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纸上谈兵”,陆家嘴如何更新
2015年10月26日
纽约高线公园从一块“旧抹布”变成一个国际旧物重建的典范。
记者 龚丹韵
陆家嘴,上海的地标。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堪称“魔都”一景。在万丈玻璃幕墙的鲜亮外衣下,这里的内在也象征着上海的繁华。每一天,这里都活跃着众多的金融活动,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活力。
然而,陆家嘴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地方。不十分便利的交通、不很人性的街道、不太宜居的生活服务。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常常迷路,建筑近在眼前,却总是无法顺利到达。
今年,同济大学建筑系主办的“四校联合城市设计营”相中了陆家嘴。以它为例,讨论在规划上,这片神奇之地究竟还有没有改善的余地,有没有可以更新的空间。课题组想解决陆家嘴的交通问题、步行问题,乃至白领吃饭休闲逛街遇到的问题……虽然这只是高校里“纸上谈兵”的课题,但它在城市不断追求更新的当下,颇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还有没有空间
挑中陆家嘴并非偶然。
去年,维也纳工业大学一位老师来到上海,同济的老师带他游览,陆家嘴自是必去之地。然而没想到,为了去陆家嘴某栋楼里吃晚饭,车子在附近开了两圈,结果都无法到达那栋楼,绕到最后,只能绕回浦西。这种体验,并非个案。许多上海的司机第一次开进陆家嘴,几乎都有同样的体会。
就在车子找不到路时,这些规划专业的老师们,对今年的“四校联合城市设计营”的选题,已心中有数。
“四校联合城市设计营”已经举办超过十年。每年,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深圳大学、维也纳工业大学四所高校,都会就一个城市规划的现实案例,进行课题探讨。这样的案例往往集结着城市发展中的典型问题。深圳深南大道改造、维也纳市政广场改造等,都曾被选为案例。
繁华的上海,可选择的案例自然不少。徐家汇、静安寺等密集的区域,每一个都可作教学案例讨论。可是看来看去,似乎陆家嘴的更新更为迫切。
陆家嘴的难处,上海人知之甚久。这片区域里,车行不便、步行不便,白领中午去哪儿吃午饭,也一度受到舆论的密切关注,将之视为民生大事。至今,吃外卖还是陆家嘴白领习以为常的午餐选项。除了“高大上”的金融功能之外,它能不能变得更舒适、更贴合人的需求,是很多人心里的疑问。
曼哈顿的修正
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曾走过这样一条路:一开始的规划,明确指向某种服务功能。然而渐渐的,它会转向服务市民,增添柔软与人性。到了今天,即便是金融区,也要服务于人的活动,这样的理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同济大学课题组负责人孙彤宇、许凯,讲了一个与陆家嘴相似的故事,那就是纽约的曼哈顿。
曼哈顿,纽约的市中心,商业、贸易、金融、保险等公司集结于此,被称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曼哈顿下城有一条长仅1.54公里、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区,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几十万就业人口,汇集了世界500强中绝大部分公司的总部,堪称世界金融中心。它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地区。
当然,摩天大楼也曾带给曼哈顿不少困扰。
上世纪20年代,曼哈顿只有单一的金融功能。与陆家嘴相似,晚上缺少人的活动,少有万家灯火,居住和生活气息不浓。白天的它,是冰冷的繁华;晚上的它,是寂寞的空城。
扭转美国城市规划思潮的分水岭,是简·雅各布斯所著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中批评的美国城市,正是以曼哈顿为样本。可以说,曾经的曼哈顿作为负面案例,最终促使城市规划呈现方向性扭转。
