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城的历代称谓

 

                 长城的历代称谓

                                 董耀会

   长城的称谓极多,因此,研究长城的学者在深入研究文献资料时,往往会遇到给长城正名的问题。这在长城研究领域看似极为简单,实际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自长城产生以来,2000多年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和使用情况。这些文献资料,为现在研究长城提供了极大的资料支持。但是,各个朝代在修建长城和记载长城的使用情况时,所用的名称多有不同。各具特色的名称,有的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阶段用过。同样,有的名称在所有地域内均有使用,有的仅在某个地域内使用。

 



   “长城”是通用的称谓。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管子?轻重篇》中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1《史记?楚世家》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2
   “方城”是一个略具争议的称谓。将长城称为“方城”的只有春秋时的楚国。《汉书?地理志》记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3楚成王十六年(前656),齐国兴师攻楚。楚国派屈完与齐桓公会盟时,屈完对齐桓公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4目前,学者对屈完所言“方城”到底属长城的别称还是地名仍有争议。但从研究长城的学者对材料的运用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楚方城便是楚长城的观点。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通用的长城别称,从战国直到明朝,几乎所有朝代的文献在记载长城时都使用过。《史记?秦本纪》记载:“堑洛。城重泉。”5这说的是秦简公六年(前409)沿洛水修建长城。这条史料曾有学者质疑,质疑的焦点在“堑洛”是否便是修建长城。秦朝修建过长城是无可辩驳的,蒙恬是秦始皇长城修筑的执行者。秦始皇死后,蒙恬被秦二世及宦官赵高、丞相李斯所害。据《史记》记载,蒙恬临死认为给自己招来灾难的事件是修长城。他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6这则材料说“长城”,用的是“城堑”这个带有动词特点的说法。7《明史?余子俊列传》:“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 8应当说,“堑”、“长堑”、“城堑”、“墙堑”这些用法,有些不能直接将其视为长城的别称。但由于中国古代语法特点,宾语常常省略。这些不一定完全指代“长城”的词汇,也就成为检索长城文献的关键词汇。

 




   在历史文献中用“塞”字的地方很多。“塞”字的意义,其中一种是表示关口、要隘。被称为塞的关隘,有的离长城很远,与长城没有关系,有的位于长城区域甚至就在长城之上。长城修筑在关隘险要之处后,文献中便常常用“塞”、“塞垣”、“塞围”来指代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9《后汉书?乌桓传》记载:“秦筑长城,汉起塞垣。”10《魏书?世祖纪》记载:“七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11
   将“长城”同“塞”、“亭障”、“障塞”等词并在一起,以合称来指代长城也是文献中的一种表示形式。《晋书?唐彬列传》记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12杜佑《通典》“古冀州条”下记载:“密云县东北至长城障塞一百十里。”13《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14

 



    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墙的地方挖出深、广各若干丈的深沟,并将挖沟所取之土堆于沟的一侧。壕堑的防御作用,同修筑墙体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文献中用这种建筑形式来表示长城的,也不少见。“界壕”是金朝长城的专用名词,如“入泰州婆卢所浚界壕”。15金朝长城几乎全部采用掘地为壕,然后把挖出的土筑成城墙的修筑形式。李孝聪认为:“金代在北方边界地带兴筑的长城、堡和壕堑等军事防御工程的总称,旧称‘界壕’、‘堑壕’,或俗称‘成吉思汗边墙’。”金朝长城在重要的地方建有城堡,用以屯驻重兵,城堡之间有烽火台或壕堑相连,这些成为金界壕就是长城的有力证据。因此,文献中除了用“界壕”来指代金朝所修的长城防御体外,还有“边堡”这样的称谓。
   将长城以“边”相称,主要是明朝。古代中原王朝多将统治的边缘地区称为边地。明朝时,因长城多修于边地,于是将修筑的长城称为“边墙”或“边垣”。《明史?戚继光传》记载:“蓟镇边垣,延袤两千里。”16《明史?兵志》记载:“请修宣、大边墙千余里。”17

 



   研究长城时,一些学者曾对长城的称谓有所总结,或分朝代,或分地域。如张维华总结汉朝长城的称谓时说:“汉之边塞,有时称曰长城,有时称之曰障,有时称之曰障塞,亦有时简称之曰塞。大抵塞为通称,长城为绵亘相接之边垣,障为一地之防御工事,或指城堡而言。”18冯永谦在《金长城》一文中指出:“金代称长城为‘界壕’,名称虽有别,而其功能则与长城一致,都为军事防御设施,规制亦颇宏大,长度尤为可观。故此文不复‘界壕’明,而统称之为长城,以醒眉目。且《蒙鞑备录》、《元史》等已将金界壕写作‘长城’,早有先例,可见称为长城亦是通的。” 19

————————————————————————

 〔1〕黎翔凤:《管子校注》卷24《轻重篇》,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500页。
 〔2〕《史记》卷40《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32页。
 〔3〕《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64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四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2页。
 〔5〕《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00页。
 〔6〕《史记》卷88《蒙恬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570页。
 〔7〕《北史》卷94《契丹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128页。
 〔8〕《明史》卷178《余子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738页。
 〔9〕《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906页。
 〔10〕《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992页。
 〔11〕《魏书》卷4《世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1页。
 〔12〕《晋书》卷42《唐彬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19页。
 〔13〕《通典》卷178《古冀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49页。
 〔14〕《史记》卷88《蒙恬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570页。
 〔15〕《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49页。
 〔16〕《明史》卷212《戚继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614页。
 〔17〕《明史》卷91《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1页。
 〔18〕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8页。
 〔19〕孙文政、王永成:《金长城研究论集》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之最,长城简介
中国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的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什么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派大军攻打匈奴
万里长城历史年表
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
巨鹿之战新解:论所谓长城兵团与秦军主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