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上记忆】奉贤之南,道院镇上,我们等着阿希的船来
摘要: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道院镇也不再闭塞。原本人们从新寺去道院镇走小路,会经过桃花鲜艳的果园队,翻过建于宋代的通津桥。虽是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尘,但田园风光却充满情趣,要是没有急事,走这些路也不觉得疲累。如今,加快了生活节奏的人们都省略了这些地方。事情也怪,近年来,联系道院镇的那些藤蔓茁壮了,可结在那藤蔓末端的花蕾与瓜——道院镇却哑了。年轻人大多在南桥购房,剩下的差不多是老人。街市的门面年久失修,不是废弃就是空关着;西街更是冷落,所多的是鸟雀,不复往日的闹猛了
奉贤南端,道院镇上的人们,每天一到下午三四点钟的光景,都会问:阿希的船到了没有?因为阿希的船是道院镇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
道院镇,濒临杭州湾的柘林镇有五公里许,西端的新寺镇也在四五公里外,东端离光明镇、钱桥镇的距离与柘林等。相去县城南桥更远,直线距离也有六公里多。在交通不发达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这是段很令人伤脑筋的路程。道院镇因处在西街的“上真道院”而得名。“上真道院”始建于元代,经明清二朝,到嘉乾年间,香火鼎盛,道院集镇由此繁焉。说它繁盛,其实规模也就东西一里地左右,中间有一座石拱桥,将小镇分成东西两街。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街面也不宽,二庹上下,中间是侧铺的三七青砖;屋檐也不高,如果你是一米八的个子在檐下走,就有点吓丝丝的,唯恐椽上的倒钉会钩破你的头皮,所以只能微缩着脖子。屋舍大多是平房,只有东街有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原本是一乡绅的宅院,解放后便成了农村信用社。西街除“上真道院”外,还有一家专门打制农具、刀具、铁钉的铁铺,一爿生猪屠宰场。到日头过午,香客的祈祷声,打铁激昂的叮当声,与猪们最后的挣扎声撕闹成一片。
阿希的家住在最东头的道院中学对浜,晚上,门前的河里就泊着阿希的船。
阿希是绍兴人,撑的是航船,载的是小镇上与附近的农民必须的生活生产用品。那航船是用竹篙撑着行的,船的两侧有一条两虎口宽的行道,撑船的人——也就是阿希,用根部铆着铁锥的竹篙,从船头到船艄,弓着背一篙一篙地撑着船行走;若遇顺风,也有扯篷的时候,那月白的篷帆在或黄或绿的背景里移动,给静穆的田野增添不少生机与动感。阿希船把浓浓的生活气息撑入小镇,把热切的瞩望撑入人们的视线。
阿希通常戴一顶标志着绍兴人的毡帽(当然后来改成了鸭舌帽,也许是不习惯的缘故,他间或还戴毡帽的居多),脖颈有点硬,也有点歪,瘦长的个走起路来腿脚也有点内八字,一口绍兴本地话,与那时专事通烟囱刮锅灰的绍兴人别无二致。
大名是什么?没人知道。阿希是外来人,撑船又是低等的行当,但他人厚道,讲信用,所以人们都信任他。那船除了运载大宗的货物外,镇上或附近的农民常叫他从南桥捎东西回来。货物一般的都是由他们自己来取的,但有时船赶不上潮水,抑或上家的货物下得晚,那阿希船往往到天黑才能靠埠。那也不要紧,阿希会摸着黑,一家一家地敲门送达;特别是老人要的药品或急需的物品,不管是刮风下雨,阿希一定会送上门的。那人家一拽开门,见是阿希,就热情地说:来来,没有菜,吃个便饭暖暖身子。一边闪出门缝,让阿希进屋。阿希劳顿一天,其实肚皮饿吼吼的,可他不愿进门,忙不迭地递上货摆摆手就要走。那人家过意不去,忙从屋里取出烟说:那抽支烟再走。阿希再折回来,接了烟。那人给他点上后,他就迈着内八字步走了。看着阿希离去的背影,人们会嘟哝一句:这个阿希。简单的四个字,像是嗔怪,其实是感激与赞许。
阿希人缘好,烟瘾也大,走过街上,手指间总夹着烟,那多半是熟人敬他的。这小镇就那么长,一支烟的功夫,就能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可阿希从石拱桥边上岸,走到家里,少说也得半个小时。不是他跟人招呼就是人家托他办事,人们图个方便,阿希也有一种被信任的满足。
镇上有一个姓翁的回乡青年,他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高中文化程度辍学了。他是剃头师傅,喜好象棋,遇到对手,他宁可不做生意,也要连日杀个天昏地黑。那时镇上有所“道院中学”,里面有几位对棋道颇自负的上海来的老师,放学后就作对跟他厮杀。那些上海老师起初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结果一段时间下来,难得赢他一会。回宿舍后心有不甘愤愤地说:这个跷脚!一年下来,胜负未有改观,他们就此也服了,背后开始称他“翁师傅”了。
