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化学泰斗在沪建实验室的三个理由
诺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表示要把“科研生涯的最后时光奉献给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化学泰斗在沪建实验室的三个理由
2016年05月23日
巴里·夏普莱斯和他钟情一生的化学分子结构。(资料照片)
解放日报记者 黄海华
这几天,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回到了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实验室,他刚结束的上海之行,正开启“点击化学”新的历史。与其他特聘教授不同,他将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建立独立的实验室,并招收研究生,每年至少有1个月在上海工作。目前,他只在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有自己的实验室。
如果说这次合作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那么巴里·夏普莱斯就是化学方程式里那个活跃的“分子”,积极促成了这一反应的发生。他在写给上海有机所戴立信院士和丁奎岭院士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诚挚地想和有机所有一个更密切的关系,我喜欢有机所的化学风格几十年了……”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化学风格”,促使这位呼声很高有望再获诺贝尔奖的化学泰斗,拒绝了其他更为优厚的待遇,只按日计算工资,拿着与有机所课题组长相近的研究经费,从地球的另一端来到上海呢?
这里有一处科研的海滩
巴里·夏普莱斯曾多次向友人提及一处海边沙滩。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就在海边,所长非常愿意和科学家交流,经常下班后和他们漫步沙滩。实验室里也专门布置了桌椅,供科学家随时交流。如此自由宽松的科研氛围,是他欣赏和推崇的。
1990年,当巴里·夏普莱斯受戴立信之邀第一次来到上海有机所,他在和很多研究人员的接触中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学术氛围。当时,中国恢复国际间学术交流没几年,这样的报告会并不多见。上海有机所多年来延续了这样的传统,各种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在这里碰撞,大大小小的报告会一年有100多场,平均两三天就有一场,有时候好几位重量级嘉宾同时开讲。
在成为上海有机所报告会的座上宾之后,巴里·夏普莱斯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是中国唯一一个对研究生没有文章发表硬指标的科研单位,但80%的学生在毕业时都在重要期刊发表了“非常值得一看”的论文,而且鼓励了有挑战性的研究层出不穷。在他看来,这里的科研氛围是自由的,又是充满朝气的。
走在上海有机所的大院里,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行政楼条件最差,至今没有中央空调,设施也很一般,所领导就在这里办公。新引进的科学家则大多搬进了1.6亿元新建的2号楼,搬迁时许多老教授还主动提出留在老的实验室,让最有朝气的年轻一代搬进条件最好的新楼。
研究员胡金波当年作为引进人才到上海有机所工作时,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业务氛围。一位年轻教授早上8时05分进实验楼,迎面遇见师兄,对方没有寒暄,说了一句“你自己都迟到了5分钟,怎么要求学生呢”,论的是科研的初心;所里把企业捐赠的钱成立了一个基金,每年资助6名-10名最优秀的毕业生到国外做博士后研究,一人每年20万元,使他们容易进入国际最好的大学和最好的实验室,对他们将来的归属却没有任何限制,讲的是治学的胸襟和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对研究生的培养,所里有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不让研究生为导师“打工”,二是坚持不做与论文或研究无关的事情,求的是教育的根本。
这里有可以对话化学的人
巴里·夏普莱斯是一个三句不离化学的人,他在上海有机所遇到了许多“谈得来”的朋友。黄耀曾院士,原来做天然产物研究,半路出家成为中国有机氟化学学科的开拓人之一,中国金属有机化学奠基人之一;周维善院士,主持和参加了青蒿素结构的测定并完成其全合成,改良了巴里·夏普莱斯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的试剂;陆熙炎院士在两价钯化学方面的成果以及著名的“陆氏”反应,早已为业内耳熟能详; 下转4版  (上接第1版)戴立信院士,长期从事科研管理,60岁开始研究金属参与的高选择性合成,69岁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除了传奇的老一代科学家,上海有机所中青年科学家的创造力同样让巴里·夏普莱斯吃惊。他1990年来上海有机所做报告,就提到了后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其中一个反应——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当时,上海有机所的博士王志民(师从周维善院士和林国强院士)改进了不对称催化环氧化反应。他盛情邀请王志民夫妻两人一起去他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后来,王志民参加了他获奖的另一个反应——锇催化的不对称双羟化反应的突破性研究,得到了夏普莱斯的赞赏,并在他的诺贝尔获奖演讲中特别提到王志民的贡献。
“以我40多年的经验,我相信佳家的创造潜力比最近离开我团队的任何人都要强。他提出的想法让我很惊讶,而且他产生这些想法丝毫不需要我的帮助。”巴里·夏普莱斯口中的佳家,是上海有机所博士董佳家。在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做博士后时,他发现了六价硫氟交换反应,这对于巴里·夏普莱斯眼下正在研究的新点击化学意义非凡。他毫不掩饰对董佳家的欣赏,今年3月在圣地亚哥举行了一场巴里·夏普莱斯学术思想研讨会,本来他一直静静地坐着,直到董佳家上台,他突然起身走过去,亲自帮着整理西装和麦克风。
巴里·夏普莱斯说,他经常遇到一些有才华的华人有机化学家,一问大都和上海有机所有渊源。这里注重人的培养,每次从外地引进领军人才,所领导都会亲自去机场迎接。上世纪90年代,小轿车还很罕见,课题组长有时工作到很晚,所里就安排班车送回家。
令上海有机所人自豪的是,该所作为一个二级学科,连续3年自然出版指数排名在中科院和上海市位列前茅,该指数是用来衡量研究机构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
这里有一流的“上海氟”团队
巴里·夏普莱斯发展的点击化学反应,由于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广泛应用,被认为很有可能再得诺奖,特别是最近他又发展了一个新的点击反应,这是以氟硫交换反应为基础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氟大国,萤石储量占世界的1/3。上海有机所的氟化学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为完成“两弹一星”任务建立以来,已成为世界氟化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重要成果,并在国际上赢得了“上海氟化学”的美誉。黄维垣院士研制的氟油解决了国家的重大需求,他的亚磺化脱卤反应和陈庆云院士的三氟甲基化反应都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蒋锡夔院士领衔的“含氟分子的自由基化学”作为“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成果的一部分,获得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此之前这个奖项已经空缺了4年。
2010年该实验室原创开发的二氟甲基2-吡啶基试剂现已被威利公司出版的《有机合成试剂电子百科全书》收录,并在全球进行销售。原创开发的氧化三氟甲基化反应在国际上被称为“卿反应”;2013年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菲尔·巴兰教授利用上海有机所发明的试剂成功合成含氟分子,在他们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的文章里,称这一试剂为“胡试剂”。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巴里·夏普莱斯在信中会写道:“将把科研生涯的最后时光奉献给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这个正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城市,他的下一个科学梦想将越来越清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夏普莱斯:他将“第二颗诺奖的种子”埋在了上海
上海有机所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演讲走题 他今年再获诺贝尔奖
“点击化学”创始人夏普莱斯:喜爱钓鱼的少年,钓到了诺贝尔奖
高分子材料领域院士盘点
复旦刘云圻院士/王洋团队:全C-H活化策略快速合成高迁移率双极性聚合物半导体 | Cell Press论文速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