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山水美学的极致:艮岳

周导讲园

靖康二年(1127年)1月9日,北宋都城汴京(又称东京、汴梁,今天开封市)在被金朝军队围困一个月后被攻破。

三个月后,已退位的宋徽宗赵佶与临时即位的钦宗赵桓,以及皇族、妃嫔、贵戚、朝臣还有教坊乐工、技艺工匠14000多人被押往金国。繁华的东京城被抢掠搜括一空,城市也被严重破坏,境况最凄惨是一座建成只有5年,耗费无数财力,代表宋代园林艺术最高成就的皇家园林——艮岳

园林中的珍禽异兽被驱赶宰杀,植物被砍伐,建筑被拆毁,造型奇异的太湖石被作为战利品运走。刹那间一座壮丽的园林灰飞烟灭。

之后几百年,不断有文人墨客追忆凭吊这座辉煌一时的园林,通过诗词、文章、绘画描写它曾经优雅秀丽的形象,感叹它的悲惨命运。

那么「艮岳」究竟达到怎样的水平?它和之前的皇家园林有何不同?接下来我们就讲讲这座体现宋代极致的山水与空间美学,被称作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园林作品。


01


艮岳之所以被誉为「划时代」,是因为它突破了之前秦汉至隋唐皇家园林营造的理念,开创了全新的造园模式与手法

一方面,丰富的园林要素不再散布在辽阔的场地上,而是紧凑安排在较小的范围内。艮岳总面积约50公顷,远小于历史上的上林苑、华林园、华清宫之类(上林苑内的昆明池就达到10平方公里)。

另一方面,它建在城市内部,却没有位于城市重要的轴线或者中心上,园林与宫殿不再形成紧密的「前宫后苑」或「前苑后宫」模式。同时内部也没有用大型的水面和山岛来表达「一池三山」的仙境意象,而是通过一系列池沼溪流泉瀑和山岗峰岭崖洞来浓缩、象征、包罗自然界的大山大水

▲ 元代书院刻本 表现北宋东京城阙和艮岳位置



那么艮岳造景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突破?或者说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到宋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急剧的变化?以下就来分析艮岳的建造背景与影响因素。

首先来看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宋代是在唐末五代之后建立的,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成就体现在文化的拓展与深入

宋代科举制度相当完善,文人不仅数量多而且政治地位高,所以宋代又被称为是「文人士大夫的乐园」。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在这样一个以文人为主体的社会里,整个社会环境都呈现出强烈的文人气息。文人阶层的思想观念、艺术生活、审美趣味带来了整个社会风尚的精致化、细腻化倾向。这一点我们今天仍可以从宋代器具的简洁雅致、宋词对情感和景物描写的细致深入、宋代山水绘画表达的「可居、可游」意境中看出。

▲ 宋·钧窑天蓝釉葵口盘

▲ 宋·龙泉窑青釉盘口瓶 

▲ (宋)郭熙·早春图

▲ 宋徽宗·文会图

园林也是如此,当时的文人除了按自己的审美趣味造园,还进一步发展了「园记」这种文学题材,把园林及其主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剖析。园林的属性和品味成为映射园主日常生活乃至衡量人品的标准,例如李格非所写的《洛阳名园记》。

▲ (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局部 


02


除了北宋文人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艮岳的出现更有赖于一个人一座城

人是指园林的主人——宋徽宗赵佶,他被称为书画皇帝,不懂治理国家,但琴、棋、书、画、音乐样样精通。

赵佶因为偶然的原因上位,但是他并不擅长处理各种社会政治矛盾。尤其是王安石变法之后,文人官僚之间形成「旧党」与「新党」的激烈党争,宋徽宗无法对其进行调和,只好任用蔡京等所谓奸臣和宦官,而自己逃避到艺术的天地里,寄情丹青和山水园林。

▲ 宋徽宗赵佶(1082-1135)

▲ 宋徽宗·听琴图 图中道士装扮者为宋徽宗本人

宋徽宗极度热衷书画,花了很多精力收集前朝绘画,编写画谱,甚至还把绘画列入到科举选拔考试中,设立画院。

他常以著名诗词中的句子作为考题,将那些很好表达出意境的画作录为名次的前列。他自己的绘画非常注重细节和真实性,讲究以简炼的方式和「理趣」来理解把握对象。宋徽宗的书法也别具一格,自称瘦金书或瘦金体,瘦而有力,飘逸灵动。

