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年,我“又”只交易三次

2017年,我“又”只交易三次

2017年,我“又”只交易三次

一年前,我写了一篇拙文——2016年,我只交易3次。

https://xueqiu.com/3366431401/63537042

时间好快,白驹过隙,365天,就这么过去了。

一年前,我的文章,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年就做三次交易。原因,在文章中,也写明了。那么,这一年,我做到了么?

我有个习惯,每年,会去证券公司,把一整年下来,我的交易记录,全部打印出来。然后,一笔一笔做分析。对照我的投资笔记,都看一遍。花几天时间,做做整理,做做反省。

我的雪球组合中也有记录,2016年,较大的调仓,基本上,如下:

1,2016年2月初。

2,2016年8月底九月初。

那些零零碎碎的,一两个点的,就不算在内了。较大的调仓,基本上,就两次,倘若农历年前,还有机会的话,可能就能操作三次的样子。

我在一年前那篇文章的末尾,有这么一段话——但是,2016年没有特殊情况下只交易三次,每次有约1周的时间考量。其余时间不买进,因为,现在我约有6成仓位。只有可能卖出(又来一轮疯牛……)。 哪三个时间点呢?

2016年农历年前最后一个交易周。

2016年7月第一个交易周。

2017年农历年前最后一个交易周。 时间紧急,不多说了。懂的自然懂。:)


基本上来看,是做到了的。

我把证券公司打印出来的交易记录,再拿出来,细细分析。看到了比较令我开心的地方。(但是,不见得会令证券公司开心……)

2016年,全年交易的佣金加上全年缴纳的印花税,红利税等,大约是2015年的十分之一!

我惊讶极了……

我认为会低,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低……说到了这里,还真是有点觉得对不住证券公司呢,过年过节,送东西,送票什么的,还享受着世界上最为安全,便利的交易服务。结果,缴纳的费用,还不如很多玩网络游戏朋友充值的点卡……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这里,我想到了多年以前。那时候,我把证券账户给一位朋友操作,那位朋友也是老股民了,当时放了十来万吧,我还记得,大约是2008年左右,就是牛市之后的一片狼藉之后。结果呢,过了好一阵子,他要我换个证券公司,我就去办理手续了,我原以为,办理手续会很简单,填表格之类的就好了,万万没想到,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那叫一个不情愿啊,不停的询问我,为什么要换,可不可以不换之类的,我还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啊,难道换一个证券公司,会这么麻烦吗?最后在我强力要求之下,还弄了好几天,才办好。

再后来,我调取记录才发现,我十多万的本金,交易总金额,将近一千五百万!!!吓死我了~!那时候佣金可不是万分之三啊,是千分之几啊,我似乎一刹那间,明白了,证券公司工作人员那依依不舍眼神背后的原因了……

2016年,我的资金总量比2015年多了一倍以上了,可是,摩擦费用,降低到了2015年的十分之一左右了,我想,这是我乐于看到的结果。

但是,还不够,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还是有很多低级失误。这里分享给各位朋友们,供各位参考,斧正。

我有个操作习惯,就是,账户里,见不得有零碎钱,比如,几十块,几百块之类的,所以,一旦有零碎钱,我就会买低估的指数,结果,乖乖,每笔收5块钱,一整年下来,收了好几百,有时候,买个几十块,也收5块钱,摩擦费用巨高!在这里,我想说,不要看5块钱少,这不是钱多钱少的概念。你看啊,刘翔跑跨栏,那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来做修正的,起跑姿势,摆臂姿势,跨栏姿势,非常非常细微的地方,都要做修正的。为的可能就是提升0.01秒,那么,如果对自己的投资水平有期许的话,就应该对这些细微之处注意。

