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的三个理论创新_王振刚
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的三个理论创新
---学习姜大源基于工程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的体会
王振刚
姜大源是我国高职教育基于工程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始创者、倡导者、实践者,十几年如一日的研究、实践,推广他工程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成果丰硕。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实现了三个理论层面的创新。一是关于知识的解构和重构的问题。二是在发展的方法论层面的行动与思维的关系的问题,三是哲学观层面探究潜在的技术与实在的技术转换的问题。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的内涵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吸收了模块课程灵活性、项目课程一体化的特长,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关注如何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如果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能回答上述问题,那就必须弄清“什么是工作过程、什么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工作过程?它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过程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有什么特点呢?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表述,不是学科的名词或名词词组,而更多的是动宾结构或动宾结构倒置的表述。他形象地说,职业教育课程的名称是写实的,而不是写意的,它不是张大千的山水画,而是梵高的向日葵。一看名称就知道你学的是什么,不是符号,不是符号构成的概念,不是用概念堆积起来的定理、原理的表述,而更多的是对从实践、工作岗位出发概括的能力的表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是工作岗位,而不是试图从静态知识出发去面对变化的职业未来。
他认为工作过程特点有三个特点:
第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综合在什么地方?他认为,综合表现在三个能力维度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它是整合的,是集成的,而不是加法的。一次性学习和一次性工作的思维定势是过时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在有限的专业能力传递的过程中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我们培养的学生绝对不能只是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因此如何在职业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是一个大课题。三大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集成的,不是做加法能实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大源教授莅临我校作学术报告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转摘姜大源教授文章)
世界职业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 姜大源
职教新观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大师的经典语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