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乡阅读 | 上海特辑(四):金山卫城明清时期格局与今日遗存
userphoto

2022.04.30 江苏

关注
编者按:

2022年的春天,上海的疫情形势持续胶着……

在校内外的坚守中,UHC特将《家乡阅读》板块聚焦于上海。从接下来四篇大二同学的《中国城市建设史》的作业中,我们能够看到上海马赛克式的城市空间与社会文化的历史逻辑;我们更能够看到,上海历千载沧桑,经百年风云,倔强地成为一座魔幻而伟大的城市的内生力量。

上海,加油!

 ——  邵甬

1

 金山卫的基本概况

金山卫历史悠久,与天津卫、威海卫以及镇海卫一同被称为沿海四大卫。据记载,明朝时期,朝廷在重要地区设立卫所(一种围郭型的军事型城市,我国传统城市体系中的一大类型),其中的军队编制叫“卫”,而这些军队的驻地一般就称为“某某卫”,“金山卫”的“卫”就是这个意思。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朝廷为了防止海上的倭寇侵扰百姓,便在华亭县的小官镇筑城建卫所。这座新建的城和海中的大小金山相对而望,“金山卫由此得名。

1.1 地理情况简述 

金山卫位于上海市金山区西南部,在上海的郊环线之外。东面和石化街道、山阳镇毗连,西面则与浙江省平湖市为界,南面与上海石化公司相邻,北面则与张堰、廊下镇接壤。

图1  山卫地理位置(来源:百度地图)

1.2 行政建制沿革(聚落-卫城-县-镇) 

金山卫城的前身,是一个沿着小官浦线性分布的市镇。明朝洪武年间(1386年)为抵御海上的倭寇侵扰百姓,在小官镇建立防御型的围郭型城池。卫城的建立使得大量军户迁入,街巷、府衙、屋舍营房平地而起,原的线性聚落发展成为为“十字 线状的二维聚落。雍正四年(1726 年),金山立县,金山卫城迎来了新一波建设高峰,不少衙署、祠庙建筑应运而生。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三十三年1768 年),县治曾短暂迁到朱泾镇,后又迁回。嘉庆元年(1796年),金山卫因为位置较为偏僻,而渐渐被废弃。直到1997年,金山撤县改区金山卫城的再次崛起成为一县之首,但是此时的金山主城区已不再是由金山卫衍伸出来的,反而是因处于卫城周边的石化城区和金山新城的扩展而形成的区域

2

 明清时期的金山卫格局

2.1 明清卫城格局 

金山卫城在明朝建城之后,于清朝进入了建设的高峰,很多的衙署、祠庙建筑应运而生,而在这之后金山卫渐渐走向没落因此本文主要选取明清时代的金山卫城与现代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所考察的明清金山卫城,是一座带有军事色彩的方型城市(图2)。而对于卫所型军事城市来说,城墙具有极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因此卫所城市的城墙相较于与处于同时段同地域的城市来说修筑时间较早,并且在规划营造方面也更具有主动性以及计划性。金山卫城也不例外,金山卫城整体平面呈方形;外部以城墙和城池作为边界,并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内部以连接四门的十字街为主体,发展出陆路和水路两大交通体系;城中寺庙、商铺、府衙等建筑众多。

图2  金山卫城池图(来源:《(正德)金山卫志》)

2.2 方形平面与城墙:典型防御体系、制盐业让步于军事

山卫城是洪武十九年安庆侯所建,城周大约12里,有四座陆门和两座水门北水关是现在的城西北河道以及护城河交汇处的南面,南水关的位置则位于小关浦的入城处。除此之外,金山卫城四个城角都有角楼,而角楼和门楼之间又有八座腰楼,腰楼、角楼、门楼之间又建造箭楼,箭楼一共四十八座。(图3)

《正德志》中记载城周12里300步多,4座陆门,门外有瓮城,另有一座水关。城门之上各有门楼,城门与门楼同名,东西南北四楼分别名为“瞻阳”、“迎仙”、“拱宸”(别称“镇海”)、“镇溟”(别称“拱北”)。至《咸丰志》则记录南门楼又别称“南安”,西门楼别称“凝霞”。而水关最初应有2座,《咸丰志》中提及“南北两座,南水关淤塞”

金山卫城采取方形平面,建设高大的城墙和箭楼,属于典型的卫城防御格局。在金山卫城建造之前,这块区域是一个以煮盐为业的小镇,街道像水乡城镇一般,是沿河道线状分布的聚落。城墙建造之后,外联水系除西北向的运河外,大多都被割断,城内外大部分水系也不再互相连通。这充分表明该地原先的制盐业逐步让位于金山卫城的军事功能。在这之后的几年中,城墙由土变砖,又由砖变石,金山卫城的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图3  金山卫城的城墙和城壕(来源:基于金山卫城池图自绘)