勿以恶小而为之~

其次,我还发现,有时候,怀着做波段的心操作,最后,不如持股不动。有部分仓位,是卖飞了。我现在在好好思考这件事情。在低估的状态,甚至,在不低估不高估的状态,我是否还要卖股份。因为,目前这几年,我基本上,是需要用钱购买股权的,很多时候,是没有必要赚了一点点就卖掉的。也就是说,目前我的仓位,是场外资金大于场内资金的,也就是现金多于股权,尤其是,还有实业不断产生的现金,更加需要在合理的价位,换成股权。那么,没有高估的状态,无论如何,是不需要去卖掉好不容易买进来的股权的。尤其是质地较好的公司。比如,这一次格力,我就在野蛮人抢股权导致股价飙升的时候,卖掉了一部分停牌后买入的股权,事后看,是赚了一些,但是,这点钱,没有大的意义,而且,长久看,很可能,就卖早了。

这一整年下来,收获还是很大的。自己感觉挺明显。但是,知道得越多,就发觉,未知的东西更多。一辈子,也不见得能登堂入室,更不要说修成正果了。

目前,我的仓位,还是比较少的,大约50%左右吧。但是,随着场外资金的增加,很可能,股票的仓位比例还会越来越少。那么,怎么办呢?

这可能就是个人投资者比较好的地方了——我可以什么都不做,等待。

这里,我谈谈我自己的浅见。

做实业久了,我一直有一个“心魔”,那就是,买股票,很看重投资回报比。也就是市盈率这个数值。

我们做实业,有时候收购一些公司,股权,PE低到不敢相信,PE为1,甚至小于1,吓人不?一年就可以回本。当然,还是有不同的,毕竟多少需要自己参与部分经营。但是,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就形成一个惯性的观念,我投入一笔钱,到底多久时间能收回来,在这个期间,收不回来的概率是多少,最差能差到什么情况。大致上,会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我们现在投资一些企业,一般来说,都是我们实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首先,对自己的实业是有帮助的,然后,我们自己的实业,对这家公司也是有帮助的,实现双赢。这是前提。

再然后,就是算细账了,一般来说,这笔钱,投资的话,每年15%左右的收益,大约5年左右能回本,那么,收购一家公司,肯定要低于这个时间,加上,还要自己参与经营,那么,4年,甚至更短时间回本,才是值得考虑的。当然,这并不是硬性的条件。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是,这是基础要考虑的条件之一。

所以,这直接导致,我买股权的时候,很看重这个投资回报率。一般来说,事实上,我能获得的低风险回报,大约每年是5%左右,而且,不需要参与经营。那么,一家公司的股权,能带来每年10%左右的回报,哪怕不增长,就是一个好的生意。反映到市盈率,就是10倍左右。当时,买入格力,我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格力七八倍市盈率,账面上巨大的现金储备。这放到实业收购来看,怎么看,怎么是个好生意。未来不增长,也是好生意。未来下跌,还是好生意。为什么呢?对于格力这样的生意模式,大幅下跌,是小概率事件。了不起不增长,再夸张一点,微量下跌,那么,对长达几年的持股时间来说,是划得来的。所以,当初在股灾格力跌停的时候,买了很多,后来,也赚了很多。(银行类有杠杆的可能要另外考虑了。)

好了,那么,市盈率最低,有个标准,那么,最高,有没有标准,作为——买入的参考呢?

我本人是很难去买25倍以上市盈率的股权的,折合收益率,是每年4%左右。因为,高于这个市盈率的话,需要每年很高的增长率才能抹平。而这个增长率,由于我本人没有参加经营,很多时候,看财报,是看不明白的,多少带着赌一把的心态,那么,仓位重的话,就会睡不好了~当然,足够分散,足够小仓位,倒也没有太大问题。

说到成长股,我看许多投资者,目标都聚焦在增长比例,后来,我详细研究了一下彼得林奇和斯莱特的一些观点,我发现,这两位著名的成长股投资大师,也没有像目前许多我常见的投资者那样,极度聚焦增长率,而不看市盈率。

我记得,他们买入的市盈率极限也在20-25倍左右啊。而且,明确提出,他们做得较好的投资,都是市盈率15倍左右,PEG在0.75左右的那些股票。所以,以我个人来说,至少目前为止,市盈率都是我非常非常看重的一点。一家公司,一年究竟赚多少钱,这难道不重要么?不是全部,但是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啊~

这里,我听到过一种声音,就是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市盈率。我对于这一点,很遗憾,一直无法接受。赚钱这件事,都是赚的人民币,不同行业,赚的人民币还是人民币,难道不是这样么?

