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一点儿苦都吃不得?因为你从未做过阈值管理!

如何做到一种平衡:让孩子既保有资源丰富带来的优点,又有吃苦的能力

一直想要新玩具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幸福吗?

至少,比我们那时候幸福吧!

我们家的书房,有孩子后就变成了玩具房,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玩具堆满了。

之前,我的想法是,只要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就给孩子多买玩具,希望从小给她提供充沛的资源,让她多感受,多触摸,开发智力,拓宽思维。

可后来,我发现出了问题。

孩子老想要新玩具,不给她买,她就不开心。

关键是,她现有的好多玩具都没认真玩过,她好像很难专注地玩某一个玩具,不管多新鲜多有趣,总是摆弄几次就丢在一旁不再碰。

我想到我的小时候,压根就没有玩具。我妈丢给我一本当年的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那本书就是我拥有过的唯一玩具。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书里的内容我竟然都还记得。原因很简单,在别无选择的情形下,我只好翻来覆去把这本书看了几百遍,于是烂熟于心。

我人生第一次不由自主、莫名其妙地建立起了专注力,竟是在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里。

而我的孩子,在我为她提供的充足资源环境中,却没有耐心在现有玩具上探索,自己寻找快乐,她的快乐是建立在不断增加新玩具的外在刺激上。

这个问题在其他地方也有体现。

比如,孩子的没耐性会表现在日常做事上,只要事情有点难度,做起来有点卡壳,要么立马寻求帮助,要么干脆放弃。又比如,兴趣爱好挺多,什么都愿意学学,可一旦遇到要吃点苦头的瓶颈期,就绝不愿意花力气扛一扛,她的心态是学不好或者不学了也没什么,不就是一个兴趣嘛。

我得承认,资源丰富让他们这一代具有了很多我们没有的优点:更自信更有安全感,不像我们活得那么沉重。开拓能力更强,没有了资源贫乏导致的畏手畏脚。还有多元化也做得更好,眼界比我们宽广。

但同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越来越不能吃苦了。

我说的吃苦,不是要逆转时代,让孩子吃些莫须有的苦头。我小时候也很讨厌大人讲忆苦思甜的故事,那感觉就像:当你可以使用洗衣机的时候,却非要自己亲手洗衣服,这不是跟便捷高效过不去嘛。

我说的“吃苦”是指精神上的两个方面:专注力和意志力。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能承受专注、坚持带来的乏味之苦,孤独之苦。

苦是一个相对概念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能吃苦?

不是他们的错,吃苦不是人的天性,相反,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能不吃苦就不吃苦。我们现在选择吃苦,是因为我们成年了,有理性思维了,能为了一个长远目标做出妥协。

但孩子是注重当下的生物,不论是自我意识还是认知能力,都没发育到可以看十步甚至百步之后。让一个孩子主动自愿的吃苦,就是天方夜谭!

那我们小时候为什么能吃苦呢?

其实不是因为我们小时候能吃苦,而是现在看来是吃苦的事,当时我们并没觉得苦。

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时我真没觉得反复看《十万个为什么》是吃苦。要知道,跟一个人发呆比起来,有书看就不错了。

但换成我的孩子,她会觉得,跟看动画片比,反复看一本书,枯燥又乏味,不就是苦吗?

所以,苦是相对的。

我们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能吃苦,只是因为,对他们而言,代表“吃苦”的事物越来越多了。

当他们拥有了新奇有趣的玩具,看书成了“吃苦”;有了色彩缤纷情节切换迅速的动画片,玩玩具也成了“吃苦”;再和刺激度超大的迪士尼乐园一比,就连看动画片也变成了“吃苦”!

有更好玩,更有趣,更轻松的,那些“吃苦”的事儿,就注定要被孩子抛弃了。

是我们拔高了孩子的阈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就是“阈值效应”。刺激度不断增高,让原本不算苦的事都变苦了。

阈值又叫临界值,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人的阈值会随着拥有的资源多少发生变化。比如,没肉吃的时候你会觉得哪天要能吃上一顿肉就特别美好,但当你尝尽山珍海味后,普通的肉就食之无味了。

由自身能力增加获得的阈值升高,没什么问题。但对孩子来说,在他个人能力无法获得那么多资源时,提供给他太多资源,就是过早拔高了他的阈值。

儿童心理学说,过早拔高孩子的阈值,会导致低阈值水平才能引起的内在驱动力过早丧失。

再看看孩子专注力和意志力的产生过程:

首先是内在的一股探索欲望驱动一个孩子去探索周围事物;接着,有些事物吸引了他短暂的注意力;然后,有一个事物吸引了他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并开始研究它;发现某种现象或规律之后的喜悦;在喜悦驱动下继续探索。

