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乱世中公认的圣人,为何沦为被唾骂千年的奸人?

作者:我方团队浊醪妙理

一、引子

中国历代乱世,五代十国时代,堪称乱到最折腾的一个!

短短五十三年,只在中原大地,就陆续更迭了五个政权,走马灯似的轮换了十五个皇帝,平均每三年半,就有新人过把皇帝瘾,且有七个人靠篡位上台,踩着自家父兄的尸首君临天下。战乱更如家常便饭, 就如当时的流浪青年,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的亲眼见证:很多他流浪时还富庶热闹的村镇,几年后却只剩断壁残垣的惨景。

但同样这个信仰崩溃外加战火连天的时代,有一个人,却以一生传奇,收获了中国古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五代十国战乱年代,举国公认的荣耀圣人。

他是这个战火年代里,公认的厉害人物。虽然只是一介文士,手无缚鸡之力,却令多少征战杀伐一生的嗜血强人,都不禁拜服感佩。无论王朝更迭如惊涛,更只有他巍然不动,权位扶摇直上,几十年间大展拳脚,佑护无数苦难中的百姓,保住华夏文明的火种。

当然,也正是这位荣耀圣人,在中国终于熬过五代战乱,进入北宋文明富庶的年代后,却是骤然横遭一击,惨遭北宋文人们的口诛笔伐,特别是北宋文学大师欧阳修,更是冲他狠踹吊打,荣耀头衔一气剥尽,打上“小人”的烙印,之后千年岁月,受尽批判嘲讽!

如此遭受离奇评价的人物,正是五代十国时期政坛不老松:冯道!

二、冯道其人

冯道,字可道,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出生在河北沧州一个耕读世家。

照着包括北宋学者欧阳修在内,好些宋代文人们的怒喷说,这个叫冯道的,就是个生在唐末的奸诈小人,为了自家荣华富贵,一辈子毫无廉耻卖身投靠。不过要只看冯道年轻时的表现,这些愤怒斥责的宋朝文人们,恐怕要深深“失望”。

冯道出生的时候,距离大唐王朝的灭亡,只剩下二十五年,那正是唐末最腐败混乱,社会道德极其败坏的年头。读书人们更无心齐家治国,全以攀附权贵为追求。但“奸诈小人”冯道,却完全活成了另类:每天安心侍奉双亲,不但是四里八乡知名的孝顺孩子,更只以读书为乐事,哪怕冬天暴雪酷烈,他也能安然读书。在道德败坏的唐末,金子般出名的品质。

而到了唐朝覆亡后,攒够人品的冯道,也开始出山为官。正赶上了打成一锅粥的五代战乱年月,生死时刻也遇了不少。早年给军阀刘守光做幕僚,却因为直言进谏,差点被刘守光拉去砍头。后来给后唐庄宗做翰林学士,名号却传到契丹耳朵里,差点在回家守孝的时候被契丹掳走。但无论怎样磨难,他的人品却还继续攒,出名为官清廉,自己的俸禄更常拿出来赈济乡民。当然更攒的足的,还是工作水平,别看经常直言进谏,话说的时常难听,但时局判断,常见分毫不差。

这样一个有能耐有人品的大臣,任何有眼光的枭雄瞧见,自然都当宝。而冯道也就接下来创了个记录:别管五代十国怎么闹,王朝怎么更迭,他的官位,却是越做越高。

先是后唐窝里反,冯道被篡位的后唐明宗提拔成宰相,接着后晋灭了后唐,就是那位给契丹当儿子的后晋高祖石敬瑭,继续拜冯道做宰相。十一年后契丹灭了后晋,冯道摇身一变,继续给契丹当重臣,等着后汉撵走了契丹,冯道却是更上一层楼,做了后汉的太师!待到后周取代了后汉,事业稳定的冯道,官位更是如日中天:后周太师加中书令!

这几十年“见风使舵”,也叫冯道在后世受尽痛批,可要仔细看看,他在期间的一些作为,却不仅仅是见风使舵就能换来:多年来别管官位多高,从来严于律己,堪称古代清官典范。做事不但眼光卓越,关键时刻献策大主意,而且别管给谁打工,都是累死累活发展生产。哪怕骂冯道最勤快的宋朝学者们,却也无奈承认:五代打了半世纪,还能给北宋留下好家底,冯道就是第一功!