有时候,医药行业,互联网行业有较高的市盈率,就能够被接受,而基础行业,较高的市盈率,就很难被接受,这一点,至少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难道不都是赚的人民币么?一家公司一年赚1亿,我花10亿购买,另一家公司,一年赚1亿,我却要花50亿购买,仅仅是因为,这家公司是做医药做互联网的?这个原因很难让我掏钱。

当然,会有一个增长率的不同,但是,这个增长率也是可以比较,计算出来的。过高的话,就买得不心安了。(反转公司不包含在内。我本人也看不明白反转公司。)

所以,2017年,我想,我自己很可能还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守着简单,笨拙的实业投资的逻辑,一点一点的扎硬寨,打呆仗。我还是不会去买那种超过25倍左右市盈率的个股。

不过,2016年,花了一年时间,把股息率这件事,搞到我自己能明白了,能说得通了。我倒是挺高兴。

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啊,我总是把股息率当做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很大程度上,认为股权的分红,等同于定存的利息,债券的利息。这一年,我可是在这个上面花了时间,精力的。终于我自己能给自己说得通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了。具体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多年以前,我认为,股息这件事,和银行存款的利息,是一个概念。后来,总觉得,有些不对的地方,但是,又说不清楚。你说股息不重要吧,明明市场上长期收益高的许多都是常年发高股息的,你说股息重要吧,伯克希尔哈撒韦却是一分钱不发。但是,再往深了说,就说不下去了。这里,我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发股息之后,会除权,而除权之后,一定要填权,这个股息才算是基本上落袋为安了(还有税)。可是,有没有可能不填权呢?我就这个问题和网上一些朋友讨论过。他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要填权,不填权的话,就会变成蜻蜓吃自己的尾巴,这个公司最后就分股息分到没有了。这用的是反证法。还是没有解决我心里的疑惑。其实,按理说,到这一步也就应该打止了。再研究,也研究不出一朵花来。知道个结果也就差不多了。但是,我本人却是一个执拗而固执的人,不为研究出什么结果,就为认真。就为给自己一个答案。所以,我就继续研究下去了。

朋友们,难道,你们不认为,股息这件事有些——暧昧,朦胧,说不太清楚吗?反正,我之前是这样的感觉。你说股息等同于存款利息吧,又明显有不一样。你说不等同于吧,又非常非常相似。

我经常听到一句话——买XXX股票,没有任何问题,毕竟,每年的股息,超过银行理财了。我之前,其实很多笔投资,也就是这样的考量。但是,后来一琢磨,得要改一下——买XXX股票,没有任何问题,毕竟,每年的股息,“如果填权后”,就超过银行理财了。

再后来,我就找啊找,找到了一篇文章——EXPLAINING INVESTOR PREFERENCE FOR CASH DIVIDENDS*(解读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偏好),是英文版的,作者是:Hersh M. SHEFRIN and Meir STATMAN(赫什·谢弗林, 迈尔·斯塔特曼),无奈我英文水平太差太差,后来,我花钱请翻译社整个全部翻译了一下。阅读了。这是一篇专业的论文,生涩难懂。近30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找看看。

过程不说了,总之,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股息和银行的存款利息是不同的,但是,广大投资者多数认为是相同的,所以,反馈到市场上,是有很明显影响的。中间过程这篇拙文就不写了。以后有机会,另外写。

还有一种普遍说法,就是投资的财务自由——每年的股息可以覆盖每年的支出。那么,按照这样的思路,你买了控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虽然你可能是亿万富翁,但是,你却不能财务自由,因为,没有股息。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于是,2017年,我买股票的几个关键之处,从此少了一个重要考量,就是股息率。我未来买股票,就不会太过于强调股息这件事了。我把整个逻辑想明白了。至少,对我自己而言,想明白了。

