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赏石随笔之石头是时间的老人

偶读一小报,上载有《“命运石”将重返故土》的报导:

“英国首相梅杰日前发表声明说,作为古代苏格兰象征的'斯昆石’(又称为'命运石’)将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运回到阔别700年的故乡苏格兰。

'斯昆石’重182公斤,曾经是苏格兰国王加冕时所坐的'王位’。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从苏格兰一个名叫斯昆的村庄将它搬至伦敦,后成为英国国王加冕时的座椅。1950年,它曾被偷运回苏格兰,几个月后再次被英国搬走。让'斯昆石’重返故土的决定是由它现在的主人伊丽莎白女士作出的。”

一块顽石,何以如此贵重,竟然成为封建统治者争夺的“宝物”?原来,石者实也,实实在在,毫无虚妄之状;它来自开天辟地之时,从一而终,万古不变;182公斤的重量,用人力搬移者不易。封建统治者正是利用斯昆石的这些自然属性,来象征封建王权世代相袭,永世长存。然而历史前进的车轮,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命运石”亦不能延缓封建王朝必然衰败灭亡的命运。今日的斯昆石,只好进入博物馆,成为人们的历史趣谈。

石头是时间的老人。在石头面前,我们人类永远是那样幼稚、那样渺小、那样微不足道。宇宙是怎样形成的?造山运动是怎样进行的?洪荒时期是什么样子的?沧桑变易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我们谁也道不明白,讲不清楚。真乃“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最后只好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推论。

然而猜测毕竟是猜测,推论不一定就是事实。可是,上面所说的这些,顽石却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的。它们遍历千古沧桑,饱受万载风霜,个个尽为宇宙精魂,枚枚都是山川发展史册。正因为如此,所以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它是天外来客(“忽疑天上来”), “在世为尤物,如人负逸才”;北宋画家米元璋亲切地称它为“石兄”;清朝的郑板桥则尊之为“石大人”“石先生”。

人们从沉默不语、晨昏相对的石上,看到了造化所赋予它的灵气,体认到了漫长岁月在它身上所留下的深深印记,发现了人类所居星球发展变化的轨迹。

好石者,必爱石。这里所说的“爱”,不单是喜爱,而且含有“爱护”“尊敬”的意思。余好石时间不长,尚无深切感受可言。

但是每于河滩遇见石友,总是看见他们弯腰躬背,执着地在寻寻觅觅,丝毫不知苦累;如果拣得一块精品,便喜颜于色,好似见到久别知己,把玩不已;如果是块或质地或形状或图纹较差、品位较低的石头,自己不欲纳之,亦在把玩之后,恭敬地立之于万石之间,让后来者再行鉴赏、挑选;另外,许多好石者,在拣藏过程中,自然会淘汰一些次品,但他们也不会随意丢弃,而是负之送回河滩,让其重返自然。

人们说:这是好石者的高尚石德;也有人说,这是玩石者的纯真情操。我拣石时,就经常见到许多孤零零伫立河滩的奇石,个个像时间的游子,历史的老人,在向拣石者诉说自己的坎坷遭遇,讲述着宇宙沧桑和人间兴亡。我的一些案头石,就是在前者的启示下而拣得的。

不过,我在河滩也见到一些奇石的残骸,它们纵然有奇特造型和生动图案,但业已破碎,不能入选。我推想,定是那些“我所不欲,别人亦不能得”的自私心态者所为。这是对石的极大亵渎和不恭!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斯言切矣!玩赏奇石,其理亦然。只有广识博览,才能不断提高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况且,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社会性自不待言,所以好石者只有加强交流,勤于切磋,才会有利于石文化的发展。

今日兰州地区玩石者,已达数千之众,有关黄河石的协会、研究会和其他机构,已经不少,个人藏馆为数更多。这是黄河石文化兴旺发达的重要表征,是值得高兴和庆贺的。我认为各协会、研究会,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不同玩石风格和玩石流派的发展,团结各界石友,交流拣藏经验,沟通学术信息,为深化黄河石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为黄河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切忌协会间宗派、门户之见的产生。

