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慧城市,让科技和管理变得“灵妙”
            思想者小传
   

   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兼任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等。

   继“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智能+”又出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智慧城市,大家应该不是很陌生。201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健康发展”这个说法比较委婉,其实暗含着这样一个意思,即一些智慧城市建设可能是不那么“健康”的。因此,就需要一个新的部署和要求。

   如果说此前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开发建设、过度依赖投资、硬件与软件错位、重形式轻内容等,那么接下来就得想清楚:什么样的速度、规模、节奏和模式才是健康的,是继续升温、加速、刺激,还是主动调整、换挡和积极治理。

   现在,战略这个概念用得比较多。简单说来,就是要比一般人看得深一点、想得远一点、计划更周密一点、成本资源配置得更好一点。通过设计和组织一个战略,把一些长期困扰的问题和矛盾解决掉,“小打小闹”不应该叫战略。

   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问题,这里主要想讲几个内容,包括诊断一下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新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会出现哪些新特点,并对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和策略提一些看法,希望能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各种智能化“烂尾楼”

   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转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建设,包括智慧行政、智能交通、智慧旅游等专项工程,使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一浪高过一浪。除了国家的力推,企业是一个重要主体。

   统计表明,早在2012年国家开展智慧城市试点之前,三大电信运营商和地方政府签约建设智慧城市的数量就超过320个。微观项目上的扩张也很快,目前在全国13个城市已有超过3万个车位转型成为智慧停车场。我曾参访过一个不算很大的数据通信技术公司。2014年以来,这家公司已在上海、武汉、重庆、沈阳、南宁、芜湖等十几个城市签约建设智慧城市,投资超过千亿元。

   和快速扩张的城市一样,智慧城市也面临两大类似的困惑:

   一是“建不建”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建设一个“虚拟城市”,高度依赖高新科技和新材料,不仅需要巨额的启动资金,而且看上去还是一个“无底洞”。在快速发展中,不少城市投了很多钱、搞了不少项目,但由于各种壁垒和障碍,城市并未“智慧”运转起来。各种需要升级换代的信息化项目、各种智能化的半截子工程和“烂尾楼”,包括各种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断头路”等,制约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转。

   二是“如何建”的问题。

   由于智慧城市项目投资大、见效慢,企业的盈利模式不清晰,加之市场震荡加剧,开发商普遍面临资金链条吃紧甚至断裂。这使得不少智慧城市建设协议、项目化为一纸空文。还有一个问题是,开发商只捡有效益的项目做,从而使得完整的智慧城市功能设计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成为一个个烂窟窿。

   从发展趋势和战略角度来看,这些问题是现象而非本质。一方面,国家仍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以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推出了包括信息惠民工程、智慧社区建设、智慧城市健康发展、“互联网+”行动、大数据发展行动等多个文件。另一方面,在工业化4.0和信息化3.0的大背景下,以亿万级为计量单位的信息产业和庞大的互联网消费市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驱动力和深厚社会土壤。

   在这个大趋势下,主要考虑的不是“建不建”,而是“建到什么程度”。智慧城市本质上是城市建设,“建起来容易改起来难”,重建或改造不仅非常麻烦,而且成本很高。要防止这些后遗症,就需要做好顶层战略规划。

   不需要“大拆大建”

   而是从软件、小事和创意做起

   关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现在谈得不算少,但实践中一直没有看到比较完美的方案。一些打着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其实也有很多难以覆盖的领域。可以说,关于智慧城市该怎么建设,大家都在试验和摸索中。

   在顶层设计上,基于目前的环境和条件,应在人文型智慧城市的战略主题下,重新布局建设城市的信息技术硬件和服务管理平台。

   就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而言,目前的主要问题还不是没有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投资建设,我国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东部发达城市开始试水5G,甚至可以说是很超前了。以无线城市为例,很多城市就超过了英国,如伦敦的地铁站就没有完善的无线网络覆盖。同时,智能化管理平台也得到广泛应用,各种数字化政府、智慧政务、智能交通、安全监测系统等可谓俯拾即是。

   但是,就像一些单位花了不少钱搞网络办公系统,结果发现不是实现了办公“无纸化”,打印纸和复印纸的使用却越来越多,也没怎么“少开会”和“少跑腿”。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出台很多旨在提升服务水平的政策和措施,搭建了信息化、智能化平台,但就是提高不了满意度呢?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智慧城市的规划理念有问题,也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理念必然导致片面的实践与应用。

   从全球范围来看,智慧城市有两个规划理念:一是数字城市,侧重于信息通信技术设施的建设;另一个是智能城市,侧重于城市管理和治理方面的运用。客观而言,这两个理念为满足人们的信息化需求、提升城市的运营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只是智慧城市的两个阶段,而不是真正的、完全的智慧城市。

   无论是数字城市还是智能城市,这两个理念和“物”的关系比较密切,和人特别是个体的需求结合得不好。前者从一开始就是要为技术产业服务,而后者的主要目标是为政府管理服务。结果是,尽管表面上该做的都做了,但落实到个体、落实到具体的信息需求者,还是会出现“想找什么就是找不到”的情况。

   如何与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发生联系?这就需要研究社会和文化,从中理解和把握人在生产、生活中的信息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来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规划智慧城市的建设框架、设计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而引导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管理治理平台。唯有如此,才能建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城市。这种以社会和文化为理念的智慧城市,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型智慧城市。

