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言必称希腊 100】从小地理到大地理的古今同型

【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系列文章之(一百)


        在希腊科林斯旅游时,我特意去参观了科林斯运河。时近正午,骄阳似火,路途虽短,却早已汗流浃背。来到横跨运河的大桥之上,受小气候影响,凉风阵阵,暑气全消。往下一望,两侧岩壁直插谷底,形成凹槽,一条碧蓝的运河如缎带般映入眼帘,遥望东西,接海连天。整个工程像一件硕大的工艺品,置身其间,美不胜收。

科林斯运河。

        科林斯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名气很大,也曾富甲一方。与雅典和斯巴达相比,科林斯对地利的仰仗程度更高,弹丸之地,寸土寸金,位于自然地理中的“科林斯地峡”。夹在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片海域的狭窄水道是海峡;在海洋中连接两块陆地的狭窄地带是地峡。科林斯地峡分隔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连接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半岛。这样的地理条件,在古希腊时期作为东西南北的要冲,与现在的新加坡相仿,想不富都难。因商致富的科林斯人同雅典人一样,喜爱艺术,并形成了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如科林斯石柱、科林斯陶瓶等。

        当年为节省绕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航程,科林斯人修建过滚道,一些小型船舶可以离海登陆,拉过地峡。罗马帝国皇帝尼禄曾尝试凿通地峡,修建运河,因技术条件不足而作罢。近代希腊独立后,19世纪80年代,一家法国公司承接工程,1893年运河开通。陆断海连,地峡变身,随后在运河上建起大桥。现在运河全长6.3公里,深8米,河面宽25米,两侧岩壁最高有六、七十米,缩短了从伊奥尼亚海到爱琴海航程300公里左右。科林斯运河因工程技术进步而开通,但后来因造船技术进步,以及所能缩短的航程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总量有限,又削弱了建造的意义。对于大型船舶来说,河面过于狭窄,现在只能通行小型摆渡船和旅游船。科林斯没能借助运河再造辉煌,和很多古希腊城邦一样,除了历史遗迹,已经默默无闻。

        地峡是自然地理中的稀缺品种,其中以苏伊士地峡和巴拿马地峡最为著名,但是在名称上已经被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取代。两条运河外加马六甲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连通了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间不是地峡而是海峡,那么生物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史都会受到影响。苏伊士地峡是非洲与亚欧两洲的唯一陆路通道,同时人们也希望能借助它连通地中海与红海的水路。地峡旁边有尼罗河支流和一些湖泊,从古埃及时代起,人们就曾修建小型运河,不过时通时堵,不成气候。大航海以后,苏伊士地峡慢慢变成了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瓶颈,一旦凿通将获利无限。拿破仑入侵埃及时,对运河的可行性做过考察和规划。19世纪的埃及名义上从属于奥斯曼帝国,实际处于独立状态,受英法影响很大。后来法国承接了这项工程,于1859年开工。在法国工程师和埃及劳工的共同努力下,1869年运河开通,向全世界开放,欧亚非的交通史因此改变,从欧洲到亚洲缩短航程平均近万公里。此后运河经过多次挖深、拓宽、改造,为争夺所有权也爆发过战争,最终被埃及收归国有。如今苏伊士运河全长约163公里,船只只需十几个小时就可以通过。

19世纪苏伊士运河刚开通时的场景。

        科林斯地峡和苏伊士地峡虽然一小一大,但有相似性。由此展开,如果把世界地图中的美洲陆地纵向一分为二,将美洲东部和大西洋置于地图左侧,再与古希腊地图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地理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非常有趣。

古希腊地区地图。

将美洲分置左右的世界地图。

列表如下:

尽管对比有牵强的部分,但是已经很像了。古希腊仿佛是展开的地球,地球则仿佛是合围的古希腊。

        现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并不是地球诞生之初的模样,而是与地球同龄的地质运动后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与物种进化一样,因其缓慢程度超出了人类简单的感官认知能力,所以人们长期认为宽广无垠的地貌不会发生巨大变化。如果不计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真实的沧海桑田不过是局部的故事。大航海之后,在越来越详尽的世界地图上,一些人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高度契合,遂提出有关大陆大尺度位移的猜想。德国科学家魏格纳(1880~1930)在1915年出版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详述了大陆漂移学说,引起轰动。但是由于他对大陆移动的动力机制假定明显存在缺陷,所以该学说遭到大多数地质学家的否定。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古地磁学、海洋地质学、地震学的发展,及空间观测等方面一系列新证据的出现,大陆漂移说重新得到重视。在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概念提出后,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尽管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但该学说已经较好地解释了很多现象。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岩石圈由很多附着在软流圈之上飘来移去的板块组成。大约在10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板块,此后该板块发生破裂移动,分分合合,约2.45亿年前重新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盘古大陆。但它在几千万年后再次分裂,经过一亿多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常言道“山不转水转”,板块移动造成的结果更像是海不转陆转。陆地和海洋的散乱分布看似无序,但内部肯定一直在寻求某种动态平衡。地球的寿命还很长,板块还在继续移动。有科学家推测,大约2.5亿年后,大陆板块还会再次合并,形成一个终极盘古大陆,然后再分裂。

大陆板块约在2.45亿年前形成的盘古大陆和约在2.5亿年后形成的终极盘古大陆示意图。

        置于地质时代之中,人类历史像是沧海一粟。宇宙幻化无穷,地球演变至今日,都是自然造就,非人力可为。水陆相接,鬼斧神工,四大洋连为一体,七大洲点缀其中,没想到大自然居然能在地中海东部孕育出一小块相似的场景。大航海以后全球化的进程演变到现在,与古希腊成熟期相比,除了地域扩大,技术和知识存在明显的时代差异外,生产、商业、军事、政治的关系都很相似。以自然地理的角度为起点,可以引发无数今日世界与古希腊的有趣对比和联想。例如,现在的世界政治格局很像是古希腊城邦制的高级版本,所有国家无论大小,皆为城邦,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古希腊社会所具有的现代性了。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做过总结,人类有两种主要社会模式: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另外还有一种以犹太人为代表的流散模式,没有作为重点)。抛开各种细节的比较,提取最核心的特征,或者说是最主要差别,就是分权(独立)模式和集权(统一)模式。

        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通常作为对立双方被同时列举,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对立不是被化解和调和,而是被突出和强化。于是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经过简化之后又回到原点,到底哪种模式更优秀?谁会最终取胜?

        希腊模式因特殊的地理条件而生,在各种比较中多被提及优秀的一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爱琴海到地中海,再到阿尔卑斯山脉南北、大不列颠岛、波罗的海、东欧平原。大航海之后,从欧亚大陆到南部非洲,再到美洲、澳洲,都可以看做是古希腊地理状态的扩展延续。及至今日,连中国都已成为希腊模式中的一员。如果将希腊模式定为西方社会的固有属性,再以西方对现代世界的贡献来论,看上去希腊模式更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希腊模式似乎正在取代中国模式,而批评中国模式也就理所当然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的国家宛如当年的城邦,有强有弱,有联盟也有对立。可惜这样的世界还是和平与战争并存,祥和掩盖不了危机,曾经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全人类难以忘却的痛苦记忆。从今天的困境可以体会出古希腊辉煌背后的尴尬,而古希腊的灭亡也能反映出希腊模式存在的硬伤。

        中国受青藏高原所赐,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早期发展的核心地带。在春秋战国以后,关中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平原、东北平原,一路扩展延续,长期保持集权统一。与希腊模式一样,中国模式也是由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的。这种中国历史的常态,在世界范围内比较,非常特殊。但中国只是时间跨度最长而已,并不是中国模式的孤证。细究之下,从苏美尔王朝的各城邦算起,古埃及、阿卡德、亚述、巴比伦、波斯、雅典、斯巴达、亚历山大、帕提亚、罗马、贵霜、萨珊、阿拉伯、蒙古、奥斯曼、莫卧儿、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等及今日各国,其实都有中国模式的身影。

