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宝——漆器(清代篇)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制作漆器,那么首先要有生漆。生漆是一种漆树的分泌物,这种漆树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湖南、河南等地的深山中,产量极其低,割漆的工人们会用特殊的刀子割开漆树的树皮,然后用小贝壳或者大树叶,插在刀口下,一滴滴的收集生漆。一棵漆树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十公斤左右的生漆,割漆时的刀口还不能超过十刀,每割十天需歇十天,每割一年需歇一年。因此古时有“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

采集生漆的工作需要熟练的采漆工才能操作,而且要在夜间进行,在漆树上割出合适深度的口子才能保证漆液流出。流出的漆液先是白色,氧化后会变红,再经过熬制提炼才会成为可以髹漆的涂料。

有了漆接下来就要制漆器了,手工制作漆器的流程很复杂,其流程包括底胎、装饰、打磨、抛光等,每一道流程都由数十种工序组成,比如底胎就有十多道程序,装饰环节甚至需要上百种工序。要做好一件漆器作品,耗费时间相当长,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三年五载,面积较大、工艺复杂的漆器,往往需要团队的配合才能完成。

根据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所述,它将我国中国古代漆器的装饰工艺分类归纳为十四类,分别为:一色漆、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等。

故宫博物院藏漆器一万八千多件/套,其中以清代漆器数量占比最大,尤其以乾隆朝为代表的清中期漆器为漆器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乾隆 剔红开光御制诗铜兽耳壁瓶

剔红开光御制诗铜兽耳壁瓶高19cm 口径2.4X5.7cm。 此瓶为装饰于墙壁上的剔红插花瓶,壁瓶常作为清代宫廷室内的装饰物。

瓶口沿包铜鎏金边,錾灭回纹。瓶颈中心雕缠枝莲纹,四周雕拐子纹,两侧各出一只铜鎏金螭耳。

瓶身与足通饰别红缠枝花卉纹与拐子纹,中心镶嵌一块玉牌,四闺环绕铜鎏金回纹装饰。玉上阴刻戗金亁隆皇帝咏玉兰诗一首:'镂玉为花香似兰,庭阶雅合几株攒,问谁识得个中趣,幼度曾闻答谢安'。

剔红是雕漆的一种,也称“雕红漆”。剔指的是“在厚厚的漆面上雕刻的动作”,红指颜色。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根据漆色的不同,雕漆又分为红雕漆、黑雕漆、黄雕漆、绿雕漆、白雕漆、雕彩漆等多种,也可对应地称之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白、剔彩等。

雕漆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齐名,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之一。

剔红在文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明代的漆艺大作《髹饰录》这样解释剔红:“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版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此段文字说明剔红工艺复杂,与髹漆厚薄、颜色明暗、雕工有关,剔红作品巧拙不一。唐代已经有了剔红的技艺,且雕法已经很不错。宋元的剔红作品工艺水平较高,特点突出。只是,唐代的剔红实物尚未被发现,实为遗憾。目前发现最早的剔红实物产于宋代,藏于日本。

清乾隆 剔红御制诗花卉图抱月瓶

剔红御制诗花卉图抱月瓶通高22cm,宽16.5cm,厚6.5cm。瓶扁圆形,漆胎用整块楠木斫制而成,因腹部如满月,且颈、肩部连接双耳,故称'抱月瓶',瓶壁绿漆锦地上雕红漆图案。

腹部两面对称开光,一面雕菊梅图,下有秀石相衬,另一面雕'御制'二字及乾隆皇帝御制诗文。文字表面贴银箔。瓶身两侧夔龙勾莲纹。

清乾隆 乾隆款剔红'赤壁宝盒'

乾隆款剔红'赤壁宝盒'通高19.3cm,口径16.8cm。这件四方形盒,上下三层,四角饰如意形凸起。外髹红漆。四壁雕鱼、水波纹、树叶飘落的景象。

盖面雕赤壁图,描绘的是北宋文人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描写的场景:

苏子与客携酒与鱼,泛舟于赤壁之下,此时“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二客仰见明月映照临江峭壁,顾而乐之。盖内中央阴刻戗金“赤壁宝盒”器名款。外底中央阴刻戗金楷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北宋文学家苏轼两次携友游览赤壁,著有前、后《赤壁赋》。古人常根据文中描写进行艺术创作,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这件作品表现了《后赤壁赋》中的场景。

清乾隆 剔红海兽图圆盒

剔红海兽图圆盒高6cm,口径15cm,盒由完全相同的两部分合成。

盒外朱漆雕落花流水,几只海兽戏于滚滚波涛之中,刻划生动。盒内髹黑光漆,盖内正中有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盒雕工精细纯熟,波纹如丝,一刀剔下,不见败痕,表现出乾隆时期雕漆工艺的一种崭新风貌。

这种风格的形成有两种原因,一是受明晚期嘉靖、万历雕漆犀利深峻、刀不藏锋之风格的影响,二是此时的雕漆使用了“牙作”匠人。据档案记载,乾隆初年,造办处“漆作”尚无雕刻匠人,故皇帝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的南方刻竹名匠从事雕漆制作,如乾隆“三年十月十四日,传旨:'雕漆盒若漆得时,交牙匠雕刻。’”。这种以刻竹技法雕刻的漆器,自然把南方刻竹那种奇峭清新、精致细密的风格带到雕漆中来,使乾隆时期的雕漆呈现出刀锋犀利深峻,棱线精密有力的锋棱之美。如此件海兽图圆盒,雕刻之精几乎无懈可击。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此盒制作共耗时一年半之久,足见此件雕漆作品耗工费时之巨。