2.3 空间分布形态:沿河市镇-十字街格局-以卫治卫学为中心 

从时空维度上观察金山卫城的空间布局,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建城之前,作为以制盐为主的小镇,整体城市空间沿河布置,但随着卫城的建立,出现了城墙与十字街。十字街的格局打破了沿河市镇的格局,城市中心聚集在十字街附近(据考察,当时城西北桥梁众多,建筑也较为密集,足以表明这一区域的繁华程度)。

但在之后,由于千户所外迁松江,城西北流失大量人口,桥梁尽毁,街区逐渐萎缩。城东南原有的沿河市镇也在不断萎缩,最终停止于该市镇北侧由水转陆的交汇处,而城东北围绕着卫治与卫学之地继续新的蓄力发展,最终和十字街共同成为两个核心街区。

通过查考方志和各类文献,一共可以找到大约150座建筑,这其中有20多座建筑能确切考证到它的位置,而将这些位置的建筑绘制成图标注出来,就不难发现当时的建筑大多集中在城东北角(即围绕卫治与卫学两地而建),而城西北的桥梁逐渐消失,建筑也较少,这充分表明了金山卫城的空间布局是以卫治和卫学作为中心。(图4)

图4  金山卫城的建筑分布(底图来源:明清金山卫城的平面格局与营造特征[J]. 孙昌麒)

2.4 水系:市镇型河流为主,交通型河流较少 

观察金山卫城内外水系变迁(图5),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河流在城墙建立之后与城外的联系都被切断,仅剩一条运河与外部相连。运河作为唯一与外部相连的河流,承担着水路交通的主要功能。其他河流,径流较小且与外部并不相连,大多是直接为城市需求所服务的。由此我们可以将城内的水系按照功能分为两种:市镇、交通。市镇型的河道,大多都是直接服务于聚落的城市需求,比如生活用水、排污等。这些河道与街区相融,成为当地的市镇景观。而交通性河流,即承担卫城内水路交通的主要功能。

市镇型河道最典型的是小官港,小官港沿岸是当地最早的市镇聚落,这类沿河生发出来的街道是江南市镇最传统的景观形态。

交通型河流最重要的是运河,作为城内唯一一条与外部水系相连的河流,它承担着主要的水路以及与外部联络交通功能。

图5  金山卫城水系变迁(来源:明清金山卫城的平面格局与营造特征[J]. 孙昌麒)

2.5 交通系统:街巷为主,水路为辅 

《正德志》中记载:“各在所分。总旗每名营屋三间,每间地一丈二尺; 小旗二间; 军一间。四所总旗共九十九名,计屋二百九十七间; 小旗二百三十六名,计共屋地四百七十二间;军四千九百一十名,屋如之。”《嘉定县志》在提到吴淞江所城内情形时也说道:“又分据营地,以一丈二尺阔、十五步深为一户, 千户五户,百户三户,总小旗半之,军舍三之一。”我们从这些记载当中不难看出,明代的卫所制是将土地平均划分为一块一块,再按照人分配土地,这种分配模式下,卫所城的建筑布局十分整齐。

根据卫城内整齐的建筑布局,金山卫城发展了以陆路为主,水路为辅的交通体系。陆路以五条街道作为骨架(5条街为连接四座城门的十字街:东平、西靖、南安与北泰以及早于筑城之前就以存在的篠馆街)(图6),巷弄则以五条街作为骨干,按“所”的区域进行延展。其中左千户所区域有7条巷子,右千户所6条,前、后两千户所各8条。、

水路交通,在金山卫城建城之前,该地一直是一个以煮盐为业的小镇,航运对于小镇来说很重要,从建城以前的水系图中,我们也能看出,城内的大多数河流都与外部相通,并有一定的通航能力,这些河流如同公路一般,是当地的与外部联系的主要方式。但自从金山卫城建城之后,大多数的河流与外部的交通都被切断,与外部相连的河流中仅剩下运河这一条,金山卫城的通航能力大大下降,水路交通的形式正在渐渐消失。金山卫城对水系的切断,体现了城镇由原本的经济功能让位于筑城之后的军事功能。

图6  金山卫城的交通系统(来源:基于金山卫城池图自绘)

2.6 总结 

在对金山卫城明清时期格局的探索的过程中,笔者从城墙(金山卫城的出生证明)出发,研究它的方形平面,建筑空间分布形态、水系的变迁以及交通网络的组织。通过观察这些特征的演变,可以看到影响金山卫城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江南城镇中的水系,而是在建城伊始规划的十字街。金山卫城从建筑的空间形态到水系的分布,再到交通网络的组织都是围绕着这条十字街而展开,水系对于金山卫城整体格局的影响很小。在江南水乡城市中,这种未与周边水系相适应的城市,恰恰反映了金山卫城通过人为规划建造的性质。金山卫城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军事要地,城市整体格局上也富有军事色彩,尽管在清朝,其军事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城内仍有守备署、火药局、枪厂等机构。

