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欣赏下篇

玻璃器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在古代确是比金银玉器还要贵重的存在。在法门寺地宫后室,共出土了二十件玻璃器。它们是从东罗马和伊斯兰传入我国,后被唐僖宗皇帝奉献给佛祖。

玻璃在古代也称琉璃,佛家世界以琉璃为宝,以琉璃光为佛的德性。琉璃是佛教中最重要的庄严之一,西方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作为佛家七宝之一的琉璃,其魅力不仅在于晶莹剔透的光泽、变幻神奇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琉璃蓄纳了佛家净土的光明与智慧,是供佛修行的圣物。

罂粟纹黄琉璃盘

此盘高2.5~2.8厘米,径14厘米,重84克。敞口,翻沿、圆唇、直壁,平底微凸起,底外壁有粘棒疤痕,玻璃为无色透明,稍泛黄绿色,盘内壁口沿处绘有十二个黑色半圆弧纹,腹壁下部绘二周黑色弦纹,底部绘有黑色罂粟纹。盘内壁除了黑色花纹外,施满不透明黄色釉作为底色。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罂粟纹黄色玻璃盘,一般认为是拉斯特彩,拉斯特彩自8世纪起源于埃及,为二次烧成,9世纪传入两河流域并移植到陶器上。也有学者认为法门寺的罂粟纹黄色玻璃盘应为釉彩玻璃,伊斯兰的釉彩玻璃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一般认为伊斯兰釉彩玻璃的使用年代是公元12~15世纪,早于9世纪的釉彩玻璃很罕见。但在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伊斯兰部收藏的内沙布尔发掘品中却发现了类似的釉彩玻璃,也是在无色透明的玻璃上涂上黄色作为底色,绘有黑色图案,与法门寺的这件釉彩盘很相似,由此推测其原产地很可能是伊朗的内沙布尔。

盘口细颈贴塑淡黄琉璃瓶

它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黄色透明,无模吹制成形;盘口、细颈、鼓腹、圈足;

肩部缠贴一道相同颜色的玻璃丝;腹部贴有四排装饰,第一排为八个深蓝色同心圆形饰,第二排为六个不规则五角星饰,第三排为六个莲芯样圆形饰,靠近底部的第四排为六个深蓝色水滴形装饰。

这种粘丝和贴花的玻璃器热加工装饰工艺于罗马帝国晚期流行,尤其是东罗马的玻璃工匠们喜欢在玻璃器皿上缠贴多道同色或不同颜色的玻璃丝作为装饰。它与现藏德国柏林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盘口贴塑梨形玻璃瓶极为相似,可能为6~7世纪伊斯兰早期或拜占庭晚期地中海东岸所生产,距今约有一千四百年以上的历史。此瓶为这批琉璃器中时代最早、最为珍贵的一件。入唐后原曾安置佛骨于内。瓶内有两行墨书的纸签一张,现可辨认的有“莲”、“真”两字。

菱形双环纹深直筒琉璃杯

菱形双环纹深直筒琉璃杯高8.4厘米,径8.2厘米。直口、尖唇、深腹,平底微上凸,腹壁稍外鼓。壁面装饰五组花纹,每组中间为菱纹,菱纹内饰双环纹,菱纹上下亦各饰三组双环纹。

桶形杯是伊斯兰琉璃的常见器型,这件琉璃杯从纹饰看,它是经过模制印花而成,异常精美。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碗、茶托

在法门寺出土的玻璃器中,这两件玻璃茶碗、茶托是典型的中国器形。但从化学成分的特点看,其成份为钠钙硅酸盐玻璃,与典型的波斯萨珊玻璃、伊斯兰玻璃的成分特点十分相似,而非唐代中国典型的高铅玻璃,应为输入品。