▲ 宋徽宗·桃鸠图

▲ 宋徽宗·千字文

宋徽宗有意将山水绘画的理论与技法应用于艮岳的设计营造,他任命太尉梁师成为工程负责人,指导宫廷画院将园林的选材、山水形态、建筑布局先绘成图,再按照图纸来施工,形成周密的组织建造流程,也充分把他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思想意图融入园林中。


03


城就是指园林所在的城市——北宋都城汴京,也称东京、汴梁,就是今天的开封。开封是在唐末五代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当时关中也就是西安这一带经济已趋衰落,而开封作为大运河的中枢,连接黄河、江淮的水运,所以城市发展迅速。

宋代定都之后,将洛阳作为西京,但东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人口达150万,是当时全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其城市结构延续隋唐以来以宫城为中心向外扩展、分区的形式,但「坊里」已经被彻底打开,原来用来分割、围护住宅及市场的围墙几乎都不存在了。

除了对城市主轴的「天街」两侧进行控制之外,其他部分基本上都是商住混合的街区,街道两侧有大量商铺、酒楼、茶馆,还有瓦子这一类的娱乐场所。

▲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所以北宋东京既是政治中心,也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高密度建设的同时极其注重城市景观环境。由于要依托水运将江淮地区的货物运送到首都,城市里有三重城垣三重护城河,还有四条主要的河道贯穿。沿着这些河道、街道种植了树木花草,点缀着亭台楼榭。



城市内外还建造了多处皇家园林,虽然它们的规模比不上汉唐,但分布均匀、功能多样。

延福宫(撷芳园)紧邻宫城北面,小巧精致;

东京四苑(琼林苑、玉津园、宜春苑、含芳园)分散在外围,以特色植物为主题;

金明池以水面为主,用来开展军事演练和龙舟赛等水上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皇家园林都定期全部或局部向民众开放。

▲ 北宋汴京苑囿分布图

▲ (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回忆东京城的繁华:「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

流传至今的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更为直观,画面从城市郊区一直延伸到城市内部,可以看到汴河虹桥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和买卖交易、游览娱乐的活动。街道两侧的各式建筑与装饰让人体会所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四海珍奇都归于这座城市的景象。张择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供职于翰林画院,所以《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应该就是艮岳建造时期东京城的景象。

在这样一个如画般展开的城市风景中,艮岳就像一块碧玉,镶嵌在城市水道与街道的肌理中。

▲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汴河虹桥


04


艮岳从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开始建造,建造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造山。宋徽宗笃信道教,登基之后儿女不多,道士解释是因为京城的东北部地势太低,如果进行增高,皇嗣就会繁衍。所以宋徽宗决定在城市东北角也就是易经中「艮」的部位砌筑岗阜,参照杭州凤凰山的形态筑山,山成之后叫寿山寿山艮岳,其主山为万岁山。

除了风水考量,建造艮岳的另一个原因是,宋徽宗认为历代都城都是「形胜」之地,而开封这座城市比较平坦,通过造山可以来弥补不足。

艮岳面积只有50公顷,但花了5年的时间不断地建设,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应该被填充进很多内容。这些内容如何来有机组合,实现宋徽宗所谓的形胜,既需要宏观整体的把握也需要微观细节的处理。

宋徽宗在《御制艮岳记》中称艮岳整体格局为「左山而右水」,东北面是山,西南面是水,山又环抱着水,形成一种「山嵌水抱」的姿态。







主山为万岁山,史料记载其登高90步,若按宋代1步等于1.2米折算,大约是110多米,推测其垂直高度为30-40米。张淏在《艮岳记》里引用宋徽宗的描述,说人游其间,「若在重山大壑,幽谷深崖之底,而不知京邑空旷坦荡而平易也」,可体会这座山的巍峨高大。

