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没骨花鸟画之我说
作者:裘缉木    2010-12-19 22:42:29    来源 : 《美术报》
复制网址
转帖到:新浪微博豆瓣网人人网搜狐微博
裘缉木 富贵图 132×67cm 仿古宣纸本 2005年
中国花鸟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已成为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花鸟画艺术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在于历代中国花鸟画家延续不断的创新与革新。历代都有新内涵,新体式的花鸟画创造、勇于探索开新风者代不乏人。这些构成了中国花鸟画艺术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一、没骨花鸟画的历史演绎与语汇
花鸟画始自唐代独立成科之后。对中国花鸟画影响最大的两位画家是五代西蜀的黄荃、金陵的徐熙。由于两人在花鸟画创作技法和风格上的显著不同,所以后人称谓“徐”、“黄”二体。又由于两人的生活所处环境与取材意趣不同,形成了徐熙“野逸”、“黄荃”、“宝贵”的画风。
五代后蜀画家作画喜用淡墨细笔勾勒、敷彩后轮廓线似有若无,史称“没骨花枝”。到了宋代徐熙之孙徐崇嗣自创不施勾勒直接以色状写物象的画法、“花不墨眷”“直以彩色图之”时称“没骨图”。“没骨法”开创了中国花鸟画史的新样式。从没骨画派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没骨画是在同中国写意与工笔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比较中来确认的。在笔墨与敷色上,传统工笔画先事墨线勾勒、再行赋彩渲染。在以墨、线为主的写意画中,线与墨互为交融,呈现出“浓”、“淡”、“干”、“湿”的多种笔法和墨法。在没骨画法中,仍是延用写意画法的笔法同时吸收和融入了工笔画对赋色的注重,从而使得笔、墨、色三者融汇如一,并依一定笔法状物抒情。由于色与墨浑融互渗,色也就不再是单纯的赋色渲染。又由于点、线、面的互为交融,线也不再表现为单纯地勾勒,画也不再表现为单纯地染面。一改以往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双勾填色和水墨写意重墨轻色的画法。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有笔、有墨、有色、有线、有面的笔、墨、色、水互动互撞、互渗、互破的灵动而又朦胧的视觉审美效果。这些均构成了没骨画的一些基本特征。中国没骨花鸟画曾经有过它的辉煌时代,元代钱选、明代孙隆、清代恽南田、任伯年均为没骨画的高手,他们留给后世的作品足以让我们领略到画面清新明快、“干湿”、“浓淡”、“浑融”、“淋漓”、“奇逸生动”。清末恽南田后没骨画随着工笔画的式微逐渐衰落。没骨花鸟画历史给予我们的史料实在太少,故此没有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缺憾。
时光茌苒,近现代专事没骨画研究的画家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只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8位年轻有为的画家在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现代没骨画派”展览并召开学术研讨会,这在当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他们提出的意在重新焕发没骨画的生机给予了理论上的充分肯定。二十年来没骨画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没骨画技法被中国画的各个领域宽泛运用,它与写意画、工笔画并驾齐驱,成为不可忽视的画种。人们不再对它陌生,在这个领域里进行探索与实践不乏其人。现代没骨画无疑是在传统没骨画基础上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有着新的审美内涵。现代没骨画不仅直接以色状物,以墨状物,且色、墨水互为融,互动、互渗、撞色破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具象意识、抽象意识,偶发性灵动在交融所形成的自然天趣与形式美感更是巧以利用。注重发现对象的质感与肌理特征。各种材质、植物性颜料、丙烯、水粉、水彩、中国墨、广告墨、重叠、拼结、重构、托拓、泼墨、泼彩、泼绘……各种传统基因、现代基因均可在没骨画中找到交融点与契合点,这些均构成了现代没骨画的新语汇和全新构架。现代没骨画对于传统没骨画无疑在涉足领域(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含量、语汇结构、综合表现形式、观念架构等等诸多方面均有了无法比拟的发展。
二、现代没骨画的用线之说
前几年在谈到现代没骨画的特征时,曾经有人提到没骨画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弃线”、“弱线”。这种提法容易产生理论上的误解。没骨画的“弃线”、“弱线”甚至有人认为是对传统中国画的误导。我以为没骨画确实在用线上不似写意与工笔画那般实在。写意画线条铿锵、气势恢宏、气吞山河,是力与气的内在表现。是人性格的外在表露。吴昌硕的用线、任伯年的用线、齐白石、潘伯年的用线,这些大师们的用线,使他们的作品为后人折服,成为不可超越的藩蓠。工笔画先事勾、渲染赋色赋彩。写意画、工笔画都是实实在在地在用线。这些线也成为品评作品优劣客观标准,可见线之于写意与工笔画的重要。前人说的好,没有“线”就没有“骨”,没有“线”就不是中国画,中国画须在线的结构上继承发展。没骨花鸟画上我以为亦用线,但这种“线”又不似写意与工笔画那种约定俗成的“线”,那种概念中的“线”,它的“线”是与色墨交融在一起的“线”,就是与面结合在一起的“线”。是时隐时显的“线”,是“淡化”了的“线”。总之没骨花鸟画中的“线”绝非概念中的“线”。所以持那种认为没骨花鸟画“弃线”、“弱线”、“淡化线”就是对传统中国画误导的人,其一他们对没骨画花鸟画不甚了解。其二是对线在各类画种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曲解。反问一句:如若没骨花鸟画也似写意画与工笔画那样笔笔留下墨痕,没骨画又怎么与写意画、工笔画作区别。没骨画又有什么必要去存在。“指画离开了手指不如“易名”,“帛画”离开了“丝”何谈“帛”画,“界画”丢弃作画工具何谈“界”画,“泼墨画”、“泼彩、泼绘画”、“岩彩画”离开了各自的独立手段还能有这些画种吗?在写意画、工笔画,特别是写意画中“线”是须臾不可忽视的。“线”是灵魂、是骨架,是内在精神的支柱,是画家气质、内在性格、艺术品的外在表露。
但这些是不应该,也无必要在其他“画种”上去作苛求。况且中国画的线发展到今天,也同样面临着发展与改革的课题。著名美术评论家张士增先生曾经说过“其实如用笔、用线之类传统花鸟画的基本法则不加以改革,花鸟画的创新几乎是无从谈起。”我们对中国画的线与墨应持新的继承与发展观。其实说浅显一点:点、线、面是绘画的三要素。任何艺术作品均离不开这三要素。没骨花鸟画所描述的花、鸟、石、干等,它们的外轮廓就是各类不同的线。是时隐时显、朦胧虚幻的线,是妙趣横生的线。站在不同的视角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有不同的结论。
回过头来,在我们谈论没骨花鸟画“线”的同时,为避免理论上的误解。我主张不提“弃线”为好。“弱线”、“淡化线”比较符合实际又易于理解。我研究探索现代没骨花鸟画已十余载。针对没骨花鸟画在线型、在整体气势、画面淳厚诸多方面的弊端。近年来我在画面的大构架中往往加上几根“单纯”甚少变化的墨线,使平静的画面顿起涟漪。既反衬了色彩浅淡的物象,增加了画面空间。又在大的画面构架中增强了彼此的连接与气势。这些,我想既是创新没骨画的明智之举,又不失没骨花鸟画的基本法则。
责任编辑:谢易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补习文化课]教你最基本的国画常识(图文解说)
读懂中国画/工笔花鸟画的技巧
中国画的分类·二十种
国画知识普及版
知识大普及!这才是中国画!
中国工笔画浅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