茶碗淡黄色,透明,稍泛绿色,有小气泡,内外壁光洁。喇叭形口,圆唇,腹壁斜收。碗壁上薄下厚,有较厚重的小平底。

茶托,淡黄色,透明,稍泛绿色,有小气泡,内外壁光洁。平底深托,宽平沿,立口,圆唇,深腹。下厚矮圈足。

四瓣花纹蓝琉璃盘

此盘高2.2厘米,径20厘米,重250克。吹塑成型,纹饰镌刻。侈口、平沿、浅腹、平底。盘外底心凸起,系铁棒加工痕迹。通体蓝色,光洁透明。盘心刻正方形,内以斜平行线相交成菱形格,并刻细线小格。再以正方形每边为底边,刻四尖瓣,形成十字形四瓣团花,每尖瓣内刻一枫叶。组成神圣的“米哈拉布”神龛。盘面刻满纹饰,图纹镌刻刀法自然、生动而富有情趣。属阿拉伯波斯萨珊王朝风格的早期产品,价值极高。

“米哈拉布”,也有人称“默赫拉巴”,阿拉伯语音译,西方译为“壁龛”,即神龛。“米哈拉布”纹样,象征真主所在之处,是伊斯兰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设在伊斯兰礼拜大殿后墙正中处的小拱门,其方位朝向麦加,以标志礼拜的方向。伍麦叶王朝时,哈里发瓦利德于708年在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首建米哈拉布。早期的米哈拉布周围无任何装饰,后在小拱门周围、内壁及窑殿内顶部雕刻绘制有精美的古兰经文和花卉几何图案,庄严肃穆。我国清真寺的“米哈拉布”均设在大殿西墙中间,代表着麦加方向。

八瓣团花纹蓝色琉璃盘

八瓣团花纹蓝色琉璃盘,无模吹制成型,深蓝色,透明度好,有小气泡,内外壁光洁,平底稍向上凸,侈口浅腹平底,底部外有铁棒加工痕迹。

盘内有三重刻花装饰,第一重为四尖叶组成的十字形四出花,又在四出花之余白刻出第二重四片尖叶,第三重则刻出八片尖叶,形成一朵大团花。团花外有两同心圆圈,圆圈外装饰相连的弧形面一周,这些都是伊斯兰早期最典型的绘画图案。

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

盘为侈口,盘沿外折,腹壁斜收,盘底心凸起。通体呈蓝色,具有透明感。盘内刻满纹饰,中心为八瓣叶子围成的团花,叶子刻成斜线纹与波浪纹,两两相间。其外为双线勾出的一圈水波纹,双线内以金填满,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

枫叶纹描金蓝色琉璃盘

八瓣团花描金蓝色琉璃盘和枫叶纹描金蓝色琉璃盘均在盘中纹饰间用金粉描绘,使得已经很华丽的盘子更加光彩夺目,被认为是伊斯兰玻璃器中不可多见的精品。这两件将磨刻与描金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琉璃盘,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伊斯兰描金玻璃器。

丹芭纹蓝琉璃盘

素面圈足琉璃碟

素面圈足琉璃碟

弦纹蓝色琉璃盘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秘色”一词则最早出现于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秘色瓷器》一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此诗前二句先写越窑开窑的时间在秋天,再以夸张的手法极言秘色瓷的颜色青翠,像是夺走了千山的苍翠似的;后二句写若在秘色瓷中盛上半夜的露水,就可以陪着嵇康将杯中的残酒喝完。

由于秘色瓷传世量极少,工艺失传千年,加上文献记载匮乏,千百年来,秘色瓷一度只存在后人的想象之中。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出土的秘色瓷器,才让世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五瓣葵口小内凹底秘色瓷盘

秘色瓷属于青瓷系列,它是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越窑专为皇宫烧制的一种精品瓷器。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从宋代伊始,直至今日,广大学者针对“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仍聚讼不已。据传说,秘色瓷因五代吴越国王钱镠[liú]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没有使用权力,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对外保密而故名。

秘色瓷烧造决定于瓷土、釉色和温度。秘色瓷釉中相当部分的氧化铁被还原,釉色就呈现为较纯净的青色;反之,还原气氛弱,釉中相当部分的铁仍保持氧化状态,釉色就表现为青中泛黄的色调。

秘色瓷是越窑中的最优质的瓷器,其烧造工艺有三个步骤:

1.瓷土:采用专门粉碎、淘洗、腐化、捏练工艺流程,从而达到较高的“玻璃化程度”;

2.釉色:釉料提纯,除去釉料中的杂质,并改良施釉方法,通体施釉,施釉后采取支钉架器的方法;