每逢人们下棋时,如果阿希的航船靠埠早,阿希就来到那儿,挤进围观人堆的最前面,有滋有味地看起来。但阿希有个缺点,俗话说:观棋不言真君子,但阿希不是君子。他喜欢边看棋边评论,明明是一步好棋,他硬是说人家下错了。于是就用他的绍兴本地话与人家抬杠。人们拗不过他,就说:阿希饶了我吧,算我错了,但你别烦我了好不好。阿希于是作收敛状,吧嗒吧嗒地吸烟。不过他很健忘,不一会又插嘴了。于是那人说:来来,阿希你来杀一盘。看你这臭棋。
姓翁的师傅知道阿希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看在同街坊的面上,再说阿希是好人,不时对自己有个照应,于是笑着说饶他一炮一车,但阿希也很自尊,当着那么多人是不会应允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不要一个时辰,三盘棋尘埃落定。阿希虽输了棋,但很满足,一路嘟哝着琢磨着。
有几回阿希与翁师傅对弈,边上又没有其他人,阿希就说:小翁,你饶我一车一马吧!让我也尝尝赢棋的味道。翁师傅自然答应。阿希赢棋后,感觉良好,到肉铺里买了一副猪下水,得意地往灶上一扔:娘子快去打理,今天发工资了;阿五头快到德权的杂货店里打两角黄酒——要加饭的。
那赢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会逢人便说自己杀败了翁师傅,这起码得说上半年。人们不信,就凭阿希的臭棋也能下得过高手?就去问翁师傅,翁师傅只是笑笑说:阿希的棋有了长进。
姚记理发店的斜对门,是高家茶馆,这是道院小镇的新闻集散地。从清晨两三点钟起,小镇就因它而热闹起来。十来张桌子临水摆开,随着风箱亢奋的“呼哧”声,老虎灶上的水“嘟嘟”地冒着蒸汽。老顾客来了,从灶膛里用钳子钳一截炭火,就上去点了烟,深深地吸一口。这时,店主已将茶泡了上来。于是,隔壁的油条送来了,臭豆腐干、豆浆端上来了。好酒的老头就从胸前掏出扁平的二两半烧酒瓶,就着瓶嘴,不紧不慢地抿了起来。
这时,阿希匆匆地走过,嚼着手里的饭团。有人招呼他来一盅,他会走得更快,边含混地说:来不及了,怕赶不上潮水了。他几乎每天都这样。
农民们趁出工前的当儿,把自家的蔬菜、鸡鸭、蛋、鱼捎到镇上来卖,聊以换些零用钱,修油瓶、扯洋布。他们沿街摆开,坐在阶沿上,与小市民偶尔讨价还价。此时,本来不宽的小街显得有些拥挤。茶客们边品茗边欣赏街市的风景,唠家长里短。谁家添了个孙子,某某人晚上搓麻将回家,在堰圯上逮了只六斤重的大王八卖了三块钱。
阿希的船来啦!
渐渐的,人们能看见阿希坐在船棚上艄舵,悠闲着叼着烟。伙计则横着竹篙站在船头,准备靠岸。阿希的船大多装的是商店里的杂货,那就停靠在石拱桥边,有时运的是粮棉,那就停靠在远离石拱桥的粮站或棉花收购站。石拱桥侧的花岗石水桥边,有一棵老榆树,在阿希将铁链缠上榆树的当儿,虎背熊腰的脚班(我们那儿对搬运工的称呼)们将一块帆布搭在肩上,把长长的翘板搁到船舷上。随着粗犷的“吭唷——哼唷”的劳动号子,伴着翘板悠悠的“吱咯”声,他们鱼贯着将货物搬上岸。在翘板两旁的河滩边,喧闹着放学后的孩子。因为货物是用麻袋装的或是散装的,不免会散落开来。有黄豆、红枣、玉米,运气好的话,还会掉出一块冰糖什么的。孩子们是冲着那来的。那样子极像退潮后的沙滩,会留下些鱼虾,招惹来许多鸥鸟似的。
阿希哪里去了?阿希在分发完人们托他捎带的东西后,不是挤在翁师傅理发店的人堆里看下棋,就是在茶馆里了。聊了一晌午的本地新闻,茶客们也烦腻了,于是都围拢来,要阿希谈县城里的新鲜事。有给他点烟的,也有给他沏茶的,此时的阿希很得意。
道院镇当然还有农历八月半的“乡市”,那是乡村的传统集市,现在不唤作“乡市”了而叫作“城乡物资交流”,形式是一样的,内容却大有不同,现在主要是交流小商品,几乎没有什么特色与情调了。
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道院镇也不再闭塞。原本人们从新寺去道院镇走小路,会经过桃花鲜艳的果园队,翻过建于宋代的通津桥。虽是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尘,但田园风光却充满情趣,要是没有急事,走这些路也不觉得疲累。如今,加快了生活节奏的人们都省略了这些地方。事情也怪,近年来,联系道院镇的那些藤蔓茁壮了,可结在那藤蔓末端的花蕾与瓜——道院镇却哑了。年轻人大多在南桥购房,剩下的差不多是老人。街市的门面年久失修,不是废弃就是空关着;西街更是冷落,所多的是鸟雀,不复往日的闹猛了。
阿希也老了,跟随女儿搬出了道院镇;他现在住在哪儿呢?阿希的船也废弃了,先是停泊在清水河边,半沉着长满了青苔,后来不知哪一天沉没了。石拱桥翻造成了水泥桥,桥边的那棵老榆树,没了阿希船的系揽,也寂寞了。在渐渐平复了铁链伤痂后,不知何时也枯萎了。人们也纳闷:为什么伤口好了,却反而枯萎了呢?
只有那“上真道院”,逐渐恢复旧观,香火更旺盛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故乡的小桥故乡的船(转"落拓狂生"文)
洗马镇耆老桥
故乡风情--唐柏荣回忆录《岁月》之一
上海市道教宫观
【叙说地图】图说奉贤地名:南高桥
去处‖奉贤有129座存世古桥,你走过几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