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史上的今天——5月24日

  • 1972年5月24日

    意大利面条路口


  •   1972年:格瑞夫里山立交桥开通,是英国伯明翰附近一座的立交桥,也被称为“M6公路6号路口”,开通后其后由于繁重的交通量而被数次维修。由于多条地方公路和铁路线路也从该桥地区经过,使得这个路口看上去就像一盘意大利面条,1970年代晚期,一位伯明翰当地报纸的编辑将其戏称为“意大利面条路口”,不久这个昵称就流行全世界,成为此类复杂立交桥的通称。整个立交桥占地面积达到30英亩,共有18条车道,高架道路连同引桥共长4公里,由559根水泥柱支撑,离地面最高点达到24.4米。






  • 1954年5月24日

    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   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催迪克”(TRADIC - Transistorized Airborne Digital Computer),装有800个晶体管。





  • 1953年5月24日

    立体电影出现


  •   1953年:立体电影出现。






  • 1952年5月24日

    扫盲运动

     
  •   1952年:中国大陆开始大规模扫盲运动。





  • 1906年5月24日

    地质学家赫斯


  •   美国地质学家、板块构造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哈里·哈蒙德·赫斯(Harry Hammond Hess,1906、5、24 – 1969、8、25)出生。赫斯毕业于耶鲁大学,193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48年成为该校教授,1950年担任该校地质系主任。
      赫斯二战期间在美国军舰上任军官,通过回声测深发现太平洋海底存在众多平顶海山,并将它命名为“盖奥特”。1962年,在《洋盘的历史》中提出海底扩张的概念,指出大大洋中脊轴部地幔物质上涌,形成大洋地壳;指出中脊轴部新洋壳不断形成,先成的洋壳向洋中脊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地区俯冲返回地幔。海底扩张说复兴了A.L.韦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的理论基础。
      海底扩张说(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认为沿大洋中脊的裂缝或裂谷,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的洋壳,并向两侧扩张失衡,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洋盆的形成模式。随后R.S.迪茨于1961年用海底扩张作用讨论了大陆和洋盆的演化。赫斯又于1962年对洋盆形成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并阐述了洋盆形成、洋底运移更新与大陆消长关系。这一理论为板块构造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并触发了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海底扩张说从以下事实得到验证:首先,1963年F.J.瓦因和D.H.马修斯从地磁场极性的周期性代表团的分析发现洋中脊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等于中脊两侧,对称延伸,其顺序与地磁反向年表一致。这一事实证明了洋底是从洋中脊向外扩展而成,洋底磁异常条带因顺序相同而具有全球的可对比性;其次,1965年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证明岩石圈板块的水平位移成为可能,并因此阐明了洋中脊的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消减之间的消长平衡关系,即扩张速率与消减速率相等。通常用扩张速率来表示海底扩张作用的强度,一般以一侧的速率来表示。太平洋的扩张速率为5-7厘米/年,大西洋的扩张速率为1-2厘米/年。







  • 1883年5月24日

    世界第八奇观


  •   美国布鲁克林悬索大桥落成,它是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城市悬索桥,主跨度长达486.16米,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






  • 1844年5月24日

    第一份长途电报


  •   1844年5月24日,美国发明家摩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中,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此后摩尔斯的电报机经过许多改进,被迅速推广应用。






  • 1822年5月24日

    恩克彗星


  •   法国天文学家恩克预报某彗星下一次过近日点的日期为1822年5月24日。1822年彗星像一列准点的火车于恩克预报的这一天经过轨道近日点。恩克成功了,于是,这颗彗星被命名为“恩克彗星”。







  • 1544年5月24日

    近代磁学和电学的先驱吉伯


  •   英国物理学家、自然哲学家、近代磁学和电学的先驱吉伯,(William Gilbert, 1544、5、24 – 1603、11、30)出生。1558年入约翰学院,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1573年吉伯在伦敦开始行医,做过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医生,女王去世后,又做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医生。
      吉伯蔑视经院哲学而重视实验,吉伯对磁性很感兴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球磁石的实验证明地球为一大磁体,从而使得磁针指南、北向。吉伯重复和发展了前人关于磁的实验,证明罗盘针指南北;向下倾是因为地球象一根磁棒,他的主要著作《论磁石、磁体和地球大磁石》,全面论述了他对磁体和电吸引的全部研究工作。吉伯后来从事电学和磁学的研究。总结了前人关于磁和电的观察结果。他发现了多种摩擦生电的材料,并首先提出电、电力和电吸引等概念。他拥护哥白尼学说关于地球绕轴旋转的说法,却又试图证明地球自转及维持行星的轨道运动是由其磁性或磁力造成了(后来证明是错的)。为纪念他,C.G.S.单位制中磁通势的单位称为“吉伯”。吉伯去世后,留下未及发表的遗作,由他的兄弟从两种手稿加以编辑,于1651年以《人世新哲学》为题出版。这部著作反映了吉伯对宇宙结构所持的现代观点。







  • 1543年5月24日

    《天体运行论》问世,哥白尼辞世


  •   1543年5月24日,刚刚印好的《天体运行论》一书被送到因中风而卧床己久的哥白尼面前,哥白尼用颤抖的手抚摸了一下这本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书,一小时后与世长辞。正是这本书的问世,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近代科学革命。
      哥白尼的学说创立之前,在天文学上牢固占据统治地位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按照这一学说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其他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旋转。地心说与宗教神学相结合,形成一个以地心说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地心说虽然与人们多数的直观经验相符合,但在解释行星运动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特别是后来运用本轮、均轮的迭加来解释行星运动使地心体系变得异常繁琐复杂,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取而代之。正是这种情况下,哥白尼经过多年研究于深入思考和演算、观察在其《天体运行论》一书中提出了日心说这一革命性理论。
      在日心说中,哥白尼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全部星空的周日旋转实际是地球自转造成的;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则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园一周造成的。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更为重要的内容在于:它用太阳取代了地球的宇宙中心地位,这一变动使得各行星的运动获得了统一性。

     
      应当指出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科学上存在着许多困难,如精确度不够,预言的视差没有得到等。但哥白尼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表现在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更为重要的是在于这一学说实现了宇宙图景的根本性转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随着日心说的广泛传播和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引发了近代学科学在各个领域的重大进展。因此,把近代科学革命称之为“哥白尼革命”含义是深远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往事:争论改变世界
我们这样认识宇宙(上)
天文学概述:“日心说”和“地心说”的调和
科学问题链之三:科学史案例分析
4.14 什么才是“科学”?
我对有关“科学”问题的几点意见(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