3.匣钵:秘色瓷烧造不是把瓷器接触炉火的,而是将秘色瓷瓷胎装入瓷质匣钵装烧,一器一匣,并以釉水来密封匣与盖之间的缝隙。

4.通过对炉温的控制,才会出现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

秘色瓷碟

侈口秘色瓷碗

银棱髹漆金银平脱鎏金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

此秘色瓷碗由秘色瓷与金银平脱两项当时最高的制作工艺结合而成,是唐代陶瓷制作工艺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由于金银平脱工艺制成率低,耗费大,唐肃宗和唐代宗曾两次下令禁止,随后逐渐衰落,至宋已几乎绝迹。

金银平脱是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器物装饰技法,金印平脱技术是由金银箔贴花技术发展而来的。其作法是用金银薄片制成纹样粘于器表,然后髹漆数重,再研磨使金银片纹脱露。有花纹与漆底在同一平面的,也有花纹高出漆底的。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根据《物账碑》记载,包括'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这套茶具制成于唐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非常完整。《资治通鉴》记载该茶具是公元873年末被封藏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等级最高、最为精美的系列茶具,同时它证明了茶道起源于中国这一历史事实。

陆羽《茶经》记载,唐代煎茶,可分以下六个过程:一为炙茶,即把茶饼烤干;二为末之,即把茶饼碾碎成末;三为取火,煮茶用火以烧炭为上,烧柴次之;四为选水,以山水为佳,江水次之,井水再次之;五为煮茶,一共要将茶煮沸三次;六为斟茶,即把煮好的茶分到茶碗中。从法门寺出土的餐具来看基本和陆羽记载的《茶经》相吻合。

唐代饮茶的过程是:先将茶饼烘干(炙茶),使之有香气,之后用纸包裹(陆羽称用剡藤纸双层缝制最好),冷却之后捣碎,放入茶碾中碾成粉末,再用罗细细地筛,罗下的茶末放入贮茶器中待用。煮茶时用锅(釜)把水煮开,一沸时(气泡如鱼目),放入盐、胡椒;二沸时(气泡如连珠),舀出一瓢沸水,用则量茶末沿一个方向倒入,搅匀,称作击沸。最后一次水沸时,放入先前舀出的沸水。稍后就可盛入碗中,趁热品饮。

壸门高圈足座银风炉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炉煮水。壸门高圈足银风炉,通高为56.0厘米,盖高31.3厘米,口径17.7厘米,炉身高25.2厘米,全重3920克。通体素净,钣金成型,由盖和身组成。炉盖的顶部有三层银片做成仰莲瓣,并承托锥顶状莲蕾。盖面为半球形,上部镂空,还有两层莲瓣。盖沿有渐收的三层棱台。

炉身系敛口,深腹,筒状,平底,圈足,其口沿亦有三层渐收的棱台。腹部上小下大,有稳定感。腹壁分内外两层;内层与炉底铆接;外层亦作圈足。腹的下部有六个壶门,以利通风发火。炉底与炉壁铆接,下焊十字铜片,以承托木炭,供燃烧生火。炉身两侧,各装一个提耳,以便移动。

出土时,盖面贴有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 字样。表明这件高圈足座银风炉,是由杨复恭奉献的。

金银丝结条笼子

唐代,人们食用的茶叶,经过加工后,制作成茶饼。但是,茶饼易受潮,在食用之前,需要放于茶笼里,在炭火上进行烘烤。然后,等茶干燥,便于碾碎。

此笼是盛装茶饼的器皿,通高15㎝,厚0.2㎝,长14.5cm,宽10.5cm ,重355g。笼子由上盖、提梁、笼体和足四部分组成,皆用金银丝编织而成。丝径极细,纹样呈长六角形透空,孔眼如蜂房状。提梁是用素银丝结为复层,系结于器身两端。盖体稍隆,盖与盖沿的交棱线为金丝盘旋成的连珠。盖中心为金银丝编成的浮屠状装饰物。器足由鎏金银丝盘旋成三个旋圈套,似爪形笼脚,足上部为兽面装饰。该笼出土于地宫后室,是懿宗所赐整套茶具中的一件。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是盛装茶饼的器皿,通体模铸成型,纹饰鎏金。口径16.2、高17.53厘米,重654克。由笼盖、笼体、提梁组成。笼体直口,深腹,平底,四足,有提梁。盖为穹顶,口沿下折与笼体扣合。盖面模冲出五只飞鸿,内圈飞鸿引颈向内,外圈飞鸿两两相对。

