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象解读 美国诗人埃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现象解读

美国诗人埃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原创作者 骰子

 

        处女一词,曾道尽多少涉及其中的辛酸和无奈,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独处才女。作为男人,弱冠之年,难解此中寓意,待明了男欢女爱真谛,方知个中滋味。此后听到有人说某人是个老处女,当下反应就是想痛扁出言不逊者,进而以最快速度找到受害人,力求改变她的心态,让她尝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人。用时下流行说法就是劝其【脱单】,或者说勉其【脱处】;也就是让当事人恢复美好人生之常态,重食人间烟火。可这事能否顺了我的意、遂了她的愿,实难测之,更难估量个人魅力可否魅到让对方放弃坚守。总之,此行当(hangdang)算善举还是缺德,理应由当事人评判。所以,看客们最好不要做道德审判,更不要在我面前显摆道德洁癖,因为那些以女人生活形态判定女人道德状态的 “正人君子” ,比缺德还让人噁心。


        界定一个人是否处女,尤其是随时光流转被好事儿者追述为老处女,是一个相当无聊和残忍的行为;这种称呼问世,不仅是男人的罪恶,也是部分女人的自贱;说穿了,该称呼无非是区隔此人有没有与男人发生过肌肤之亲,即有没有过性接触。可笑地是,有没有这种行为和是不是单身有关系吗?而有或没有,和她的成就、才华有必然联系吗?再反观现在,类似老处女的称呼好像很少耳闻,但接踵而来的新鲜探索,促成了有没有同性恋倾向等新概念。这种进步,不仅令人发指,更是让人欲哭无泪。也就是说,不管你死了多久,怎么死的,你的故事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性恶意扩张,永远都有新的话题和切入点。DNA技术的介入,再加上无所不用其极搜罗的证物和社会关系,都是一波又一波新闻素材。还好,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人问过以及探索过这些老处女会不会使用人造性具,也算给地下魂灵暂时留下一点尊严。


        对男人来说,有些女人在视距内会激发你霸王硬上弓的冲动,实际情形可能并不是这个女人看起来轻薄,而是她的生理特征过于突出和惹眼。另一类女人,你却不会在第一时间有非分之想;原因也并不是她的生理特征不明显,而是她的整体气度和韵味,让你有了进一步全方位体验的愿望,而不是集中在生理欲望层面。


        不得不说,经历了各种人性肉搏的腥风血雨,我已经对男男女女的隐私没什么兴趣。男女之间偷鸡摸狗,无非就是这个女人被谁染指,那个男人包二养三。而且说这事儿的人,常常自己就处在这种鸡鸣狗盗的状态中,有时老婆或情人就在旁边坐着。这种场面,我不止一次见识过、“欣赏过”,参与过;那种说者得意、听者或心领神会、或蒙在鼓里的情景,真是现实版的讽刺剧;同时感觉自己就是一帮凶,且早已麻木不仁。


        看狄的故事,会有一种怪异的感觉,又羡慕、又嫉妒,又有点不以为然。一个离群索居的女人,何以多年后引发世人迷恋。凭什么她的断句残文充满了天赋和创意,而我流畅又满怀诗意的文字却难起呼应。如果问我是否认可狄的天赋,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不得不承认,毫无疑问她是诗界的梵高,不死不足以称霸后世。她是那种潜入诗的王国任意蹂躏诗句的小女孩,继而变成随意组合只字片言的老手,断诗韵、废诗格、乱语法、玩得不亦乐乎。


        我们常说诗人是敏感的,然而,谁不敏感?哪个行业不敏感?商人不敏感吗?政客不敏感吗?


        一个人的魅力,要么体现在他/她的成熟老到,要么灵动在他/她的纯真天然。


        其实我并不认为狄是天才,与其说她是对语言敏感,不如说她是对自己感知世界的茫然以及对现实人性表象的不知所措。相对封闭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使她产生了异于常人的触悟及心灵体验,这绝对是我们这些世俗状态下自以为是的人才们所无法捕捉和认知的。古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狄是姑娘不出门,自解天下事。特殊状态塑造异形,封闭的人际关系产生另类。长期独处的敏感和密集人际关系互动的敏锐,有着本质区别。天才的形态要么鹤立鸡群,要么标新立异。大众往往认可前者,但很难接受后者。好事者对她的挖掘和肯定,不如说是对她的私生活充满好奇,总想从她的只言片语中解读何人与她有过何种接触。到底是何人、何事,影响了她的创作欲望和才情。这像极了那些史学家们解读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德行,不挖地三尺,掘坟盗墓,不足以达成类似偷窥的刺激和舒爽。而各种各样没有底线的人物分析,牵强附会地栽赃和莫名其妙的人际关系编排,无非是一次又一次掀起对当事人意淫的高潮。


