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个“毒舌”的背后都藏着一个痛苦的人


两种虐待狂


虐待的一个典型特征,不是小气吝啬,而是一种虽然无意识但却非常生动活跃的冲动──挫败他人,粉碎别人的快乐,使别人失望和扫兴。受虐一方的任何满足或兴奋都会激起施虐者的恼怒不快,他会以某种办法挫败或瓦解受虐者的快乐。比如,如果对方想见他,他便露出不快。如果对方想性交,他便显出冷淡或出现阳痿。任何积极肯定的事,他或者不做,或者不想做。他处处流露出一种忧郁,一言一行都叫人感到压抑和不快。这儿摘引一段阿尔多斯·赫胥黎的话:“这是一种何等精心修饰过的权力意志呵!这是怎样一种穿着淑雅外衣的残忍啊!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稀世奇才呵──它的阴霾居然有如此巨大的传染性,甚至最好的兴致和快乐也会被它击溃和窒息!”


他特别热衷于找别人的毛病,发现别人的弱点并津津乐道于指出这些弱点。他从直觉上就知道别人的敏感处和薄弱点。他倾向于运用直觉无情贬斥或苛刻别人。他可能把自己的这种行径合理化为坦率诚恳、意在助人;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因为怀疑他人的才能或正直才真正感到不安的;但假如别人反过来质问他的这种怀疑是真心还是假意,他便会惊恐不安。患者的这种毛病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对他人的不信任态度。他会说,“要是我能够信任那个人就好了!”在他的梦中,那个人不是变成臭虫就是变成老鼠,他又怎么能喜欢和信任那个人呢?换言之,不信任别人,其实是自己蔑视别人造成的后果。如果说施虐者意识不到自己对别人的轻侮,那么,他却能够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不信任。恰当地说,这不仅是一种倾向,而是一种吹毛求疵、处处找岔子的欲望或怪癖。他不仅专心注意别人实际有的过失,还极善于把自己的过失外化,从而认为别人有罪。比如,假如他因为自己的言行使别人不安,他马上会留意到别人的反应,甚至鄙视别人的这种情绪变动。假如受威胁的一方对他不太坦率,他又会严厉斥责别人在保守秘密或撒谎。他责怪对方事事依赖他,却无视正是自己尽了全力把对方变成附庸。这种受虐一方的无形的损害不仅表现在施虐者的言语上,还伴有蔑视性行为。带侮辱的、卑劣的性行为也是表现之一。


然而,当施虐者的这些趋势受阻受挫,或局面倒转过来时,他又会觉得自己是在受压、受利用、被蔑视,从而怒不可遏地发作出来。在他的想象中,无论怎样报复得罪了他的人,都不解恨。他恨不得又踢又打,将对方碎尸万段。这些发疯般的虐待狂表现也可能被他压抑下去。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极度的惊惶或某些机体功能障碍,这说明内心的紧张已大大增强。


如果我们把虐待狂看作神经症症状,我们照例不能先试图解释症状,而应该尽力去理解产生这种症状的那种人格结构。当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看待问题时,我们可以认识到,只有感到自己的生活无用又无意义的人,才会发生明显的虐待狂倾向。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找不到妥协的退路,必然会变得忌恨一切。他感到自己永远受排斥,永远打败仗。



因为憎恨,所以报复


由此,他开始憎恨生活,憎恨生活中一切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但他对生活的恨又带有一种燃烧般的忌妒,像一个人渴求某物而又可望而不可即时所感到的忌妒。这是一个恼怒、失意的沮丧者发出的忌妒,他感到生活就从自己身边溜过去。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那位白痴的话来说,他不能原谅他们那种幸福。他必须把他人的快乐踩到脚下。他的心态从那位害肺病的教员身上形象地表现出来,那个教员向学生的点心吐口沫,并因为自己能把那些面包捏得粉碎而狂喜。当然,那只是一种报复性忌妒的有意识的行为。在虐待狂身上表现出的挫败和破坏他人情致的这种倾向,通常是深藏于无意识之中的,但其目的与那位教员的目的一样卑劣,那就是,让别人来分担自己的不幸。如果别人像他一样给击败并从而堕落下去,他便觉得好受多了,因为他不再觉得是自己一个人在受罪。


另一个他用来缓解自己刻骨铭心的忌妒的手段,是“酸葡萄”策略,而且他运用此法是如此的高明,甚至训练有素的观察者也会受骗。事实上,他把妒忌深深埋藏,甚至如果别人提说或暗示了这种忌妒的存在,他也会大加讽刺。他对生活的痛苦、沉重、丑恶一面的专注,不仅表现了他的忌恨和失意,更表现了他有心向自己证明他不会漏过任何事物。他时时挑他人毛病,贬低他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端于这种心态。比如,他会注意到一个美丽的女人身体的某一部分的缺陷;进了一间屋子,他会注意到房间的某个颜色或某种家具与其余的不相协调;他会发现一个出色的报告中的不足之处。同理,别人生活中的差错,性格中的毛病和可能的动机,都会使他耿耿于怀。如果他善于强词夺理,他会把这种倾向看成是自己对不完美事物极为敏感。但事实上他只专注于这些东西,却视而不见其余的一切。


虽然他得以缓和自己的忌妒,释放出自己的忌恨,他的这种无处不贬斥他人的态度反过来产生出一种持续的失望与不满。比如,如果他有孩子,他主要想的是沉重的负担和责任;如果他没有孩子,又觉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得到;如果他没有性关系,他觉得自己被剥夺了什么,对节欲的可怕前景又感到忧心忡忡;如果他有性关系,又感到耻辱,认为那使自己显得动物般低下。如果他有机会外出游玩,他会对各种不方便而唠叨不停;如果闭门不出,他又认为不得不呆在家里是失面子的事。由于他不知道自己长期不满情绪的根源恰恰在内心深处,他便觉得有理由使他人明白,是他们负我,而且还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向他人不断提出要求,但即使达到了这种要求,他也永远感不到满足。