口沿上缘饰一周莲瓣纹,下缘饰一周破式团花,鱼子纹底。

笼体腹壁錾三周飞鸿共二十四只,均相对翱翔。两侧口沿下铆接有环耳,耳座为四瓣小团花,环耳上套置提梁,其上套有银链。

另一端与盖顶相连。足呈“品”字形组合花瓣,与笼底边缘铆接。镂孔处作球路纹。笼底有“桂管臣李杆 进”六字錾文。

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唐鎏金团花银碢轴

唐代人在饮茶之前,必须将茶饼碾成粉末。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槽子和碢轴,便是专门用来碾碎茶饼的器具。

茶槽子长25.5、宽3.4、高7.1厘米,重1168克。通体为长方形,由碾槽、辖板、槽座组成。槽呈半月形尖底,口沿平折,与槽座焊接,槽口可插置辖板,辖板呈长方形。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辖板中间焊接小宝珠形提手,槽身两侧各饰一只鸿雁及流云纹。碾槽嵌于槽座之中,槽座两端亦作如意云头。座壁有镂空壸门,上饰天马流云纹。

茶槽子底錾刻:“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并盖,共重廿九两。匠臣邵元,审作官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慤、使臣能顺”。

碢轴直径8.9、长22厘米,重524克。碢轴为实体,形似铁饼,轴边有平行沟槽,便于在茶碾子中粉碎团茶;轴杆近似圆柱形,中部粗壮,插入踻轴中心,两端逐渐细小,便于执手。轴孔四周錾团花,外饰流云纹。轴面錾文曰“碢轴重一十三两”。

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茶罗子也被称为“茶筛”,茶饼被碾成碎末后,需要用茶筛来筛选。茶罗子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长13.45、高9.8厘米,重1472克。器形为长方体,由盖、罗、罗架、屉、器座组成。

顶盖面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头顶及身侧衬以流云。盖刹四侧各饰一和合云,两侧还饰如意云头,刹边饰莲瓣纹,盖立沿饰流云纹。罗架两侧刻有头束髻,着褒衣的执幡驾鹤仙人,另两侧錾相对飞翔的仙鹤,四周饰莲瓣纹。

罗、屉均作匣形。罗分内外两层,中夹罗网。屉面饰流云纹,有环状拉手。罗架下焊台形器座,有镂空的桃形壸门。罗底錾刻:“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罗子一副,全共重卅七两,匠臣邵元、审作官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慤,使臣能顺”。 整件茶罗呈匣状,中间夹有罗网,罗网下就是罗屉,接住筛下的茶末。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盐台,就是盛食盐的器皿。唐人饮茶成风,每沏新茶则放盐少许,故盐台就是饮茶必不可少的工具。此盐台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高27.9厘米,重564克。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

盖上有莲蕾捉手,中空,有铰链可开合,与银筋焊接并与盖相连。盖心饰团花一朵,盖面饰摩羯鱼四尾,盖沿为卷荷。

三足架与台盘焊接相连,支架以银筋盘曲而成,架中部斜出四枝,枝端有摩羯铸件二、智慧珠二。

智慧珠下且有莲蓬座,珠周有火焰纹,座下衬以团花。

三足架上錾刻:“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金涂盐台一只,并盖重一十二两四钱,判官臣吴弘慤,使臣能顺。

錾文中的“文思院”为中晚唐时期设立的管理宫廷手工业作坊的机构,归内库管辖,专为皇室制作金银制品。其生产的金银制品,除皇室自用外,还用于赠送外宾、赏赐功臣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许多都为当时的文思院所制作。

系链银火箸

据史料记载,唐人饮茶犹如吃茶一般,大致有茗粥、庵茶、点茶、煎茶四种饮法。将调好的茶倒入碗内,以热水冲击,会冲走茶花,需要箸、则、匙等进行调节和搅拌。箸就是筷子,上粗下细,通体素面,顶部用一条银链连接起来。唐人煮茶时,火箸用于添置和夹拨碳火。