清乾隆 剔红兰亭宝盒

剔红兰亭宝盒高11.8cm,长26.4厘米,宽20.65cm。盒呈云头式,通体髹红漆,盖面雕曲水流觞图。

盖壁和盒壁各有四个开光,内装饰锦地花卉纹。

器内及外底髹黑漆,外底中部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款,盖内中部刀刻填金楷书“兰亭宝盒”名色签。

从水波纹细如发丝的特征推断,此件漆盒应由造办处发样,旨令苏州织造制作而成。

根据《兰亭集序》记载,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在会稽兰亭相聚燕饮,以祓除不祥。兰亭地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掩映,溪水蜿蜒环绕,将酒杯置于溪水中漂流,大家三三两两坐于曲水岸边,酒杯停到谁的面前,谁就取饮并赋诗。尽管没有丝竹管弦演奏,但边饮酒,边赋诗,足以抒发各自的情怀。

剔红兰亭宝盒与剔红流觞宝盒盖面的曲水流觞图几乎完全相同,显系出自同一稿样。查阅清宫档案可以发现,皇帝认为款式或纹样好的器物往往要求造办处留样,以备日后再做类似款式时使用。

曲水流觞: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我国多数地区,为夏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期间的一种游戏活动。觞,即酒杯,一般为木制,故可在水中飘浮。每年三月三上巳节,人们坐在环曲的水渠旁,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以此为乐,故称“曲水流觞”。此俗起源甚早,周代已有。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修禊,他们吟诗、饮酒,遂作《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清代次俗限于宫廷举行。今北京潭柘寺、中南海均存“流杯亭”之建筑。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谢安: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聪慧过人,气度不凡,名重于时。早年无意宦游,朝廷屡征,皆以病辞。隐居于会稽之东山,纵情声色,出行必携妓。后出仕,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威仪外著,时人比之王导。太元八年符坚攻晋,谢安为征讨大都督,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符坚而名垂青史。谢安善行、草书,唐李嗣真《书后品》赞曰:“纵任自在,有螭盘虎踞之势”。卒赠太傅,谥文靖。《晋书》有传。

孙绰:孙绰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后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是东晋士族中很有影响的名士。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后为廷尉卿,领著作。其善书博学,放旷山水,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的诗人和书法家。唐张怀瓘《书估》列其书为第四等,与羊欣、孔琳之等同列。《晋书》卷五十六有传。

清乾隆 剔红团香宝盒

剔红团香宝盒通高6.4cm,最大口径12.2cm,清宫旧藏。

盒木胎,梅花形,无足,上下对开式,以子母口分出盖与器身。

器外与盖的两面均满雕相同的桂花,枝繁叶茂,团花似锦。器里黑光漆,一面刀刻填金“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一面刻“团香宝盒”四字。

此盒漆色红妍,雕花不露地,格调清新,为乾隆朝的典型作品。

清乾隆 剔红百子图宝盒

剔红百子图宝盒通高8cm,口径14.2cm,清宫旧藏。盒圆形,锡胎,通体髹朱漆,浅浮雕百子婴戏图。

盒盖面及盒底皆饰庭院背景,童子分做各种游戏,或骑竹马,或放鞭炮,或摔跤,情景生动。

盖壁与盒身雕童子斗蟋蟀、斗鸡、捉迷藏等图案。

因通体雕有童子百人,故称“百子图”。

盖内中心刻楷书填金“百子宝盒”器名。盒内底中心刻楷书填金“大清乾隆年制”双行竖款。

此盒髹漆肥厚,刻工精细。群童的刻画采用浮雕手法,凸起近似圆雕,将童子的形象表现得极为生动,代表了乾隆时期雕漆的一种典型风格,是雕漆中的精品。

清乾隆 乾隆款剔红菊纹圆盒

乾隆款剔红菊纹圆盒高5cm,口径9.7cm,足径5.5cm。盒圆形,子母口,弧壁,圈足。通体在黄漆锦地上雕红漆纹饰。

盖面圆形开光内以写实手法雕菊花两支,枝头上花朵盛开,清雅秀丽。侧壁刻乾隆咏菊御制诗,内底中央阴刻戗金'群芳宝盒'器名款。外底中央阴刻戗金楷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乾隆 剔红海水游龙纹盒

剔红海水游龙纹盒通高9.6cm,口径7.9cm。盒为桶形,天盖地式。通体髹朱漆,雕海水游龙纹。

盖面雕二龙,立壁雕四龙,均腾跃飞动。足内髹黑光漆,有刀刻填金楷书“乾隆年制”双行竖款。

此盒雕工精细纤巧,锋棱毕露,系前所未见的新风貌,代表了乾隆时期雕漆的主流风格。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受明晚期嘉靖、万历雕漆刀不藏锋之风格的影响,二是雕漆制作使用了“牙作”匠人。据档案记载,乾隆初年造办处漆作尚无雕刻匠人,弘历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的南方刻竹名匠从事雕漆,乾隆“三年十月十四日,传旨:'雕漆盒若漆得时,交牙匠雕刻,钦此。’”因此,乾隆时期南方竹刻奇峭清新、精致纤密的风格很可能被带到雕漆中来,影响所及,使乾隆时期的雕漆呈现出刀锋犀利精密、棱线深峻有刃的特点,表现出锋棱之美的崭新风貌。此件海水游龙纹盒雕刻之精几乎无懈可击,实为乾隆时期雕漆之精品。

