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未完成”的舒伯特
          五谷丰

  舒伯特的b小调第8交响曲通称《未完成交响曲》。我当初听到这个名字时就很喜欢,便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找到它,要听,要弄懂它。
  先查资料,知道这是舒伯特写于1822年的作品。他那时25岁。这部作品是为回报授予他名誉会员的奥地利格拉茨城的爱乐协会而作的,并托人将其作品手稿交给当时担任这个音乐协会的理事长、作曲家安塞姆·胡屯布仑纳。因这位理事长是个极其平庸的作曲家,对当时知名度不高的舒伯特及其作品根本不当一回事,也没有按照舒伯特当时写给他信中所说的“为表示我由衷感激,兹将我创作的交响曲一首,不揣冒昧地献与贵会,藉表敬意”去行事,而将这部作品的手稿塞进家里一堆旧谱故纸堆里去了。
  历史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些名人的作品,在作者去世前未能引起社会的注意,而当作者去世后,才被世人所承认和发掘,成为有口皆碑的杰作。舒伯特也不例外,他去世后,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作品引起音乐界更广泛的兴趣。而欧洲著名的维也纳音乐协会交响乐队指挥家约翰·赫贝克有幸从那位理事长的弟弟口中得知其兄长家中有一首舒伯特交响曲的手稿。为了使这位妒贤嫉能的理事长拿出这部手稿,指挥家以答应下一次音乐会上演奏他的作品为条件,因势利导,一举找到了这部“失踪”多年的《b小调交响曲》。
  经过7个月的精心排练和筹备,这部由赫贝克发现并亲自指挥的交响曲终于与维也纳听众见面了。尽管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似乎属于“未完成”作品,但实际上它是一部具有舒伯特抒情风格的自由形式的完整的交响曲作品。因为这部作品的两个乐章已经详尽无遗地阐明乐曲里面的抒情形象和情绪。它是一部完成了的 《未完成交响曲》,正如美国著名评论家菲利浦·海尔所指出的那样:“还是让我们来对舒伯特之没有将其完成表示感谢吧!米罗那尊没有手臂的维纳斯雕像也许比有臂的更有价值。”也有音乐史家认为这部作品为世界交响音乐揭开了新的一页。盖因此前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总得有三至四个乐章,而这部作品只有两个乐章,却没有缺头少尾的感觉。整部作品浑然一体,被公认为是一部完美无缺的经典之作。此后两个乐章甚至一个乐章的交响乐相继出现,比如美国作曲家哈里斯的第三交响曲便只有一个乐章。
  舒伯特是这样一位作曲家:16岁开始作曲,31岁便夭折,短短15年间,写出大小作品有1000种之多,其天才和短命很像莫扎特。终生拮据,热爱大自然,这一点又和贝多芬一样,尤以乐风很像贝多芬,有“小贝多芬”之称。区别在于,贝多芬始终以激昂慷慨的态度和命运作抗争,舒伯特则是乐天的,只是静静地在他的作品中宣泄着他的郁闷和悲伤。
  听着这首《未完成交响曲》,我的感觉是:作为一部交响乐,它完成了,作为一种思想,它永远未完成。而这一点,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如果我们仔细听,第一乐章就带有舒伯特自己的强烈艺术印记——很强的旋律。一组弦乐,或拉,或拨,一忽儿如喃喃低语,一忽儿像轻轻歌吟,似一个情感丰富而又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思想的朋友,娓娓地向你坦陈他的内心世界。他是忧郁而寂寞的。虽然随之而来的第二乐章带给人一种欢快、兴奋的情绪,乐曲努力把人带入到一个幻想的世界里,似乎很快要解脱了,但那沉思,那抑郁始终在深处时隐时现,怎么也摆脱不了那种基调。这是一个人在坦诚地作内心独白,它表达了语言所无法表达的精神生活。有时是专注的凝视,有时是忧伤的沉思,或豁然开朗,或平和宁静,一曲终了,仍旧是愁肠百结,思绪绵绵,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1928年,有好事者于舒伯特逝世100周年之际,欲征稿续完《未完成交响曲》,也确实收到了不少稿件,但最终评委不得不得出结论:《未完成交响曲》已经完成得很完美,所有的应征稿件都是多余的。看罢相关资料,听罢乐曲,我想起了“狗尾续貂”和“画蛇添足”这两句中国成语。“貂不足,狗尾续。”但再续,狗尾仍旧是狗尾。勉强连在一起,更显其粗劣,其结果只会是非驴非马,非貂非狗,幸好后人还是死了这条心,否则今天听到的这部作品,就不会给我们留下这么广阔的想象空间。
  它首先是美学上的。人们会想:舒伯特自己是否写了第三乐章?据说舒伯特的遗稿中的确有一段小步舞曲,有人推测就是这部《未完成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倘此推测成立,舒伯特最终又把它抛弃就更有他的道理了。他也许要有意留不尽之意于“乐”外。让听者自己去想象,去补充,一如维纳斯的雕像,你可以想出种种断臂存在的位置,如果一旦你实实在在接上去,哪怕那姿势再优美绝伦,也就成了“这一个”,哪能变化万千,任人思索呢?