鎏金飞鸿纹银则

则为量器,用来投放茶末。则面像勺,柄部较短,呈弯曲状,上宽下窄,顶端作三角形;

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

银勺为煮茶时击沸茶汤之具。勺长4.3厘米,匙面平整,柄部较长,錾刻三段流云纹,以凸起的莲蕾作为栏界。柄背坚錾'重二两',并刻划'五哥'二字。五哥是唐僖宗李儇即位前的昵称,因排行第五,故被称为五哥。

鎏金双鹦鹉纹莲瓣形带盖银茶盒

银盒可作为贮存饼茶的用器。

鎏金仰莲瓣圈足银碗

鎏金团花纹葵口圈足银碟

鎏金壶门座银波罗子

鎏金壶门座银波罗子共出土了两套十件,应是用来装水果或糕点的套盒。

鎏金银龟盒

这个银龟盒在1987年出土的时候,当时专家都认为它是一个装茶末的盒子,所以就命名为银龟盒。但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就表示,它其实不是一个盒,而是一个香炉。

因为专家就在龟的内部,发现了一些熏烧的痕迹,还有一些原始的一些香料,所以断定它是香炉,而不叫香盒。

龟盒高13.1厘米、通长27.6厘米,重820.5克。钣金成型,盒龟状,龟昂首,曲尾,四足内缩,以甲背作盖,内焊椭圆形子口架,尾与龟腹焊接,各部位纹饰与龟体相近。

通体錾刻纹饰,背部饰龟背纹,外围鳞纹一周,首与四腿饰斜方格纹,内填篦纹,下颈,胸部饰双弦纹数道,以锥点纹作衬托,腹部满饰花蕊纹。

鎏金羯磨三钴楚纹银臂钏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臂钏两件,形制工艺相同,锤击成型,纹饰铸造或平錾,花纹鎏金。其一直径10.8厘米、高1.97厘米,重217克 ;其二直径10.84、高1.87厘米,重196.5克。

钏面呈椭圆形,顶面錾饰羯摩金刚杵,外缘绕一周莲瓣,底缘饰一周流云纹。钏截面三折,外壁錾饰金刚杵,衬以卷草,内壁光素。

金刚杵是密宗降魔伏道的法器,有断烦恼、伏恶魔之法力。象征摧灭烦恼的菩提心,表示坚固、锋利、智慧之义,以独钻、三钴、五钴最为常见。羯磨三钴杵,是金刚杵中的一种,由三钴杵交叉组合成十字形,又称羯磨金刚。臂钏是佛教的供养器,是套在佛、菩萨上臂的环形首饰,也是佛教密宗八庄严之一。

鎏金三钴杵纹银臂钏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鎏金三钴杵纹银臂钏共四件,形制工艺相同,臂铸造成型,纹饰鎏金。外径11.1厘米、高1.98厘米,重量分别为149克、128克、146克、159克。

钏身鼓隆,内壁平直,截面近似半圆,钏身饰三钴金刚杵六枚,底衬蔓草,鱼子纹底。其用途与唐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臂钏相同。

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

“香宝子”也称“宝子”,关于其用途,有人认为是唐懿宗、唐僖宗为迎送佛真身而供奉的配套茶具中的贮藏器;发掘报告称可能是熏香与医疗有关的器物;实际上,《法门寺物账》是将香炉与香宝子一起登录的,说明它们可能是一套,而这件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是盛香之器具。

此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高24.7厘米,重883.5克。锤击成型,花纹平錾模冲,纹饰鎏金。盖纽宝珠形,盖面隆起,分为四瓣,每瓣内模冲一飞狮,姿态不一。盖与身以子母口扣合,腹壁分四壶门,分别錾刻“仙人对饮”、“萧史吹箫”、“金蛇吐珠”、“伯牙鼓琴”人物故事画。

另一件分别錾刻“郭巨埋儿”、“王祥卧冰”、“仙人对弈”、“颜回问路”人物故事画,反映了中国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人物画细腻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郭 巨 埋 儿