清乾隆 剔红枫叶秋虫图盒

剔红枫叶秋虫图盒,通座高8.5cm,口径13.5-10.5cm,清宫旧藏。

盒枫叶式,通体朱漆雕枫叶细密的筋脉作锦地,压雕秋蝉、蝈蝈各一。

盒内髹黑漆,内底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盒下承枫叶形座,边刻海水及莲瓣纹。

清代雕漆重刻工而轻磨工,乾隆时雕刻尤为精工纤巧。当时雕漆的新风格往往通雕锦纹而不多加装饰,或锦地面积增大,缩小花卉草虫等纹饰。

此盒即利用枫叶细密的筋脉作锦地,仅雕刻两只秋虫。以自然物象刻成锦纹图案,匠心独具,细微精妙至极。此盒形制新巧,雕工精致,状物摹写,生动逼真,是乾隆雕器漆中出类拔萃的一件。

清乾隆 剔红福字盒

剔红福字盒高8.7cm,口径19.6cm。盒圆形,平顶,平底,直壁,子母口。

盖面以“卍(万)”字锦纹为地,上雕硕大“福”字,笔道间又刻暗八仙、杂宝、折枝松竹等纹样,寓意吉祥。

上下壁环饰“卍”字锦纹。里及外底为黑光漆。

雕漆作品以吉祥文字作主纹进行装饰,始于明代嘉靖时期,多见“福”、“禄”、“寿”等字。清代乾隆皇帝对此也情有独钟,多次下令进行仿制,有的完全照搬模仿,有的则会有所变化,工匠会根据皇上的旨意进行制作。此件福字盒是剔红雕漆作品,其母本应该是嘉靖时期的福字盘,但漆色、雕工和花纹等细节仍然体现出乾隆时期的风格和特点,说明这是乾隆时期有所变化的那类吉祥文字雕漆作品。

暗八仙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八仙指神话传说中神通广大的道家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他们各持一件宝物,分别是葫芦、扇子、花篮、渔鼓、荷花、宝剑、洞箫和玉板,传说这些宝物法力无边,有逢凶化吉之作用,其被用作装饰图案,以物代人,称暗八仙。

清乾隆 剔红落花游鱼嵌玉磬式双层盒

剔红落花游鱼嵌玉磬式双层盒高14cm,口径20.9cm,清宫旧藏。

盒为双层,作磬式,通体髹朱漆。

盒壁雕落花鲤鱼戏水图,盖面嵌碧玉,雕刻纹样与盒壁相同,器型与纹样合成“吉庆有余”之寓意。

盒下连随形座,如意云头足,座底髹黑漆,中心刀刻填金“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

此盒雕刻精细,水波如丝,其雕刻刀法及落花流水、鱼龙变幻等题材为乾隆时期苏州雕漆之风格。

清乾隆 剔红雅集宝盒

剔红雅集宝盒高12cm,口径32.8cm,足径26.3cm,清宫旧藏。盒圆形,顶、底平整,弧壁,子母口,通体髹朱漆。

盖面作圆形开光内山石错落,修竹茂密,山松遒劲。

一雅士松下抚琴,二雅士席地交谈,其中一人手执拂尘,有布道神情,是为'雅集图'。

壁雕团花,三三两两,聚散自然。盖内中央阴刻戗金'雅集宝盒'器名款。外底中央阴刻戗金楷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雅集是古代文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以清谈、晏游、赏古、品茗、赋诗、作画、弹琴、下棋、读书等表达其超凡脱俗的性情。雅集图多以灵山秀水、茂竹古柏为背景,几名高士谈笑畅游其间,为一类经典的装饰题材。

清乾隆 乾隆款剔红'翔龙宝盒'

乾隆款剔红'翔龙宝盒'高9.6cm,口径25.5cm。盒呈扁鼓式,平顶,平底,壁微外鼓。

通体髹红漆,盖面雕滚滚波涛,涛水中三条蛟龙遨游嬉戏。

侧壁雕翻滚的海水。盒内底中央阴刻戗金'翔龙宝盒'器名款。外底髹红漆,中央阴刻戗金楷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乾隆 剔红寿字御制诗十二方盒

剔红寿字御制诗十二方盒通高12.5cm,口径27cm,足径29.2cm,盒十二方形,天盖地式,顶、底平整。器表髹墨绿、朱红双层色漆,雕绿漆锦纹为地,剔阳文红漆寿字诗句为饰。

顶面由中心向外装饰三层文字,内层刻篆体'万年甲子',中层刻'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外层刻九十六枚异体寿字。

