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失落的樊城城门
userphoto

2010.11.12

关注
寻找失落的樊城城门
2010年10月30日  

迎旭门旧址
屏襄门
公馆门
定中门
“会通门”在哪里?
“迎汉门”也可能就在这一带吧?
古码头旁的汉水中是否有当年古樊城的城门?
朝圣门还没被襄樊人忘记
路还是那条路,“朝圣门”早已消失了。
“朝觐门”遗址就在眼前,可街上的招牌明明写作“朝晋门”。
隆起的土坡为当年城墙遗迹。
老师傅讲:脚下这路就是城河。
巨大的青石条可能为当年墙基所用。
遗址上散落的城砖
有城门的古城是幸运的!

  文/李俊勇 图/锦绣古郡

  在中国古代社会,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池,这一点可以从历朝各地的方志中找到依据。除了环绕城市的城墙外,还有护城河、瓮城、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设施,城池无可争议地构成冷兵器时代各个城市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为人进出的城门自然必不可少,《周易·系辞下》有“重门击柝,以待暴客”之语,说明城门也是古代城池中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构件。

  樊城仅存定中、屏襄两门和柜子城一段土墙

  始建于汉末的襄阳古城建有城门六座,每座城门又建有瓮城(俗称月城),城门上建有城楼。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襄阳知府万振孙为六座城门首题名称: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小北门曰“临汉”,大北门曰“拱宸”,东长门曰“震华”。

  由于历代兵燹,城门与城楼屡圮屡修。如今,除临汉门基本完整,拱宸门有门无楼,震华门楼得以重修外,余门只留下遗址。所幸的是,城墙尚在,古风犹存。正因为如此,襄阳城才被列入华夏八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池之一。

  而与襄阳城隔江相望的樊城却远没有那么幸运,目前仅存定中、屏襄两门和柜子城一段土墙。樊城至少在三国时期便是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城,除了商业渐次发达外,樊城在历史上也扮演着重要军事重镇的角色,三国、宋元襄樊之战,在樊城上演了一出出风云变幻、刀光剑影史诗般战争戏剧。

  据说樊城古城外形酷似一条船,与南边的汉水相映成趣,与对岸的襄阳城傲然对峙。汉江天堑,又使近在咫尺的双城在政治的归属和军事部署上时而珠联璧合,时而胶着对峙。

  樊城有九座城门。据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城旧有九门,南三门已没于水。存者六门曰迎旭,曰屏襄,曰定中,曰朝圣,曰朝觐,曰迎汉。”魏平柱先生《临汉文史考析》一书引用的《襄阳县志》的记载更为详尽:“樊城在县北,隔汉水。晋宋间置县,后因废樊城入安养,唐改临汉,宋省入襄阳,虽不名县而城犹存。宋季元兵破之后,修城书者惟嘉靖三十九年一见于明志。向有九门,东迎旭,南没于水,南会通公馆,西南迎汉,西北朝觐,正北朝圣、定中,东北屏襄,岁久城圮濠亦平。”

  从这两则史料看,虽然记录的城门方位顺序正好相反,但六座城门的名称可定,即迎旭、迎汉、朝觐、朝圣、定中、屏襄。耐人寻味的是,这六座城门名称暗合樊城古城各方位的地理特征或政治寓意。正东城门面对晨日,朝觐、朝圣两门体现皇权至上,定中当为平定中原,屏襄意寓“荆襄屏障”,西南迎汉自然是面朝汉江之意。不知魏先生所引县志的编修年限,但从其上下文看,“南没于水,南会通公馆”似乎应标点为“南没于水,南会通、公馆。”也就是说,东南角城门圮毁,无名;南部还有两座城门,即会通门、公馆门。

  樊城之所以“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是因为它交通发达,会通四方,逐渐成为内陆商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以象征优越地理位置的“会通”和象征客商云集,市镇富庶的“公馆”为两大南门命名自然也无可非议。时至今日,公馆门名称及旧址均有迹可循,米公祠碑廊还存有一通“公馆门”石匾。如果我的理解无误,樊城古城便留下了八座城门的名称,唯有南部偏东的城门名称消失在城市的记忆里。

  “迎襄门”的门额刻石格外引人注意

  那么,那个“没于水”的南门会以何种方式命名呢?如果按照会通、公馆两门的命名规律,南城三门都应以表现樊城作为商业市镇特征的字号命名。

  不久前,笔者到位于鱼梁洲的圈子会馆与网友聚会。这个餐馆文化氛围浓厚,好似一个小型博物馆。馆内大院陈列数十块石刻,其中有一块“迎襄门”的门额刻石格外引人注意。这块刻石长51.2厘米,高19.2厘米,阴刻“迎襄门”三个大字。襄阳城自然不可能会有这个门,难道这个“迎襄门”便是那座“南没于水”的城门?东北有“屏襄”,西有“迎汉”,再以地理特征的“迎襄”命名倒也合乎情理。

  倘若如此,这个门额对我们这个城市而言,便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不过,当时没来得及问这门额的来历,是不是附近哪个县城的城门匾额也未可知,但感觉它至少应该是清乾隆以前的遗存物。次日向藏主赵卫东打听得知,该碑得之于双沟镇,可能是该镇的西门匾额。其形制大小也不合樊城城门规模,与存于米公祠的“公馆门”额匾不可同日而语。

  后来放大当时拍的照片,发现该石刻左右有“同治元年小阳月谷旦”“小鹤任恩立”字样。无疑,这是一次过于大胆的猜想,也是一次失败、失望、失落的考证。

  此时的心境,与明代一位诗人的《襄阳怀古》诗颇为相近:“邓城才过见樊城,旧堞荒凉总旧名。废沼几行寒雁下,疏林数点晚鸦鸣。”

  如今,那座城门及其名称连同人们的记忆似乎已尘封在汉水北岸的泥土里,也许浩瀚的史料里还会留下蛛丝马迹,未来的出土文物里还会满足人们的热望。

  反思考证“迎襄门”的过程,我深深意识到,寻找消失的樊城城门成了许多襄樊人无法释怀的心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襄阳的历史
北城墙下哗哗的江水声|阿飞·早茶夜读795
匆匆襄阳行:游古城遗址,朔源襄樊改名襄阳的缘故
湖北襄阳:古城墙六门之一震华门
襄阳·24节气丨立春 汉江
城墙上是岁月,城墙下是众生 | 蔡小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