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园:百年前的“海上第一名园”
2016年12月2日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解放日报见习记者 雷册渊
上世纪70年代末,正在读研究生的熊月之开始了对章太炎的研究。
在他查阅的各种史料中,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地名引起了他的注意——张园。然而,寻遍上海地方志和各种旅游指南,只有寥寥两三百字的描述。
于是,一位历史学者开始了他的追寻。
经过数十年的资料收集和考证,张园的面目终于渐渐清晰。通过这个“海上第一名园”、“中国的海德公园”,一幅清末民初的上海风俗画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沪上私家园林之最
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上海特色”
静安区吴江路,沪上美食与夜生活的地标之一。然而,兴致盎然的游客、食客们鲜少注意到,茂名北路入吴江路不足百米之处,一个新式牌坊静静立在那里,上书“张园”二字。他们未必知道,这片土地上曾有过的这个“张园”,曾在近代上海惊起过怎样的波澜。
张园,全名张氏味莼园,是晚清寓沪富商张叔和的花园。地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今石门一路)以西。其旧址在今泰兴路南端,即吴江路上的“张园”牌坊以南。全园面积最大时达61.52亩,为当时上海私家园林之最。
据熊月之的考证,张园的主人张叔和是一个“趋新”且颇善经营的儒商。1882年,他购得该地块后,一改江南园林小巧而不开阔、重悦目而不重卫生的特点,仿照西洋园林的风格,以洋楼、大草坪、佳种花卉、绿树、池水等为筑园要素,同时兼顾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诗壁楹联等中国元素,将张园建成为以西为主、中西合璧的新式花园。
从1885年春天起,张园正式向游人开放。开放之初,完全免费。后因游客络绎不绝,“惟间有一种无知女妪,‘对园内的珍贵花卉’ 往往任情攀折,随意摘取”,因而开始收费,门票一角。
1892年,张叔和在张园新建一高大洋房。英国工程师景斯美给它起名为Arcadia Hall,意为世外桃源,与“味莼园”意思相通,中文名则取其谐音“安垲第”。安垲第分上下两层,可容千人,是当时上海的最高建筑,登高东望,申城景色尽收眼底。
安垲第建成以后,张园又恢复免费入园的规定,但对泡茶、安垲第书场、照相、假座演说、宴客等订出了具体的收费标准,张园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上海人的“西洋镜”
近代上海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
如今的熊月之对张园娓娓道来,而30余年前着手对张园进行研究之初,他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没有官方记载,如何搜集资料?
主要的信息来源是当时的报纸,《申报》《新闻报》有不少关于张园的报道。熊月之指着办公室书架顶层一排整齐的文件夹:“那时候还没有电子检索系统,每一张《申报》我都翻过,一直翻到1912年。这些文件夹里都是我的剪报。”
第二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是当时孙宝瑄、郑孝胥两位文人的日记。熊月之统计,日记中两人记录游览张园的次数分别达69次和108次之多,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除此之外,熊月之还找到了张叔和的后人,其六女儿陆续向他提供了一些家谱等资料。
就在艰辛的史料收集过程中,张园的面目逐渐清晰起来。
在中国第一篇对张园进行系统历史考证的文章开头,熊月之这样写道:
“在晚清上海,张园是市民各界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张园赏花,张园看戏,张园评妓,张园照相,张园宴客,吃茶,纳凉,集会,展览,购物……张园之名,日日见诸报刊;张园之事,人人喜闻乐见。张园,成了上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这位近代上海社会史、民俗史专家看来,“自1885年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中,张园一直是最能体现上海时尚的地方,最能反映上海人气质、听到上海人声音的地方。”
这里是消费主义在上海最早的萌芽地,是上海最早集陈列、休闲、消费、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空间——这里有弹子房、抛球场,有书场、滩簧、髦儿戏,有茶楼、饭馆,可以赏花看景、购物娱乐、祝寿结婚;燃放烟火、气球载人、展示电灯、电扇、电铃、电灶……各种最时髦的舶来品在这里应有尽有。而安垲第的望楼登高、鸟瞰沪上全景,更是每个来沪游客都想一偿的心愿。
这里,是上海人看世界的“西洋镜”。
让华人“大畅襟怀”
张园“私园公用”的真正原因
自从开始对张园的研究,有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熊月之:
私家花园古已有之,但像张园这样私园公用的情况却没有先例。张叔和为什么要专门辟一个花园对外开放?晚清上海最著名的两个花园——外滩公园与张园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
然而,苦于资料有限,答案始终遍寻不及。
这成了熊月之的一块“心病”。因为在他看来,这件事不搞清楚,张园就没有研究透彻,清末民初的上海社会史、政治史研究就始终存在一个模糊点。
十多年前的一天,熊月之在翻阅报纸时,一篇名为《张氏味莼园后记》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中一段话令他欣喜若狂:
主人因西商公家花园不许华人涉足,华人争之不已,始为另筑一园于白大桥下,以专供华人之游憩,惜拓地少隘,殊不足以大畅襟怀也。于是就本园林之西南隅,启建楼宇一区,题曰海天胜处……足令人留连忘返。自是游人日盛一日,车马盈门,裙屐满座,他园因之莫不减色,而主人曰未也,上年则又于园之西北隅,更规建极大洋楼一所。
熊月之捧着报纸,如获至宝,一字一句地将这段话誊抄下来——正是张叔和自己发表在报上的这段文字给了他最终的答案。
1868年,上海租界最早的外滩公园建成,虽一度采取发放游园证的方式,让少量“体面”的华人入内,但总体上是禁止华人入内的。其后,虹口公园、复兴公园、兆丰公园次第辟设,但也都不许华人入内。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涉足,这对华人的感情伤害极大。后经华人绅商出面交涉抗争,工部局不得已于1890年新建华人公园,专供中国人使用。华人公园位于苏州河南面、里摆渡桥东面,但是范围既小、设备又差,“稍有体面之华人皆不厕身其中”。
正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张叔和抱着不做则已、做则必求最好的想法建设张园,并且一开始就免费开放。后来,他还特请在沪的英国园林设计师设计安垲第,花园面积也一扩再扩,最初仅二十多亩,后来扩至六十多亩,差不多是外滩公园的两倍。
集会连连演说不断
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杠杆
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激荡、波谲云诡,公共空间所包含的,显然不只是风花雪月。
那时的上海,三个行政实体各自为政,各有各的公共场所:跑马厅是公共租界的集会场所;法国公园(即复兴公园)是法租界的集会场所;而华界的公共集会场所由最开始的城隍庙慢慢转移到租界里的张园。这在熊月之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张园这一公共空间的形成,与上海特殊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租界既是中国领土又不受当时的中国政府直接管辖的特点,使得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出现一道缝隙。这道缝隙虽然很小,但影响很大。”
根据熊月之的研究,张园演说成为当时上海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每遇大事,诸如边疆危机、学界风潮、地方自治、庆祝大典,张园准有集会。发表演说和参加集会的,有学界、有商界,有政府官员、有民间人士,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士农工商,不问革命、改良,不问激进、保守……张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集会场所,是上海的“海德公园”。
1897年12月,中外妇女122人在安垲第讨论设立上海女学问题;1901年汪康年等200余人集会,反对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卖国条约;1903年4月,上海各界300、400人集会,拒俄反清、宣传革命,蔡元培、邹容等发表演说;1911年初,伍廷芳在张园召集剪辫大会,千人云集,上千根长辫在此咔嚓落地,剪去一段封建记忆……
据熊月之统计,从1897年12月到1913年4月,张园举行的大规模集会不下39次。张园集会的公开性、开放性、规模性和参与性,使之成为推动上海社会变革的重要杠杆,以至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策源地。
后来,地段、设施、经营手段均略胜一筹的新世界、大世界逐渐兴起,张园渐趋衰落,1918年终于停办。1919年该园被王克敏购得,改为住宅,20世纪三十年代,又被房地产商收购改建。一代名园遂成历史。
今天,张园旧址成为海派建筑的荟萃地。百年前的“海上第一名园”,物质形态虽已消失,但其曾有过的存在与影响力,已镌刻历史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辛亥革命与上海 张园:革命思想的策源地
细数近代上海公园与公用私园 富于民族色彩
徐鸣|清末沪上“演讲角”(09.6.12)
“海上第一名园”回归!关于张园,你知道多少?(作者:徐涛)
上海张园 张家花园 石库门大宅门
上海张园,凝结的时代之一:西式园林别样风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