外壁与盖内刻乾隆御制诗及注释。

清乾隆 剔红花卉诗句图笔筒

剔红花卉诗句图笔筒高12.5cm,口径12cm,清宫旧藏。笔筒呈五瓣形葵花式口,直壁,下承五矮足。通体髹黄漆地,压雕以朱漆花卉为主题的纹样。随筒壁形作五开光,以拐子纹相隔,开光内雕黄漆回纹锦地,其上分别压雕折枝水仙、桂花、梅花、菊花和兰花图案,并配有标明主题的乾隆御制诗句。

雕有水仙图案的开关内刻有“伊人生面开,别有五君子。如语松柏竹,共梅复如此。御题水仙。”下署“臣曹文埴敬书”。雕有山石菊花图案的开关内刻有“联桂自居弟,顾梅堪号兄。合是征士友,色香总绝清。御题菊。

”雕有腊梅图案的开关内刻有“斜掠一条水,品题难揣称,圈圈点点里,直是佛心灯。御题梅。”

此笔筒纹样别致新颖,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在乾隆朝雕漆中别具一格。

清乾隆 乾隆款剔黄寿春图圆盒

圆盒高12.2cm,口径32.2cm,足径24.8cm。盒圆形,子母口,圈足。通体髹黄漆,漆层厚重。

盖面随形开光内雕刻寿春图,'春'字中心嵌一圆形开光,内雕一寿星,其旁环绕古松瑞鹿。春字两侧飞龙各一,四周以祥云相称,下方为一聚宝盆,盆内宝物满溢,霞光四射。盒壁上下八个菱花形开光内饰八吉祥纹,宝物两侧雕刻相对飞舞的蝙蝠,寓意八宝生辉;遍地是福。

盒内与外底髹红漆。外底中央阴刻戗金楷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寿春图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朝的雕漆作品中,乾隆朝曾大量仿制 作品多暑'寿春宝盒'器名款,存世量达百件之多。

清乾隆 剔犀如意云纹方盒

剔犀如意云纹方盒高12.3cm,口径17cm。盒木胎,正方形,盖中部微隆起,器身下敛,接方圈足。器表用黑、黄二色漆分层反复髹成。

盖面雕对称的如意云纹八个,中心雕柿蒂纹。器壁亦雕云纹。足内黑光漆,中心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直行六字款,款下又刻“如意云盒”双行四字。

此盒造型方正规矩,用漆精良,雕刻精细,纹饰对称工致,是乾隆朝官造漆器之精品。

剔犀为漆器工艺之一,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多以红黑为主),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四十五度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由于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剔犀是雕漆中最早出现的品种之一。

清乾隆 乾隆款剔彩'五福环盒'

盒高4.2cm,长14.8cm,宽9.5cm。盒为双环相连式,造型别致,犹如玉壁相交。

通体自下而上髹黄、绿、红三层色漆,以黄漆衬托绿漆锦纹与红漆主纹。盖面中心雕饰相交的双环,环内各饰五只飞蝠,环外围绕如意云头纹。

盒壁以云蝠纹为饰。外底中心阴刻戗金楷体'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款,上方刻'五福环盒'器名款。

盒内盛放玳瑁眼镜一副,可见此盒曾为随身携带之用,乃设计师匠心独运之作。

剔彩是雕漆品种之一,亦称雕彩漆。其技法是用多种色漆分层涂于器物表面,雕刻时分层取色,其花纹五色斑斓。

清乾隆 剔彩百子睟盘

剔彩百子睟盘高5.6cm,长58.7cm,宽32.7cm。盘长方形。色漆自下而上为草绿、紫、黄、绿、红五层。

盘中雕婴戏图一幅,场面热闹非凡,人物形态各臻其妙。色漆典雅富丽,鲜洁明快,层次分明,且变化丰富。

盘底髹黑漆,镌“大清乾隆年製”和“百子睟盤”楷书铭。

百子是指画面中数十幼儿,“睟”通“晬”,指儿童满周岁。据宋人谢维新《合璧事类》记载:“周岁陈设曰睟盘”。古代风俗,幼儿周岁时,在盘中置放各种器物,任其拈取,以为征兆。

此百子睟盘当是清代宫廷在王子周岁时陈放各种器物的用具。

此盘雕刻精工,刀法爽利纯熟,刻痕深陡峻直,代表了清代剔彩的高超水平。乾隆时朝廷常指派苏州织造制造雕漆器具,《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有乾隆年间苏州向宫廷进“百子睟盘”的记载。此器是了解清代乾隆时期苏州雕漆工艺水平的宝贵资料。

指画:亦称“指头画”。即用手指和手掌蘸墨或色在纸绢上作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画据悉始于康熙年间的高其佩,其侄孙高秉著有《指头画说》。乾嘉以后,兼工指画者益见增多。

清乾隆 剔彩山水人物琮式盒

剔彩山水人物琮式盒高16cm,口径22cm。

盒作天盖地式,内圆外方,髹红、黄、绿三色漆,盖面以楼台殿阁、古松、山石、仙桃为背景,描绘五位老者率领几个推车、举旗、捧花篮的小僮前去祝寿,车上放置的一桶万年青寓意一统万年。

盒盖的立墙雕献花祝寿图,其两侧刻各种篆书寿字九十六个。

北京故宫收藏的琮式盒共两件(一对),每件盒内放置彩漆小套盒四个。此件盒内的四个套盒面上分别装饰罐、盘肠、双鱼、莲花,另一件盒内的四个套盒面上分别装饰轮、螺、伞、盖,合为八宝纹。此件作品刀法快利,精细纤巧,虽有一定磨工,但远不如明早期雕漆圆滑,漆色较为鲜艳,这些都是乾隆官造雕漆器的显著特点。

