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文学滋养人生

剪记:

本文剪自《陈相飞的博客》,记者 郭庆红, 2007年11月4日发布。

原文: 

曾几何时,文学曾经让人肃然起敬。在上世纪80年代,“文学”一词红极一时,给人以神圣感。近年来,“文学热”似乎已经消退,然而,文学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它甚至以更大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只是时代变化了,人们参与文学的形式与以往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文学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投稿多发表少?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写作?怎样处理好文学与工作的关系?等等,这些话题为当今文学青年所关注。最近,记者就此采访了赣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陈相飞,一位年轻的、作品在报刊频频出现的新锐写手,希望他的文学之路对年轻的学子们有所启发。

记者:您怎样看待文学?您认为文学与人生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

陈相飞:我觉得,文学是生活的常态。“凡有井水处,必有人讴柳子词”,自有人类以来,人们都需要也一直亲近文学。至于文学创作,如同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一样,会写字就会写作。文学之所以有些神秘,缘由相当长的时期教育不普及,存在“文化垄断”现象,很多人不识字,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现在,大家的文化程度提高了,写作也就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网络写作的兴起就是证明。对于大多数喜爱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文学不是一种职业,而只是一种生存状态,一个追求人的内心和谐、追求全面发展的心路历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在工作余暇,将所见所闻所为所思形诸文字,借梳理文字使自己的心境更平和,见解更深刻,思想更成熟。我认为,现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人的内心和谐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文学正有这样的功用。同时,这也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预见,文学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记者:您是怎样亲近文学的?您从文学里得到了什么?

陈相飞:也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表扬使人进步”。自上学后,几乎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对我的作文有过好评,特别是初中时,有一次老师把我的文章全文书写在学校宣传栏上。表扬多了,便对写作日益亲近。久了,我发现文学具有怡情、益智、会友的功能,爱好文学于是成了自觉行为。通过阅读、创作文学作品,自己的精神得到陶冶,知识面得以拓宽,也有了更多的师友。说起以文会友,记得是1998年,我因为在《初中生之友》上发表了一篇游记,应江西省教育社之邀赴武夷山参加笔会,此后连续三年都参加了这样的笔会,由此结识了省内外一些作家、学者,的确是受益匪浅。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文学是做人的学问。做人是一辈子的,文学自然可以相伴一生。我在文学博客里说,“用文字梳理思想,用思想澄澈灵魂,用灵魂浸润文字。”这可以用来阐述我的文学观,也可以作为我亲近文学的理由。

记者:作为编辑,我发现不少作者的作品与报刊要求相差甚远,一些作者也常常问我,怎样投稿才容易发表。您就此有些什么体会可以给大家参考?

陈相飞:我觉得,首先要防止“难发表是因为与编辑不熟悉”的错误思想。用稿率低,不从自身找原因,不致力于提高写作水平,而是想方设法找熟人,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报刊有报刊的要求,指望靠混个脸熟来求得发表,这种想法危害很大。关于投稿,我以为首先要用心练笔。把文笔练好了,文稿质量高了,发表才有基础。其次要持之以恒。投稿最忌“心理脆弱”,如果投过几次稿没发表就失去激情,这样经不住挫折,是不可能在文学道路上走远的。我在投稿方面也不是一帆风顺,印象中,我的文字变为铅字,最早是1993年7月1日在《江西青年报》头版头条一篇文章中,当时只用了一句话。后来也投过一些,很多都泥牛入海,杳如黄鹤。我没有泄气,坚持写作,坚持投稿。也许是功到自然成,1998年发表作品35篇,有一天同时在3家报纸发表文章,用稿率大大提升。这些年来,虽然工作忙,投稿较少,但每年能发表25篇左右,所投稿件多数能得到刊发,并且是在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报刊上,有些还是国家级刊物。再次要按图索骥。每一种报刊都有其用稿要求,要有针对性地投稿。

记者:您怎样看待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有什么利弊?

陈相飞:网络的兴起,可以说开辟了文学新的空间。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发表更容易了。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编辑,文章一经写好,就可以立即发表,并且为广大网民所阅读。2003年9月,我在且听风吟原创文学空间建立了自己的网页。2006年10月,在文学博客网建立了自己的文学博客《在思想里飞翔》。我的体会,网络写作的重要好处在于可以与读者更好地交流,借以提高写作水平。我的博客开办一年半,点击率即达30多万次,其中经常有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可以让自己反思、改进。当然,网络写作也有它的缺陷,就是发表太容易,这也许会导致写作者疏于雕琢、难出精品。   

记者:很多人参加工作后说没时间写作,据了解,您工作也挺忙,但这些年来仍然没有中断文学创作,请问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陈相飞:很重要一点,要在找到文学与工作结合点的基础上做到统筹兼顾。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相通之处,不管从事哪项工作,应该都可以找到一个结合点。当然,还要学会放弃。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不落,有些方面是要舍弃的。能够如此,不管从事哪个岗位,文学都可以作为一项爱好。并且,结合点找准了,二者之间可以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以我的切身体会为例,近年来,我不仅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在工作领域,也有数十篇理论调研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村工作通讯》、《城市管理》、《中国市县发展战略》、《领导科学》等影响较大的刊物上。了解文学的人都知道,文学不只可以养心,提升思想境界,还能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提高思维水平。纵观古今中外,所谓的职业作家寥寥无几,所谓的兼职文人却比比皆是,也许与此有关。

记者:对于钟情于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您觉得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或者说,您有什么话可以用来与文学青年们共勉?

陈相飞:文学创作贵在坚持,文学青年们一定要“养心抑躁”。文学可以滋养人生,但这是一项“慢功”,急功近利要不得。陈望道说:“一个人如果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需要七分学者气,三分才子气。学者气长到十分就会呆,才子气长到十分就会浮。”这说的是治学,同样适用于文学创作。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思想与艺术完美的结合体,臻此佳境,离不开创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邃的思想洞察力。当下一些文学人受不了清冷,耐不住寂寞,希望走捷径,指望快刀杀鸡立马取卵,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这注定不可能有所成就。作为热爱文学的青年,一定要坐得住、静得下,不宜有浮躁的心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时下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些80后作家年纪不大风头不小,有的文学青年往往沉不住气。应该看到,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是不同的,不要在盲目攀比中失去自我。古人说“十年磨一剑”,道出了炉火纯青的艰难。优秀的作者总是怀揣良知,深入生活进行生活积累,深入思考进行思想积淀,不断地拷问灵魂、铸造思想。要相信,有付出总会有回报。有了扎实的功底,由此潜心打磨出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必定既能充实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也将丰满别人的精神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验之谈|写作与文学漫谈
【来稿选粹】陈广伟|散文的危机与新生
网络文学的急促性
散文||行走于生命的文字
【洞庭作家】史建国/文学班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论文学的思想倾向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