那么,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过去非常看重的市净率,我未来可能也会做出调整。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我非常喜欢低市净率的公司。但是,研究久了之后,发觉,这和我做实业恰恰相反。

您看啊,作为创业者,都喜欢轻资产公司,比如,我去收购一家公司,我指定不会看这家公司有多少房产,多少设备,电脑,桌椅板凳啥的,因为,这些设备,购买时,巨贵无比,但是,一旦要变现,能打一折就算好的了。那么,公司拥有房产,由于变现较难,是不如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的。

所以,我们如果收购一家公司,一定是先看行业,是不是好行业,其次就看团队,是不是好团队,最后看,才是看财务报表。这是我做实业的一个过程。

那么,在资本市场,也是一样的逻辑,假设,我做实业,不喜欢收购重资产公司,那么,做投资,也就没有理由专挑市净率低的购买了。(打算套利的仓位除外)有些好公司,由于行业空间巨大,团队特别优秀,而这两点,由于没有办法在财报上得以体现,会反映到公司的资产溢价上面来。那么,以前,我就会排斥,抗拒。觉得太贵。这一年,研究很多之后,发现,是不应该这么排斥的,小心谨慎是没错,但是,不应该排斥与抗拒。所以,2017年,对市净率的要求,便不会那么低了。会适当放宽。

但是,对市盈率还是念念不忘。以后有变化了,再和各位分享。

再说说卖出,您看,买入最高限额就是20-25倍市盈率,那么,是不是这个市盈率左右就要卖出呢?

我想,有这么一种说法,我经常听到,也跟各位分享——假设一只股票达到一个价格(估值),你这个时候问问自己,是不是可以按照这个价格买入,如果不要买入,那么,你手中的持仓,最好也卖出。

我不记得谁说的了,但是,我个人持有保留意见。我并不会这样来操作。我手中的持仓,会有三种——买入,持有,卖出。在一个价格(估值)区间,我会买入,然后,越跌越买,然后,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我就会持有,这个时候,很可能市盈率超过20-25倍了,不过,我不会卖出。会持有。

那么,什么时候,会卖出呢?大致上,有几点。第一,需要用钱了,那就卖出。第二,基本面恶化了,那就卖出。第三,找到更加低估的,卖出。(但是,这一点,我以前没怎么用过,未来,很可能相当长时间也不会用。这是因为我有新增资金,可以用新增资金买入低估的股票。)第四,博弈层面达到了要卖出的时候,比如牛市中后期了。

股票价格的低点,是可以量化的,可以大致上计算得出来的,但是,股票价格的高点,却是博弈的结果,是不可以量化的,也是无法大致算出来的。要用另外一种体系来算了。反正,到那个时候,我才会卖,然后,一批一批卖。

好了,2017年,交易的基础逻辑,就是上述浅见了。

那么,关于交易次数,我想,还是依循2016年的交易三次吧。很可能还会更少。

农历年前可能会交易一次(会算为2016年的第三次交易)。

过完农历年,2017年,四五月份的样子,可能会交易一次。

2017年年底,可能会交易一次。

那么,还留出一次到两次的样子,专门等待股灾或者大幅的异动。除此之外。那就是——岁月静好,安心学习。

实事求是的讲,我的体会是,管住自己,不交易,其实不太容易,是一个和自己做斗争的过程。由于是和自己做斗争,显得尤其艰难。往往人们会高估和别人作斗争的难度,却低估和自己做斗争的难度。

我个人的体会是,和自己做斗争,远远难于和别人做斗争。——你赢得了自己,就没人赢得了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高院:在无特别约定的情况下,股权转让应包含股息、红利以及其它衍生孳息在内的全部财产权益
美国股票、股权交易的程序与规定
文章详情
股票名词解释大全(4-3)
批复了!名单公布,这8家→
持有封基: 2017年数据大盘点之一:涨的好的股票和哪些因子正相关? 一年的交易结束了,在这一年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