档案记载,每年为庆祝皇帝或者皇太后的生日,造办处都要制作数量庞大的寓意长寿吉祥的活计(例如各种材质的佛手、寿桃式盒、如意、万年青等等)。由器表装饰的祝寿图及近百种篆体寿字推断,琮式盒明显属寿意作品。

此盒系仿照玉琮制作而成。玉琮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在良渚文化墓葬中有大量发现。到了夏商周时期,中国礼乐文明形成并逐步发展成熟,玉琮成为祭祀天地自然神的重要礼器。战国以后,随着人文觉醒,礼器日渐走下神坛,但由于追慕三代礼乐制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曾制作玉琮的仿品。乾隆朝是中国仿古作品制作的最后一个高峰。

清乾隆 剔彩龙凤集福葵瓣式盘

剔彩龙凤集福葵瓣式盘高3.5cm,口径19.1cm,清宫旧藏。盘口呈八瓣葵花形,通体髹红、黄、绿、红四色漆。盘心随形开光,开光内刻黄漆回纹“卍(万)”字锦为地,红漆双勾大“福”字,笔画间剔彩松、竹、梅岁寒三友和莲花、杂宝等吉祥图案。

盘内壁作随形八开光,开光内分别雕单线回头锦和水锦为地,分别剔彩双凤、双龙、四鹤及祥云图案。

外壁雕折枝花卉纹。底髹黑漆,有刀刻填金“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和“龙凤集福盘”器名款,为乾隆时期标准的款识风格。

此器的装饰风格和题材是仿明代嘉靖时期的雕漆风格而为。乾隆帝对嘉靖时期的雕漆格外喜爱,故多有仿制,但又有创新和突破,尤其在雕刻技法上较嘉靖雕漆更胜一筹。

清乾隆 剔彩龙凤纹碗

 剔彩龙凤纹碗高7cm,口径15cm。此碗剔彩红、绿、黄三色,自下而上为红、绿、黄、绿、红五层。

碗口缘饰璎珞纹一周,外壁有六个圆形开光,分雕彩漆三龙三凤,开光外刻方格锦纹,上压银锭、圆钱、珊瑚、如意、方胜等杂宝纹,近足处为一周莲瓣纹,圈足外壁雕红漆回纹。碗里、足内均髹黑漆,底正中竖刻填金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

据档案记载,该碗于乾隆四十二年以明朝嘉靖时期的剔彩龙凤纹碗为样本制作,现存共两件。此碗是乾隆时期仿嘉靖漆器中最接近原样的作品,反映出当朝雕漆的高超水平。

清乾隆 剔彩格锦团花纹长方盒

剔彩格锦团花纹长方盒高12.8cm,长32.2cm,宽20.6cm,清宫旧藏。盒长方形,底四角承矮足。

通体剔彩,分层髹涂黄、绿、紫各色漆,以雕刻的菱形格锦作整体装饰,格内雕团形的双螭、蝙蝠、松鼠瓜瓞图案,寓意“瓜瓞绵绵,福寿成双”。盒内及底髹黑漆,无款。

此盒用色典雅和谐,雕工精美绝伦,图案栩栩如生,其中团花形装饰图案代表了乾隆时期雕漆最为典型的风格特点。该盒反映了乾隆时期雕漆工艺的高超水平。

清乾隆 乾隆款红漆描金夔龙纹方胜式盒

高12.3cm,长31cm,宽21.5cm,足宽15cm。盒木胎,方胜式,子母口,随刑圈足。

通体髹朱漆并描金,盖面以连续回纹组成两个压角相叠的菱形开光,其内绘夔龙团花纹,外周环绕缠枝莲花,与盖面倾斜处描绘的纹饰上下呼应。侧壁各面图案对称,上下一致,均为夔龙拱卫的番莲花。边角六出戟饰花卉锦地纹。

足壁莲瓣与蕉叶纹交替排列。里及外底俱髹黑漆。外底中心刀刻戗金楷体'乾陵年制'四字横行款。

方,即方形;胜,原指古代妇女首饰。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吉祥图案,被广泛应用在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上。

清乾隆 乾陵款红漆描金凤穿牡丹纹银里碗

乾陵款红漆描金凤穿牡丹纹银里碗高7cm,口径17.5cm,足径9.2cm。碗木胎,撇口,圈足。通体髹红漆并描金,体现出宫廷器用装饰之奢华。

碗壁绘牡丹、凤鸟穿梭于牡丹花丛之中,也称'凤穿牡丹'寓意幸福美好。足壁饰描金海水纹一周。口沿及碗里镶银。碗底描金双方框内暑楷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据档案记载,此碗当时共制有十六件,如今全部保存与故宫博物院,一件未失。两百年来,纹饰依旧光鲜如新。

清乾隆 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

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通梁高13.7cm,口径15—9.6cm。炉双圆相连形,上有提梁,内设铜盆,与铜丝编盖吻合。

