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对科创资源发展新趋势,我们怎么办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陈强 刘笑    2015年05月20日
陈 强 教授
刘 笑 博士研究生
科技创新资源是服务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要素的综合。其富集程度不仅是衡量城市创新潜力、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更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基础性条件。当前,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引领着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发展的新趋势,并使得科技创新资源的内涵更加丰富,配置更加社会化,利用更加平台化与网络化,集聚与流动更加人性化。
一、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社会化、开放化
随着创新过程中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个性化需求的持续增强,创新活动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从区域协作到全球合作、从科研主体独立完成到跨组织协作完成等新趋势。得益于互联网思维,以“众包”为代表的创新2.0模式应运而生,改变了“科研团队+实验室”的传统科研模式。
1、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日趋社会化。目前,“众包”在研发领域应用日趋广泛。网络众包数学研究项目“博学者计划”(Polymath Project)集公众之智慧,使得一系列困扰数学家多年的难题得以快速突破; 网络众包天文学研究项目“星系动物园”(Galaxy Zoo)则吸引了8万多名公众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研究,高效完成了分类1000万个星系的阶段性目标。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开放协作已成为科技创新模式的重要补充,使得更多普通民众有机会参与“高大上”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伴随着这种极端扁平化的科研组织形态而来的,是更加大众、多元、快捷的研发资金筹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从创新到实现商业价值的效率。
2、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更加开放化。近年来,宝洁公司在研发过程中推行“联发”(联系与开发,Connect+Development)模式,加强跨技术、跨学科、跨地域的联系,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华为则与一些跨国巨头共建研发中心,与上下游企业共建合作科研平台,甚至是与其竞争对手摩托罗拉等公司共建实验室,逐步建立起开放式全球创新体系。由此可见,拥有有限创新资源的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正不断突破组织边界,“不拘一格”地整合和获取创新资源。创新活动不再受技术领域、学科专业以及地域的限制,以人员、信息、知识等资源充分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式合作创新逐步成为趋势。未来,能否超越国界、行业、领域,获取和整合创新资源,将成为衡量创新主体能力的标尺。
在这一趋势下,政府部门可以顺势而为,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构建公众创新的支撑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培育公众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公众提升相关能力;(2)培育新型研发组织,尤其是具有整合大众创新资源能力的平台型科研组织。推动专家系统支持下的科研众包平台构建,将公众创新的思想火花与专家的智慧和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人成为创新的参与者和创新成果的受益者;(3)对影响创新资源组织间流动的主要障碍展开研究,通过政策再设计及制度再安排,打破组织、领域、区域边界阻隔,构建更开放的区域创新网络。
二、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平台化、网络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借助互联网,构建平台经济优势,创造传奇的企业层出不穷。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搭建应用软件的开放式市场平台,淘宝为广大卖家和消费者搭建集中交易平台,沪江网校搭建教育服务平台。这些企业成功的共同特征是,将企业在某一特定领域集聚的资源和信息优势,结合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互联网平台最大限度地放大和辐射,在帮助用户实现价值的同时,推动自身发展。当前,一部分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科技创新资源小范围的集聚和共享,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并有效推动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进一步融合,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利用科技创新资源成为可能。
未来的创新竞争将不再是主体之间的竞争,而是创新过程、创新平台、创新网络之间的竞争。政府部门在此方面的作为空间主要包括:(1)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的顶层设计。可以将入选2011计划的协同创新中心作为首轮试点对象,实现局部的虚拟—现实系统的互联互通;(2)在引导并深化企业、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推进标准化工作,并争取本土标准国际化,在信息物理技术与科技创新资源对接标准上占据有利竞争位置;(3)对开放式协同创新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争议问题进行研究,构建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否可以借助自贸区平台探索符合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探索人才跨国界的自由流动制度?(4)密切关注人类获取、分享、利用知识形式的变化,跟踪未来教育形态的演变趋势,尝试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分布在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构建更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平台。
三、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以人为本
科技创新资源的核心是人才,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在于吸引更多的“聪明人”(具备科学家素养的企业家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和“有钱人”(有胆识的风险投资者)。以往,这些人才更倾向于到产业发达、城市功能健全、社会事业及基础设施成熟、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城市创新创业,影响其判断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事业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今后,影响其选择的因素排序或许变为: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事业环境。一些宜居城市可能会被推向创新型城市的前台。一些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的优势可能会逐步失去。
因此,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改善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人文魅力势在必行。具体包括以下举措:(1)高校是城市的人文和精神高地,也是知识溢出的中心。相对而言周边环境较好,可以结合环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打造若干具有人文品质、科技素养、宜居的科技型社区;(2)加强城市管理中的新科技应用,不断运用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提升城市交通、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成熟度和便捷性,大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3)依托互联网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上海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高等级社会事业的服务能级,调整并优化服务布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产学研合作怎么做?十种主要模式梳理!
人才公园应成为人才乐园
我国种业安全四大风险,如何规避?
黄骥 | 莫让学术资源平台念歪生意经
适应创新组织模式的“五化”趋势 需要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学
广东省科技厅 黄宁生厅长到访e键打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