        既然说的是诗人,我不得不描述一下当今诗界的五光十色。如果说狄是潜入诗乐园的采花大盗,那么我们现在具备这种独步江湖能力的人还有多少。今人浸润古诗,为了证明自己严谨和循规蹈矩,无不绞尽脑汁堆积木、填空格、凑韵脚。但无论怎么折腾,再也滋养不出李杜,苏辛等人。而写所谓现代诗之人,一个个自我感觉好到飘飘欲仙,也不过是在拆字、码字、造字,像是用裁纸刀切出一片片莫名其妙的长短句,其结果也大都是涂抹出一堆有肉无骨,有形无序的时令垃圾。这样说,我并不担心得罪那些残品制造者,我也可以和你们玩诗,玩文字游戏;但想让我认可你们的才情,对不起,我真的没兴趣,而且我自己也时不时不入流一下。因为在大多数作品中,除了无病呻吟,自残自恋,求欢读者,我很难发现真正称得上有创意以及有优质想象力的精品。


        在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在诗歌、诗词的创作中,我们还能见识到多少布局大气、意象深邃的诗风、诗骨。在这个浮华的圈子里,除了自我陶醉,自我推崇,借互相吹捧抬高自己的套路,我们有什么脸面说自己是诗人!


        狄和梵高之所以被后人不厌其烦地挖掘、吹捧,究其原因是人们在这些领域找不到新的出路以及发泄的端口。这种现象也反映在中国文化和影视市场。对现实不满和日益枯竭的原创资源,让行业中的弄潮儿失望至极,转而以消费前人和古人作为吸睛手段,从而形成一种虚假的、没有底气的繁荣和喧嚣。每一个行业都高呼着创新,但真正被认可的创新又有几何。那些试图在新新人类中开辟新天地的人们,的确有人在短时间内捞够了银子。但他/她们的作品也不过是红楼梦中类似贾宝玉的精致淘气,把他们忘得一干二净,也不会超过三年五载,更遑论有资格传世的精品。


        诗本应是文学艺术殿堂中的极品,现在却成为流俗于民间的龙套。雅在俗中消融,俗却自诩为雅,精已不见其华,涵也泛如浮花。其情可悲、可叹!


        诗本应是流星,要么离世前把自己燃烧的一干二净,要么离世后把自己幻化成陨石,供后人瞻仰。如果你认为胡思乱想就是诗情画意,天马行空就是创意丰盈,那我只能说你还没有真正进入诗界。你可以自认为是诗人,会写诗。但真正的诗歌是灵魂的吟唱,是对命运的挤压和释放,是一种人生的悲愤和觉醒。书写地是无法行之和难以企及的,吟唱地是残缺和痛苦的。


        真正写诗的人是爬行动物,高山仰止,他们永远无法站起来。他们只能用诗的语言,依附于高山之巅;开始一次又一次地自残和自虐,完成一次又一次地乞讨和救赎。


        诗的悲剧是普罗大众的漠视,诗的喜剧是写诗人的自恋和自我麻醉。文化的悲剧是文化的商品化和实用化,文化的喜剧是文化的消费功能和政治作用。而对于参与其中的各路英雄好汉,也不过是一群各自心怀鬼胎的功利主义玩家。文化创新不是为了传承和发展,而是为了在名利场的恶斗中抢占有利位置。而我们这些不分昼夜、颠三倒四的写手,除了巴望点击率的增加和假惺惺的互动,还有什么别的指望吗?


        最后留下一段狄金森写给作家 Helen Hunt 和 William S Jackson 结婚贺信中的几句话。


        贺信的第一句:除了快乐,我还有话可说吗?


而后面的三行诗:谁逃离了春天

                                     大肆复仇的春天

                                             奔向芬芳的劫难


却困惑了当事人一辈子,而且狄一次又一次拒绝解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每天读一点英文之那些年那些诗10:我是无名之辈
艾米莉·狄金森《闪电是一柄黄色的叉子》
艾米莉·狄金森逝世130周年 | 我安安静静地活着,只为了书册
艾米莉·狄金森:我捕捉不到的色调最美 | 王柏华释评
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和她的诗
她是诗人 也是一流的女园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