炉腹部两面对称开光,内为朱漆地,描金龙凤纹各一对。龙头及身部之金色深黄,背鳍及卷云纹金色较浅。凤头、身及翅尖金色较浅,而其轮廓及眼睛用深金色勾出,并以黑漆点睛。

该手炉以世代相袭的龙凤为纹饰,又以红色漆为底衬,吉祥喜庆,具有浓重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息。

描金,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的做法,分一色描金、识文描金和彩金象描金等多种技法。我国描金漆工艺之运用始于战国时代,清代是描金漆器发展的辉煌时期,技法多样,工艺精绝。此件手炉金色浓淡成晕,如画家运色,为清代描金漆器的代表作品。  

清乾隆 乾隆款紫漆描金缠枝莲纹云头式盒

盒高12.7cm,长22.5cm,宽16.5cm,足长16.5cm,足宽10.5cm。盒木胎,云头式,子母口,盖器各半,随形圈足。通体髹紫漆并描金。

顶面与盖、器弧壁上描绘形态各异的缠枝莲纹,枝缠蔓卷,华丽优雅。侧壁铺展卍字锦纹。足外墙饰高低错落的蕉叶纹。里及外底俱髹黑漆。外底中心刀刻戗金楷体'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款。

清乾隆 戗金彩漆双凤纹菱花式盒

戗金彩漆双凤纹菱花式盒高15cm,口径32.5cm。盒六瓣莲花形,通体髹朱漆,盖面填漆锦地,描漆绘缠枝花卉及彩凤纹,并以浓金戗饰展翅飞舞的双凤及缠枝花卉。

盒壁各瓣开光内饰云鹤衔磬纹,开光外为卍(万)字锦纹。足内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竖行六字款,款下刻“菱花凤盒”器铭。

戗金为髹漆工艺技法名称之一,即在器物表面先按照设计的图案阴刻出花纹,然后再在阴纹内打金胶,上金粉,使之成为金色的花纹,常见于髹漆工艺。  

填漆戗金是漆工艺技法之一,又称雕填。即在漆地上按照设计的图案剔出低陷的花纹,花纹之内填色漆,充满之后全部磨平,显露出平整光滑的花纹。沿着花纹轮廓用刀刻出纹路,花纹中间的纹理也同样用刀钩出。最后打金胶,贴金箔,使填漆花纹有金色的阴文边框和纹理。填漆戗金工艺在清乾隆朝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填漆戗金漆器凡用锦纹作地者,多兼用填、描两种方法,此器即为填漆、描漆并用的戗金细钩漆器,代表了乾隆时期漆工艺的发展水平。其花纹处理先以锦地衬托缠枝花,再以缠枝花衬出双凤,这种分层衬托之法使图案明晰,繁而不乱,同时又借戗金突出主题,使画面有锦上添花之妙,极为富丽堂皇。 

清乾隆 彩漆戗金花卉纹几

彩漆戗金花卉纹几长35.6cm,宽14.7cm,高10.2cm。

几面为曲边随意形,拱肩三弯式象鼻腿,腿下连接与几面随形的落地托泥。通体以赭黄色漆为地,戗金彩漆为纹。

几面红漆弦纹随形开光,开光内“卐(万)”字锦纹地上,

以红、白、绿、黑四色漆描饰玉兰、月季和蜻蜓,以细划沟戗金勾出花纹轮廓及脉络。

四腿饰葡萄、佛手、桃实等。托泥饰杂宝纹。几底面中央镌刻填金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横行六字款。

此几为不规则的曲线形成的云片造型,流畅优美,玲珑别致。装饰纹样以写实花卉为主,传统吉祥纹饰为辅,色彩为暖色格调,柔和典雅,贴近自然。该几在造型、纹饰、色彩等方面均别开生面,构思奇巧,独出心裁。

彩漆戗金:即“彩漆”与“戗金”两种技法相结合的一种复合工艺。做法是先在漆地上按照设计图案填或描彩漆,然后用钩刀刻出阴线的花纹轮廓和纹理,最后打金胶贴金箔,使所有的花纹有金色的阴纹轮廓和纹理。彩漆戗金具有色彩丰富、流光溢彩的艺术效果。在技法上,明代多用戗金填彩漆,清代多用戗金描彩漆。    

拱肩:有束腰的家具腿上端由于束腰缩进而形成的肩膀称为“拱肩”。   

托泥:传统家具上承接腿足的部件。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着地,另有横木或木框在下承托,此木框即称为“托泥”。有的托泥之下还有小足,小足才是真正落地的部位。此部件多见于条案、几类等传统家具,以增稳重之感。  

杂宝纹: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

清乾隆 黑漆嵌螺钿五子夺魁图圆盒

黑漆嵌螺钿五子夺魁图圆盒口径16.8cm,高6.8cm。圆盒平顶,鼓腹,圈足。通体髹黑漆为地,嵌薄螺钿间贴金片装饰图案,色彩绚丽。

盖面左侧描绘五个童子在花丛中玩耍,争夺一武士头盔。右侧的梧桐树下有一妇人倚坐于石桌旁,静静地观看童子嬉戏。画面活灵活现,生意盎然。盔与魁谐音,有科举夺魁、高中状元之涵义。