万岁山是土石山。艮岳里有大量通过「花石纲」从南方运送而来的石头,它们除了单独陈设、堆叠,大部分用来筑山,但不是直接堆山,而是先筑土,再覆以石料。

主山由北向南延伸为余脉,形成对水的环抱;主山西侧有万松岭」与之呼应;山的南面是次高峰石山寿山」,与它形成对峙关系,犹如主山的一个屏障或门阙。

园林从西北方向引来景龙江的水,向东、向南延伸,形成一系列的泉池、溪涧、跌水、瀑布,然后再绕过山北到南面,汇至大方沼雁池,构成和山体紧密结合的连续水系。

艮岳的建筑基本都布置在水畔、山麓和山顶,充分发挥点景和观景的功能。除了亭台轩榭,还有道观、寺庙、酒家、村居等营造氛围的建筑群,华丽的楼阁类建筑则用以远眺。园中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平面造型,如内方外圆形似半月的书馆、屋圆如规的八仙馆。

我们可以来看看著名的《千里江山图》,虽然这幅长卷描绘的不是艮岳,但图中有多种结合山水布置的建筑形态与组合,而且这幅画也是宋徽宗指导当时年轻的画家王希孟完成的。可以通过它来想像艮岳里建筑的丰富形式。

▲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艮岳里植物所占的比重也很高。其东面植梅数万株,宋徽宗冬天常常带领文人画家在此吟风踏雪、饮酒赋诗。艮岳西面则种植了大片药用植物,还有各地进贡的珍贵品种。宋代植物栽培技术非常发达,园内还有来自南方的驯化植物嫁接植物。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追求效果,甚至在一些叠山的缝隙里种植。

园内动物也很多,以放养为主。据记载大型的鹿就有数千头,还有各种珍禽异兽,必须要安排专人管理。每当喂食的时候,走兽成群结队,鸟类则遮天蔽日。一些姿态优美的鸟禽如仙鹤还被专门训练,一旦皇帝出现,就会列队来迎,呈现所谓「瑞禽迎驾」的场景。

▲ 宋徽宗·瑞鹤图


05


宋徽宗在艮岳造完之后,曾经称赞此园是天造地设、神谋化力,不是人力所能为。实际上他在建造开始时就设立了极高的目标:容纳「天台、雁荡、凤凰、庐阜之奇伟,二川、三峡、云梦之旷荡」,即把全天下最好的山水景观,都集中到他的园林里,「并包罗列,又兼其绝胜」,还要体现儒道共济、阴阳互补的内涵。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上述所说对园林整体的把握和细节的处理,更有赖于充分地浓缩、提炼、概括典型的山水形态,这也是艮岳在造园手法上的最突出,或者说最核心的特征。它直接把绘画中写意模写山水的方式运用到造景上。那么平面的绘画方法如何在三维的园林空间上实现呢?



我们通过宋徽宗本人的《御制艮岳记》以及后人的记叙来分析艮岳是如何来实现这种极高的艺术追求。

首先是浓缩山水两大要素。园林中的山水全面地提取了自然界山与水的典型形态,山体有主峰、次峰,有侧岭、余脉,呈现「岗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续」的势态;水体有河、湖、沼、沜、溪、涧、瀑、潭,体现宽窄、曲直、动静的变化和连续的脉络。

其次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做法,把这种抽象写意的整体山水关系变得更加真实、更加可感。

其中技艺最为精湛的就是叠石置石。在艮岳里大部分石头用作筑山,工匠根据绘图,反复推敲其位置和前后左右关系,使土与石的结合更加自然。

还有相当一部分采取单块设置。在园内御道两侧有专门的特置区,多达上百座的太湖石、灵璧石都是造型极佳的上品石峰,其中最大的是「神运峰」,估计有近20米高,宋徽宗封它为盘固侯,赐金带。为了突出主体,设置时采取以它为主,边上用略低石峰来衬托的方式(作为艮岳遗石的苏州留园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中的玉玲珑也都采取这种设置方式)。

▲ 宋徽宗·祥龙石图局部

▲ 留园 冠云峰

▲ 豫园 玉玲珑

其它做法还包括控制建筑尺度、组合各种色调,精心布置室内外装饰与小品。尤其讲究植物的造型、疏密对比,种植方式有孤植、丛植、片植、群植,还有前面所说在假山的缝隙里种植,并在特定时间用雄黄、矸石制造人工雾气,形成一种云雾缭绕的效果。


06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什么艮岳被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园林作品,因为它的确与之前追求巨丽、广阔、奢华的皇家园林有鲜明区别。可以说它是一个具备了皇家园林功能,而实际上带有浓烈文人气息和极致文人审美的园林。

