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原文:

1993年新年刚过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在陕西作协大院破旧的平房中我见到《白鹿原》作者陈忠实。他回答我一个个问题时从容和沉静的神情,还犹如昨夜。后来根据采访所写的长文《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在光明日报刊登,其中的那句“到了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书,这一辈子就白活了”的陈氏豪言壮语也随之广为流布。再后来,《白鹿原》洛阳纸贵了,《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了。《白鹿原》在时间的淘洗中慢慢沉淀着经典的特质,一系列和白鹿原有关的艺术再创作活动此起彼伏:秦腔、话剧、舞剧《白鹿原》,雕塑,还有筹拍中的电影等。但十多年过去了,关于《白鹿原》本身,作家自己的说法和阐释极少,无论是在被热捧还是被曲解时,陈忠实都极少为作品辩白、辩解或者抱怨。作品本身就是最准确的说法。“作家出来解说自己的作品是很不明智也是很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最近出版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 创作手记》却从某些方面打破了作者先前的意愿,光从副题就可明确看出,这是一本和《白鹿原》有关的书,有关的是关于创作《白鹿原》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关于如何制造出一部优秀甚至可称伟大的中国小说的书。细细阅读完全书,感到它蕴含的意义至少有几方面是很有开创性的。作者在书中完整地阐述了《白鹿原》这部作品从最初的想法,最早产生的人物形象,艰难的思想和心理“剥离”过程,对生活的困惑、怀疑和思考、小说文本的结构、语言,以及写作过程里具体的滞障和停顿等等,让读者认识到,原来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至少像《白鹿原》这样的小说——竟然要经历这么丰富曲折甚至让人望而生畏的过程。而即使同行看了也会觉得作者所谈符合创作心理学的规律:所见不一定有所感,有了生活积累不一定就有人生体验。而对研究家和批评家,更有了活生生的个案可以用来做例证。

《白鹿原》是一部作家的心灵成长史。近几十年来,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无论是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心理意识,还是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的变化变迁,乃近百年来最巨大也最剧烈的变化变迁,这种变化变迁带给作家生活、精神和心灵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剧烈的,陈忠实在这本创作谈中,很多篇幅和文字都在解剖,反思,追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心灵轨迹的变化变迁过程。它告诉了读者,作家心灵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深度和穿透力,而判断一部作品优秀与否,至少有一条是和作家的心灵息息相关:是否真诚,即他对所描写的事物是否有真诚的爱憎情感。这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敞开的心扉和坦荡的胸怀。一颗饱含悲悯的心灵未必会产生伟大的小说,但一部伟大的小说肯定有一颗饱含悲悯的心灵做平台。

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模仿这个最初级的阶段和经验,模仿当然需要范式,优秀的范式又常常具备了解剖学的意义,也省却了走弯路对才能和感觉的浪费。《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具备了作为范式的要求,也具备了模仿所必需的解剖学要素。特别是这本书里面的“中国经验”更值得研究和分析,这也应该从两方面看:作家对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心理结构的把握和再现是否到位,以及作家对中国人的思想、心理、情感的审美表现出的艺术经验积淀和升华是否会让人人心有所动?恐怕在结合了小说原著阅读后才会更有明晰的感受和判断。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陈忠实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忠实
陈忠实去世。不写自传,不写自序,《白鹿原》成绝响
《白鹿原》创作手记险被叫停
陈忠实和《白鹿原》
张艳茜|“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再忆陈忠实
为啥念了那么多书,还是做不对阅读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