盒内有白玉十二生肖及《御制寿民诗》册页。婴戏图多以其富贵气象而特为时人所喜爱。明以后皇室对此类绘画尤其爱赏。此外,这类图案也有祈福求子的意义。

螺钿又称螺甸、螺填、钿嵌、陷蚌、钿螺、坎螺以及罗钿等,螺钿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主要是夜光贝,也称夜光蝾螺)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

清乾隆 黑漆描金福寿纹团寿式盒

黑漆描金福寿纹团寿式盒高5.3cm,口径29.2cm。盒木胎,团寿字形。通体髹黑漆为地,描金为饰。

盖面绘团寿蝙蝠纹,寓意'福寿双全'。侧壁环绕仙桃、灵芝、翠竹等折枝花卉。

盒内盛装画轴四个,分别为《万寿长春》、《万年一统》、《月殿天香》、《尧阶蓂荚》,均为礼部待郎关槐所绘。

此盒样式独特,设计巧妙,兼具观赏与实用性。这种形制的漆盒并不够见,且画卷恰好能够纳入槽中,因此后人推测此盒极有可能是专门为盛放这四幅画卷所制。

清乾隆 黑漆描金山水纹方胜式盘

黑漆描金山水纹方胜式盘高3.8cm,口径36.8×27.8cm。盘敞口,斜腹微鼓,平底,矮圈足。通体髹黑漆为地,描金漆绘制花纹。

内底绘远山近水,堤岸、小桥、庭院、凉亭,一人荡舟水上。

山石、堤岸金色浓淡成晕,系采用“彩金像”技法绘制。

内壁饰花卉锦纹,对盘心的山水图景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外壁装饰菊花、梅花、牡丹花、兰花等团花纹,俗称“皮球花”,乃清代宫廷常见的装饰纹样。盘底中部有描金“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周围点缀以菊花、牡丹等花卉。

盘心的山水图景明显具有日本漆器风格,应当与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喜欢日本漆器(造办处档案中称“洋漆”)有关。此盘是故宫藏唯一的一件带有乾隆款的描金漆器,对鉴别中国与日本漆器意义重大。明中期以后,艳丽、险、怪等艺术风格逐渐为主流社会所接受并提倡。在黑漆地上描绘金漆花纹,能够产生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散发出浓厚的宫廷气息。

描金又称泥金画漆,是一种传统工艺美术技艺。起源于战国时期,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常以黑漆作地,也有少数以朱漆为地,也有把描金称做“描金银漆装饰法”的。

清乾隆 乾隆款黑漆描金团凤纹圆盒

乾隆款黑漆描金团凤纹圆盒高8.5cm,口径18.5cm。盒木胎,圆形,直壁,顶、底平整。

通体髹黑漆为地,其上采用描金工艺装饰团形夔龙、夔凤纹,或相叠成组,或为单独纹样。里及外底亦髹黑漆。外底中心刻戗金楷体'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款。

夔凤纹是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以传说中的凤凰为幻构的神鸟,以雉鸡、孔雀等为雏形,臆想出来的夔凤。夔凤一般有细长的臣字眼,头上有冠,鹰嘴,有变形化的双翼及身躯和长长的尾翼,偶见一腿、爪。由于是幻化的,所以无定型。夔凤盛行于战国时期。

清乾隆 乾隆款描彩漆八吉祥纹圆盒

乾隆款描彩漆八吉祥纹圆盒高4.8cm,口径11.3cm。盒铅胎,圆形,平顶平底,直壁,子母口,盖器各半。通体髹朱漆地,其上勾画彩漆图案。盖面中心圆形开光内,用黄漆双勾'八吉祥'三字,开光周围环绕缠枝莲纹承托的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吉祥纹样。

侧壁绘彩色缠枝莲花。里及外底俱髹红漆。外底中心刀刻填金楷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行款。盒内盛放朝珠一串。

清乾隆 金漆八吉祥纹长方形盒

盒高10cm,长25.4cm,宽16.5cm。盒木胎,长方形,天盖地式。通体髹金漆。

盖面题签内,以墨题写楷书'御制避暑山庄后序'八字,两侧各饰四枚番莲花承托的八吉祥图案。盖壁四面满布缠枝莲花,花头硕大,缠枝漫卷,布局精巧。

座面四角立有如意头挡板,为固定盛装册页的纸胎糊锦小展之用。底座出如意云头式足,饰拐子纹。

盒内原藏的《御制百鸟朝凤避暑山庄后序》册页,为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永瑆书写。《避暑山庄后续》是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十七年御制之名篇,因其作于康熙皇帝《避暑山庄记》之后面得名。皇子永瑆擅长书法,由他静心誊写的《后序》册页被纳入这样精美的金漆匣内,呈现乾隆&皇帝御览。

清乾隆 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

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口径10.8cm,通高9.8cm。碗呈菊瓣形,敞口,略外撇,弧腹,平底,矮圈足。

通体髹朱漆,盖内及碗心髹黑漆后,刀刻填金隶书乾隆御制诗《题朱漆菊花茶杯》:“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裛露掇其英。” 末署“乾隆丙申春御题”及“太璞”印章款。“丙申”是乾隆四十一年。

