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房屋均为木结构,当时都有哪些防火措施?

亦文亦物谈山西文物古迹艺术:古建筑如何防火?其实古人也是靠天吃饭

(感谢邀请,本文约1121字,阅读需时4分钟)

古建筑为古典营造艺术精华,皆为土木结构,像木头搭建而成的积木般非常易燃。在今天,我们有非常完备、现代化的消防设施的基础上,身边还不乏建筑失火的案例,何况在古代?

一、古人真有好办法吗?答案是否定的

归结来看,古人应对房屋火灾并没有什么好方法,无外乎精神慰藉和存水储备两种。

第一是精神慰藉,就是自我暗示,为古建筑取属水的名讳,将屋顶的座兽命名为鸱吻(水怪),戗脊兽安插有水兽,屋内的天花板命名为藻井,中间设计统领水的游龙、双龙等,都是属于刻意为之的精神符号,聊以解忧。

第二则是储水应对,故宫中存有为数不菲的大水缸,称为“门海”,其用意就是储水应对突发的古建筑火灾。

从以上两点可知,古人在应对古建失火、消防上根本没有良策,这都是无奈之举。也正因为此,除毁于战火、兵祸、人为拆毁外,古建筑失火是高发事件,直接导致许多经典古迹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二、古建筑失火,一般都如何引起?

1、生活用火:这类位居首位,多发生于炊事、采暖、照明环节,一种是古建筑内部居住有工作人员、僧侣用火不慎,另一种为毗邻的建筑失火殃及珍贵古建。

2、电路火灾:设备安装和电气线路不当,如线路老化、绝缘层破损,短路起火,照明灯具距离可燃物太近,长时间烘烤起火。晋祠圣母殿就发生过为迎接某考察团参观,临时拉电线故障起火,险些焚毁宋代大殿的故事。

3、随意丢弃烟头:1971年,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北京庆王府明代戏楼,北京当时唯一的明代戏楼,因文工团借场地排样板戏,吸烟者乱扔烟头引发火灾被焚毁。

4、宗教活动:在大殿内焚香、烧纸、点烛,极易引燃香案和帷幔等易燃物,千年历史,被誉为“亚洲佛光的”五台山唐代建筑佛光寺,在移交文物局前就险些因上香被焚毁。

5、雷击:据记载,北京天坛曾经先后遭受5次雷击,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正殿鸱吻也在雷击中被劈碎,楠木大殿随之燃起,损坏严重。

(被焚毁后的武当山 玉虚宫)

三、为什么古建失火危害特别大?根本没法救?

古建筑大量使用木材,且多为柏木、松木、杉木等,每平方米耗材2-3立方米木料,面积100平米的古建筑用材数百立方,按照营造法式组合,年代久远,木材含水率低,就如同一跺干柴般易燃,油脂充分;古建筑屋顶榫卯、搭牵,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类似封闭的炉膛,热量和烟气极难散失,温度升高特别快,能轻易升温至1000度,极易形成“轰燃”现象,火势太大,根本来不及抢救;古建筑多远离城镇,高山深谷之内,交通不便,水源短缺,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部队扑救十分困难,而庙内若无蓄水池和小型自救设备,断难扑灭。

消防难,也是为什么经典古建筑留存率如此之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古班二愣子 历史问答专家 09-01 13:07 关注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件为主要结构,防火性能差,给古建筑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在介绍防火措施之前,顺带提一下中国古代思想意识上的防火观念,也很有意思。

一、在屋脊安装吻兽避灾

在古建筑屋脊正脊的两端通常可以看到一对琉璃制作的装饰件,龙头形,龙口大开,咬住正脊,这就是正吻,也称鸱吻、龙尾、龙吻、蚩尾等。以清代为例,故宫太和殿数量最多,为11个,领头的是骑凤仙人,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传说,龙、狎鱼、斗牛都是能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兽。

二、在天花正中设置藻井与避火珠防火

藻井是天花板的一种,是东井的象征。东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八颗,因位于银河东侧故名曰东井。以藻井压火的设想,来源于我国古代“水能克火”的认识。在当时的设计师看来,光有“藻井”还不足降服火灾,于是再安装上一颗避火珠,似乎能更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门不带钩

明代的马愈在《马氏日抄》里记载:“宋都临安(今杭州)玉牒殿灾,延及殿门,宰臣以门字有脚钩,带火笔,故招火灾。遂撤额投火中乃熄。后书门额者,多不钩脚。”古人认为 “门”字上的钩与“火”有关,带钩即带“火”,此后皇家建筑上“门”字一律不带钩。

