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瓯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明代徐宏祖在其《徐霞客游记》中曾写道:“但各州之地,俱半错卫屯,半沦苗孽,似非当时金瓯无缺矣。”这句说的是梁萧衍时事,金瓯是酒器,借之以喻国土。今天要向大家推介的这本书,名为《金瓯缺》,是写12世纪宋、辽、金之间民族战争的历史小说,顾名思义,金瓯缺者,便是指赵氏政权与辽、金等少数民族国家并立,江山沦丧,仅余半壁。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封面)

(94版《三国演义》插曲,唱邹氏,也歌典韦。唱乱世众生苦,抒的是身似浮萍的无奈,以及功业难竟的怅恨,大合本作之基调。)

创作历程
       本书作者徐兴业,浙江绍兴人,生于1917年,卒于1990年,潦倒一生。他饱含个人热情和家国情思而著的这部《金瓯缺》,首次酝酿于1937年,正是国家民族危亡之秋,在描写北宋末年反侵略斗争的事业上,他有着更多更深刻的现实感触。这部书的写作过程“搅拌着我个人的一些哀乐悲欢,又有过几次的失败,几次的停滞不前”,尤其是前半部六十万字,是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写就的,其时徐老常常是白天接受批斗,晚上暗中著书。最终,这部耗费他半生年华的作品,终于在1985年得以首次出版,并获得了第三届矛盾文学奖荣誉奖、上海市庆祝建国四十年优秀小说奖。

(徐兴业,图来自百度百科)

  《金瓯缺》以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两宋间乱世为背景,共分四卷,从宋辽“海上之盟”写起,以主人公马扩留老母、爱妻为质,率领随从奔五马山从事抗金活动作结。开篇即有山雨欲来之势,最后更是在悲愤压抑的气氛中断然收尾,与《白门柳》的处理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处处阴云笼罩的时代里,仍然有马扩、刘锜、种师中和岳飞等等熠熠生辉的名字,予人希望。在这本书中,徐兴业着重刻画了爱国青年将领马扩,集中描绘了他的风云人生,将其塑造得年轻有为,胆识过人。照徐老先生的原意,本是要将这本书写成马扩的个人传奇,如西方“Adventure of …”一类的故事,以“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从而使“中国产生无数个马扩,为抗日战争增添力量”。当然,要跨政权、跨民族,描绘北宋末年整体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风貌,仅着眼于一人,未免过于局限,这样的写法,与彼时作者心目中那部煌煌巨作,无疑是背道而驰的。马扩最终成为了全书的线索,围绕着马扩,作者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12世纪的社会图景,选材严谨、描写生动,叙事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更塑造出沉溺安逸的宋徽宗,思虑深沉的投机汉将郭药师等经典人物,他们在徐兴业的笔下,宛若再生。

       历史小说似乎一直是个颇有些尴尬的门类,盖因这类作品,总免不得要受历史的束缚,历史已有既成事实在,创作的空间天然受到挤压,仿佛历史小说的写作,莫不过是将史家记述拿来作通俗演绎,因此也常遭人看轻。若是过度拘于史实,则容易陷入事件的堆砌,叙事上有凝滞单薄的隐忧,若是抛开历史任意虚构,又有造谣生非,误人子弟之嫌。哪怕是作为长篇历史的开宗之作,《三国演义》亦曾遭谢肇淛的批驳,言其“俚而无味”,并与《残唐记》、《宣和遗事》等作相提并论,也是说此类书“事太实则近腐”,最大的价值不过是“可以悦里巷小儿”罢了。不过谢肇淛毕竟是明人,封建士人对小说这一体裁本身就存有偏见。其实换一个角度想,历史小说天生所受的桎梏,正可见佳作得之不易。近年来做的好的,有刘斯奋的《白门柳》,熊召政的《张居正》等,算来也是屈指可数。要在史实与虚构间达至平衡,兼顾历史性与文学性,除要将大量事件了然于胸,更须能抽象出时代的本质风貌来,仅此一关,便能刷下无数学浅才薄之辈。历史小说的阅读体验,与史书相去亦远,历来史官著史,能得史迁笔法者寥寥无几,即便是首推并重的前四史,《三国志》若无裴注的助益,读来也是平淡寡味。记史要在记实,难免牺牲大量的细节,这与历史小说所营造出的临场感是不能比的,历史小说以史为基,又更能寄付作者的理想志趣,它的价值,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的。