3

 当代金山卫城的明清格局遗存

3.1 当代金山城格局概述 

1997年金山撤县改区,金山卫城周边的石化城区和金山新城的扩展形成了金山区的主城区。而前文所述的金山卫城,如今位于金山区的西南角,改名为金山卫镇。多年的发展使得金山卫镇已然成为一个集文化遗址、热闹集市、科创基地以及居住为一体的宜居性古城新镇(图7)。目前,明清时期所建设的城墙已经尽数拆除,但该区域内的方形平面以及护城河保留下来;城市内的交通体系已完全转变为陆路交通,十字街的格局仍在;市镇型河流数量大大减少;历史建筑也少有留存,但多数遗址仍在。

图7  金山卫的卫星地图(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3.2 方形平面的保留以及城墙的拆除 

在明清时期,朝廷为抵御海上倭寇,在金山卫矗立城墙以保证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如今,经历时代的变迁,城墙已经尽数拆除。在民国22年城砖被江苏省政府拆卖,1937年,为了建造石化厂,挖去大量的城墙泥土建路。80年代后期江浙一带民工挖土卖给砖瓦厂,土坯城墙便逐渐消亡。城墙的消亡史,也暗示着城市的防御需求的逐渐降低,金山卫城的军事型功能也渐渐向生产生活功能进行过渡。

尽管金山卫的城墙被尽数拆除了(图8),但是方形平面的格局仍然被遗留下来,同时,为了加强金山卫与周围区域的联系,在原本的护城河上架设桥梁,桥梁的增设使城内外的生活更加便利。金山卫城,在时代的变迁之下,保留方形平面,拆除城墙、增设桥梁,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表明了金山卫城城市职能的逐渐转变。

图8  金山卫古城墙今日遗存(来源:自摄)

3.3 交通系统:十字街格局保留,水路交通系统消失 

如今的金山卫城日新月异,明清时期的交通体系经过了很大的改变,但十字街仍然保留了下来(图9)南北街拓宽成为如今的学府路,西街拓宽为现在的卫清路,东街从十字街口沿卫清西路一直伸展到护城河处,作为金山卫镇的主干道路。除此之外,因为金山卫的不断发展,陆路交通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十字街附近又增设多条南北通透或东西通透的道路,加强镇内外的交通便利程度。相比陆路交通系统的拓展,原本就比较少的水路交通系统渐渐被淘汰,大多数的河流都被填实用作建设用地。金山卫城对于交通系统的进一步改善,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过程当中,交通通达性的必要性。

图9  金山卫城十字街格局遗存(来源:基于百度地图自绘)

3.4 平面格局:水系消失,整齐布局沿袭 

根据如今金山卫镇的卫星地图,我们不难看出,原本明清时期的多条水系已经消失,只剩下护城河及城内西北处连接北城河的一小段河流。水系的消失,一方面是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人为的填塞河道,用作建设用地以及陆路交通。水系被建设用地的替代,侧面反映了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对于土地的需求。

明清时代,卫所制度将土地平均划分为一块一块,再按照人分配土地,这种分配模式下,卫城的建筑布局十分整齐。而我们从今天的卫星图上也可以看出,金山卫镇的整体建筑布局依旧十分整齐,沿袭了明清时代的整体格局。

3.5 遗址留存与门楼复建 

桥梁以及庙宇遗址:在金山卫卫城村3020号边有座古桥南砖桥,它即是南门一带的定南桥。清代《金山县志》提到,这座桥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即:1368年-1398年),至今已600多岁,是古卫城内保存完整的明代石桥(图10)

南门楼的复建:虽城墙在历史的变迁之下尽数被拆除,但还是留下了南门楼及附近的几米城墙。政府之后对南门楼进行修缮工程,修缮后的卫城南门再现了古卫城的城楼、齿形垛口、瞭望孔、古炮、瓮城等,虽然是复建,在上海也是独一无二的(图11)。现在,复建之后的古城墙和南门楼与抗战遗址纪念园相结合,一方面是对历史事迹的呈现和缅怀,一方面也是对于城市历史的尊重。可以说,金山卫城对于遗址的保护以及门楼的复建,是一种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也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显现。

图10  

图10  金山卫城南门楼复建(来源:自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上海古城墙 (九):金山卫城
@嘉定人!“龟背”上的嘉定古城,你了解吗?
上海金山疑现吴郡康城 渔民称水下有城墙
关于天台传统民居空间布局形态初探
石浦规划来了
【理论研究】浅论潮州古城墙城门与城市格局的演变关系 | 广东省情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