而且最关键一条,和好些人印象里的“见风使舵”不同,冯道不管何时何地,都是出名的倔脾气,从不搞阿谀奉承那套,认准了的事就是直言,也因此最后得罪了后周世宗,落得郁郁而终。

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到了宋代,反而被骂惨了呢?

三、被“卫道者”污蔑的辩护

其实,冯道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躺枪”了。

欧阳修等人的主攻方向是批判五代时期的礼崩乐坏,而之所以向冯道开炮,只能说是因为冯道在宋朝名望太隆,针对他更容易将“热点”炒起来。

《新五代史》与《新唐书》虽然都署名为欧阳修所作,但是二者的差异之大,非同一般。盖因《新唐书》这部官修史书中,欧阳修亲自编写的只有《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而最重要的《列传》皆是出自宋祁之手。

之所以会编纂《新唐书》,原因在于宋仁宗对于《旧唐书》的体裁内容杂乱,相当不满意,因此下令开馆编书。而仁宗皇帝对《旧五代史》显然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也就没有下令重新编写了。

所以《新五代史》仅是欧阳修私人编写,其中的所有内容,皆是其以自身所学来勘定真伪,故而内容的主观性、战斗性、倾向性也就自然而然的超出了《新唐书》甚多。

而在欧阳修最初编纂这部书的时候,其主题就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像当年孔子作《春秋》一样,用一部书来纠正人们已经“跑偏”的廉耻观,达到“《五代》作,而乱臣贼子惧的效果”。

他对五代时期的总体看法,在书中很明确的写了出来: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

带着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欧阳修自然是看谁都不爽,于是就将矛头顺理成章地,对准了被五代、宋初的人们当做圣人来看待的冯道。

为此,他甚至不惜像后世的文字狱一样,运用断章取义的手法,在书中对冯道进行污蔑!

《新五代史》中在冯道的列传中,写到:

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自谓:“孝于家,忠于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孙。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盖其自述如此。

这段话的最后,还特意点名“盖其自述如此”,将冯道刻画成一个,似是不以国家灭亡为耻,反以自身荣登富贵为荣的小人。也正是这段话,使得冯道在死后80年,被“追封”为奸臣。

其实,我们只要通读一遍冯道这篇自述的原文,就完全能看出冯道自号“长乐老”的原因,这篇自述正是《长乐老自叙》,全文千余字,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阅读一下。在此,我仅想向六一居士学习,也是用“断章取义”,来还给大家一个与之不同的冯道:

静思本末,庆及存亡,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

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

曾陷番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佑;

为时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

……

四、儒家真正的弘扬者

而且要是说,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的话,那出生在五代这个乱世的臣子,绝对可以说是生在了一个最坏的年代。

就连大宋的太祖皇帝赵匡胤,也是在后汉的时候就从军了,后来更是既未忠于后汉,又未臣于后周,也是一个历仕三朝五帝的“奸臣”;大书法家杨凝式更是在唐末就为官,历经梁、唐、晋、汉,一直做官做到后周,是真真正正的为官六朝;有着后周北疆长城之称的李筠,也是从明宗朝就入仕后唐,后来仕宦后汉、后周,并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引兵叛乱……

种种现象都表明了,在承平岁月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儒学——理学,并不适合用于规范这种乱世,更遑论是为那个大动荡的时代的人来定性了。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臣子忠于的到底应该是这个国家的君王,还是这个国家的民众?

纵观冯道的一生,他绝非是后世所宣称的那种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徒,反而是一位儒家的真圣人。他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亚圣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五代这个不下于清末民国的大变局之中,其所作所为无不是以保国保种为根本出发点的,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

在“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的乱世,冯道能够凭借自己的影响力,用二十二年时间,完成刊刻《九经》的恢弘文化工程,成为那整整半个世纪时间中,儒家文化唯一的一丝生机,艰难保住了华夏文化的火种。

而在契丹铁蹄踏寇中原,建立大辽政权的时候,又是冯道拼死出头劝住了辽太宗耶律德光,才保下了华夏人的根。

如果说文采飘逸的李白是“谪仙人”,那么冯道就是“菩萨”——这话是苏东坡讲的。

对于这种真正将天下百姓放在心中,而不是在某一家某一姓面前奴颜婢膝之人,是应该受到推崇,还是打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道:善恶“非常道”
《五代乱世》之八:明宗功过
冯道
大忠大仁说冯道——五代十国乱世中的大圣人
《二十四史》为何会有《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两部五代史
14|五代十国,平平无奇的乱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