那种带恨的忌妒,贬低他人的倾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满,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虐待狂趋势。我们现在明白了,虐待者何以非要去挫败他人不可,何以要给人伤害,找人岔子,而且不断要求这、要求那了。但只有在我们认识了他的无望状态给自我造成的结果以后,我们才可能了解他的破坏性的程度,认识他的盛气凌人的自以为是的态度。


尽管他违背了人性美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在他心目中同时却供奉着一个又高大又绝对的理想化道德标准。他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那一类人,这些人由于达不到那种高而全的标准便灰心丧气,于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定“以烂为烂”,破罐子破摔,并在这种劣行中体味到一种绝望的快意。但这样一来只加大了理想标准与实际自我之间的裂痕。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可救药,不能原谅了。他的希望的丧失感深化了,于是像一个再无所失的人那样在劣行中滑下去。只要这种状态继续下去,他事实上就不可能对自己持一种新的、建设性的态度。想使他变得积极的任何直接的企图必然都毫无结果,反而暴露出治疗者对他的状况还是一无所知。


他的自我厌恶会发展到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地步。为了使自己振作坚强起来,他必须把已有的自以为是的甲胄再层层加厚。他人的一点批评、忽视或未对他给予特别注意,都可能引发他的自卑感,所以他必须把这些作为不公正而拒斥不纳。因此,他被迫把自己的自卑外化,转而责怪、排斥、侮辱他人。然而这又把自己掀进了恶性循环的痛苦之中。他越是蔑视他人,便越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越是强烈,他就越是无望。对他人的攻击于是成为自我保存的需要。以这种观点来看问题,我们开始理解,为什么有虐待狂倾向的人不能不低毁他人。我们现在也能够明白了,患者的逻辑正是一种强迫性的、常常还是盲目的倾向,即要改造别人或至少改造他的伙伴。由于他自己达不到他的理想,他的伙伴必须达到才行。他将对自己的无情的恼怒发泄到伙伴头上,尤其是对方显然有违于那种理想化意象时。施虐者有时会自问:“我为什么不停止于对他的干预,让别人自行其是?”但是,显然这种合乎理性的思想不能左右他的行动,因为内心的冲突还在进行并被外化。他通常把施与伙伴身上的压力合理化为“爱”或“关心伙伴的成长”。勿需赘言,这并不是爱。这也不是旨在使伙伴依照自己的天性,遵循自己的规律得以发展。事实上,施虐者强加在受虐者身上的,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目的,即实现施虐者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他为了排除自卑而发展起来的自以为是的态度,使他有一种自鸣得意的信心,去达到他的目的。


理解了这种内心的斗争,我们就更能透视虐待狂症状所固有的另一个更普遍性的因素了:这因素就是报复性。报复的倾向像毒汁一样浸透了他人格中的每一块细胞。他必须是报复性的,因为这样才能把强烈的自卑赶出内心世界。由于他的自以为是使他觉得麻烦、苦恼不应该与他沾边,所以他便认为那是别人亏待了他,害苦了他;由于他不明白自己沮丧失望的根源在自己内心,他自然把责任归咎于他人。在他看来,是别人毁坏了他的生活,他们必须作补偿,必须自食其果。正是这种因素,窒息了他内心所有的同情和怜恤。为什么我要同情那些毁了我生活的人?何况他们过得比我快活!在针对具体不同的个人时,他的报复欲望是有意识的;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是一种浸透了他整个人格的病态倾向。



因为报复,所以痛苦


我们对虐待狂倾向的人进行了这样的观察以后,看到了他是这样一种人:因为他感到自己被别人排斥在外,注定倒霉,于是便倒行逆施,盲目地将报复性恼怒发泄到别人身上。我们现在也懂得了,他通过使别人不幸,试图缓解自己的痛苦。但这还不是全部解释。单是破坏性趋势还不能解释这么多虐待狂表现所特有的那种忘乎一切的追求。必定还有某些更肯定的好处,某些对施虐者来说意义更大的好处,才驱使他有那一切表现。我们这样说,似乎与我们先前的断言有矛盾,即先前认为虐待行为是丧失了希望后的产物。一个不再怀有希望的人怎么还能够有所希望,有所追求,而且是以这样的执著与狂热进行追求呢?然而事实是,患者主观上认为,他不仅平息了难以忍受的自我鄙视,同时还给自己造成了一种优越的感觉。当他铸造别人的生活模式时,他不仅获得一种令他鼓舞的权力感,还找到了一种自己生活的潜在意义。当他在情感上利用别人时,他为自己提供了一种代偿性感情生活。这大大减弱了对自己的贫乏空虚的感受。当他击败别人时,他得到了一种胜利的兴奋,这自然使他忘掉了自己可怜的失败。这种对复仇性胜利的渴求,也许是他最强大的动力。


他所有的追求也同样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激情与兴奋的饥渴。一个健康的、心理平衡的正常人并不需要这样的兴奋。越是成熟的人,越不在乎那种兴奋。但虐待狂患者的感情生活是空虚的,除了愤怒和胜利之我外,几乎所有其他感觉都已被窒息了。他是一个虽生犹死的人,需要那些猛烈尖锐的刺激才感到自己是个活人。


最终,我们看到的是,在表面非人性施虐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饱受痛苦的人——一个被生活所击败,四处寻求代偿的人,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们内心的冲突》拓展阅读
手相图解 (二)
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0篇
如何阻止凡事都错怪自己
人啊,要遇到不懂感恩的人,不要恼怒,收起自己的善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