       而在虚构情节方面,《金瓯缺》的处理可谓佼佼,这与徐兴业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描绘两宋之际的历史图卷,囊括宋、辽、金三家政事,事件繁乱交织,矛盾错综复杂,更兼其上至帝王将相,下及平民百姓,无所不包,不同身份的人物,都需要精准的把握,创作难度可想而知。《东周列国志》的成就远不及《三国演义》,除了作者本身水平差异的原因,春秋战国群雄纷争,难寻主轴,加之材料稀缺,也是不应忽视的。《金瓯缺》在描绘这段历史时,选择以青年将领马扩的个人际遇为线索,串联起宋廷内部及三家之间的明争暗斗,世事变迁。马扩本人更是倾注了徐兴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个事实上在史书中着墨不多的人物,却在徐氏的笔下,屡屡走在历史的转折口上。虽说其行止事迹,十分中倒有七分为虚,但却不给人以违和错乱之感,其能、其识、其胆、其情,颇具时人之风,反倒是显得愈发鲜活起来,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爱国者形象。在真实的历史中,马扩并未直接参与伐辽战争,但这些虚构的事迹,却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如单骑赴死一节,写得荡气回肠,虽非真而似真,纵无实也近实。在马扩、刘锜这样的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徐兴业对于“历史的真实”的绝佳把握。这与大部分历史再创作中的胡编乱造之举是有根本的不同的。媚俗之作自不待言,某些创作者志大才疏,给历史人物作所谓“人性化解读”,却只是无端颠倒黑白,又或者借历史框架兜售私货,以一己之心度古人之意,平白拉低了先贤的格调,其心更为可诛。譬如《康熙王朝》中,编剧朱苏进写康熙巡视长城一节,对长城上歌功颂德的诗作均不以为意,独对张廷玉“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一句大为赏识,更规定大清永不筑长城。这句诗当是朱某人自己所诌无误,且不论这一句所谓的诗,词句、意思皆是下品,如何出自张廷玉之手,要之张廷玉以汉臣之身,历康雍乾三朝而不倒,其城府韬晦,可想而知,又怎么有这般偏激出格之举?大概只是朱某人欲借张之口,发表他那点自以为是的高见。相形之下,佳作庸品,由是而判!

       在立意上,《金瓯缺》写的是经典的报国话题,这与作者的个人遭际是分不开的。难能可贵的是,徐兴业的文字,没有沦为宣传化的口号。在重大事件,如伐辽战争的描绘中,徐老时常在小说中以讲述者之姿兴发议论,但把握地从容有度。而写宋代社会风貌,写宋人在歌舞升平的假象下沉沦,全然不觉山雨欲来,大厦将倾,又无半句指点批评的话,却还是字字惊心。想来小说文笔尽管生动昂扬,但作者原无煽动之意,更深者,是要让读者在以史为鉴的反思中,能有具体的所得。读这样的作品,心内如何不警醒,胸中怎会无激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瓯缺》评分8.8,关于“北宋末年”最好的历史小说
《金瓯缺》:历史小说写作的榜样
一个草根的日常杂碎(3月3日)
3部关于三国的古风小说,故事大胆想象,讲述不一样的三国
徐庶为什么在离开刘备时,才想到举荐诸葛亮?原因其实不简单
三国名人谈:徐庶晚年隐居邳州,华陀死后徐州建衣冠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