   人文型智慧城市的理念,一言以蔽之是“灵妙化”。以社会和文化为中心,不是不要科技和管理,而是要使比较笨拙的“科技”和比较刻板的“管理”变得灵活和美妙起来。它需要的不是大把投资或“大拆大建”,而是要从软件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创意做起。通过软件提升已有硬件的功能,通过抓小事集聚个体的琐碎需要,再通过创意实现智慧城市的智慧化。

   采取“蹄疾而步稳”策略

   解决“成本偏高、获得感较差”问题

   “蹄疾”指的是不能止步不前,波动和调整本身意味着新的机遇和空间腾出,所以步伐不能太慢,太慢了就会赶不上;“步稳”指的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建立“根据地”,一小块一小块地做,最后连起来就非常可观了

   城市发展总要有引擎。和新型城镇化的其他方面相比,智慧城市还算比较容易做的。预计未来智慧城市将“逆势上扬”,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新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在较多起伏变化中追求高质量发展。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城市和行业都会面临下行乃至降温的震荡与压力。这是一个面上的普遍情况,具体到不同的领域和局部会有一些差别。就智慧城市建设而言,必须考虑的是国家一直在力推的两大战略: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恰好是二者的结合部或者说是载体。

   因此,和城市其他领域不同,我们对智慧城市的基本判断是:降温、减速、动荡是相对的,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基本态势是绝对的。这个只要看一下电商和电信业的发展态势,就不难作出判断。

   一是有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通讯网乃至物联网等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城市越来越大,政府要有效治理城市必须依靠发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工具;

   三是国家对核心技术有着战略需要,如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等。

   第二,结构性问题已经出现,整治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

   目前,有关智慧城市的试点名称不少,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试点示范等,涉及多个部委和600多座城市。

   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有一个感觉,不需要的信息整天骚扰你,需要的偏偏没有,总体上可以说是“成本偏高、获得感较差”。同时,一些结构性、生态性问题正在浮出水面,主要是缺乏协调或协调成本较大,你干你的我干我的。

   我曾在一个地方评审国家测绘局的数字城市项目,这个项目侧重基础设施,与其他信息化或智慧化建设项目却没有接口。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城市总体规划,不同的通信信息企业之间,同样缺乏必要的协调和合作。我感觉,一些机构推销的智慧城市项目就像“企业卖产品”,只要把产品卖出去、把钱赚回来,其他都不在考虑之列。

   所以说,智慧城市建设到了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关口。只有把不同部委的政策、资金、关注点整合起来,把不同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利益协调好,才能解决这些结构性、生态性问题。这做起来可能会很困难,也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既着手具体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也要更多考虑整体的布局和协调。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数据“开放”和“封闭”斗争,可谓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开发的新常态。

   现在大家都在要求数据开放,给政府和数据占有者造成不小的压力。一些人甚至乐观地以为,数据开放的春天不远了。

   但实际上,随着大家逐渐意识到数据本身是战略性资源以及数据资源的商业开发价值,特别是在普通的、易于解冻的数据资源开放后,接下来就同样要面临一个改革深水区的难题:越是人们需要的数据,越是有效的数据,越是价值高的数据,开放起来就愈发困难。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一旦某个板块的数据拿不到,就难以形成真正的互联互通,从而只能是“东一块西一块”。这是一个很麻烦、很棘手的问题。有人说国外的数据开放做得很好,但大体也是道听途说。

   上海正在和英国合作智慧城市标准项目。我们去英国调研,问伦敦政府官员:“你们实现数据共享了吗?”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政府手中的很多数据在产权上属于纳税人,而运营商拿去是要赚钱的,怎么可能拿公共资源给私人去营利呢?这说明,要实现数据的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开放后的利益如何分配,是个极其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不是有良好的愿望或通过舆论制造些压力,就能彻底解决的。

   我曾跟一些信息通讯公司的负责人建议,希望能先做起来,一点点、一块块地采集和建库,且不要指望短期内就会有多大的收益。这就好比上世纪80年代搞收藏,趁现在数据热刚起来,成本还比较低,能抓多少就抓多少。等做到了一定的规模和量,再通过和其他收藏者交换、并购等,最终做成数据资源领域的“巨无霸”。

   进一步来看,城市发展不能没有风险意识,新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宜采取“蹄疾而步稳”发展策略。其中,经济是基础。在经济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的过程中,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不确定因素开始增多。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东西也不是一个国家或城市可以掌控的。“蹄疾而步稳”作为一个比较安全的节奏和策略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防止或防控智慧城市建设冒进的先手棋。

   西方有句谚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智慧城市同样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做到成本最小化,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是战略设计的核心和要害。总的来看,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不宜过于急切。很多看似很好的机会,可能是更大的陷阱。要处理好“蹄疾”和“步稳”的关系,实现既快又稳的发展。

   这里面,“蹄疾”指的是不能止步不前,波动和调整本身意味着新的机遇和空间腾出,所以步伐不能太慢,太慢了就会赶不上;“步稳”指的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建立“根据地”,一小块一小块地做,最后连起来就非常可观了。这个策略对企业、对城市一样适用,也是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一点深切体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4年,智慧城市发展仍需迈过三道坎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概览
AAA【重磅干货】智慧城市高潮临近抢占万亿市场“制高点”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数字化工作进展情况
盘点:2014年度智慧城市政策、标准及其他
2021智慧城市发展的现状、前景与趋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