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积淀」西山文化带之大觉寺:访千年古刹,品万事春秋


我每次从燕园驱车往大觉寺来,胸中的烦躁都与车行的距离适成反比,距离愈拉长,我的烦躁愈减少,等到一进大觉寺的山门,我的烦躁情绪一扫而光,四大皆空了。

在这里,我看到了我的苍松、翠柏、丁香、藤萝、梨花、紫荆,特别是我的玉兰和太平花,它们都好像是对我合十致敬。还有屋脊上窜跳的小松鼠,也好像对我微笑。

——季羡林《大觉寺》

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契丹人因游牧民族“尊日东向”的习俗创建了坐西朝东的“清水院”;几百年后的明代,农耕文明的汉人天子将其易名为“大觉禅寺”。

从肉眼可见的“潺潺流水”到见性成佛的“大觉大悟”,这座千年的禅宗古刹,向世人默默展示着从“物质”到“精神”的心路历程。

大觉寺的前世今生

坐落在北京西郊阳台山东麓的大觉寺,创建至今已逾千载,历辽、金、元、明、清五代的世事沧桑与荣枯兴衰。

虽然琳宫梵宇时增时损、山门浮屠时圮时复,但钟磬声声不绝,游人时时如织,可谓一直独颖丛林、享誉京师。

大觉寺始建于辽代,时称清水院。因文献无征,其具体的创立时间,目前尚难确定,今天仅能根据原立于门头沟斋堂川村双林寺的辽统和十年(992年)石经幢题记及现存与大觉寺内阳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的记文,推知早在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年间,该寺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属地辽玉河县内诸寺中,居“领衔”地位。

大觉寺在金代的情况,不见载籍,至今也未发现相关的金石文献。

但据明末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述该寺即“金章宗西山八院,其清水院也”,可知有金一代,不仅仍沿袭了清水院之名,法脉相承,而且被金朝的第六代皇帝完颜璟辟为离宫别院,列为西山名胜“八大水院”之一,因此使这座帝都远郊的佛教寺院与皇家发生了直接联系。

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朱瞻基奉其母孝昭太后之命,出内帑返修了凋敝已久的灵泉佛寺,并更其名为“大觉寺”。

除了这次大规模的翻修外,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朝皇室对大觉寺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修葺。

而后一次修建,系宪宗生母周太后出资,竣工后,则派周太后从弟周吉祥主持寺务。至此,大觉寺这座敕建禅院,一度兼有太后家庙的地位了。

明代的中早期是大觉寺历史上第二个兴盛阶段。由皇家内廷出资建设的寺院建筑,基本保留至今,奠定了今天大觉寺殿堂门庑的格局和规模。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至清中期,为大觉寺历史上的第三个兴旺时期。

大觉寺作为京郊的一座敕建禅寺和雍、乾两代皇帝的行宫,不仅得到皇家的格外重视和多次修缮,建筑面积与日俱增,而且以其园林的秀丽、环境的优雅,及当家僧侣们法理修养的精湛,一直都是远近缁素求法拜佛、修心明性的一处伽蓝圣地。

民国和抗战时期,军阀混战,日寇入侵,使大觉寺香火冷落。1937年,随着北平的沦陷,大觉寺一度被日伪军抢占为军事据点,千年古刹遭此浩劫。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积极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对残破的建筑进行了多次维修,今天已基本恢复了明、清两代寺院建筑的面貌。

尤其在1989年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成立之后,拉开了文物抢救事业开发的序幕,同时也打开了大觉寺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御笔牌匾 禅机无限

大觉寺坐西朝东,殿宇依山而建,自东向西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共四进院落。此外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附属建筑。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建于明代,单檐歇山琉璃瓦顶,后出抱厦。大殿面阔五间,梁、柱、枋、斗拱、门窗全是木结构,木色历经风霜,已然泛出一层灰白。

殿堂歇山琉璃瓦,檐下装饰有斗拱,正中悬挂一块满目疮痍的巨匾,上书“无去来处”。

字迹虽沧桑却刚劲有力,向人们展示着它坎坷的境遇。此是乾隆皇帝御笔,但也敌不过风雨的侵袭。

相传军阀混战时期,曾有败兵逃到此处避难,看到大雄宝殿檐下“无去来处”四个大字,心里就犯了嘀咕,误解其意,认为“无去来处”是上天在冥冥当中暗示他们没有了去处,十分愤懑和恐慌,一气之下将匾上四个字刮了下来。

