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么去看大师的作品?


       喜欢上了摄影,几乎每个人都会去翻阅大师前辈作品,然后看到一段段历史对于大师作品的定义,可这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怎么帮助自己真的用到拍摄提高上去呢?




下面这些照片,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摄影师斯蒂夫麦凯瑞在我国西藏拍摄下的作品。


“斯蒂夫是位了不起的摄影记者,他长期驻守在阿富汗,拍下战争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作品总以惊人的构图和色彩震动人心。

那副著名的《阿富汗少女》就出自这位大师之手 。”


以上这些文字,都来自网络上对于大师作品的评价,看了让人频频点头,可说实话,你的感觉也一模一样吗?或者这样说,你觉得斯蒂夫作品给你什么感觉?或者根本,没啥感觉?


这让我想起读书时候语文课上,对于每个作家,课本里都有一段定义。当考题出现,请你谈谈你对鲁迅(老舍、杜甫)作品的看法。你就会头头是道默写一段长长的标准答案。可是标准答案以外,你真的有自己的看法吗?

我们从小就没有被教育过如何去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有点可惜。


今天来分享我是怎么去看这些作品并且学习的心路历程。

这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结合自身的成长过程。


初见斯蒂夫的作品,在一本大大的画册上。(我有定期去逛画册的习惯,看到喜欢的也会买回家,斯蒂夫的画册我买了一大本回家)

就觉得好真好细腻啊,人的皮肤纹理、衣服的皱褶,我记得那时候年轻的我站在书店里,手轻轻在纸上摸着,仿佛可以摸到凹凸颗粒的质感。虽然微信图片传输有损失,但是大家应该还是可以从这些照片中感到这种细腻的感觉。


“我也要像大师一样细腻” 


这是他的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那时候我刚刚接触照相机,也并没有什么生活阅历,这就是他的作品给我的感觉。至于其他深远的意义,我完全没有想过。


为了接近大师的细腻触感,我努力研究对焦的方法和效果(以至于现在的摄影课堂上,对焦这一节课我要讲整整2小时,因为太多心路历程)。最后伴随着无数次失败和疑惑,还二手了一个镜头后,我也拍出了如此清晰的照片。



然后我又在一次影像艺术展上遇到了斯蒂夫的画册,那一次我买了下来,背回家慢慢琢磨。因为我翻开他的画册,总觉得有种甜甜的感觉在口中。(这是多么奇怪的感觉啊,他拍的是凄惨的战争画面,我却觉得如此灿烂多姿)。在翻看多次后,我找到了这种甜甜的,遗世独立的感官来源。斯蒂夫的颜色是那么鲜艳,那么灿烂,那么真实。他从来没有一边倒的滤镜色彩,什么青蓝什么泛黄都没有。就是真真实实肉眼看到的自然的颜色,但似乎更艳丽一些。我开始在ps上试着去接近他的色彩,找到其中的原因。


要做到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但当我发现了这个打动我自己的“真实色彩”的要点,慢慢就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色彩观。当然后来听说他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胶片,我也去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胶片色彩,的确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



这时候要是有个老法师来问我,斯蒂夫的作品你看懂了吗小妹妹?我说,我喜欢他对焦清楚和颜色真实,老法师一定会笑了,哎呀小朋友你根本不会看艺术作品啊。的确,就好比用“有没有错别字”来衡量大文豪的作品,的确显得幼稚无比。

可当时,我的“摄影心智”只到这里,又或者说,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是由着自己的世界观慢慢生长着。


喜欢看斯蒂夫的人像作品,喜欢他把人的面部细节表现得如此动人。在自己对于用光有了更多心得后,我也喜欢去观察他的人像作品中的光线。大部分是细腻柔和的光线,衬托出细节,也有一些因为拍摄场地的不同,现场光有些不太稳定,仔细看会发现不少的“阴阳脸”,但氛围却异常真实。一些我心里的“用光尺度“,在观察大师的作品中慢慢形成着。



慢慢拍得多了,家里那本他的画册被翻了好几次后,我看到外面的一本杂志上看到这组西藏的人像作品。

当时我已经拍了不少人像,有熟人也有陌生人,看到这组照片,细腻的质感、真实的色彩、柔和的光线,都无法再让我惊叹,因为时隔经年我也拥有了这些能力。这一次,让我惊讶的是,他怎么能让这些陌生人在镜头面前那么从容不迫,流露出那种信任的眼神、开放的姿态、流露出真实的自己,这让我又一次深深折服。


在我一次又一次的人像拍摄后,一次次失败成功的经验,我明白让拍摄对象(尤其是陌生的)在镜头流露自我的不易。这位镜头背后的摄影师,他究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用一个怎么样的表情去面对他的拍摄者,他简直是个心理学家。

直到这时候,我对大师的作品才从摄影的技术层面稍稍上升到了人文主义层面。



翻阅他的画册,一本又一本,一年又一年。据说他在阿富汗战区一呆就是17年。这些照片,必须要你去到现场才能拍下,而能够去到现场,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它需要配备相应的胆识、人文主义关怀、自我牺牲精神,还有相当的同理心。


这时候我才认同,这些作品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摄影家的努力,这是一个人类学家的思考、是一个和平主义者的努力。这是一个摄影家的责任,也是这份职业的终极探索。


(关于斯蒂夫在阿富汗的作品,网上都可以查到,比这一批更经典,大家可以去查阅,包括著名的阿富汗少女)


这些经年累月的认识,结合着我自身的眼界和世界观的变化,丰满了我对于这位艺术家作品的认识。当你建立了自己的观点,哪怕无关对错,只要它发自你的内心,对你有所启迪,它就是有意义的。存在,即是意义。


如今肚子里有了宝宝,经常会去想以后要怎么去教育他,也会回忆我们自己受教育的历程。虽然我从小成绩优异,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也算名校,可回想起来,学习生涯里最为缺失的,就是自主思考能力。太多的临摹、模仿、解题套路、模型,框住了我的头脑,以至于走上社会,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对一件事建立起独立的判断。越是应试教育的优等生,越是如此。


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我是怎么慢慢学着看大师作品的经历,幼稚也好、共鸣也好,希望能带给你启发。

我们一起去勇敢建立自己的“摄影世界观”,不要依赖在别人的陈旧观点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情节丰满》
风光摄影 在全民摄影时代,风光摄影仍然是个热门 相机的设
美国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其他世界的窗口
从镜头选择到构图 夏季风光拍摄全攻略
每周一书:《瞬间的背后》
手机摄影原来还有这么多隐藏功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