虽然艮岳建成不久就被毁坏,但记载留传下来的造园理念与做法影响深远,尤其是它综合考量、前期规划、按图施工的整体营造方法影响了之后皇家园林建设的流程与步骤,开辟了画意造园的大方向。艮岳本身也成为中国园林历史上代表精致、优雅、华美的经典意象

▲ (传)宋徽宗·溪山秋色图

如果我们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看,艮岳是从唐代中后期一直到五代时期文人园林理念和技艺积累的结果。

白居易(772-846)、柳宗元(773-819)等人所代表的自觉的园林观,进一步发展到宋代文人「求理」的自然观、美学观,再结合北宋的社会经济基础、文化风尚、南北交融,最终达到欧阳修所描写的「庭院深深深几许」这种深度细腻的体验。

如果我们从更广的世界范围来看,艮岳代表了那个时期东方园林最辉煌的顶点。一千年前的欧洲正处在中世纪的「黑暗」中,战乱频繁、文化保守,园林仅少量存在于城堡、修道院内。而当时的宋代正处在文化艺术的高峰,思想开放,经济繁荣,从皇宫到宅邸,从都市到大小城镇,各类园林广泛分布,技艺高超。

艮岳借助天时、地利、人和,融汇了成熟的建造技术和诗情画意,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07


虽然艮岳被公认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史上的优秀经典,但它也常常被用来作为一个反面教材,体现兴亡之鉴

一些学者认为艮岳的建造加速了北宋的灭亡。当然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宋徽宗为了建造艮岳,命朱勔专门在平江(苏州)设立「应奉局」,各级官吏打着「花石纲」的名义从民间巧取豪夺,为运送大型石峰,毁屋拆桥,造成百姓家破人亡,加剧了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农民起义,可以说间接地导致了北宋政权的终结。

靖康元年和二年,金兵两次围困东京,当时不得不把艮岳里的飞禽(号称有10余万只)尽数投入汴河。防守期间拆除假山、取石为炮、伐竹为篱,数千头鹿也成为士兵的食物。城破之时正值严冬,百姓士兵都涌入园林里避难,拆毁建筑作为取暖的柴火。之后那些造型奇异优美的石头四处流散,除了少量被运到南宋都城临安,大部分都被运到当时金朝的中都(今天北京),用作大宁宫琼华岛(后来西苑北海)堆叠假山的材料。

▲ 北宋艮岳遗石

北宋的灭亡较为突然,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没有预料到一个繁盛的王朝会如此迅速地崩溃

实际上北宋整个社会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城乡商业发达使大部分民众都能享受小康之乐。尤其在都城东京,大多数人生活惬意,家家有花,普通人平时也有机会去听书、娱乐。节日时处处装灯,热闹非凡。



北宋覆亡主要还是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先后有西夏、辽、金崛起,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在军事力量上非常强盛,不断威胁北宋。虽然许多知识分子有忧患意识,不断变法,但变法没有彻底成功,反而带来一系列党争,恶化了政治环境。另外,错误的外交与军事策略以及帝王和部分官僚苟且偷安、生活奢靡也进一步促成了王朝大厦的倒塌。

从这个角度来看,艮岳又如同悲剧时代里的一粒尘埃,它的毁灭映照着美的空间与形式的消亡,象征着一个讲求礼仪和精致时代的结束

课代表总结

艮岳突破了汉唐以来皇家园林的辽阔营建模式。它建立在宋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基础上,是文人审美趣味的精致体现。

宋徽宗以「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为目标,充分借鉴画理来造园,从选材立基到山水塑造都先绘成图,按图施工。

园林由万岁山和寿山、万松岭构成骨架。山上山下泉池散布、瀑布飞流,各类建筑充分发挥点景、观景功能。植物成丛成片种植,其间放养数不尽的珍禽异兽。最突出的是来自南方、耗费无数人力与财力运来的大量奇异石峰。

艮岳历时5年建成,之后仅仅使用5年就随着北宋的灭亡而毁坏消失,只能通过流传下来的图文记录和散落各地的「花石岗」遗石了解其曾经的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连载 | 来,看看园林是怎样炼成的(宋代)
【幽雅生活】宋朝皇帝的“搬砖”小分队
从宋徽宗到独乐园,浅析中国古代文人的高端园林设计
景观大师陈从周教你如何欣赏一个园林
北京海淀的公园 彭 程
会心山水不在远 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