  更让人浮想联翩,思绪无穷的是这部作品的哲学内涵。它是幻想与现实的矛盾,欢乐与忧愁的交锋,结果如何呢——未完成。于是只剩下深深的痛苦与思考:从自己到整个世界——命运、人生、未来……听者也许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领悟。
  “未完成”,于工作,于爱情,于整个人生都是一种最佳的状态。它激发你想象,让你不断处于“完成”之中。沈从文先生就是认为他的一生从未“突破”,只是完成,就是此理。这种“未完成”态势是一种古老哲学思想。中国人的吉祥数字不是10而是9,就体现了这种思想。因为10意味着圆满,但同时也是终结。而9则代表的就是“未完成”。《易经》中以阳爻为9。所谓“九九归一”,即冬至之后的第81天。那时又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春天了。如此循环不已,也就是永远的“未完成”。
  不仅如此,听《未完成交响曲》还会发现,古今中外的一切真正的哲学家、作家、艺术家本质上都是悲观的,灵魂都是痛苦的。从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我们的先哲、先贤、先烈类似的诗文太多了!哪怕语言、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多么有差异,智者在这一点上都是完全一致的。“我恨,我爱,你可能要问我,为什么这样做,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我感觉到,我很痛苦,很烦恼”(加塔拉斯)。为什么痛苦?当然不是为一己的油盐柴米坛坛罐罐,而是为生命、为存在。难怪汤普逊说:“我们生于他人的痛苦中,死于自己的痛苦里。”即便是潇洒的李白也要喟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莫扎特的作品素以明亮辉煌著称,可你听听他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就会听到呜咽,感到生命的天空里飘浮着乌云。德国的思想家们因之把这普遍存在的现象叫做“世界的痛苦”。
  《未完成交响曲》的核心就是这样一种“世界的痛苦”。舒伯特痛苦的思索是“未完成”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这个命题既是过去,也是现在,更是未来。
  出路无非是两条,一是只感叹生的痛苦和虚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对人生持一种悲观,逃避的态度,这是消极和不足取的。
  另一种则又过分现实。既然人生苦短,生命只有一次,冥思苦想生命的痛苦着实可笑,还不如充分享受它,追求一切能追求到的东西。“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愉快地度过这一生。也许今日的“智者”大多是这样一种态度吧。
  生命诚然是痛苦的,但我不会惧怕它,去逃避人生;更不会因其短暂而激发贪欲,及时行乐。我只是想,生命中有远比荣辱得失、功名利禄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种超脱和豁达的胸怀。
  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除此之外什么都看淡一点,就更能体会“未完成”的妙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就算是音乐天才,写首曲子也这么难啊
这些名曲的“八卦”你听说过吗?
舒伯特 “未完成”交响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千古绝响”
醒来吧心目中的经典加入门的交响曲TOP10之五
【艺海拾贝】西方十大最有特色的交响曲
致贝多芬:当月光洒满田园,谁还曾记得,你就是那紧扼命运的英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