一石一世界,一石一景观。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石头。因此,玩石好家,总是那样豁达大度,谦恭地去包容一切,接纳一切,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挚友洪君,见余喜好河石,写一条幅相赠以勉。所题诗句,切言石艺之精美,甚爱之:“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几年前,余开始拣石时,曾写《黄河石趣》一首,今亦存录于后:

别看石头小,方寸天地宽;

妙趣自然成,神工寓大千:

重峰层迭起,飞流挂前川;

古松破石出,荒野花烂漫;

深山藏古寺,翠竹隐道观;

禽鸟时飞过,天然自往还;

明月清风照,长河落日圆;

人物千般态,个个有容颜;

还有小生灵,活灵又活现。

石中多意趣,似与不似间;

朦胧各样景,因人见奇观。

老来酷爱石,日觅黄河滩;

漫步石中游,悠哉不羡仙。

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文革”期间,被关进牛棚,在劳动、被“批判”之余,别无他书可看,于是认真读起马列主义来。一九六六年九月十五日,在读到该书有关章节时,写下了如下一些感想:

“人的眼睛,是社会化了的人的眼睛,而非原始的自然的动物的眼睛,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人的眼睛的对象,是社会的人的对象,而非原始的自然的对象,同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只有对象成了社会的人的对象,那时在对象中,才能表现出社会的人的本质;也就是说,在对象的现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的表现时,对象就成了人的自身的对象化,成了人的个性的肯定和现实。”

“对象对于我的意义,等于我的感觉所能得到的意义。失去了这一点,便没有了感觉。”欣赏奇石的过程,正是如此。欣赏者只有不断扩大和深化自己的社会实践、拓宽自己的艺术底蕴、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才能不断发现奇石所表现出来的自我肯定的力量。马克思说:“被粗糙的实践的需要所支配的感觉,只有被局限的意义。”因而它不能反映自然的人化(社会化了的人)和人化的自然(社会化的自然)之间的本质。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块石头,有人发现和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而有的人则视而不见弃之路旁的原因所在。

“石为玉之母”,这是说玉和石的关系。加工之前的玉,叫玉石,乃是石之一种;加工之后的玉石,叫玉器,和天然的玉石是有区别的。

天然的石头,不加雕饰,具有质朴无华的品格;玉器则是经过人的琢磨雕饰和加工,在其身上涵盖了过多的人的意志。所以说,石是天然的自在之物,而玉器则是自然本体的异化,是人化了的自然。

我喜欢天然石的浑厚敦实和质朴无华,因为它是那样坦坦荡荡,表里如一,毫不矫揉造作,永远保持着自己原初的模样。虽然玉器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我不喜欢。因为它失去了天然石的自我本色,失去了那种粗犷风格和令人敬仰的“野趣”,永远打上了人为雕饰的印记。在天然石面前,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朴真,可以捕捉到原始的自我,并给人以“天人合一”重归大自然的无限情愫。而面对妩媚娇柔的玉,就像面对浓妆艳抹的女人,给人以“东施效颦”的虚假感觉。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六年第一期上,有篇《石头的言说》,作者傅道彬。这是一篇很有独特见地的论石文章,其中不乏警策之语:

“石头代表的是自然,是原始,

是不假雕琢的本真。”

“石是对自然造化的最本质言说;

石隐藏着世界的全部秘密。”

“某些星球可以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水,

却不能没有石头。”

“石头是自然的本源的,

因而也就成为自然美的最高象征。”

“石象征着傲岸孤介、独立不群、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

作者:杨林

编辑:栗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慈溪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河滩里都有些什么石头 怎样在河滩分辨好石头及有价值的石头图
安蓝:一个人溜达
黄河水干了 清鼻子酸了……
形像的天然奇石令人拍案称奇
观赏石的天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