四、为建筑物起带水的名字

古建筑尤其是藏书楼更为怕火,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是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私人藏书楼。该楼外观为二层硬山建筑,楼下六间分割,谓之“地六”,楼上六间相通,意为“天一”,这种上一下六的房屋布局暗合《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故阁亦取名“天一阁”。

五、以黑色瓦盖来克火

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条件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黑是代表水的,以黑瓦为顶,黑砖为墙,寓含着“以水克火”之意。承德外八庙中的安远庙,同样采用这种黑瓦覆顶的建筑样式。

整个故宫全部是红墙黄瓦,一片金碧辉煌,惟有文华殿后面专为藏书使用的文渊阁顶部覆盖的是黑琉璃瓦,两端的墙壁也是黑色实心砖墙,显得与众不同。

六、供奉水神以求保佑

在故宫御花园内,中轴线的末端建有宗教性建筑—钦安殿,殿内供奉道教的北方神“玄天上帝”,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的名讳,称其为元天上帝,也称真武大帝。传说玄武为北方神灵,代表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为龟蛇状。在阴阳五行中北方属水,色为黑,守护紫禁城建筑免于火灾。

中国古代不乏华宫丽殿, 但幸存者极少, 主要原因就是火灾的毁坏。古人在积极地防御火灾的实践中, 创造了许多防火技术。

一、天井和庭院

文献记载的秦阿房宫就是用栈道、浮桥、廊庑把殿堂及离宫别馆连成一片,虽然气势磅礴,但建筑“檐庑相逼”、“ 邑宇逼侧”、“重屋累居”、“高台重榭”、“接屋连阁”,极易“屋比延烧”。古人对于房屋群体无间隔不利于火防有着深刻的认识。中国古代选择用合院的形式组合建筑群,含有防火的技术因素,而合院的发展变化更受防火意念的影响。合院除本身的发展外,还演进为庭院(小院)天井的形式。典型的合院有三合院和四合院。初期的合院是通过两厢加廊庑连接前后的主体建筑。这种形式在序列上是连续的层次,且避风雨。然而,由于建筑构件相连,虽有中部的院落可作为前后建筑的间距,但有时还会延烧。

二、水

庭院中有山水等元素组一定的空间艺术。庭院中的水就有防火作用。古人对“ 水诊火”识很深。唐《初学记》记:囿有林, 所以御灾也” 。因此古代无沦是皇家宫庭, 或是宗教寺院, 或是私宅书院等都有设置庭院的实例。又是古建筑环境设公哟一个特点, 是优美的生活空间, 同时又是安全的防卫空间。在建筑环境中设置水池, 既可以隔火, 又可以就近取水救火。故宫中水流长25 里, 金水桥和护城河给建筑群带来了更强的艺术魅力

三、墙体阻隔

古代从城市到建筑这种内向封闭的形式是一种社会经济——封建的农业经济在规划观念上的反映。从防火角度看,层层内向利于防火。因为墙可以阻止火灾的内外蔓延。且因热气向上,故在一定范围内,减缓了火灾的水平传播,便于及时扑救,用现代防火术语说就是划分了防火单元。古建筑中设置墙体和建筑防火密切相关,古人有意识地运用墙的防火技术。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封火山墙和封护檐墙。前者主要用于南方,后者主要用于北方。

四、涂土

从氏族人半穴居中的木骨泥墙起步,涂土一直作为古建筑墙面粉刷和砌墙的胶结材料,并发展成木楼板的铺垫灰被,屋顶椽板的苫被以及竹木筋墙等。古建筑在它初期阶段就利用涂土包封木材达到防火目的。

五、砖瓦技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发明了砖瓦技术。使建筑面貌焕然一新。砖瓦是非燃材料,给建筑创造了一个非燃的封闭外壳, 限定了防火的空间单元。古人的认识和宣传,促进了建筑易竹木壁板为砖墙,加速了建筑向难燃化和非燃化方向发展。中国古代建筑中瓦的产生早于砖,而且瓦的应用和普及速度也比砖的普及速度快。

古代防火设计中,故宫是最为典型的范例。

宫外有金水河、护城河保驾护航,宫内有河道弯曲穿过;除此之外,80多口水井分布其中。紫禁城内还有大缸308口,太和殿、保和殿前各4口;每口缸可容水2000升,比现代水车容量还大。

因忌讳水、火二字而得名的“太平缸”、“吉祥缸”是故宫最具特色的防火设备。源于生活实践的智慧成就了千百年来人与木和谐相生的居住格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建防火,尽显中国智慧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来看古人的防火智慧
浅谈古代建筑中的防火措施
古代消防设备与管理方法的现代价值与借鉴
中国古建艺术 | 从宁波保国寺看中国古建筑的防火意识
紫禁城防火:木构建筑群的终极挑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