郭巨十分孝顺,他的妻子生了儿子,他的母亲会把仅有的食物分给孙子,他认为养这个孩子会影响赡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决定把儿子埋了。在他们挖坑时发现一坛黄金,里面写着 “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自此名振天下。

王 祥 卧 冰

王祥早年失去母亲,继母待他并不好,但在父母生病时,仍衣不解带地照料。继母想吃新鲜的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想解衣剖冰求鲤,但冰突然裂开,双鲤跃出,于是王祥将鲤鱼带回家中侍奉继母。

观 棋 烂 柯

王质入石室山伐木,见有两个童子边下棋边唱歌,就在旁边观棋听唱。童子给王质一枚像枣核的东西,含在嘴里便不觉饥饿。过一会儿,童子问王质:“你怎么还不走?”王质起身一看,发现斧柄已经烂尽。回到乡里,已无与他同时的人了。

颜 回 问 路

“颜回问路”为《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中的定名,尚未找到相关的文献记载,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图中两个人物,左侧一人背靠大树坐着,一手撑在身后,一手搭于树立的膝上,望向右侧站着的人。

吹 笙 引 凤

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晋,也叫太子晋,他能够用笙吹出凤凰的鸣叫声,引来百鸟朝凤、众凰和鸣。

隋 侯 得 珠

隋侯是先秦时期隋国国君,他发现一条巨蛇受了伤,便命人为其敷药疗伤,使巨蛇恢复体力。之后巨蛇在江中衔着珍珠,以报答隋侯的救命之恩。

抚 琴 引 鹤

东汉名士袁京隐居山野,抚琴引鹤,志向高洁,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吴 市 吹 箫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后被吴王任用,帮助吴国建立霸业。

唐 水晶枕

这枚水晶枕通体素面无纹,造型常见,但材料珍贵。在唐代,水晶与金、银、珍珠、珊瑚、玳瑁、琉璃同为'佛教七宝'。

用一整块硕大的水晶琢磨而成的枕头,只有皇宫贵族才可以使用。

鎏金鸿雁纹壸门座五环银香炉

这件香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后室东北侧,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口径23.8厘米、通高14.4厘米,重1305克。炉盘敞口,平折沿,腹壁斜收,平底。沿外五曲,腹壁自口沿曲口处至底部冲压出五条竖向凸棱,将腹壁分作五瓣,每瓣外壁中心均铆接一兽面铺首,口衔环耳。竖棱两侧錾饰对称的忍冬纹。

炉座为覆盆形,与炉盘底部焊接,肩部模冲出一圈覆莲瓣,腹壁有五个镂空壸门,下部各突出一莲蕾,壸门间各錾一只鸿雁,衬以蔓草,鱼子纹地。盘底外壁錾有“五十两臣张宗礼进”。

由《物账碑》记载“香炉一枚,重三十二两,原无盖”可知,此香炉制作时有盖,炉盖炉体共重为五十两,但送进地宫时已无盖,仅有三十二两重。

盘丝座银芙蕖

法门寺地宫出土盘丝座银芙蕖共两件,形制工艺相同,钣金焊接成型。盘园座径20.5厘米、通高37厘米,重535克。以银筋为茎、座,以银箔为花叶。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内外三层,共十六瓣。主茎中部分出三支茎,其一为莲蕾,其余为翻卷的莲叶,造型优美动人。芙蕖即莲花,是佛教的供具之一,佛典中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又被视为报身佛之净土,所以在佛前多供养此花。

鎏金卷荷圈足银羹碗子

此银羹碗子为晚唐典型的隔火熏香具,由盖、碗、托组成,托内放置炭火,碗内放置香料,盖顶采用镂空方式以便香味溢出

素面银香炉并碗盏

此银香炉并碗盏捶揽、焊接成型,由碗盏、炉台组成,碗盏口沿有一个四棱攒尖捉手,碗盏内可放置香料,炉台内可放置炭火。

唐素面银香匙

此香匙为翻动香灰时使用的工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宫廷茶具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茶具
唐代极具奢华宫廷茶具欣赏
法门寺出土茶器看大唐宫廷煮茶程序(18p)【图文】
「法门寺地宫发掘纪实」茶器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