简·雅各布斯本人大概没有想到,多年以后,曼哈顿在改变,一点点修正,一点点注入了生机。到了上世纪60年代,曼哈顿变得对行人渐渐友好,街道的烟火气息慢慢透了出来。今天,游客们如果去曼哈顿逛逛,会发现那里充满着惊人的活力。琳琅满目的店铺、便利的生活设施、一个接着一个的公共活动空间,与摩天大楼共存,使行走其间变得有趣。
几乎不浪费一丁点空间,曼哈顿真正做到了“寸土寸金”。
容积率可以证明城市把空间利用到了什么程度。今天曼哈顿的容积率约为15;而与它建筑高度类似、功能相似的陆家嘴,容积率则约为3。两者相差5倍。
5倍之差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别看陆家嘴现在车道拥堵、建筑一幢挨着一幢,但其实大量的空间仍然被闲置了。如果规划得好,还有空间可进一步利用。
对于整个上海来说,更新也迫在眉睫。
上海市区已经没有多少空余土地。城市从扩张型的发展,到难以再扩张,只能转为对土地存量的再开发。今天的上海,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重新规划,重新布局,在中心地段再度寻找空间。这也正是上海未来30年规划的一个核心方向。
曼哈顿的经验表明,中心城区可利用的空间不仅有,而且多,特别是对于一个金融区来说,未来大有空间可为。
被低估的天桥
对于陆家嘴来说,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是便利的步行交通究竟有无可能实现。
2010年,陆家嘴“空中连廊”一期工程竣工,它呈现的是一个环。通过它,可到达新鸿基大厦、东方明珠、正大广场及陆家嘴地铁站,大大方便金融城的白领在几栋楼宇之间穿梭、搭乘地铁。它有着一个优美的名字:明珠环。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有了这条明珠环,陆家嘴核心的步行系统一下子方便起来。如今的明珠环上,有人拍照,有人卖纪念品,有人发传单,还有摄影爱好者,蹲守在那里,拍摄陆家嘴的全貌。
它已不只是步行要道,更是陆家嘴人气最旺的一个公共活动空间。
明珠环其实就是二层天桥系统,也是将密集建筑连接起来的常用手段。香港的中环是一个经典案例。从上世纪90年代起,香港中环开始在建筑物之间建造步行天桥。现在,中环的高楼大厦下,少见人影穿梭,人们都通过天桥密集移动。由于天桥还有顶盖,刮风下雨都不怕,天桥本身,成为了很好的活动空间,里面分布着小型的茶室、咖啡馆,频繁的公益活动也在其中举办。
“同样,通过天桥系统,陆家嘴也可以建成一张四通八达的二层步行网。”课题组的老师们这样建议。
明珠环以外,世纪大道的上方,空中连廊已经在渐渐延伸。陆家嘴的规划者们显然已经意识到了“二层天桥”的实用性,但是仍然低估了天桥的作用。
天桥,绝不只是冰冷的交通设施,它本身也是公共活动的上佳地点。未来,如果能够通过步行天桥网络串联起东方明珠区域、陆家嘴绿地、世纪大道,以及上海中心的主要高楼,那么天桥本身的面积将会十分惊人,它可以成为流线型的“空中花园”。在天桥上,只要适度搞些绿化,设置一些公园坐椅,布置景观,甚至开设小型店铺,天桥就不再是单纯的天桥,而是化身成为一座“空中花园”。
一块“旧抹布”的转变
“空中花园”的经典案例,是纽约的“高线公园”。
高线,是纽约一段高架铁路,于1980年功成身退,废弃近30年。
拆除它需要成本,它像城市的旧抹布一样,横亘在纽约的上方,令人无奈。
其实,人人都知道这条高架铁路,景观绝佳。它从纽约市肉库区直通曼哈顿西城区,总长约2.4公里,沿途可欣赏哈德逊河,还能经过一些地标性建筑,如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但是,它毕竟废弃了。
上世纪80年代,高线之下的居民一度要求政府拆除高线。但是铁路爱好者们在法庭上阻止拆迁。1999年,两位市民发起成立了非营利组织“高线之友”,倡议对高线进行保留。于是,一个想法渐渐出炉:高线可以再利用,作为公共开放空间,面向市民和游客。
2002年,这一设想得到了纽约市议会的支持。经过评估,工程在经济上非常有说服力:公共空间所创造的税收收入,将大于改造所需的成本。2003年,“重建高线”项目开始面向世界征求设计方案,共有36个国家的720支团队参与设计,数百项方案陈列在大中央车站前。
如今,建成后的高线公园,已经成为曼哈顿的“空中花园”走廊。它为纽约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成为国际旧物重建的一个典范。
一个原本废弃的空中轨道,变身为人气旺盛的休闲空间,使人们一边漫步其中,一边欣赏纽约的经典地标。这对陆家嘴的步行天桥系统建设,无疑是一种启发。