盖钮及外底均有刀刻填金“乾隆年制”篆书款。

根据档案记载,乾隆四十年二月,皇帝命令苏州织造按照发去的青白玉撇口碗样款大小,照先做过的朱漆菊瓣盘做法一样成做朱漆菊瓣盖钟一对,同年十一月做得送京后,交懋勤殿刻“乾隆年制”方款。次年《题朱漆菊花茶杯》写成以后,再传做菊瓣式钟、碗则要求內底和盖里务必刻诗,诗堂圆光做黑漆地刻字填金。

脱胎为漆器的一种制法,在泥或木制的模型上糊上薄绸或夏布,再经涂漆磨光等工序,最后把胎脱去,涂上颜料。

清乾隆 脱胎朱漆菊瓣式盘

脱胎朱漆菊瓣式盘口径14cm, 底径9.4cm,高3.5cm。盘呈菊花瓣形,敞口,浅腹,平底,矮圈足。

通体髹朱漆,盘心刀刻填金隶书乾隆御制诗《咏仿永乐朱漆菊花盘》:“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比旧还过。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博士品同谢青喻,仙人颜似晕朱酡。事宜师古宁斯谓,拟欲摛吟愧即多。”末署“乾隆甲午御题”及“乾”、“隆”二方印章款。甲午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外底髹黑漆,刀刻填金“大清乾隆仿古”楷书款。

从御制诗的题目看,这件盘显系仿照明永乐朱漆菊花盘制作而成,“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比旧还过”,说明弘历自信其工艺水平已经超越前朝。查阅清宫档案可以发现,乾隆三十八年以后皇帝曾多次命令苏州成做脱胎朱漆菊瓣式盘,在乾清宫、瀛台、镜清斋、画舫斋等宫殿陈设。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和菊瓣式盒就是在菊瓣式盘仿制成功后开发的新品种。

清乾隆 脱胎漆香色地五彩描金西番莲纹佛日常明圆盘

脱胎漆香色地五彩描金西番莲纹佛日常明圆盘口径16.2cm,高3.3cm。盘敞口,鼓腹,平底,矮圈足。

通体先髹一层素黑漆,之后,盘内壁髹香色漆,外壁以香色漆为地,采用彩漆描金技法装饰篆书“佛日常明”四字,以西番莲花间隔。

外底双方框内有“乾隆年制”楷书描金款。此盘色彩艳丽,描金漆闪耀夺目,脱胎轻巧,散发出浓厚的宫廷气息。

据乾隆朝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脱胎漆佛日常明圆盘仅于乾隆元年十二月下令制作过一次。由造办处制作木样后发往苏州,命令织造海保照样成做一千件,在慈宁宫花园、佛堂等处使用。乾隆二年八月做得送京。

清嘉庆 剔红观鹅图笔筒

剔红观鹅图笔筒通高14.8cm,口径10.2cm,清宫旧藏。笔筒窄折边口,平底,附座。

筒外壁压雕山水亭榭、人物树木。画面中清水一池,游鹅泛波,一老者坐于池畔榭中观看水中游鹅,小桥之上有二人行走,随行其后的童子怀中抱琴,是为携琴访友之意。

景物虽多,但层次清晰,意境恬淡深远。器物上刻几种锦地以示不同的空间。底部髹黑漆,中心镌篆书“嘉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笔筒漆层较厚,雕刻刀法精密,棱线深峻有力,纹饰清晰醒目,色泽艳丽。其刀法及图案风格均保持着乾隆时期雕漆的一些特点。此笔筒为现知唯一具嘉庆款的雕漆作品,故对于研究乾隆以后雕漆工艺的发展变化以及嘉庆时期雕漆的风格特征均极有价值。

清嘉庆 黑漆描金花卉纹方盒

 黑漆描金花卉纹方盒,清通高31.2cm。

清道光 百宝嵌雄鸡图长方形漆砂砚盒

百宝嵌雄鸡图长方形漆砂砚盒高5.7cm,口长22.6cm,宽15cm。砚盒漆砂地,盖面用岫岩玉、螺钿、红珊瑚、绿松石、象牙、玳瑁等嵌出山石、菊花、雄鸡等图饰。

画面清新简洁,富有生趣。选料制作均极其精细。

内附漆砂砚一方,外底中心有红漆篆书“卢葵生制”四字方印。

顾千里《漆砂砚记》中赞卢氏漆砚:“有发墨之乐,无杀笔之苦,庶与彼二上品(端砚、澄泥砚)媲美矣!”故当时仿制者甚多,以至卢葵生不得不在砚匣内夹入防伪单。他在防伪单中说:“其砂全以沙漆,制法得宜,方能传久下墨。”并指斥仿制者“假冒不得其法”。卢葵生的传世作品以各式漆砂砚和砚盒、文具盒为多。

百宝嵌是在同一件器物上有选择性地镶嵌多种经过加工的珍贵材料,从而达到突出构图主题和强化装饰效果的目的,该工艺出现于明代,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

玳瑁:龟类动物,产于海洋,体长三尺余。形似龟而嘴尖,前足长,背有主甲十三片,重叠如覆瓦,淡黑而微黄有黑斑,胸甲黄黑。其甲熟之甚柔,可制工艺品。以其所制笔杆极为珍稀。

注:本文图片及图片信息来源故宫博物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馆藏漆器赏析【图文】
北京故宫馆藏漆器赏析
[馆藏大系]故宫博物院漆器之清代篇
富贵大吉的宋元明清漆雕
不可方物——馆藏漆器
宋代漆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