧健之力 , 富于弹性之美。对圆转的力均画匀也不能片面理解 , 否则如画几何线条那样 , 虽匀齐而无生动之气。

方笔侧重顿 , 圆笔倾向提。顿与提的不同方法使方笔与圆笔形成了不同的审美特色。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樨》中从方笔圆笔与顿笔提笔的联系中论道 : “ 方用顿笔 , 圆用提笔。提笔中含 , 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 , 外拓者雄强。……提笔婉而通 , 顿笔精而密。圆笔者 , 萧散超逸 , 方笔者 , 凝整沉著。提则筋劲 , 顿则血融。”“中含” 、“婉通” 、“萧散超逸”, 是圆笔的风貌;“雄强” 、“精密” 、“凝整沉着”, 是方笔的势态。

崔瑗《贤女贴》刻帖(参考)

圆者润 , 圆笔易表现出温和圆润的境界。宋曹说“ 形圆则润” 。圆藏的入笔 , 圆转的转笔 , 具有丰实的润泽肌肤之丽。杨守敬评怀素《圣母帖》曰 : “颇圆润 , 无犷气”( 《学书迩言》 ) 。确实 , 圆润之笔给人的是温和雅致的气度 , 不会与粗放张扬的霸气相联系。因此 , 一些崇尚和雅之美的书家大多倾向于圆的笔致。赵孟頫圆秀的笔画 , 圆转的折笔 , 突破了唐楷的方严峻整 , 具有妍美的书意。董其昌尚“ 淡”, 其笔墨之润与其圆柔的笔画相得益彰。被誉为“ 外柔内刚” 的虞世南 , 更是倾心于圆润之笔。梁巘《评书帖》说 : “ 智永、虞世南、赵孟頫皆尚圆韵含蓄 , 是为一派……”“ 虞永兴……温润圆浑……”。从阳刚与阴柔之美的表现看 , 温和圆润的圆笔更是阴柔之境的形式因素。

“ 圆” 是篆书最主要的审美特征。圆入、圆转是篆书的基本笔法。人们在鉴赏品评篆书之美时 , 突出其圆的性质。丰坊《书诀》说 : “ 大篆 , 结体本于古文 , 而垂笔圆齐 , 盖小篆之所从出。” 倪涛《六艺之一录》说 : “ 篆书以清圆劲拔为高。” 《书林藻鉴》录何绍基语 : “ 观《泰山》 廿九字古拓可珍 , 然欲渊源周前 , 尚不如两京篆势宽转圆厚之有味……。” 吾丘衍《学古编》 说 : “ 李斯方圆廓落 , 李阳冰圆活姿媚……。” 王谢《论书剩语》论篆书的审美原则说 : “ 篆书有三要 : 一曰圆 , 二曰瘦 , 三曰参差。圆乃劲 , 瘦乃腴 , 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 , 奴书耳。” 其中“ 圆” 是首要的。孙过庭《书谱》中所谓“ 篆尚婉而通”也是强调其婉转圆通的审美特色。

方笔挺劲、峻利、坚实、遒紧 , 给人以果断、干脆、斩钉截铁的感觉。《书体括》云 : “ 方劲古拙 , 斩钉截铁。” 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评古隶“ 挑拔平硬 , 如折刀头。” 杨守敬《平碑记》论《张迁碑》的用笔 : “ 已开魏晋风气 , 此源于《西狭颂》 , 流为黄初三碑之折刀头 , 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这种“ 斩钉截铁” 、“ 如折刀头” 的方利銛锐特色在北碑书法中比较突出。《始平公》、《孙秋生》、《魏灵藏》、《杨大眼》、《郑长猷》等点画棱角分明 , 方入方收 , 顿挫方折 , 大起大落 , 气势强盛。康有为评《始平公》 : “ 得其势雄力厚 , 一生无靡弱之病” ; 评 《魏灵藏》 : “ 巨刃挥天 , 大刀斫阵” ; 评《杨大眼》 : “ 气雄力健”, “ 峻健” 。这些特色与方劲之笔密切相连。

方笔之顿给人以“重” 的形式感 , 形成了“ 方重” 的形式意味。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运用“ 方重” 概念来评析魏碑风格 : “ 方重则有《杨大眼》、《魏灵藏》、《始平公》。”“《杨大眼》、 《始平公》、《魏灵藏》、《郑长猷》诸碑 , 雄强厚密……。唐碑虽主雄强 , 而无人能肖其笔力 , 惟《道因碑》师《大眼》、《灵藏》、《始平》 , 今承其统。 帖学盛兴 , 人不能复为方重之笔 , 千年来几于夔不祀也。”“ 重”则不飘 , “ 重” 则不弱 , “ 方重” 是一种具有阳刚之气的审美风貌。方笔不纤柔 , 不如媚 , 具有拙朴的意味。金农的隶书、“ 漆书”, 方笔重墨 , 甚至截毫而书 , 以拙为妍 , 以重为巧 , 直来直去 , 不求圆润 , 表现出方朴拙重的审美境界。

