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奔向2020!西南交大近期荣获多项科技大奖!

临近岁末

西南交通大学科研领域喜讯频传

我校在“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

以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

均获得重要奖项!

近日,中国铁道学会公布了2019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西南交通大学15项成果获奖,其中主持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铁道环保奖1项;参与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颁奖仪式上,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3项成果入选,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中国铁道学会公布的2019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中,授予“新建30吨轴重重载铁路线桥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5项成果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授予“电气化铁路组合式同相供电关键技术与应用”等25项成果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授予“复杂多级荷载条件下无砟轨道动态性能演变与维护理论应用”等68项成果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授予“车辆动态监测设备安全运用管控系统”等90项成果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授予杨长卫等 28名同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铁道环保奖。

西南交通大学15项成果获奖,其中主持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铁道环保奖1项;参与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每年评审一次,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青年科学奖,主要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

2019年度全国315项(人)获奖,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40项、二等奖80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7项、二等奖2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9项、二等奖86项(含科普类1项),青年科学奖10人。

在12月20日北京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西南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3项成果入选,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我校“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卫华教授主持完成的“高速列车服役综合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及应用”获得科学技术一等奖。科研团队针对高速列车长期服役安全问题,构建了从悬挂参数测定、服役模拟仿真、试验检测到评估管理的高速列车服役综合安全创新研究体系,形成知识产权48件,检索论文80篇。成功应用于高速列车的创新研究与生产实践,完成高速列车车体/构架等部件疲劳试验44项、10324次轮轨关系测试,新型踏面用于复兴号CR400BF在内的200余列动车组,实现上海局370余列高速列车旋转件实时故障预警和安全度评估,取得经济效益逾10亿元。

△ 高速列车结构安全服役可靠性试验技术

△ 高速列车参数退化、故障预警与安全度评估技术

电气工程学院李群湛教授主持完成的“电气化铁路组合式同相供电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科学技术一等奖。李群湛教授带领团队历经30余年研发,突破了传统牵引供电系统的技术瓶颈,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同相供电技术,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牵引变电所电气量通用变换理论与电能质量综合控制技术、开创了牵引变电所同相供电技术体系、研发了同相供电装置运用技术。相关技术和装备已应用于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市域铁路、普速电气化铁路等交流制轨道交通供电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了牵引供电系统和铁路运输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

△ 同相供电技术相对传统牵引供电系统的整体提升

△ 同相供电技术原理和应用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进教授主持完成的“区间自动闭塞综合监控系统”获得一等奖。科研团队针对普速铁路区间行车安全及维护保障问题,采用逻辑控制、安全通信等新机制替代传统信号电路模式,攻克了区间信号安全监控技术难题,建立了基于铁路信号安全理论的区间自动闭塞综合监控系统方案和技术体系,研制了SIL4安全等级的区间闭塞监控系统成套设备,形成了铁总区间综合监控系统暂行技术条件。项目成果提升了区间信号的安全防护能力、降低了站间电缆施工和运维成本,已在全路18个铁路局800多个车站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亿多元,对促进我国铁路信号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铁路信号区间安全形式化建模理论与技术

△ 区间自动闭塞综合监控系统方案及技术体系

土木工程学院任娟娟教授主持完成的“复杂多级荷载条件下无砟轨道动态性能演变与维护理论应用”获得二等奖,项目围绕无砟轨道损伤演化机制及养护维修理论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其成果包括:量化了无砟轨道复杂多级荷载特征参数基准指标,提出了无砟轨道水泥基材料动态性能演变试验方法以及搭建了损伤服役状态下轨道动力性能分析平台,建立了复杂多级荷载条件下无砟轨道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提出了无砟轨道养护维修理论应用技术。项目成果已在多条线路上得到应用,获应用单位高度评价,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土木工程学院杨长卫老师获得铁道环保奖。杨长卫老师围绕铁路生态防灾减灾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承担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铁路总公司系统性重大课题、铁路局科研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在高陡边坡加固排水及其坡面防水土流失、铁路沿线地下水流失及其对工程结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获奖项目简介

/颁奖现场

一等奖项目介绍

高速列车能量传递的关键技术及装备

我校吴广宁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多年科研攻坚,围绕高速列车能量传递界面的关键问题开展工作,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成果如下:探明了列车高速运行时能量在受流界面的传输与分配机制;提出了受流界面材料差异化匹配、受流支撑绝缘防护等关键技术;研制了受流材料配副等关键装备。制定国标/行标各1项,成立国际标准工作组2个;打破国外垄断,成果应用于“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

/受流界面材料性能调控

二等奖项目介绍

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优化控制理论

与混合动力能量管理方法

该项目是我校电气工程学院陈维荣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长期从事轨道交通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属于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科技领域,主要科学发现及创新成果包括:揭示了区域最优过氧比与系统效率的耦合机理,提出了大功率系统效率优化方法;提出了系统状态估计和阴极流量优化控制方法;提出了系统能量管理及多堆协调控制方法,解决了复杂工况下多源动力的能量优化分配问题。成果应用于项目组所研制的国内首辆燃料电池调车机车和世界首列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获应用单位高度评价。

/燃料电池系统控制与混动能量管理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成功应用

多场耦合断裂和接触问题三维精确解

该项目是我校力学与工程学院李翔宇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长期从事从事固体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李翔宇项目属于电磁固体力学,构建了多场耦合断裂和接触问题三维精确解体系。主要发现包括:I-建立了多场耦合三维弹性力学问题通解,II-开拓了先进功能材料断裂力学问题三维精确解体系,III-创构了先进功能材料接触力学问题三维精确解体系。现代势理论方法创始人Fabrikant教授,APL等期刊编委Kalinin博士等知名学者均对该项目工作做出正面评价。

/多铁性复合材料半无限体在椭圆压头作用下竖向位移的空间分布

内容来源: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铁路播报】铁路行业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我校13项科技成果获2017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作者:科技处    发布时间:2017-04-18  浏览:466次 【字体: 大 中 小】 【字体: 大 中 小】 【字体: 大 中 小】
同济18 项成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再获一等奖,北京理工大学5项成果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7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揭晓!杰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等花落谁家?这里都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