无中生有的“口袋”
陆家嘴不是没有空间,而是楼宇各自圈地,大门紧闭。每一栋楼,都关死了自己周边的区域。于是一整排楼宇最终连成整片无从下手的“私人区”。如果想要在已建成的大厦之间,稍微“安插”点公共活动空间,几无可能。
这种现象或许理所当然,但是为了让空间利用真正做到不舍寸土,人们一直在探索。
1961年,纽约市的区域规划增加了一个激励性内容。那是一个不错的主意:鼓励私人开发商,开放自己的部分用地,作为公共空间。不用太大,可以只是一个小角落、一座小平台、一条小连廊。相应地,政府会补贴一定的容积率作为奖励。一条不变的宗旨是:这些空间,必须每天24小时、一周七天向公众开放。
从1961年到2000年,这项激励措施在拥挤不堪的纽约,“无中生有”地创造出约30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它们散布在城市500多个不同的地方,小广场、小角落、小拱廊等等,形态不一。
值得称道的是,它们大多位于纽约密度最高的城区。这意味着,即使是世界上最密集的地区,不用挖掘机,也能凭空“变”出一些公共空间。它们很小、随机、未知,人们亲切地称它们为“口袋公园”。
纽约市的这些“口袋”面积都不大,大部分是房前屋后的空地,最小的3平方米不到。在纽约寸土寸金的地皮之上,这些珍贵的小角落,每天都人气十足。中午,白领们在此吃饭闲聊;晚上,三五好友在此结伴欢聚; 周末即使偶尔加班,也可以在“口袋公园”的躺椅上,来个午后小憩,晒晒太阳、看看书。
使用率最高的角落
“口袋公园”50多年的发展,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曾经历一波三折。
最初,理想的激励政策并未带来理想的结果。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口袋”,严重缺乏空间品质。因为私人开发商实在“精明”,他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仅在自己的建筑周边铺设了一些地砖,便美其名曰“公共空间”,坐收容积率奖励。背后的原因是,1961年的激励区划,法律条文没有强制规定公共空间的质量标准。对休憩座椅、景观设计、材料、朝向、阳光等要求更是只字未提。于是,一些私人开发商钻了空子。
此后,在社会学家的建议下,区划条款强制性加入对座椅、景观、自行车架、饮水池等的设计要求。果然,后来修建的“口袋”空间品质大为提高,自然,公众使用率也大幅提升。至今,纽约市规划署仍然没有停步,还在不断提高对公共广场的品质要求。
另一个波折是,最初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口袋”空间存在违规。私人开发商用“委婉的柔性手段”变相拒绝公众进入,歪主意简直五花八门:比如将大门锁上,故意告诉公众,这个场所或公共洗手间只能由租客使用;餐厅为了赶走无关人群,在休息座椅上装上隔栏; 或者故意让植物死去,不修理坏掉的设施……久而久之,公共空间自然荒废,无人驻留。
针对这些行为,纽约市规划署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没有法律权限去监管。后来,非营利组织介入了。它们与学界联合,把纽约市500多个“口袋”的数据上传到网上,开放给公众查询,鼓励市民去监督。
市民如果发现未录入的“口袋”,可以自己写一段介绍,提出意见、评分,上传照片、视频,甚至自己提出设计方案、活动策划,等等。有了这样的组织、社区委员会、热心市民的参与,现在纽约大多数“口袋”空间都已经成为城市独特的景观。它们是使用率最高的角落,是不起眼却又充满惊喜的场所。
比如,一条拥挤不堪的华尔街,办公用地尚且捉襟见肘,精英们如何在喝咖啡的闲聊中,实现对金融信息的交换和思想的碰撞?某种程度上,华尔街精英们“占领”的,正是这些24小时开放的“口袋”空间。
有了它们,钢筋水泥的都市有了阳光、绿意、欢笑和思想的火花,以及不可预知的人与人的相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都市区的产业结构:从纽约到上海
【JLL·甄选】如果你错过了20年前的陆家嘴,千万别错过今天的美国泽西市!
当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后
地球毁灭后的世界预言 真犀利
美国Park Avenue位于美国纽约市...
同为国际大都市,纽约如何治理交通(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