        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在独立和统一、分权和集权的互动中,从小地理到大地理的逐级扩展进程。古希腊和中国是两种模式的代表,但同时各自也拥有另一种模式。比如,中国的春秋战国以及很多乱世就是希腊模式表现突出的时期,而古希腊的每个城邦,就是迷你的中国模式,其中雅典和斯巴达作为两大同盟的领袖,都曾做过追求更大的中国模式的努力。所以,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不过是人类社会的两种共存状态,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同环境下的表现造成了观察和评判的片面性。古希腊和中国只是两个较为极端的特例,古希腊是早熟,中国是延续时间长。二者的突出表现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被视为两种模式的代表。

        理解今天的世界是希腊模式,展开地图就可以了。而要理解今天的世界也是中国模式,则要换一个视角。人类的活动空间已经突破了陆地和海洋,飞出大气层,向外太空进发。人类对地球整体的了解,从古希腊的球体猜想到麦哲伦的航海证明,已经初步完成,可是因为视野所限,一直不能看到全貌,冷战时期美苏的太空竞赛实现了这一宿愿。1960年4月1日,美国的气象卫星第一次从700千米高的太空中拍摄地球,虽不得全貌,但球形显露无遗。1961年4月21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34~1968)被送到远地点327千米高的轨道上,绕行地球一圈后返航。加加林是从太空看地球的第一人,所见是一个硕大的球体。后来美国宇航员在月球看地球时,从视觉上宛若一个圆盘,与太阳、月亮相似,已经没有什么特殊性。现在远离地球的航天器增多,它们发回的有些照片中,地球已经缩为一点,需要用专业知识来辨别。

左图:1960年美国气象卫星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右图:太空第一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站得高看得远”、“眼界决定境界”常被用来形容高瞻远瞩地认识事物。从距离上看,对于地球的认识,宇航员的眼界最高,只有山川形胜的地貌,没有犬牙交错的国界。普通人对着地球仪可能也会有些感觉,但绝对比不上宇航员的真切和震撼。加加林从太空中看地球时,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天空非常的幽暗,而地球是蓝色的,看起来一切都非常清澈。”作为历史第一人,加加林简单的语言非常富有诗意。他没有提到人类,因为在他的视野中全人类已经融入了地球。

        有人庆幸由于各大陆分离,没有把人们窝在一隅,造成中国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如果大家都拥有宇航员的视野,七大洲和七十个洲并没有区别,一百多个国家和一万多个国家也没有区别。人类也不是被各种利益分割的破碎状态,而是一个整体。所以,中国模式在地球诞生之日就已经注定,如要突破,只能外星移民。但也不要忘记,太阳系、宇宙也是一个整体。

        回望人类历史,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一直都是混合存在,始终都在共同发挥作用。因地理、技术、经济等因素的阶段性差异,交替主导,造成某些特点有时更突出一些。没有古希腊这块试验田,人类社会也会形成今天的希腊模式。同理,没有中国这块试验田,人类社会也会向更大的中国模式迈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获得阶段性优势后,还不断上溯历史,要求人们对两种模式做出是非判断。而世界其他地区,为维护自身利益,也要做出类似的判断。刻意强调某种模式的优势,同文明冲突论一样,不过是利益之争的引申。非此即彼、二必选一导致对立加重,并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由此引发了“言必称希腊还是言必称中国”的无休止争论。

        在肯定人类拥有更多同一性的前提下,模式之争应该被弱化甚至抛弃。将人类社会认识成单一完整的模式,才更为合理。“一切都非常清澈”,改变污浊纷争的现在,让清澈平和成为日常的景观,应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地球母亲对此肯定是乐观其成,因为全人类都是一家人。既然都是一家人,就不要说两家话。


 (来源:科学公园  作者:丁不二方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七)
世界上最深的运河,看一眼腿就软了
切割地球:希腊用一条运河,将一个21000平方公里的半岛变成岛屿
在坚硬岩石中开凿运河,从计划到落成用了上千年,且为世界最深
『雕塑头条』宋伟光专栏 |爱琴海的太阳
【科普】刺激!全世界最“没用”的科林斯运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