其实“无去来处”的真正佛学含义是“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寓意是佛祖和佛法无时无处不在。

如今我们所见的匾额是后人的复制品,为了弥补历史遗憾,专家在乾隆的众多御笔作品中,分别找到了无、去、来、处四个字,将它们整合了起来。

佛崇尚一个“无”字,无影无形、无边无际、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贪无欲、无断无常、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所住而生其心。

看着“无去来处”的匾额,使人不禁想起,禅宗的南宗创始人慧能禅师在做火头僧时所作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大雄宝殿正中还有一石砌须弥座,座上供奉木质漆金三世佛像,背后带有木雕的背光,大殿正上方的盘龙藻井显示出皇家寺庙的威严。

殿内悬挂着两块牌匾,一为“妙悟三乘”,一为“法镜常圆”,均为慈禧太后的手笔。

移步异景 浑然天成

从大雄宝殿顺石阶而上,是寺院第三进院落。此处为无量寿佛殿,坐落在一高大台基之上,前有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栏。

大殿面阔五间,灰筒瓦、歇山顶,门窗菱花全部为古钱式。

无量寿佛殿前,一棵大树震撼眼眸,只见树冠遮住了大半个院落。树身之粗,连三五个人也搂不过来,身高数丈,还需仰视。

这就是大觉寺的八绝之一——千年银杏树

这棵银杏树围8.4米,需6人才能合抱,人称“白果王”。这株古银杏树岁数已达千岁,受到了历代文人骚客和王公贵族的赞美。

乾隆皇帝也曾为它题诗:“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过了无量寿佛殿,是第四个院落。正殿是大悲坛,这大悲坛是寺内的一座双层建筑,面阔五间,原为寺院的藏经之所。大殿的正门上方有一块匾,匾上清醇亲王敬书“最上法门”四字, 意指佛法最高境界。

大觉寺里面帝王将相的御笔亲书举目皆是,不难想象出千年古刹当年的风光无限,感叹世事变迁,反倒还了它一份清净。

拾级而上,寺庙中轴线最高点处院落矗立着白塔、龙王堂,一方清泉沉寂于此。

这里醒目的宝塔形似北海白塔,塔旁有一松一柏将其环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松柏抱塔”。对于此塔的来历,许多人都认为它是清代著名禅师迦陵和尚的舍利塔。

关于这位迦陵和尚,民间还有段传说:

乾隆皇帝当年曾在这里剃度,有一次坐禅时入梦,不小心笑出了声。当时负责寺内烧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打得乾隆帝不得不承认“仙阙少缘分,凡尘属寡人”,尔后悄悄回宫。

寺内僧人都为迦陵捏把汗,但乾隆皇帝回宫后,非但没有惩罚他,还特派贴身太监来拜见迦陵。

再后来,迦陵和尚不但成了寺院住持,死后乾隆皇帝还为他专修了舍利塔。

下山途经南配院四宜堂,院中的白玉兰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迦陵禅师亲手种下的。

这株玉兰树可以称得上是名动京华,引无数人竞相观赏,从清代的爱新觉罗·奕绘、顾太清夫妇、纳兰容若、爱新觉罗·溥儒,到现当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朱自清、冰心、俞平伯、张伯驹、季羡林等,都曾在此驻足,一品芬芳。

大觉寺春有玉兰芬芳,花事繁忙;夏有浓荫蔽日,山风飒爽;秋有松涛隐隐,古木溢香;冬有森森古木,淙淙泉响。

诸景诸人诸事,皆如天成,相得益彰,让人们在传递和享受真、善、美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漫步古刹,身随清风,时光淌山泉,思绪随黄叶。世界在这里变得宁静,只有轻轻的脚步和满眼的风光,还有依稀传来的古人的琴声与吟唱,天地间好似一片空白......

走出大觉寺,方能全心感受到千年古刹闻名之缘由。这里不仅有古树名花,更有那陶冶性情、沉寂悠然的修心之功。

编辑 / 李敏

审校 / 张丹

图片来源 / 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觉寺:古刹千年迷踪
京西小故宫——独受皇家钟爱的“敕建护国万寿寺”
古寺寻幽 之 万寿寺
北京深度(107)八大处:结缘八大处,再访佛教名刹
先有寺,后有城,千年古刹——潭柘寺
【原创】游走北京17:千年古刹大觉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