我把上面的过程组织成一个链条就是:

内在驱动力 → 探索 → 短暂兴趣(注意力) → 持久兴趣(专注力)→ 发现的喜悦 → 继续探索(意志力)。

很明显,专注力和意志力就源自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而过早拔高孩子阈值,破坏的正是这种宝贵的内驱力。

搞了半天,孩子不能吃苦的背后还有我们的功劳。

适时给孩子创造低阈值环境

这并不是说要让孩子回到一个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资源丰富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做的只是阈值管理。

阈值管理,就是给孩子资源,但要有限度的给。不禁止孩子见识新鲜有趣的,同时也创造低阈值环境,用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习得孤独沉静带来的力量,学会向内寻求快乐。

到现在为止,我做了四个月阈值管理,效果很好,孩子的专注力和意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这四个月里我们没添置一个新玩具,终于能耐心研究旧玩具。在一些精细动作的游戏中,她能坚持得更久了。甚至,可以自己认真看半小时绘本。这些都是孩子主动自愿的行为,对四岁左右的她来说,算是不错的成长。

我总结了一下,可以做这几件事来创建低阈值环境:

1、提供物质适量,避免孩子过度选择

低阈值环境倾向于简单少选择。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做过一个实验:将孩子随机分成2组画画,第1组孩子从3只笔中选出1支,第2组则从24支中选1支。实验结果是:第2组孩子的画比第1组糟糕得多。过度选择分散了孩子注意力,反而不能享受专注带来的快乐。

按照心理学家的建议,我将孩子所有玩具进行了一次整理收纳,只留五个在外面,每周轮换一次。同样,孩子的衣服和鞋也遵循“多则惑,少则明”的原则。整洁简单,能让孩子更专注的投入探索,相反,阈值不断提高,只会让孩子暴躁易怒,缺乏耐性。

2、合理安排玩耍模式

现在室内儿童乐园很多,生意特别好。色彩鲜艳的海洋球,惊险刺激的高空滑梯,现代化的游乐设施,非常迎合孩子的需求,孩子喜欢,家长也轻松。但我会选择有限度的给孩子这种玩法,尽量让户外自然活动占三分二,儿童乐园只占三分一。自然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低阈值环境,没有华丽的色彩,音效,特技。正因为排除了强刺激因素,孩子反而能沉静下来,观察到活灵活现的动植物,释放出自身的探索欲。

3、对电子产品的控制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电子产品做得越来越好,很多游戏又好玩又能锻炼孩子各种思维能力,还能让孩子感受前沿科技。很多学习类的app做得也不错,学识字学英语都很方便。当电子产品与学习结合起来时,家长的管控会放宽很多。

可你知道吗,iPad的始祖乔布斯在接受采访时,说对自己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是有限制的。 而Blogger、Twitter 和 Medium 的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则说,家里为了替代 iPad,给两个儿子买了几百本纸质书,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挑一本来读。

其实这些科技大佬们很清楚,电子产品是输出知识,阅读是需要主动寻找知识,一个被动型,一个主动型。阅读对儿童精神系统的刺激强度远低于电子产品,相对单调艰苦,但由阅读创造出的低阈值环境,却对培养孩子主动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所以,我会坚持孩子的阅读时间大于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最后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低阈值环境的内涵,那就是“饥饿感”。

这个词源自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中说过的一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里的'hungry',就是对低阈值环境很形象的一个说法,如果用它来表达一种教育方式,则是永远都要让孩子保持追求知识、探索世界、享受生活的“饥饿感”。

“饥饿感”是让孩子保持内驱力的良药,它能帮助我们实现一种平衡:

让孩子既保有资源丰富带来的优点,又有吃苦的能力。

后期随着孩子的成长,再配合一些需要意志力的体育锻炼和其他方式,这种平衡还会更加稳定。

也许,恨不得把一切美好都放到孩子面前是做父母的天性。但每当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提醒自己:

对孩子来说,除了讲究,还得学会将就。毕竟,这漫长的一生,有时阳光明媚,有时风雨交加。

请让孩子保持

追求知识、探索世界、享受生活

的“饥饿感”

欢迎关注东西儿童教育,我们是一群行走在中美两地的家长,分享地道的美式教育理念实践,和靠谱的中国育儿实战攻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
儿童心智成长的8大自然法则
别让孩子跌倒在意志力上(下篇)
家庭教育:体力之苦可以培养孩子意志力,就不容易抑郁!
别因自己的焦虑,让孩子承受Hard模式的成长!
大多人都低估了暗示的力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