篆书尚圆 , 而隶书、楷书尚方。隶书化篆之转为折 , 化篆之圆为方 , 从而开启了一条新的书法美创造途径。方是隶书的突出特征。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说 : “ 隶书人谓宜扁 , 殊不知妙在不扁 , 挑拔平硬 , 如折刀头 , 方是汉隶。” 郑杓《衍极》说 : “ 篆贵圆 , 隶贵方” 。钱泳《履园丛话·书学》云 : “ 篆用圆笔 , 隶用方笔 , 破圆为方而为隶书。”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曰 : “ 《褒斜》、《郙阁》、《裴岑》、《尊楗阁》、《仙友》等碑 , 变圆为方 , 削繁成简 , 遂成汉 分……” 圆转是曲笔 , 方折是直笔 , “ 秦程邀作隶书 , ……盖省篆之环曲以为易直” (包世臣 《艺舟双楫》 ) 。隶书发展到楷书 , 其方折的“ 顿” 意更浓 , 棱角更突出 , 侧切的方入之笔更加明显。

丰富有致的笔画是方、圆结合的。一味方 , 一味圆 , 既会给人以单调乏味之感 , 也会因此走向极端 , 落入或板结、或流滑的境地。王澍说 : “ 方中欲有圆 , 圆中欲有方。方而不圆 , 则乏丰神 , 圆而不方 , 则无筋骨 , 故欧法兼褚最为妙诀”( 《翰墨指南》 ) 。欧侧重方 , 褚偏于圆 , 学习楷书如能兼融二家 , 便可达到筋骨与丰神相得益彰的境界。邹方锷说 : “ 运笔之法 , 方圆并用。圆不能方 , 少遒紧峭刻之致; 方不能圆 , 少灵和婉转之机”( 《论书十则》 ) 。朱履贞讲 : “ 故书之精能 , 谓之遒媚 , 盖不方则不遒 , 不圆则不媚也。书贵峭劲 , 峭劲者 , 书之风神骨格也; 书贵圆活 , 圆活者 , 书之态度流丽也”( 《书学捷要》 ) 。峭劲乃方笔之所长 , 圆活乃圆笔之特性 , 专尚一方 , 必至偏颇而少审美意蕴 , 二者结合便可遒媚兼备。

篆尚圆 , 隶尚方 , 妙在篆而能方 , 隶中有圆。郑孝胥《海藏书法抉微》论“ 学篆书” 曰 : “ 重圆活注意曲折停顿之妙。” 评叶昕篆书 : “ 己能娴熟 , 犹少曲折停顿之妙。” 论“ 学隶法” 曰 : “ 铺毫转笔 , 则神智自生。” 评叶元临《礼器碑》 : “ 须求圆活 , 乃可寻其神理。”篆有方笔、有停顿 , 便可避免流滑而添沉实之意; 隶有圆笔、有圆转 , 更能增活畅之神而不致板结。邓石如的书法恰能篆、隶互参 , 方圆并举 , 受到人们称道 : “ 以二李为宗 , 而纵横捭阖, 则得之史籍 , 稍兼隶意 , 杀锋以取劲折 , 字体微方 , 与秦当额文为近。其分书遒丽淳质 , 变化不可方物 , 盖约《峄山》、《国山》法而为之者也”( 金天羽《天放楼续文言·邓石如传》 ) 。其篆有方折 , 娴娜而坚实 , 隶有《峄山》、《国山》篆法 , 遒整而圆健。

楷多方折 , 草多圆转。但为了增加丰富的美的内涵 , 避免表现力的单弱 , 恰恰要在楷书中强调圆笔 , 在行草中注重方笔。姜夔说 : “ 方圆者 , 真草之体用。真贵方 , 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 , 圆者参之以方 , 斯为妙矣。”“ 转折者 , 方圆之法 , 真多用折 , 草多用转 , 折欲少驻 , 驻则有力 , 转不欲滞 , 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 , 草以折而后劲 , 不可不知也”( 《续书 谱》 ) 。康有为讲 : “ 方笔便于作正书 , 圆笔便于作行草。然此言其大较。正书无圆笔 , 则无荡逸之致 , 行草无方笔 , 则无雄强之神”( 《广艺舟双楫》 ) 。王铎以奔放的大草著称。许多人 往往只看重其连绵之处 , 须知其连而不滑的奥秘正在于圆转中有方折。张之屏论王铎草书说 : “ 尝见王孟津一大条幅 , 气势如龙蛇盘拿 , 而玩其使转处 , 则骨里皆方。” 因此 , 达到“ 寓生辣峭奥于熟之中” 的境界 ( 《书法真诠》 ) 。人们在评价草书时 , 特别注意是否有“ 顿折的“ 谨严之意” 。王澍评怀素草书曰 : “ 怀素草书以小字《千文》为最 , 以其用力谨严 , 犹不失晋人尺度。次则《藏真》、《律公》三帖 , 飞动瘦劲 , 天真烂然 , 虽少纵于《千文》 , 然谨严之意故在 , 态正不乏。至于《自叙》则纵矣 , 游丝连绵 , 亦少顿折 , 遂出《藏真》、《律公》之下……” ( 《竹云题跋》 ) 。《自叙》往往被看作是怀素的代表作 , 但按方圆兼备的审美标准 , 此帖确有圆转有余而“ 少顿折” 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190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笔与圆笔的行笔要领和审美特点
魏碑的书法特点和艺术成就
【隶书大家谈】羊晓君 ■《书法报》编辑部
书法方笔和圆笔的用笔方法真的是泾渭分明,不可调和吗?
赵之谦:运锋藏露 方圆合度
浅谈汉隶隶书笔画技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